1、第2课 格律诗八首题李凝幽居教案课题课 型新授课总 节 时7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能力目标:正确流利讲述“推敲”的故事,养成推敲词句的习惯与能力。情感目标: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 学 过 程差 异 个 性 设 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2、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三.朗读训练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所以诵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律美,研读时要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四.品读赏析(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
3、,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他拟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他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韩愈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佳矣。”于是,韩愈和贾岛并辔而归,共论诗道。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鸣叫,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
4、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韩愈不愧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明的诗人,他与贾岛的诗风虽不相同,但提出的意见却是内行之言。(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怎样的心情?突出了景物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的清新幽静的环境,
5、“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的性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在他看来,这次遗憾,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五.思考探究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表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2.给自己的小屋写一首小诗。多媒体图片视频朗读板 书 设 计题 李 凝 幽 居贾岛 苦吟诗人 推敲 所居幽僻 幽寂 幽美向往隐居幽情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