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
2、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2)形近字: 帷
3、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3)释义:伧俗:粗俗、鄙浅。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缓冲:使冲突缓和。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屏的设置:需
4、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
5、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