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低年级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课题方案)0推荐农村低年级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课题设计方案)海塘中心小学低段课题组 (执笔:王晓玲)一、问题的提出:1、社会背景:当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为了生存就要创造生存条件,得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人们通过交往求得共识,加深情感,加强联系,互相协调发展。因此,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各种接触,这就需要交往。一个脱离群体和社会、不与别人交往的人,不仅无法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也难以健康地生存,必然造成身心缺陷。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本身就有渴求交往的需要。自有人类之日起,人际交往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形成和发
2、展、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交往来促进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有交往能力的人”。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下,我国将与世界各国诸方面建立广泛联系,必将出现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种类的现代交际网络,社会生活愈趋复杂性、多元性、大众性,传媒信息日益发达,人们的交往空间更加增大,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交往的活动更加活跃。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世界合作、竞争与挑战,本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生存下来。社会交往能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因此被视为一种生存的能力,纳入未来人才的必备
3、素质之一。交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合作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突起,一个人在社会中孤军奋战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与人交往合作更令自己举步维艰。杨振宁博士曾提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也正源于此。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
4、往的过程。目的是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沟通等交往能力;而良好的交往关系又促进合作的合理性、有效性,达到学习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社会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2、学生现状:我们曾做过一些初步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农村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现状令人堪忧。(1)家庭方面。现代农村父母大多是工厂的工人和个体经营者,工作繁忙,闲瑕时间较少,与孩子相处、交流的时间就更少,许多父母觉得亏欠了孩子,于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要求,而忽略了其精神需求。同时,由于
5、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些家庭即使是两胎子女,但年龄的差距普遍较大,孩子在家中无同龄伙伴,家长和长辈的注意力过于集中,溺爱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娇气、骄傲、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平等交往,有些孩子则变得内向、自闭,不爱与人交往等。(2)学校方面。从交往状况而言,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显得自然、平等一些,但由于性格脾气不同,以及家庭中带来的一些不良习惯,孩子间仍会产生很多摩擦、争吵,甚至肢体的碰撞,事情发生后,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解决。从交往范围而言,许多孩子的交往范围仅仅局限于班级内,而且更多的是局限在一些趣味相投的小群体内。大多数孩子直到小学快毕业了,同年级其他班级的学生认识廖廖无几
6、,更不用说其他年级的学生了。(3)社会方面。农村孩子的社交范围非常狭窄,只局限于亲戚和一些邻居。家长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扩大社交圈,而且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从小就教育他们不要跟陌生人讲话,不能告诉陌生人自己的情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认识上的误区凡是陌生人都不能随便交往,于是导致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时常常感到恐怖、紧张和不安,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虽然现在许多家长已经发现这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现象的存在,并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时间、能力以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家庭习惯等原因,他们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更缺乏正确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态度和方法。如果长此以往,孩子将
7、缺乏健全的交往能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而农村的家庭和社会现状无法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一重担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坚定地挑起来。学校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是少年儿童交往的重要场所,孩子们在学校里的交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成人以后的交往状况。因此,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加强少年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合格、全面、优秀的人才,就必须要培养
8、、提高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也都能在社会、学校、家庭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获得成功。为此,我们选择本课题,旨在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深入剖析农村小学生交往能力的现状和原因,研究、探索培养的策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和谐、自主、安全、美好的交往环境,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使他们在交往中主动参与、礼貌得体、助人为善、友好往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他们从小具有良好的交往素质,为他们将来参与更广泛、更高层次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1、课题的界定:何谓交往?交往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消息传递
9、、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从而产生心理上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知识经验以及各自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信息,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状况适应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三个层次。表达能力是指个体能在人际交往中借助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体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增进相互了解的能力。认知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能力,包括通过他人外表和行为认识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现状、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现状的认识。控制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根据情境随
10、机应变、调整控制自己的言语与非言语性的表达,对情感加以必要掩饰的能力。学生的交往能力,则是指孩子在与成人的接触、交流以及与同龄人的游戏、学习、生活等过程中,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合作和竞争,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了解别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逐步通过相互之间的理解协调,使这种关系得到延续和保持。2、理论依据:(1)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是否良好,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个性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美国卡内基大学曾分析过一万名在事业上卓有成就者的档案,结论是,知识和专业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
11、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人际关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主要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协作”就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这里的“协作”主要是指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的交往与合作关系。(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
12、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就是指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的本领。而要学会这个本领,必须先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4)东北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2000年到2002年连续三年对某校学生进行了各方面能力的测查,发现农村的学生的数理能力强于城市学生,而城市学生在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上都强于农村学生,尤其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城乡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的学生由于从小生活范围狭窄,见识面不广,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所以除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外,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十分欠缺,导致农村学生的自卑心理,这点当他们与城市的孩子在一起时表现得更加明
13、显。他们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城市的孩子,而羞于表现自己,不愿主动与他们交往,久而久之,造成了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各种问题和障碍。四、研究的内容:1、如何创建和谐、自主、安全、美好的交往环境,如何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创设交往情境,开展交往活动。 2、如何在情境中培养农村低年级学生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交往的自信。 3、通过实践活动,研究如何培养、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 4、从实践中探索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总结积累教育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五、研究的设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交往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
14、性,有交往的意识和自信心,愿意与别人交往。(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交往的方式方法,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和技巧,初步具有交往的能力。(3)通过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展开应用,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技能。(4)通过实践让学生在交往中发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等 4、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5年4月8月)查阅文献,组建研究小组。课题研究教师集中讨论,交流、统一思想。展开学生现状分析(研究对象前测)。制定研究方案和培养目标。(2)研究阶段(2005年9月2006年6月)修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培养目标。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按
15、计划、分步骤开展教育研究。收集资料,及时总结和讨论。研究对象后测。(3)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0月)整理研究材料,进行数据统计,验证培养策略的有效性。形成各种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六、研究策略:1、抓住学生在学校的时机,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增强其积极主动的交往意识。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规范体系,规范交往语言,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3、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质。4、开展家校联合活动,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策略。七、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阶
16、段性小结。2、教育叙事、案例和论文。3、结题报告。八、课题组人员及工作分配:组长:王晓玲负责课题设计和课题实施方案,组织理论学习和实验活动,撰写结题报告。 成员:徐云秋、张建凤、吴月、申彩华 具体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开展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写好调查报告、案例研究、论文等。二OO五年四月主要参考文献:1、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烟和孝编,王康乐译) 1996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中小学教师对学生若干行为特征认知的调查研究(朱尚忠著) 1999年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通论 (刘裕权等著) 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4、小学生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陈庆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