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社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单元备课资料第一单元 单元重点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藤野先生侧重于讲述在自己陷入困境中时,师长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学生要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的母亲侧重于讲述自己年幼时候受到母亲的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尊敬的道理。我的第一本书侧重讲述的是自己年幼时候的一段读书的经历,父亲和生活给我的难忘记忆。告诉学生人生的际遇是不同的,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刻画的是伟人的肖像,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
2、人生世界观变化的一段经历。再塑生命讲述的是凯勒从黑暗世界中走向光明的经过,引领她的莎莉文老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侧重要告诉学生的是走过逆境固然需要自己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但也不能忽略一个好的老师。设计重点: 1、主问题的引领(寻找主问题)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3、多角度阅读第1课 藤野先生教学设想: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了解,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教学设计:一、 导入可以直接由人生经历导入: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通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
3、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难忘的人和事。可以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引出。也可以由名人尊师的故事导入。二、 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2、感受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敬仰、怀念三、跟踪阅读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藤野先生的为人、鲁迅当时的处境等问题。1、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老师。 (要求在填写形容词的同时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 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为我改正解剖图。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带出有关藤野先生的其他事情,对我不学医的叹息,送我照片。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
4、裹脚的事。要求概括这些事情,懂得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要素。课文写藤野先生一共写了这些事情,前三件可以看作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先生送我照片的事可以说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而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为了说明他认真治学的精神。虽然这些事情不是都在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帮助,但它们却共同刻画了一个藤野先生的完整的形象。2、鲁迅当时的处境怎样?根据课文内容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此处作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3、为了改变自己的、更是民
5、族的处境,鲁迅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回忆鲁迅从学医到学文的道路的选择,贯穿始终的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改变祖国命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一条暗线。四、 探究阅读1、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2、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思考在这段文
6、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五、 拓展延伸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一组问题,其实是由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这个问题带学生进入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对鲁迅当时处境的理解,对鲁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感动。)六、 课外作业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第2课 我的母亲教学设想: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教
7、学设计:一、导入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二、作者介绍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三、给作者极大极极深影响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四、为什么母亲会给他极大极深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课文中写的有关母亲的事情来分析母亲的为人和品质,从而来理解母亲对我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五、你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人影响过你吗?请你回忆一下,说一说。六、 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名人谈父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印发,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后感。 推荐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父亲童
8、年 林语堂 种在诬蔑里的决心唐韬 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母亲 碧野母亲 李霁野母亲 何家槐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想: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教学设计:一、 导入 人生经历各异,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还记得你得到的第一本书吗?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终身难忘,因为这第一本书的内涵太丰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二、 作者的童年经历了些什么事情?三、 哪些事情对他影响深远?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为什么对他有这样的影响?你从他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五、假如乔元贞也能继续上学,请你
9、设想他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六、这第一本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七、课外作业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第课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想: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学习,体会托尔斯泰的心灵,感受他的心灵产生的变化。课前印发茨威格的逃向苍天。教学设计:一、 导入 说说你所了解的托尔斯泰。二、 朗读感知 读了文章之后,你认为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三、跟踪阅读1、托尔斯泰的外表是怎样的?抓住托尔斯泰的须发进行分析。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总结外貌特征:普通2、 托尔斯泰的内心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分析,同样要求结合具体的句
10、子分析。3、 作者为什么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与音乐巨人贝多芬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结合逃向苍天分析文章中“当这一副韩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四、 课外作业有条件的阅读茨威格的三作家阅读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逃向苍天介绍:(选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为托尔斯泰的未完成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 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伟大的,同时又是矛盾的。他在世界观激变之后,为自己贵族地主庄园式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而深感不安;但他的妻子却囿于世俗偏见,
11、过多地为家庭和子女的利益考虑,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从造成夫妻的不和与家庭的悲剧,这更使托尔斯泰痛苦不堪。于是他在一八八二年和一八八四年曾一再萌发弃家出走的念头。这种想法在他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尤其是一八九零年开始创作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更可以说完全是当时作者的自我写照。该剧中的主人公萨林采夫在世界观转变之后同家庭和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他同时又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剧本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但始终没有完成,只留下片断,因为托尔斯泰不知道该如何结局,他还没有为主人公的矛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现实中的托尔斯泰自己,正如剧本中的萨林采夫一样,也仍然处于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因为它虽然想以弃家
12、出走来摆脱自己的痛苦,但又怕自己的这一举动会引起妻子和亲人的痛苦,这无异于自己犯下罪孽,违背自己“不抵抗”的理论。所以,这种矛盾的痛苦又继续折磨了他将近二十年。一九一零年十月末,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在经过几场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终于毅然决然悄悄离家出走。十月二十八日清晨,一辆载着托尔斯泰的马车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远驶去,前面是茫茫苍天。陪同他的只有一个挚友兼医生马柯维茨基,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儿。但是,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已经不起旅途的劳顿。三天之后,他因患肺炎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暂住在站长的公务房间里,经过几天的重病之后,终于在十一月七日清晨与世长辞。由于导致托尔斯泰最后毅然出走的
13、起因极富戏剧性,又由于他生前曾写过这样一部影射自己的未完成剧本,茨威格以此为契机,采用戏剧形式再现了这样一幅令人唏嘘的历史画卷。逃向苍天是采用戏剧形式写的一篇历史特写。属于纪实文学。第课 再塑生命教学设想:通过学习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教育下走出黑暗的过程来体会成功除了需要别人的帮助还需要经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才能取得的道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导入 从介绍海伦的一生导入课文。二、初步感知谁再塑了谁的生命?三、 跟踪阅读a) 围绕着再塑生命,课文写了几件事?b) 从这些事情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四、 探究阅读课文说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海伦的生命,这个生命指的是人重新获得了生命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14、,请你说一说。五、 课外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综合性学习教学设想: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综合活动的思考:有序性、有效性、实用性、教学设计:1、根据第一个栏目的提示,分小组寻找资料。2、找母亲聊聊天,了解母亲的经历和生活感受。给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观察母亲的表
15、情和反映。3、根据了解的情况,结合自传和小传的学习,给母亲写一个小传。送给母亲作为礼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包括照片、说明、音乐、对妈妈的了解、妈妈的小传等内容的课件送给妈妈。(执笔人:金华五中 潘丽云)第二单元单元重点: 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北方的雪景,在两幅雪景的描绘中,表达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雷电颂想象瑰丽奇特,在屈原与风雷电物我同化的境界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激情。日和月是巴金在建国之前创作的散文诗,主要表
16、达了对人生和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海燕是高尔基于俄国大革命前夕创作的欢呼革命风暴的来临,赞美无产阶级的颂歌,在今天的阅读,除了理解创作的背景,我们更应该从时代的角度,从文章中读出新的东西来。组歌是被誉为哲理诗人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作品,文章形象丰富感人,学生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不同的感受。设计重点:多角度阅读朗读的多种设计 第6课 雪教学设想: 通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比较,抓住重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受作者所倡导的精神。教学设计:一、 导入可以由学生的实际生活谈起。可以由具体的图片引出。也可以由复习鲁迅的作品引出新的文章。二、 朗读感知(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 在雪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三、
17、跟踪阅读1、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2、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的?朔方的雪又有怎样的特点?3、你喜欢哪一幅画面?找到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说一说。4、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根据具体的句子来读一读,说一说。在3和4的环节中,老师要进行朗读的指导。可以个别指导学生,个别学生读,大家提意见,大家齐读的方式进行。5、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教师补充鲁迅有关生平的介绍,补充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四、 继续探究1、阅读课后的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说一说孙玉平的观点。2、支持他的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找一找。3、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启示?五、 课后作业阅读
18、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或莫泊桑的雪夜,比较两文写雪景的不同,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第7课 雷电颂教学设想: 用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神像林立、阴森可怖的环境。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屈原的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设计: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创设情境。二、 读感知 听课文范读,体会孕育在文字中的激情。 学生自由朗读,大声地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三、 朗读体会1、小组活动。每个同学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字阅读。2、班级交流。每个同学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并带动全班同学一起朗读。 在朗读中
19、体会、分析,以分析再带动朗读。四、 配乐朗读 以给学生配上音乐和录音的方式,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有表情地朗读。五、 教师总结六、 课外作业自己寻找一首诗歌或散文诗,准备朗读,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次朗读比赛。或者采取朗读录音的方式,再课外进行评奖。第8课 短文两篇教学设想: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日和月,虽然两文写法不同,但表现的是共同的主题。教学设计:一、 朗读感知日和月自古以来就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写日大多是歌颂光明和希望,写月也就是赞美温柔和恬静。在巴金的文章中,写日和月的目的也是如此吗?二、 默读分析1、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通过写哪两个例子,表达了对光和热
20、地追求?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 在月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作者提恒娥奔月的故事是为了什么?2、两文的主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有什么启示?3、介绍写作的背景,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追求的?三、 朗读探究 日一文的最后一段和月一文的最后一段的内涵。四、拓展 大声地朗读两篇文章,说说你从日、月中产生的联想。四、 课外作业将你从日和月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第9课 海燕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老课文,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课文可以赋予时代的特色,产生不同的联想。教学设计:一、 导入 以激情的朗读导入课文。二、 初步感知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三、 跟踪阅读1、这种
21、情感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的?2、作者为何要以海燕为赞美的对象?找出有关海燕的句子来大声地朗读和感受。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来分角色朗读感受。3、导入写作的背景介绍高尔基写的不仅仅是海燕,他是借海燕在赞美什么?环境也都具有什么象征的意义?四、 探究阅读 在现代社会里,你觉得海燕的还值得赞美吗?你觉得他还可以象征什么精神?五、 课外作业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第10课 组歌教学设想:纪伯伦虽有哲理诗人之称,但他的散文诗形象丰满,因此,首先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然后再分析深含的哲理,更适于学生的理解。教学设计:一、 导入介绍纪伯伦和他的作品。在他的笔下,自然万物都有生命、灵气和个性,同时
22、还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走入他的世界,去领略自然之美。二、朗读感知 在文中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在文中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可以用我觉得雨是 的形象,因为 。 我觉得风是 的形象,因为 。小组内接读课文,看哪个小组朗读得好。三、探究阅读纪伯伦素有哲理诗人之称,请问在他的组诗里面,你读出了什么?五、 自由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大声地朗读,读出情感。六、 课外作业 阅读纪伯伦组歌的其余三首,模仿着这种写法,写一首散文诗。综合性学习教学设想: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春、绘春、颂春等活动,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感受和创造的能力。教学设计:1、寻春。在校园里
23、、公园里、马路边、社区里,寻找春天的踪迹,将观察到的内容纪录在小本子上,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画代替纪录。2、绘春。给同学自己画的画,配上诗歌。选择好的张贴在教室里,美化教室。3、根据积累的资料,写作文。(执笔人:金华五中 潘丽云)第三单元单元指要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当沧海变成桑田,当科技载着人类上九天,当人类还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之中时,各种后果也悄然而至。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壤沙化,资源匮乏,地球人类唯一共有的家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发出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要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关
24、注自然,保护环境,其实就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本单元课文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这些课文,要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感受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学会缜密地思维,严谨地表达。第11课 敬畏自然创意说明本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例如“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大自然”等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
25、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在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的语言载体上作了论述,极富意韵和文学色彩。本设计旨在把抽象的理论具像化,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建议学生对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提出质疑或补充,以此来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教学步骤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
26、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请用含有“爱护自然”旨意的警句、格言导入。二、联系课文内容,给下列词语注音释义。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三、整体感知1、反复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2、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这是针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
27、然规律,破坏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惩罚。当学生提及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话题时,可带出:人类有哪些做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惩罚?请举例说明。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四、研读理解1、以 “我还不理解的是”的句式说说你的困惑。(意在以学生自主的形式解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2、以 “我赞同(不赞同)的说法,因为” 的句式谈谈感受。(意在巩固并延伸文章内涵,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五、体验反思读着作者这精辟的论述,理性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让大自然母亲展开欣慰的笑颜?资料整合平台 我眼中
28、的香格里拉 赵鑫珊当人类把天然林中的第一株大树砍倒在地,文明便宣告开始了;当最后一株被砍倒在地,文明即宣告结束。过去,我也见过山,但从没见过像香格里拉这样长年积雪、海拔6 000米以上的世界级山峰。过去,我也见过峡谷,但从没有见过像香格里拉这样被切割成2 600米深的世界级大峡谷。同它的壮观、险峻相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切割深度仅2 143米)毕竟是小巫见大巫。其实,迪庆高原本就是青藏高原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格里拉的雄伟山脉,是著名横断山脉的中段或腹地。境内海拔在4 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百余座。当我乘坐越野吉普深入高原腹地,来到一个非常险要的垭垭(y)两山之间可以通行的狭窄地方。口的时候,车
29、内仪器显示了海拔高度:4 300米、气温仅12 C(我知道上海是38 C以上)。我们下车休息,活动一下四肢。幸好,我没有高山反应。在我们面前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估计有5 000米以上。周遭是一片原始的宁静、庄严和肃穆。同这种氛围相比,世界上一切大教堂、大寺庙所营造出来的氛围都是小肃穆、小庄严和小宁静。摄制组的民族文化顾问嘎吐萨(摩梭人)对我说:“面对这样的雪山,你不信仰一点什么,那是不可能的!”我点了头,深表同意。这时候,摄制组的另一位民族问题顾问胡忠文(普米族)口中念念有词,正用手拾起一块石头往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小石堆放上去。我知道,这是藏民的风俗和宗教信仰。这小石堆叫“玛尼堆”。当人们过垭
30、口,翻过一座大山进入另一座大山的时候,要放一块小石头到堆上,以表示敬山神,保佑自己平安。在藏民心目中,万物都有神灵。山有神,河有神,大树也有神。人们为了盖屋,需要砍倒一棵树,必先跪在地上祈祷,向神陈述不得不砍伐的原因或理由,请求树神原谅自己的过失(听到这个细节,我非常感动。我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精华)。其实,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都是针对人性中的恶那部分而来的。人的欲望分两类:第一,为了生存,需要向大自然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第二,超过必需品的其他东西,都是奢侈,侈糜。把人的欲望分成这两类,并适度地规定这两者的界限,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是进入21世纪香格里拉要把握、坚持的最高文明哲学准则。我正是
31、为了探求这一准则才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人敬畏自然神的传统令我叫绝。比如禁止把衣服随便挂在树枝上即其一例。在饮山泉或在小溪旁边饮水时,务必要用双手把水捧起来喝,以表示对水的一种感恩。在饮酒之前,先要用右手中指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弹向苍天,表示敬天;再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弹向地,表示敬地;再蘸,弹向身后的山(香格里拉前后左右都是山),表示敬山神;最后蘸一下,用中指点在自己的前额,按我的理解,这是向自己、向自己的生命负责。我赞赏这一风俗。我决心把这种酒文明带回上海。今后,在我饮酒的时候也要像香格里拉人用右手中指分别蘸酒四次,为的是提醒自己,提醒人在大自然中的真正地位。人不是大自然(山川动植物)
32、的主宰,他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人只有敬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敬畏大自然规律,敬畏大山、大河、大树和野生动植物,人才能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我认为这才是香格里拉的最高精神,也是我坚持的地球文明哲学。在澜沧江畔茨中村大峡谷,我们在藏民家住了十天。那里真是名副其实的“开门见山”。居民把前后两座普通的山也称之为神山:东山叫“纳鲁卡”,西山叫“阿图伯蒂”。每年过年,藏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举行宗教仪式,表示对山神的无限敬畏。对登山队,当地居民十分反感。他们不允许有人把他们世世代代崇拜的山峰踩在脚下。20世纪以来,先后有英国、美国、日本和中日联合等四支登山队试图征服卡格博峰(6 740米),结果均以失败
33、告终。1991年,17名中日登山队员遇难,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体育新闻之一。有人悄悄告诉我,在一登山队第三次向主峰冲击的前一天,上百名藏民在山前举行祈祷仪式。登山队以为是在为自己祝福,祝登山成功,其实是在暗地里诅咒登山队的行为,因为他们亵渎了山神。藏民的祷词大意如下:神啊,我们祖祖辈辈信奉您,您现在该显灵了!因为有人想把您踩在脚下听到这一绝密,我不禁拍手叫好。我坚决站在香格里拉人的一边,反对现代人藐视大自然,处处以主人的傲慢态度去征服大自然。以藏民为主体的香格里拉人对迪庆森林局多年来的所作所为也视为大逆不道。据当地藏人告诉我,自1964年国家从东北调来六个伐木队,开始大规模商品材生产以来,斧头、
34、锯子所到之处,原始森林大片倒地,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日益引起香格里拉人的不满。他们常以伐木队为敌,暗地里破坏伐木队的设施和生产工具,甚至掀翻他们的运输车。听到这些自发保护原始森林的举动,我深表赞同。因为8月上旬,正是长江中下游洪水肆虐的日子。长江上游所有林业局(当然包括迪庆一个国营森工局、四个州县木材公司和七个木材加工厂在内。目前香格里拉森工系统职工有2 000多人)的显赫成绩都同今年这次大洪水有因果关系。因为大方向、路线一错,干劲越大,罪过也越大。每年采伐量越大,裸露山体面积越大,输入长江的泥沙量也越大。长江一旦成了第二条黄河,那便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悲剧。我们在澜沧江畔住了多日。那汹涌的江水呈
35、土红色,使我吃惊,因为泥沙量太大。金沙江流经迪庆州,至四川宜宾这一段,称之为长江上游。据估计每年流入金沙江的泥沙在64亿吨。这些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湖泊,引发出洪水便是必然恶果。看来,香格里拉决不是也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为我们只有一条长江,她的天然林和山地植被的命运决定长江中下游几亿人的安居乐业。香格里拉的要害不在她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多少倍,而在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出类拔萃。希尔顿希尔顿英国作家。著有失去的地平线一书,描述了香格里拉安宁祥和的社会。在他的小说里没有也不可能指出这一点。因为“生态环境”这种意识只是最近30多年才形成的。藏民对大树的敬畏尽管是出
36、自藏传佛教的哲学教义,但它同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却是一致的。的确,佛教哲学有不少环保思想,我以为这是香格里拉可以为当代地球文明作出积极贡献的地方。这才是我眼中的香格里拉。什么都要定位。个人的一生、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都有个定位问题。50年代我们试图把北京建成一个重工业基地便犯了定位的错误。香格里拉定位决不是大力发展采矿、木材采运与加工和纸浆制造等现代工业,而是在整个自治州建立一个具有世界水准的国家公园。也只有这样,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天然林和植被才能得救,保护下来。这一设想,是我考察香格里拉之后的一个重要结论。后来,在同有关人士神聊的过程中,我得知就在今年6月27日至7月1日美国大自然保护
37、协会在考察了迪庆州的自然风光之后,有意同我们国家合作,打算在迪庆高原共同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国家公园。这一计划无疑是香格里拉的最佳定位,它使我也松了口气:这是为长江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积德积善、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工程。因为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包括香格里拉境内的金沙江)森林植被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迪庆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的建立如果得以实现,2 000多名伐木和木材加工工人统统转为护林、造林工人,那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福音。也只有这样,香格里拉的动植物多样性才能持续保持下去。要知道,这里历来有“高山动植物王国”和“药材宝库”的美称。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再砍一株天然林。要把每棵天然大树之神请出来,并深入人心
38、。其实树神已经显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惩罚便是。再有,据我沿途粗略观察,香格里拉境内公路一遇上雨天即有大小塌方、泥石流发生,也不妨看成是树神在显灵。因为山地森林、植被遭破坏,雨水从裸露山体冲刷下来便挟带着大量泥沙。据我所在茨中村60岁以上老人说,50年前,澜沧江两岸的高山都有天然林覆盖。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人口增加),天然林被砍伐殆尽,山坡上种上了玉米,结果时有泥石流冲毁村寨的危险。这还不是树神在显灵?我知道这种说法是原始迷信,但这是好迷信,它能抑制住人的无法无天。大自然惩罚人类,报复人类,同“树神显灵”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说法。尽管这后一种说法带着一点宗教色彩,但更生动、具体,能为广大人们接受,并
39、变成行动。在藏语中,“香格里拉”原是“心中的日月”这个意思。这个叫法很好,既有自然神的宗教色彩,又有诗意和浪漫情调,而且它渊源于迪庆藏语的方言“香巴拉”(Shambala)这个古老词汇,意即人神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我想,如果长江上游地区能保持“香格里拉”的原义和哲学精神,那末,这次洪水就不会发生。我忘不了茨中村的大峡谷。那夜半的月,总是叫我想起希尔顿在小说中多次描写到、并为之激动的“蓝色月亮峡谷”。在我眼里,香格里拉既是一个有形的地理概念(她应是云南省西北角整个迪庆高原),又是指一片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宁土地、理想境界。愿中华大地,愿21世纪整个地球,都成为“香格里拉”!其
40、他资料:郭牧华 敬畏头顶的星空张晓风 敬畏生命蒙田 热爱生命第12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创意说明】这篇报告文学以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警醒世人,呼吁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文章主旨昭然,脉络分明,学生容易接受。此文可以从解题入手,重在朗读课文,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感悟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3、根据文中第11段的表述,教师可以准备一
41、张罗布泊改道的动画投影,具体简洁地领会罗布泊消亡的客观原因。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悟读课文题目,思考:从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罗布泊,原先是个美丽的仙湖。如今的罗布泊已失去了原有的风姿。明确:罗布泊,一个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充满苦涩的历史,这片流溢悲伤的土地。二、研读探究1、我们解读文题时,认为罗布泊原先是个美丽的仙湖,而今成一片死寂的荒漠的这种猜测有依据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2、 罗布泊已面目全非,令人扼腕痛惜
42、。罗布泊究竟为什么而消亡?为什么人们会制造这样的悲剧?展示罗布泊改道图。明确:变化的原因,“改道”、“四盲”。人们目光短浅,不尊重自然规律,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句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学生列举事例时,教师可补充展示有关的图片,图片内容最好涉及各个领域和地域。4、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三、体验感悟1、以“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
43、受。2、假如将本文改编成课本剧,你扮演的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资料平台大山的报复 吴岗盛夏。越野车驶出辽宁营口市大石桥沿公路向西疾进。我要去的地方距大石桥90公里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巧得很,五十三岁的司机万师傅恰好老家在大石桥与岫岩之间。山林中长大的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带的山由“绿”变“灰”的过程。得知我要去岫岩的意图后,他边开车边与我聊起了过去:“在我小的时候,这条路是一条土路。两边的山上全是树。这个季节,漫山遍野全是山花野草,鸟儿多的是。风一吹,花香扑鼻,树叶哗哗作响。孩子们没有大人带领是不敢走这条路的。山林中除去鸟儿外,还有老虎、豹、狼等凶猛的野兽。大人们夜间走路也要结伴
44、带着“家伙”以防万一。每年夏秋两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小伙伴们欢呼雀跃着钻进树林,采蘑菇、捉松鼠、摘野果,快乐着呢”万师傅陶醉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不停地讲述着。透过车窗,我极力地寻觅着,想寻找到一片心目中的绿色,想寻找到万师傅描述的那种林涛吼、鸟儿鸣、花儿香、野兽满山跑的美好景色。我失望了。从我眼前掠过的山几乎全被剃了光头,一片灰蒙蒙没有任何光彩。万师傅描述的那种景色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岫岩多山,山地占了45%。1191年,辽东巡狱王寂到此,看到这里大山连绵,数峰侧立,状若翠屏,秀色可掬的自然景色,为其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岫岩。岫岩境内千山竞秀,万壑争险,有名的山岭500多座,那山千姿百态、
45、层峦叠嶂。境内沟谷交错,河川密布,500余条溪流在大小山谷之间,汇集成13条支流,又汇成两大干流大洋河、哨子河。这两条河像两条彩带,由北向南飞舞而过。岫岩山多、林多、野生动物多。各种鸟类80余种,老虎、狐狸、野狸、狍子、松鼠、野兔等走兽20余种。岫岩不光景色秀美,还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产地。岫玉驰名中外。1621年,努尔哈赤亲率清兵占据此地。面对醉人的景色、广袤的原始森林,能骑善战、性格豪爽的满族人笑逐颜开,每日开怀畅饮,拉弓射箭,乐不思蜀。当努尔哈赤攻进北京城,建立清朝后,许多人并不愿意迁往北京城过舒服日子,仍留在这里,以山为乐,以林为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满族人从此在这里扎下根。现在,岫岩的满族人占全县的95%以上。美好的日子演变成灾难,始于对原始森林的过度砍伐。岫岩虽然景色宜人,但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百姓生活极为贫困。为摆脱贫困,50年代起,岫岩人开始了烤烟、造酒的工业运动。烤烟、造酒离不开燃料。一切燃料均出自森林。有人计算过,每烤一吨烟要耗费木材3至4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