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华南虎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朗读训练,获得根据内容的不同,决定朗读的语气、语调与节奏的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和积累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瞬间灵感或困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1、 关于虎的成语导入
虎口余生 虎入羊群 虎啸风生 虎背熊腰 龙潭虎穴 虎视眈眈 狐假虎威 虎头蛇尾 狼吞虎咽 生龙活虎 虎踞龙盘
2、 作者及背景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属于人们的精神自由受到严重束缚的“十年动乱”时期。当时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干部学校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看见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于是有着刚毅背影、凝结着鲜血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的华南虎形象就烙印在了诗行里。
3、字词巩固
4、华南虎形象、观众形象、“我”的形象
5、我终于明白了什么?
(1)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生命;
(2)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庸俗、无知;
(3)在困境中要超越苦难,拒绝庸俗,奋然前行。
6、《华南虎》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初,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应该不屈服,不迷失。
7、关于象征:
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通过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8、小结:
困厄中坚毅不屈的华南虎给我们灵魂以震惊。的确,追求不屈服、不苟活的亮丽人生,是诗人的思索,其实更应是引导我们人生追求的启示:
——在悲怆和困顿中成就伟岸、卓越。
9、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说一说,它和课文同样是写虎,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