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教具准备1.投影仪、有关图片。2.自制复合
2、投影片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讲授新课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
3、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
4、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师:答得很好,你的联想能力很强!)(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提问)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继续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大陆架概念
5、)(观察判断)同学们仔细阅读图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2.2)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课堂活动)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2和24页图
6、2.4,在图2.3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并填写下表(事先已印制):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类型 海拔(单位:米)第一级阶梯山地 高原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高原 盆地10002000米左右第三级阶梯平原 丘陵500米以下近海大陆架200米以下(分组探讨)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A组:2题;B组:3题;C组:4题),各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A组发言,教师补充)A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
7、小结:(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难怪古人有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滚滚江水东逝去”。(B组发言,教师演示)B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实验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实验演示)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落差的变化:教师可用课前准备的水和自制的透明小水槽实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水流的急缓。水能的大小变化,得出结论:河流从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
8、阶梯,再从第二级阶梯流向第三级阶梯,落差由大变小、水流由急变缓,水能资源由丰富变贫乏(由大变小)。河流落差大的河段便于人们建设水电站,利用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C组发言,教师补充)C组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开发。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
9、候、河流以及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活动与探究1.读课本图2.2和图2.4,填写下表:2.事先布置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在认真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基础上,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造一幅立体形状的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立体图底面最好不要超过课桌面),下节课放在桌面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边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边分小组探讨我国地形地势有何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有何影响?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
10、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板书)地形复杂多样讲授新课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
11、们欣赏以下彩画。(投影)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边欣赏边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讲解)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请看投影。(投
12、影)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1.读图2.6后,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学生判断)引导学生判断某一山脉走向后,教师举例讲解判断方法,如东西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向西延伸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是指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脉。(引导学生看图2.7)(归类整理)(阅读思考)学生阅读教师事先印制、当堂分发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珠峰探险”资料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向我国的登山队员学习些什么呢?学生答后,教师补充:我们应学习我国登山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祖国争光
13、、为世界人民争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读图连线)下面,同学们在课本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将天山、阴山和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将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连成一线;再将长白山和武夷山连成一线;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贺兰山和横断山连成一线。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读图填表)观察图2.6“中国地形网格”,请同学们对照图2.4,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下表中。山脉(分界线)两侧地形区西侧东侧横断山
14、云贵高原巫山四川盆地太行山华北平原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山脉两侧地形区北侧南侧天山准噶尔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板书)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四大高原依次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四大盆地依次为新疆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
15、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依次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投影)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图2.5);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图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窑洞图(彩画);云贵高原景观图。(1)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我国四大高原的自然景观图及图下资料后,指出每一种地形内部,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很大,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地形复杂的程度,也给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引导学生欣赏、阅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图及资料后,教师补充说明: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
16、脊”。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海拔很高,但山间高原起伏平缓,相对高度不大。因此,“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成为青藏高原地形的真实写照。(3)引导学生欣赏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边欣赏边朗诵古诗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后,说明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才大力发展了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4)引导学生欣赏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彩画)后,提问哪位同学知道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利用黄土的什么性质建成的?它有什么功能或优点?学生答后,教师补充讲解: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挖窑洞居住,既可节省建筑材料,又有冬暖夏凉,
17、防风避雨的优点。在黄土高原修筑窑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5)引导学生欣赏云贵高原景观图,思考云贵高原上的农业生产与当地特点有什么关系?(学生: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峰岭众多,因而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1.填图: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图2.6)上面填写出我国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注意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2.试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地形,对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对山区发展种植业(耕地不足)和交通运输业(地形崎岖不平)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