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细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 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重点和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
2、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2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出相关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细菌的发现6分钟1、要求学生用2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71页,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剖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1、 阅读教材第71页。2、 通过教师引导及自己思考、讨论,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讨论交流从故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
3、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三、细菌的形态8分钟1、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7273页,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再通过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大头针尖上的细菌,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2、展出许多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并展出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图经过观察思考后认识到:(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2、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3、进一步了解细菌
4、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四、细菌的结构15分钟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2、解释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引导学生明确细菌的营养方式。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五、总结3分钟简单勾勒本节主要内容,并提供查阅相关资料的途径(网址)。学生自己总结课堂的延伸六、拓展训练5分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细菌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巴斯德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形态:杆状、螺旋状、球状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三、营养方式: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