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27785 上传时间:2025-0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主备人: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地图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与其他国冢地理位置的比较,分析并感受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对我国的面积、四至的介绍及对我国东西端、南北端的距离的量算:感受我国幅员辽阔的事实,并分析我国地域辽阔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目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教学重点1、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注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大中国MTV,鼓励学生一起跟唱,激发学生

2、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问:刚才播放歌曲的名字?大中国进入本课内容“辽阔的疆域”(二)“世界各大国面积比较”展示世界各大国的轮廓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大。补充材料(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亚洲面积的1/4。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第三。我国陆地面积相当于40个英国,或17个法国,或26个日本。)。量测我国领土东西、南北跨越的经纬度和实际距离疆域辽阔由此产生的现象:(四)“非常默契”展示“中国疆域图”,了解中国的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和海域以及中国的主要岛屿。(五)比比评评展示一幅世界地图,从海陆疆域方面观察比较中国、美国、蒙古、英国四个国家,哪个和中国比较类似?它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

3、是什么?(小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并根据回答情况相应加星)英国: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蒙古: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美国和中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都临海洋,和我国的背陆临海有所不同。说说看:中国的这种背陆临海、海陆兼备的位置有何优势?(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回答)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在陆地上我们有哪些作为?布置作业:1、任选世界上的一个国家或是中国的一个省区,从位置、面积等方面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2、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媒体查阅有关中国海陆疆域的相关资料。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知识目标】通过阅

4、读地图,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方法,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图与名统一的地理记忆能力【情感目标】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重点和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导入新课】 教师:这样大的国家,怎样进行管理呢?我们古人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理想是在国土上建立“九州”,后来又怎样呢?哪位同学能告诉你所知道的古代管理国土的办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今天,我们又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呢?,请同学们看信封,(图3-2)并回答右边的问题。 教师问

5、:为什么这些信邮递员可以很快送到收信人手里? 学生:(因为这些地址在等级上非常清楚,邮递员按照上面一层一层地找,很快就可以找到。) 教师叙述:看来这些等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会将国土分为若干各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必要时候,设立行政区(相当于省)。如果有人问起我的籍贯,我就可以很明白地说,是浙江省温州市人。 教师问:我国省一级行政单位有多少呢? 学生:(略)活动二:教师出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思考:1、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哪三级?划分的原则是什么?2、为什么除了全称之外还要有一个简称呢?因为在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

6、,比如汽车的牌照上首先要有各省区的名称,然后是阿拉伯数字。试想如果车牌写上各省区的全称会很繁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345”这将是多么大的牌照啊!所以我们为每个省级行政区都起了一个小名,也就是简称。 活动三:1、阅读中国政区图,数一数我国共有多少个省,多少个自治区,多少个直辖市,多少个特别行政区?熟悉各个省级行政区 的名称、简称、位置和省级行政中心。2、找出有陆上疆界的9个省(区),看看哪个省(区)的邻国最多?3、找出沿海的14个省(区、直辖市) 活动四:巩固练习1、地理谜语,猜一猜是哪个省级行政区或哪个省级行政区中心?船出长江口( ) 宝地( ) 碧波万顷( ) 银河渡口千里戈壁( )四

7、季如春( )久雨初晴( )大言不惭( )急来抱佛脚( 2、两湖两广两河山是指哪几个省和自治区,这句话中的湖、河、山各指什么地方? 3、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中,含有东、西、南、北字样的各有哪些省? 4、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种,含有江、河、湖、海字样的各有哪些省? 【结束语】出示语录: 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大量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

8、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毛泽东下一课,我们将了解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作业】1。完成读图填图册第13页,完成填表。 2调查一下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称的来历。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第三课时 众多的人口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2、过程与方法:资料导入,读图分析,辨认头像,合作探究,观看影片,课堂练习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 【教学重点】人口民族的分布。【教学难点】我国

9、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字、图片、歌曲、服饰等资料。 【板书设计】一、众多的人口1.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2.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3.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4.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二、多民族的大家庭1.我国共有56个民族 1)汉族人口占92%多;2)少数民族占8%,其中壮族最多。2.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1)汉族:东部、中部2)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3.民族政策1)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族区域自治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4)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

10、主导)学生活动(主体)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众多的人口说一说议一议多民族的大家庭认一认说一说谈一谈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 课后作业展示资料与图表。你能从资料与图表中得出什么结论?展示中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表在图中找到黑河与腾冲,用尺子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比较一下这条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差异。比较一下这条线两侧土地面积的差异。展示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展示人口分布图与地形图。讨论: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格局?2、这种人口分布状况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什么 ?展示各民族分布特点:

11、汉族:东部、中部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我国民族政策是什么 ?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请同学们辨认一下纸币上少数民族头像(展示几张纸币)展示系列少数民族风俗图片。应该怎样对待少数民族风俗呢?展示课堂练习内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采访、调查、讨论、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撰文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节日特色等(可以配上图片),出一期手抄报。学生分析回答。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生讨论并发言。学生观看了解。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了解。学生观看讨论并回答。学生读图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相互补充。学生观看回答。学生自

12、由发言。学生练习活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读图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图能力。帮助学生对少数民族人口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增加趣味性的了解辨认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风俗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点的检测与巩固。【教学反思】整堂课下来,收到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学得也是积极热情而又轻松。回顾整个过程却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学生的课前准备往往很不充分,在情景中老师要作适当的补充。其二,课文中的图片与自身设计的情景结合的处

13、理。课文中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如想使学生自身的发现与课文资源相结合尚有待重新处理。其三,学生的情感培养单靠思考一两个问题还是不够的,通过人民币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是单方面的,这需要进一步的延续和升华,才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彻底实现,这也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第1课时多样的地形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及比重最大、最小的地

14、形;2、知道山区的含义和地势的概念;3、知道我国的地势高低起伏大致状况;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和地势高低起伏状况;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地形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自己生活的地区,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形及其主要特点,以及这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了解自己家乡人们充分利用地形发展生产的得与失,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感受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学习重点:1、运用地图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地形的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我国的地

15、菜地势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3、从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右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难点:1、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观念;难点: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正确的地理观念。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案例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常见的地形?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我国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说明我国的地形多样。教师板书:一、多样的地形 1、地形多样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1,讨

16、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某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种植业比较发达;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林业比较发达;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教师提问:从上面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我们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一看图左下角的陆高表,对照图312,思考一下,我国比重较大的地形是哪一种?学生回答:(山地所占比重最大)。教师讲述:我们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即:33%+10%+ %=66.7%),所以我国是一

17、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教师板书:2、山区面积广大学生活动:根据小明的小玲的对话,谈谈自己对山区的感觉。学生讨论、回答:略师生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知山区有利也有弊:利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学生活动:阅读图311和图313,思考: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第一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师生归纳:图示如下: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师生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学生思考: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蕴藏了丰富的水能;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人口分布

18、,东密西疏。课堂小结、整理知识: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第2课时季风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2、运用地图

19、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学习重点:1、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自然景观;2、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学习难点:1、从地图上读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难点: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展示反映

20、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多种多样的气候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学生活动:

21、看图31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 中国的地形思考活动: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设疑过渡:那么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教师板书:3、季风的影响学生活动: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分组讨论季风的功与过。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

22、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纬度大致相同。然后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主要从图上读出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如广州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学生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设问转折: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好处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学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季风的“过”。学生活动:看图片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23、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学生讨论:请学生谈谈对季风带来的好处和引发的灾害的感受。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填空题。课堂小结、整理知识: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单元第二课山秀美川第3课时母亲河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2、了解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3、了解黄河和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黄河

24、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2、运用地图说出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整体感;2、感受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3、感受母亲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1、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2、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学习难点:1、从地图上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2、归纳出黄河和长江各段的特点和在水利、灌溉方面的价值;教学重点和

25、难点:重点:黄河和长江的概况及其价值;难点:利用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工具:黄河流域图、长江流域图、黄河和长江各段景观图、中国地形图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代诗人赞美黄河和长江的诗歌,让学生感受一下母亲河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黄河和长江的片段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古代有这么多著名的诗人用脍炙人口的诗歌赞美黄河和长江,说明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教师板书:三、母亲河学生活动:看中国地形图,用笔在地图上描绘黄河和长江,从总体上认识一下黄河和长江黄河呈“几”字形,

26、长江为“V+W”形。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黄河,请同学们阅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教师板书:1、黄河展示问题:沿黄河干流描绘,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找出黄河的分段点河口和孟津;根据图片大致概括出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并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思考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讨论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学生活动:描绘黄河,找发源地和入海口,分段点等。学生回答:略教师概括: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注入渤海;全长5400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沿途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流经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

27、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通过练习减少教学难度)学生回答:黄河的贡献(略)教师概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提供了丰富的水能。学生回答: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师生概括:黄河目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断流;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凌汛。解决的主要措施:黄河全流域进行统一调节,兴建水库;植树造林,加固堤坝;炸冰导流;教学过渡: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图片,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介绍过渡到长江的学习。教师板书:2、长江教师设疑:请同学们通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入海口;用笔描绘长江,找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

28、宜昌和湖口及主要支流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赣江;结合课本中图片和图文对应内容,大致概括出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讨论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现状,面临的种种危机及治理措施。学生活动: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上面的问题。生答师析: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青海省、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共11个省级行政区;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点画分段点和主要支流。各段的水文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的对应题降低教学难度;答案见教师用书。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教学小结: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对黄河和长江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对于长江和黄河的贡献、现状、危机和治理措施可以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作业:填充图册教学后记:修 改 栏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