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教学目标:(一)运用地图,了解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二)了解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三)了解福建省作为侨乡的优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四)了解福建省各主要沿海城市的分布,并总结出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五)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建议新课导人:方案:同学们,你们喝过铁观音茶吗?去过举世闻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吗?看过泉漳木偶戏吗?它们与哪个省区有关?方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浙江,继续沿海岸线南行,就进人了福建省。让我们一同走进
2、福建,了解福建。对福建省自然环境进行讲述时,可运用中国政区图和福建省地形图,提出下列问题:1福建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什么方向?2与福建省相邻的省有哪些?福建省与我国哪个省隔海相望?3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是什么?4福建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由于学生前面已学了多个省级行政区划的自然环境,对读图、析图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问答让学生了解福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陆地上分别与我国的浙江、江西、广东为邻。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讲述福建的森林资源时,指出福建省是我国第四大林区,森
3、林覆盖率高,竹林面积广。其次,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瓜果、茶叶、名贵药材来展开教学,进一步强调其丰富的物产资源。讲述福建的海洋资源时,教师可略讲,因为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其地理位置,知道福建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因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讲述福建省作为我国著名侨乡的省区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请学生朗读教材P48正文第二段。2提问:福建省的旅外侨胞和华裔大约有多少?(1000多万。)3讨论:广大侨胞和华裔是如何促进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4教师用多媒体保件展示出以下提纲,然后逐条小结:(1)直接投资,缓解福建发展的资金矛盾;(2)智力支持,加快福建科技兴省进程;(3)贸易合作,扩大福建产品的贸易市
4、场;(4)牵线搭桥,推动福建对外合作交流;(5)捐款捐物,促进福建公益事业的发展;(6)私人汇款,改善侨眷的生活生产条件。补充:华人华侨通过直接投资,缓解了福建发展资金的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之所以跃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大量外资。在这些外资中,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占近 l3。华人华侨通过贸易合作,扩大了福建产品的国际市场。如 199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高达17645亿美元,福建省的外贸出口额和国际市场份额有14强是海外华人华侨帮助实现的。华人华侨通过捐款捐物,促进了福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海外侨胞素有关心家乡事业建设的传统。如:到1998年,海外华人在福建的捐款物达6
5、0多亿元。华人华侨通过智力支持,加快了福建科教兴省的进程。福建籍的华人华侨中有大量各方面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就十分重视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成立了引进海外华人科技的专门机构,先后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约 3 000人次,极大地加快了福建的科技兴省进程。华人华侨通过牵线搭桥,推动了福建对外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海外关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搭桥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在投资贸易会上、在文化上都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华人华侨通过私人汇款,改善了广大侨眷的生活和生产条件,福建省的侨汇约占全国的14左右。讲述福建省发达的旅游业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6、:1请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福建发展旅游业的其他有利条件。2运用地图,要学生找出武夷山的位置,教师简要介绍武夷山风景区。补充:武夷山风景区红岩挺秀,碧水流淌,山水辉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风景区峰峦起伏,沟谷纵横,碧水丹山,环曲回抱,是典型丹霞地貌旅游区。林区野生动物达400多种,有蛇的王国和昆虫世界之称,生物资源丰富乃世界罕见。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我国第四个、世界第22个双重遗产地。3、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3,了解武夷山地理位置,熟悉从北京到武夷山各主要交通路线。在讲述福建发达的沿海城市时,可放映展示厦门、泉州、漳州的风光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要学生完成教材P48活动题l,教师总结。课外活动:1网上搜集资料,了解福建籍的侨乡有哪些?著名的华侨及他们对祖国建设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