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菱形的判定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数学良好说理的习惯与能力3.
教材
分析
重点
菱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
探究菱形的判定条件并合理利用它进行论证和计算.
教学
模式
三疑三探
课时
共__1_课时
学法
自学 合作 探究
主 案
副案(修改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菱形的性质是什么?
2.识别矩形的方法有哪些?
3.导入课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菱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2.菱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关系?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5 分钟)自探提示:
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出菱形的判定方法。
2.归纳菱形的判定定理的推倒过程。
二、解疑合探(8 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生:可以用菱形的定义判定.也就是说: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师:很好.大家再用类比的方法想一想,受矩形判定条件的启发,你对菱形的判定条件有什么猜想.
生甲:矩形定义是平行四边形基础上限制角,于是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菱形的定义是平行四边形基础上限制边,是不是可以得到:“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呢?
生乙: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于是有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不是可以猜想: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师:猜得有理.下面请大家做一做,看有什么新发现.
操作要求:
用一长一短的两根细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如图(1)),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学生活动: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最后发现并证明猜想和观察到的结论.(预设)
生甲:将中点固定在一起,说明对角线互相平分,所以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乙:转动十字架,变成菱形时,看起来对角线要互相垂直.
生丙:那就是说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乙:我觉得也可以说成: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生甲:是的,这两种说法都对.对角线平分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嘛.
师:同学们的研究和分析合情合理,能不能证明这个命题呢?
生:能:如图(1)(b)
△AOB≌△AOD AB=AD.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师:大家做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变形的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推论: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的是菱形.
应用举例:
【例3】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B=5,AO=4,BO=3,求证 ABCD是菱形.
证明:∵AB=5,AO=4,BO=3,
∴AB2=AO2+BO2.
∴△AOB是直角三角形.
∴AC⊥BD.
∴ ABCD是菱形.
议一议:下列办法画菱形采取什么原理?
先画两条等长的线段AB、AD,然后分别以B、D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得到两弧的交点C,连接BC、CD,就画出一个菱形ABCD.
学生活动:
1.按要求画出四边形ABCD,发现它是菱形,产生直观感受.
2.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师生总结:得菱形的第二个判定方法:
判定定理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师: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的菱形的判定方法.请同学们完成开课时给的表格.(老师再次播放课件,加深学生对菱形、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理解)
做一做: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对角线互相平分且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邻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7)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引导学生懂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认为正确的命题要进行证明,认为错误的命题要举出反例.最后得出:(1)(2)(5)(7)是正确的,其余是错误命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展示
四
五
六
评价
八
九
十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三、 质疑再探:( 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 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 学反 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