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1.平均数的意义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会正确计算平均数.2.会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情感态度】培养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1.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解决一些与不确定现象有关的问题时,常常离不开收集和分析数据,数据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那么,有了一组数据以后,怎样表达和概括这一组数据呢?能否找到某些指标作为这组数据的代
2、表呢?本章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算术平均数,它就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出示课本P130“回顾”【教学说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平均值,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答案.强调:在这一道题目中使用了统计表,统计表可以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有必要,要学会使用统计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P130例11.讲解观察图表的方法第1,要看清坐标表示的意义:这里横坐标表示每人种了几棵树,纵坐标表示人数.第2,要理解每个矩形的意义:如,左起第2个矩形表示有8个人,每人种了3棵树;最后一个矩形表示有1个人种了8棵树.2.提问
3、,有几个人种的树最多,每个人种了多少棵树?3.要求学生自己计算本题的问题.学生计算完后给出计算方法.4.要求学生思考:植树总量、植树量的平均数和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5.学生回答后,提问:这里求平均数为什么不能这样计算:每个人的种树数量3、4、5、6、7、8棵的都有,所以平均的种树量为:(3+4+5+6+7+8)6=5.5(棵)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醒:因为种3棵树与种6棵树的人数不一样,所以不能这么算.探究2:P131例21.先教学生看懂分布图,然后分析解题思路:先通过已知的(1)班人数(40人)及图中所反映出的百分比算出全年级的人数,然后再按每班人数在年级中所占的位次比算出每班的人数.2.给
4、出计算过程并板书:(见课本第131页)3.解完上题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图20.1.3(b),在你所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中画出一条代表平均人数40的水平线,图中代表各班人数的五个条形,有的位于这条线的上方,有的位于它的下方.想一想,水平线上方超出部分与下方不足部分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归纳结论】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平均数是40,如果把超出的部分记为正数,不足的部分记为负数,那么它们之和应该为零.探究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以例2中八年级各班学生人数这组数据为例,按键顺序如下:(1),打开计算器;(2),启动统计计算功能;(3),输入所有数据;(4),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你可以根据计算器使用说
5、明书动手试一试,了解怎样修改已经输入的数据,怎样简便地输入多个相同数据.【教学说明】应向学生提示,不同型号的计算器按钮的标识不一样,使用方法应以说明书为准.教师要以当地学生使用的计算器为准进行教学.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果一组数据85,80,x,90的平均数是85,则x=85.2.某生在一次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平均分为80分,物理、政治两科的平均分为85,则该生这5门学科的平均分为82.3.某中学举行“红五月”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的打分为77,82,78,95,83,75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是80分.4.某班共有50名学生,平均身高为168cm,其中
6、30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5cm.5.某次军训打靶,有a次每次中靶x环,有b次每次中靶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的环数是(B)6.一艘客轮往返于南通和上海两港之间,从南通到上海速度为60千米时,从上海到南通的速度为40千米时,求这艘客轮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48千米时7.一次英语口语测试,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均为84分,已知该班英语口语平均成绩为82分,求该班有多少人?答案:53人【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怎样看各种图与表;2.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1.布置作业:教材P134“练习”.2.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由于本节课程属于概念课,而平均数这个概念学生并不陌生,我采用由浅入深的问题,填空的形式,想淡化纯概念化的教学,但又不脱离概念,同时,又通过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应用.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尽可能在课程中没有突兀感,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发展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