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部CT的检查技术(一)(一)扫描前准备:扫描前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30分钟空腹口服分钟空腹口服1-2%1-2%的泛影的泛影葡胺或温开水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200ml。(二)(二)平扫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三)(三)增强扫描增强扫描 1 1、团注非动态扫描;、团注非动态扫描;2 2、团注动态扫描(、团注动态扫描(1 1)进床式动态扫描)进床式动态扫描 (2 2)同层动态扫描;)同层动态扫描;3 3、螺旋、螺旋CT CT 双
2、期或多期增强扫描。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四)(四)造影造影CTCT:肾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CTACTA)、下肢造影)、下肢造影CTCT等等腹部CT解剖肝脏肝脏正常表现1 肝实质:密度均匀,CTCT值值40-70hu40-70hu,高于上腹部其 它脏器如脾脏脾脏等。2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肝 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3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肝分叶及段的解剖标志u肝左、中、右静脉u肝内三条裂隙:肝圆韧带裂(左叶间裂)、叶间裂
3、、静脉韧带裂.肝脏的常见病CT表现一、脂肪肝 病理: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又名肝脏脂肪浸润。CT表现:平平扫:肝体积正常或增大,肝密度弥漫性或局灶性减低,低于脾脏密度。u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正常。CT表现:1、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肝脏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叶萎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状。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3、继发性改变:脾大;腹水;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二、肝硬化病理肝癌分三型:巨块型:直径5cm;结
4、节型:直径 女,胰头部常见,导管上皮女,胰头部常见,导管上皮 腺泡腺泡 uu周围浸润周围浸润 uu消化道造影消化道造影 胃受压胃受压 1212指肠内缘受累,曲度增大(非特异性)指肠内缘受累,曲度增大(非特异性)小肠、结肠浸润;腹膜种植小肠、结肠浸润;腹膜种植 uuCTCT为首选检查方法为首选检查方法胰腺癌CT表现uu直接征象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uu间接征象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胆胰管扩张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周围组织、脏器浸润 胰周淋巴结肿大胰周淋巴结肿大 uu肝转移灶肝转移灶 uu增
5、强:少血供增强:少血供,呈相对低密度呈相对低密度.胰腺癌胰岛细胞瘤u多发生在胰岛组织较多的体尾部。u分功能性及无功能性。u功能性直径多不超过2cm,其内可见钙化(极小数),多为多血管性,增强扫描早期强化明显。少数为少管性,甚至为囊性改变.u无功能性较大,平均10cm。胰岛细胞瘤内钙化胰岛细胞瘤囊变 CT表现:(1)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2)胰周积液:胰周围水样密度影。(3)肾前筋膜增厚。(4)胰内出血:胰内高密度影。(5)胰腺假性囊肿(4周后可形成)。(6)胰腺脓肿。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慢性胰腺炎 CT表现(1)胰腺萎缩缩小。(2)胰腺及胰管钙化。(3)胰管扩张(局部或
6、整个胰管,均匀性扩张或呈串珠状。(4)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假囊肿胰腺先天性疾病uu先天性胰管融合不全腹侧与背侧胰管互不交通,分别开口于12指肠乳头与小乳头ERCP诊断uu环状胰腺胰腺环绕12指肠降部uu迷走胰腺脾脏 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脾脏大 1、CT表现(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2)大于5个肋单元。(3)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脾外伤 1 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周围有一新月形影。2 脾实质内血肿 3 脾撕裂伤: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缺损,局部
7、脾 表面模糊不清,多伴腹腔积血。脾梗塞 CT表现 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脾门。增强扫描,梗塞灶不强化。脾囊肿脾囊肿同肝、肾囊肿,平扫呈水样低密度,境界清晰;增强后无强化。肾脏检查方法平扫:1、检查前半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400-500ml2,病人仰卧,双手抱头。3,先扫定位像,取层厚层距,从肾上极扫至肾下极。增强扫描: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60-100ml或非离子型造影剂后再做扫描。螺旋CT双期扫描价值非常大正常表现-形态 CT横断面图像上肾脏为边缘光滑的近圆形、椭圆形或有分叶的软组织影,肾门附近层面肾前内缘有一凹陷切迹有血管蒂伸向前内方。肾蒂内结构由前向后分别为肾
8、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正常表现-密度平扫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略低于肝脏及脾脏密度,肾皮质和髓质从密度上无法区分。充满尿液的肾盏肾盂密度接近于水,肾周间隙和肾门充满脂肪组织,CT值低于水。增强扫描,肾实质和肾髓质明显强化。肾周筋膜和间隙肾周有脂肪囊,其外为致密的肾筋膜后腹膜可分为肾前旁、肾周和肾后旁三个腔隙,其间以筋膜相隔。肾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内有胰腺、胰血管和十二指肠降部及升、降结肠。肾周间隙:位于肾前、后筋膜之间,内有肾上腺、肾脏、近端肾收集系统、肾血管和脂肪等。肾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横筋膜之间,内无器官,只有脂肪、血管和淋巴结。常见疾病u肾癌u肾错构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9、u单纯性肾囊肿u多囊肾u肾结石u肾结核肾癌u病理 肾癌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瘤内可有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u临床表现 肾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主要表现为血尿、腰痛和包块。肾癌CT表现平扫:肿瘤位于肾实质内,表现可为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肿块,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密度低于或等于正常肾脏密度,而且密度不均匀,肿瘤内可见密度不均的出血、坏死、囊变、钙化。肾癌CT表现u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轻度或中度强化,囊变及坏死部分不强化,正常肾组织明显强化,两者呈鲜明对比。可见肾盂、肾盏受到侵犯或被肿瘤压迫变形移位、闭塞消失。当肾静脉或下腔静
10、脉内有癌栓形成时,受累血管明显增粗,内有低密度充盈缺损肾错构瘤 病理:肾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肾良性肿瘤,它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临床表现:临床主要为腰痛、血尿和腹部包块。合并结节性硬化症者,临床有三大特征即:面部的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迟缓CT表现平扫:肾实质软组织肿块,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内有脂肪密度的低密度区,是肾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肿瘤较大时可引起肾外形增大和肾盂、肾盏变形移位。CT表现增强扫描:肿瘤内低密度的脂肪区不强化,软组织部分(平滑肌及血管成分)则明显强化。当双肾均有肾错构瘤时,应进一步检查颅脑,以排除结节硬化单纯性肾囊
11、肿病理 囊肿发生于肾实质中,以皮质部更多见。囊肿大小不等,其直径可以数厘米至10厘米不等,囊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组成,囊腔光滑,多为单腔不分隔,内含清亮透明的浆液性液体,少数为血性液体,若有感染则含粘稠液体,此时囊壁可增厚 单纯性肾囊肿临床表现单纯性肾囊肿一般无临床症状,较大的囊肿可有腹部不适、肿块、血尿、高血压等,肾功能正常,尿液检查多为阴性。CT表现平扫:肾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肾实质分界清楚锐利。当囊肿较大,突出于肾轮廓之外时,其壁菲薄。囊肿内密度均匀,CT值-5-15Hu之间。增强扫描 病变无强化,与肾实质分界更清楚。多囊肾病理 多囊肾分两类,成人型及婴儿型,成人型常染色
12、体遗传病,特点是双侧皮质、髓质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多发囊肿,囊肿自幼就有。婴儿型多囊肾存活时间不长,常出生后不久即死亡。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腰痛、高血压、血尿、腹部肿块。CT表现平扫:双肾体积增大,轮廓光滑或分叶状,双肾弥漫分布大小不等囊性病灶,双侧可不对称,部分病例可见肝、脾、胰同时有多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而囊肿之间的正常肾组织强化,肾盂肾盏受压变形。肾结石u多发于20-50岁,可单发或多发,主要病理改变为梗阻、积水、感染及粘膜损伤。u临床症状为疼痛及血尿u平扫能确切发现位于肾盏及肾盂内的高密度结石影。较小结石与肾窦区血管钙化难以鉴别。肾结核病理:肾结核是全身结核病变的一
13、部分,绝大部分继发于肺结核。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进入肾髓质引起乳头炎,进一步发展至溃疡,坏死,皮质内脓肿形成,肾盂肾盏积水积脓,最后发展成肾脏弥漫性钙化、肾自截。肾结核菌常经尿液蔓延到膀胱,导致结核性膀胱炎,常引起对侧输尿管下端狭窄,继发对侧肾积水。肾结核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腰痛。CT表现平扫早期可无阳性发现。当肾皮质脓肿形成时表现为肾脏增大,肾实质内有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囊腔,CT值接近于水,囊腔内或周边可有钙化斑。病变侵及输尿管可引起同侧肾盂肾盏积水,当对侧输尿管受侵时,可同时合并对侧肾盂肾盏积水。晚期肾自截表现为肾脏缩小,弥漫性钙化。增强扫描 脓腔周边可见环状强
14、化肾上腺检查方法(一)平扫1.病人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2.先扫定位像,层厚层距2-5mm,从肾上腺上方扫至肾上腺下方。(二)增强扫描 静脉内快速注射60%泛影葡胺60-100ml或非离子型造影剂后再扫描。、正常表现位置:(1)右肾上腺位于右肾上极以上12cm,在下腔静脉的背侧肾上腺外侧面靠近肝脏右叶的内面,内侧缘与右膈脚平行,它们之间均有低密度的脂肪相间。(2)左肾上腺位于左肾上极的前内方,内侧支与左侧膈脚、主动脉接近,外侧与胰尾和脾血管相近,位于它们的背侧。形态:肾上腺=内侧肢+外侧肢+内、外侧肢相交构成的体部。在CT图象上,右侧肾上腺多呈线条影,与膈脚平行。左侧肾上腺多呈倒“V”或倒“Y
15、”型。正常肾上腺轮廓光整,边缘较平或略凹,绝不明显外突或呈圆形。肾上腺密度在CT平扫时与临近肾脏相似,大致均匀。大小:单纯测其大小无明显意义。常见疾病u肾上腺功能亢进性病变(增生、腺瘤、嗜铬细胞瘤)u非功能性病变(非功能性腺瘤、髓性脂肪瘤、非功能转移瘤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病理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腺瘤可导致皮质功能亢进,若是盐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则表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征;若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则表现为柯兴氏综合症。临床表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高血压、周期性软瘫、失钾性肾病及血钾过低症;实验室检查见尿钾增多、血钾下降、血浆醛固酮升高。柯兴氏综合症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等;C
16、T表现肾上腺皮质增生 通常为双侧性改变,表现为肾上腺肢体增粗或延长,轮廓轻度隆起,但肾上腺基本形态无明显改变,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CT表现肾上腺腺瘤通常为单侧性,表现为圆形、椭圆型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33-28Hu,大小不等,一般从几毫米至2-3cm。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簿壁环状强化,而其中央仍为低密度,这是由于腺瘤细胞内含较多的脂类之故。70-80%的柯兴氏综合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80%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腺瘤所致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次为交感神经节和旁交感神经节,肿瘤通常较大,直径在3-5cm的居多数,呈圆形或椭
17、圆形,有完整包膜,切面观常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嗜铬细胞瘤有三个“10%”的特点:即10%为双侧性,10%位于肾上腺外,常见部位有肾门、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旁、膀胱和纵隔等;10%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1)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各种降压药物治疗无效。(2)头痛、心悸、焦虑、出汗和代谢紊乱。(3)实验室:血浆或尿儿茶酚胺升高(4)本病多见于20-40岁。CT表现平扫: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不均匀者系肿瘤内有坏死、液化或囊变。肿块多较大,多数直径在3-5cm。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瘤内不强化低密度区代表出血和坏死。1转移瘤病理:肾上腺为身体内第四位最易发生转移的部位,肺癌转移最常见,其次为乳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黑色素瘤,还有肝癌、胃癌,淋巴瘤或肾癌可直接侵犯肾上腺。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癌的症状和体征 CT表现平扫,单侧或双侧软组织肿块,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增强扫描,肿块中度强化,边缘可环状强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