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辨证关系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和身体健康的表现。
个体的生理健康可以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对其生理健康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体健康的生理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影响。 1、 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能产生积极影响。
从个体的内部状态讲,个体在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即生理健康)时就表现为机体各系统的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各系统,包括内脏器官对神经系统以及大脑均有一种良好的刺激,这种机体各系统对神经系统和大脑的良好刺激会引起各体的适应感,从而使个体体验愉快的情绪,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个体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处于一种适宜的状态,即对机体的生理、心理能产生各种影响的激素分泌正常、适宜,而正常、适宜的激素分泌可以是个体的情绪等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从个体外部因素讲,个体在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即使是负性的刺激也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身体状况似乎起了一个“有色眼镜”的作用,它不但使个体对良性、中性的刺激产生良性的反映,而且也会使个体对负性的刺激产生良性的反映,从而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此外,健康的身体还可增强个体的体力,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大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反应”,从而激发其活动兴趣。广泛的活动兴趣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向,一方面,生理健康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理健康还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生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可以在个体出现生理上的轻微不适时表现出来,但比较明显是表现在个体生理上的病变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相当明显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大脑的急性和慢性病变。如由于意外的脑外伤、大脑的其他病变均会引起个体神志不清、定向能力和记忆能力减退、智力活动下降、行为失控。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老年性痴呆症。老年性痴呆症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记忆力的严重减退等心理上的异常,主要原因是患者大脑萎缩。
(2)内分泌系统失调引起的心理及行为的异常也是十分典型的。如今甲状腺肿大的人情绪容易激动、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甲状腺分泌旺盛而导致兴奋大于抑制,兴奋性高,情绪易激动、易激怒等。
(3)其他疾病也会使患者出现情绪稳定性下降、行为控制能力减弱、对外界兴趣缺乏、暗示性比平时增高、变的敏感多疑等。如果患者是短时患病,那么其心理上的这些异常会随着病情的减轻、痊愈而减轻、消失,但如果是长期的疾病,那么患病而产生的这种心理上的异常可能会慢慢演变成一种不可逆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正如个体的生理状况可以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一样,个体的心理状况也可以对其生理健康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1)心理状况对生理健康能产生积极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中曾经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被转移到后方医院的伤员,其伤口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开始人们以为是伤员故意装出来,但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医生发现几乎所有的伤员都有类似的情况,战后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在体验愉快情绪时,内分泌系统会分泌一种能缓解疼痛感的激素,从而使其在伤害程度不变的情况下疼痛感明显减轻。正是由于转移到后方医院使伤员产生不幸中万幸的想法,从而使情绪稳定,促使这种能缓解疼痛的激素分泌,减轻了疼痛感。这告诉我们,类似以这种积极、肯定的良好情绪、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活动产生良好的影响。此外,关于长寿老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良好、健康的心理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活动、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尽管我们讲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开朗乐观、温和不怒、情绪稳定等良好的心理动态及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导致长寿的原因之一。
(2)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大量的有关身心医学及心理卫生学的研究结果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活动、生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美国医生在调查中发现,250名癌症患者中有156人发病前受强烈精神刺激。另外的研究认为,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以诱发冠心病的发生;丧妻的男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40%,远高于正常人行的发病率。其他一些相关也认为,具有某些性格特征的个体容易患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情绪急躁、缺乏耐心、易激动的人易患冠心病;焦虑、忧郁情绪易引发心肌梗塞。这些调查和相关研究的结果都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不良的情绪状态、过强的情绪刺激都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个体本身,还有可能涉及下一代,德国学者蒙塔克完成于1952年的一项调查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者通过对德国55家医院的档案的分析,发现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率随战争和政治危机而变化。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的新生儿神经系统之畸形率为0.07%;希特勒上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的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率为0.26%,而在战后则上升到0.56%。这说明,战时特别是战后时局急剧变化、环境极度不安定、缺乏生活资料造成的孕妇忧虑和惊恐状态加剧,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产生了的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个体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不仅要关心身心健康,而且要象关心生理健康那样关心心理健康。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这个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为“没有病的状态”,也不单局限于生理健康。人们已开始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协调状态。”而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也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
事实上,从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地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试想,一个原先身体很健壮的年轻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重病,那么不仅他自己会整日心情忧郁,度日如年,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就是其周围的亲友也会被弄得痛苦不堪。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有时会比一个真正患病的人还要折磨人。
病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或抑郁状态下,由于其内激素分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时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也就乘虚而入。而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些情绪不好的人容易得感染性疾病,为什么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容易患癌症,为什么肥胖的人容易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当然,人的性格也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而言,性情孤僻、心胸狭窄的人,由于其情绪状态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也会产生一些躯体的疾病;而性情开朗、乐观的人,其体魄也往往比较健康,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营养调摄和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胸怀,避免持续的情绪紧张。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长时间抑郁不愉快时,就要尽快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疗法,以确保自己的心理与生理一样永远健康。
心与身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又是主导方面。事实表明,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与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因而要充分注意心与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缓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
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