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5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之文言文(汪编).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606808 上传时间:2025-01-10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之文言文(汪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5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之文言文(汪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5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之文言文(汪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5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之文言文(汪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5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之文言文(汪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汇编(2015.02.22)一、考试说明解读:“文言文阅读”部分:1.分值比以往少了1分;2.选料不再局限于人物传记类,而是倾向于议论类(如书序类等);3.题型不再是“选择”到底,而是“选择题”加“简要概括题”加“翻译题”。 二、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全文,圈画疑难点;2边读边勾画作者观点及其依据;3.认真阅读题干与选项,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解释与提示。阅读时学会推断:1.运用书本或平时已掌握的知识推及未知;2.根据造字法特别是形声字、会意字推断;3.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4.根据词法语法结构句子成分推断;5.以今推古,根据今天的词语成语等用法推断古义; 6.根据

2、文化常识判断;7.根据“互文”推断;8.根据通假字推断。三、答题方法点拨:1选择题:用带入法进行推断并与排除法结合;2简答题:依据原文组织语言,根据分值确定要点数量;3翻译:遵循6条规则:(1)尽量直译,辅之以意译;(2)不要遗漏可译的任何信息点;(3)注意体现词的特殊用法(包括通假字);(4)调整有句式特点的句子;(5)人名、地名、官名,称号、帝号、年号,干支纪年等专名,无需翻译;(6)为保证译文顺畅而添加出来的信息用小括号。四、文言文阅读复习再建议教你另外两种复习方式:一、“我来命题”:一个文本,多道命题:在文中寻找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有特殊句式和此类活用的句子、提炼作者观点及依据,进行命

3、题。二“我来阅卷”:批阅同学试卷,从阅卷人角度,培养得分点意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

4、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 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 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

5、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 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 宴然:安闲的样子。 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 6对下列

6、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中:符合 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尚: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 劝:鼓励 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 易:交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因秦国地形便利 不如因普遇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B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C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D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 9文章第段和

7、第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第段论述: 第段论述: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4分)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3分)(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分) 一、李斯论答案6.D 7.B 8.A 9. (1)、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2)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10. (1)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逆探、非、中、张各1分)(2)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办

8、法),而不怪罪我。(谓、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各1分)(3)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其、卒、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李斯论参考译文】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

9、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

10、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

11、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易经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自己的报应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

12、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10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

13、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

14、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

15、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8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

16、末。 9本文说理,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法(4分) (1)举诗书史记所传人物,是为了论述。 (2)举孔子弟子颜回例是为了论述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二、送徐无党南归序答案:6C 7A 8A 9(1)施于事矣,不见有言可也 (2)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2分) 10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附】送徐无党南归序参考译文: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

17、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腐朽、消失罢了。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草木鸟兽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成为圣贤并且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没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

18、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在当时孔门中的众多弟子都尊崇颜渊,认为自己比不上他。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渊。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的多达百余篇,少的也有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言辞工整,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

19、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亡,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大概都是这样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工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思考修身学习的道理,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些话告诉你。然而,我本来也相当喜爱写文章,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自予初识贞甫

20、,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

21、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予之穷于世 穷:

22、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 9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

23、事?(3分)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3分) 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4分)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2分)三、沈贞甫墓志铭 答案:6B(A项,“穷”意思为困厄,仕途不通达;C项,“易”意思为轻视,看不起;D项,“畏”在文中是敬重的意思。)7C(“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在”和“向、对”;B项,分别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用法和一般结构助词;D项,分别是“在”和“因为”。)8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

24、,“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项,“修饰”,文中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D项,“兵燹”,古今意思相同。)9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事是: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沈贞甫严谨治学,劳累而死;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10 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他耿直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是自己心目中欣赏的人就不会给他好话好脸色沈贞甫墓志铭 参考译文自从我初次认识贞甫,那时他很年轻,在马鞍山寺庙旁读书。到我娶妻子王氏,我的妻子和贞甫的妻子是

25、姊妹,常常跟着我到妻子的娘家。我曾经进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和我共住,天天游览虎山、西崦周围各个山,观看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在安亭选地方居住。安亭在吴淞江边,地处昆山、嘉定的地界之间,沈家世代在这里居住。贞甫因此更和我亲近友好,通过文字往来,没有空过一天。当我在世上处境困难的时候,唯独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找我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我独自居住在江海边,二十年中间,经历亲人死亡、家庭忧患、科举失败、处境狼狈,被世人讥笑,(这时候,)贞甫完全不因为别人的说法在心里(对我的评价)有所动摇,以致和那些人一起表示支持或反对。到了我突然富贵,显赫一时,一般人看见感到吃惊

26、,但贞甫并不改变对我的看法。唉,读书人在不被赏识的时候,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在心里忘记,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种赏识啊。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贞甫为人正直严厉,喜欢讲求自己的仪表修养。耿直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是自己心目中欣赏的人就不会给他好话好脸色,遇到事情情绪激动,即使受到挫折也不躲避。尤其喜欢读古书,一定要去游历名山及佛庙道观。在所到的这些地方扫地焚香,图书摆满了桌子。听到有书的人家,多方去把书借来,亲手抄写,达到几百卷。现代时兴科举考试速成的学习方法,都把通晓经书学习古人作为迂腐,贞甫独自对于书像这样了解爱好,这是正进入到古人的学问还没有停止的时候,不幸

27、而病重了,病重已经几年了,但他对读书更勤奋。我很敬佩他的志向,却担心他的力量不能继续,但他终于因此病故了。真叫人伤心啊!当初,我在安亭没有事情的时候,常常去他那精致的房屋,边喝茶边谈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到贞甫死我又去,又是经过战乱以后,我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有江水滔滔荒凉寂寞的感叹。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逝世,时年四十二岁,真该悲痛啊。铭文是: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张益州 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万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

28、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 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惟尔张公。尔繄 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

29、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 ,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

30、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张益州:古人往往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朔:农历每月初一日。繄:yi,犹“是”。砧斧: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齐民: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威劫齐民 劫:抢劫,掠夺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固:长久,久远 C重足屏息之民 息:气息,出气 D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绳:管束,处置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待

31、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孰为能处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又不可以武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

32、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 9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4分) (2)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3分) (3)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3分)四、张益州画像记答案:6.A 劫:胁迫、威逼。7.B 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

33、人称词。我,自己,A 而:连词,表并列,无实义;连词,表转折,却。C 为:动词,做、干;语气词,呢D 以:介词,用;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8.D “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9.(10分)(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2)扶正以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的神色。替天子管理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牧”“东”各1分,句意1分,计3分)(3)(倘若)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

34、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被逼急而发生变乱,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这样)的。(“约之以礼”句式1分,“然”1分,句意1分,计3分)【张益州画像记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皇上正准备选派、任命御敌的将帅,天子说:“别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促成事变。虽然现在谣言很猖狂,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是不会造成大灾难的,事变是在内部引起来的。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诸武力解决。只需要派一两个大臣前去就能处理好的。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35、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恰好是合适的人选。”天子赞同道:“好!”张公却借口要奉养父母拒绝前去,但是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于是他就出发前去了。十一月才到达蜀地。就在他上任的当天,就下命令让驻军回去,并解散守备人员,他还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由我来对付,你们就不必劳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还和以前一样庆贺新春,一直都没有什么敌寇前来入侵。很快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私下里商量在净众寺里摆放张公的像,张公没有阻止住百姓的这一行动。眉阳人苏洵告诉百姓说道:“没有发生祸乱,还是很容易控制的;祸乱已经发生了,也还是容易治理;可是已经出现了祸乱的苗子,但是还没表现出祸乱,这种情况叫做将要发生

36、祸乱,祸乱马上要发生但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出现了祸乱的苗子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为祸乱还没出现就放松警惕了。现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正好像是器物现在已经倾斜,可是还没有倒地的情形。只有你们的张公,还能稳稳地坐定,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来扶正器皿。扶正之后,他又慢慢地坐下,没有一点骄傲的神色。为天子管理百姓,能做到孜孜不倦,只有你们的张公了。你们因为张公的智慧得到了生存,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还有,张公曾对我说: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要看官吏怎么对待他们。众人传言说,蜀地人小乱不断。上司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对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些

37、百姓本来就已经很害怕了,现在还用残酷的刑法对待,这样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大乱常常发生。要是对他们施以礼仪教化的话,按照法律来差使他们,这里的人就变成最容易管理的了。要是把他们逼急了导致变乱发生,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叛乱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他们,那么蜀人也会认为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来办事,一味靠武力来威胁平民,我是不会干的。啊!爱惜蜀人是多么真诚啊,对待蜀人是多么厚道啊,在张公之前,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大家听了,一齐重新行礼说:“是。”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一定要记在心里;即使你们死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孙记在心

38、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在史官的史册上有记录了,不需要再画像了。况且张公不想这样做,那又怎么办呢?”众人都说:“张公不会理会这些事的。就是这样,我们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的。就是在平时听说有人做件好事,还要问那人的姓名和他的住处,还有那人的身形、年龄大小、面容等基本情况呢;还有一些人,还要问到他的生平爱好,是为了更好地推测他的人品。这些人也是史官写入他的传记里的,主要是想让天下人不仅记在心里,还要时刻出现在眼前。音容在人们的眼睛中时常闪现,所以才会记得更加久远啊。因此,画像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苏洵听了,无言以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

39、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壬。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

40、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

41、子、曾参者邪!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举进士有名 举:举荐B贺不举进士为是是:正确C乃比于宦官宫妾比:比较D稽之以国家之典稽:考证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劝之举者为非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B贺举进士为可邪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C夫讳始于何时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D稽之以国家之典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为李贺辩解的一组是(3分)(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贺不举进士为是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A B C

42、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对诋毁李贺考进士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B作者认为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的。C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既是为李贺考进士进行辩解,也是为自己推荐李贺考进士的行为 进行辩解。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2)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五、

43、讳辩参考答案6C(C中“比”为等同,并列。其他A、B、D三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7B(B中两个“为”均为判断词,是。A中两个“之”,前“之”为代词,他,指李贺;后“之”为助词,的。C中两个“于”,前“于”为介词,在;后“于”为介词,表比较,相当于“过”。D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目的连词,相当于“来”)8D(句是说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句是诋毁李贺考进士的人的言论,句是听到诋毁李贺考进士言论的人的表现,三个句子均不能说明作者为李贺辩解。其他三句均符合题干要求)9C(C中最后一句“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错,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

44、,是为了说明尽管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但周公、孔子并不避讳,因此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B、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C)10【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宜”(应该)、“法”(规则)、“考”(考察)、“质”(对照)、“稽”(考证)。第(2)句的关键词为“士”(士人、读书人)、前“行”(仿效)、后“行”(品行)、“讳”(避讳)、“惑”(糊涂)。【答案】(1)士君子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2)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附讳辩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贺在被举荐之列,于是同李贺争名的人就诋谤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是对的,劝他考进士是不对的。”听到这话的人不加分辨,随声附和,于是众口一词。皇甫浞说:“如果不把这事说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