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待完善)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的内涵和特性:1 内涵:2 特性:(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 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赤道及其两侧附近区域(大约5N5S之间),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始终较大,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近地面附近空气减少,内部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2 来自赤道低压带的温暖气流,上升到高空以后,高空气体增多,内部气压上升,成为高空的高压区;3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从赤道上空向极地方向运动,北半球为南风,南半球为北风; 4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到达3
2、0N和30S时逐渐偏转成西风,风向与纬线平行; 5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在北纬30和南纬30高空附近,来自赤道上空的温暖气流不断堆积,只好向地面下沉;源源不断的下沉气流使近地面附近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纬度范围大致在2030N(S)附近;6 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的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向南北两侧的低气压区流动;(1)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向低纬度运动的气流最初为北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在大致1020N附近形成东北信风带;(2)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度运动的气流最初为南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在大
3、致3060N附近形成盛行西风带;(3)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向低纬度运动的气流最初为南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称为东南信风;在大致1020S附近形成东南信风带;(4)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度运动的气流最初为北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称为盛行西风;在大致3060S附近形成盛行西风带;7 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极点附近区域(大约80N(S)到极点之间),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始终较小,接受太阳辐射最少,近地面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导致近地面附近空气增多,内部气压升高,形成极地高气压带;8 极地东风带的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的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向较低纬度地带运动:(
4、1)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吹出来的气流,最初为北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北极圈至80N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2)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吹出来的气流,最初为南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南极圈至80S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9南北半球每个半球在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等三个纬度地带加上高空的风,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环流圈,所以形象地叫做三圈环流;10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成因分成两组:(1)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三)常年在三圈环流中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1 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性
5、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低压带多雨,高压带少雨; 低气压带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蒸汽的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高压带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只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不利于水蒸汽的凝结,不易成云致雨,反而多晴朗天气;(2) 西风带多雨,东风带少雨;盛行西风属于西风带;西风带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有利于水蒸汽的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尤其是中纬度大陆西部,盛行西风为迎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从海洋携带丰富水汽时,气候更加湿润;极地东风带和信风带都属于东风带;东风带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随着纬度的降低,气
6、温逐渐升高,只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不利于水蒸汽的凝结,不易成云致雨,反而多晴朗天气;尤其是中纬度大陆内部和大陆西部,从东北部大陆吹来的东风携带的水汽很少,气流十分干燥,更加难以形成降水,气候更加干燥;2 常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陆地,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附近,如非洲刚果盆地,亚洲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南美洲亚马孙平原等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全年高温多雨;3 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陆地,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2030S(N)附近,如非洲北部撒哈拉地区,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地区,西亚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广大地区等地;气候特征表现为终年炎热干燥;4 常年在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7、下的陆地,形成极地气候(冰原气候);分布在8090S附近,如南极大陆内部;气候特征表现为终年酷寒,极其干燥,降水十分稀少;5 常年在盛行西风控制之下的陆地,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4060S(N)附近,如西欧大部分地区,美国西雅图附近地区,智利南部地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等地;气候特征表现为全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总量较大,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 结果:7月(8月)北移,1月(2月)南移(1)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 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3 移动幅度:每个气压带和风带一年之中向北向南移动
8、幅度可达10纬度(五)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之下的气候1 纬度范围:1020S(N)附近陆地在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热带草原气候;(1)涉及的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冬季受信风带控制 1020S附近陆地,夏季赤道低压带南移,在这个季节,气候高温多雨;冬季东南信风北移,在这个季节,气候炎热干燥; 1020N附近陆地,夏季赤道低压带北移,在这个季节,气候高温多雨;冬季东北信风南移,在这个季节,气候炎热干燥;(2)热带草原气候的气候特征:终年高温,降水分为干湿两季,该半球夏季为雨季,冬季为旱季;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一)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而形成的,但实际上地球表面并
9、不均匀;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要造成大气环流发生改变;(二) 海陆分布对三圈环流的改变季风环流的形成1 原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 大陆比热 ,吸收热后 ;释放热量后 。 (2)海洋比热 ,吸收热后 ;释放热量后 。2 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1)夏季,正午太阳高度 ,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收入的热量多于地面辐射损耗的热量,地面不断 ; (2)冬季,正午太阳高度 ,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收入的热量少于地面辐射损耗的热量,地面不断 ;3 同纬度大陆与海洋温度差异的出现对三圈环流的改变:(1) 夏季,近地面附近陆地气温 同纬度的海洋,辽阔 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 ,气压
10、中心位于印度北部叫 ,影响范围几乎覆盖整个亚洲,又叫 ,将三圈环流中的 切断,使 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叫 ,大西洋上叫 。(2)冬季,近地面附近陆地气温 同纬度的海洋,辽阔 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 ,气压中心位于蒙古国和西伯利亚地区,叫 ,影响范围几乎覆盖整个亚洲,又叫 ,将三圈环流中的 切断,使 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叫 ,大西洋上叫 。4 季风环流的形成:(1)东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 夏季,地表热量收支盈余,地表不断增温; 但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比热小,增温更快,海洋比热大,增温较慢,导致大陆内部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 亚欧大陆内部副热带地区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上保
11、留着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同样在副热带纬度地带,大陆与海洋出现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低压,最初为东风;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发生向右的偏转,形成东南季风;(2)东亚地区冬季风的形成: 冬季,地表热量收支亏损,地表不断降温; 但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比热小,降温更快,海洋比热大,降温较慢,导致大陆内部气温低于同纬度的海洋; 亚欧大陆内部副极地地区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保留着副极地低气压阿留申低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最初为西风;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发生向右的偏转,形成西北季风;(3
12、)南亚东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 夏季,地表热量收支盈余,地表不断增温; 但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比热小,增温更快,亚欧大陆内部副热带地区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受印度低压的吸引,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发生向右的偏转,形成西南季风;(3) 南亚东南亚地区冬季风的形成: 冬季,地表热量收支亏损,地表不断降温; 但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比热小,降温更快,亚欧大陆内部副极地地区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最初为北风;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发生向右的偏转,形成东北季风
13、;探究一:东亚地区的冬季风影响范围明显大于夏季风,也就是说,东亚地区冬季风明显强于夏季风。试问:东亚地区的冬季风为什么强于夏季风?探究二: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影响范围在世界上是最宽广的,也就是说,东亚地区形成的季风环流在世界上最为典型,试问:为什么东亚区的季风环流在世界上最为典型?5 季风气候的形成:(1)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受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东北季风控制; 分布:南亚德干高原地区,恒河平原地区,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 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旱雨两季,每年夏季为雨季,冬季为旱季;(2)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受东
14、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 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38N以南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和弗罗里达半岛地区;南美洲拉普拉塔平原地区;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附近;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3)温带季风气候: 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 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38N以北地区;俄罗斯东南部地区;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 气 候气候则是比较长时间段内以气温和降水为主的气候要素的统计状况或平均状况。气候的相关考查是高中阶段最能反映
15、地理学科特性的典型题型,极其灵活多变,是文科学生要想实现总分突破必须攻克的重点和难点。1 高中阶段应熟练掌握的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来看,世界上共有4种热带气候,2种亚热带气候,3种温带气候(高中阶段不要求刻意区分温带沙漠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只需在植被上分清温带荒漠带和温带草原带),1种亚寒带气候2种寒带气候(高中阶段不要求刻意区分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只需在植被上分清冰原带和苔原带。每种气候应该熟练背诵其气候特点,而气候特点则应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详见气候类型专题。2 气候形成因子气候的形成因子有太阳辐射因子(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因子。(1)
1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因子(纬度位置)分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纬度位置相似时,太阳高度相当,太阳辐射强度相近,平均气温也就相同。如所有热带气候的共同成因之一: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平均气温高。纬度位置不同时,纬度位置较高(低),太阳高度较小(大),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大)平均气温较低(高)。随纬度位置的变化,热量条件改变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的南北更替,这一点常用于考查纬度地带性规律(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因子分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三圈环流分常年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
17、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带,极地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或极地东风带)和在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冬季#信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盛行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由于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所以它常年控制下的地区一般为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带性现象);但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上却由于地形因素变成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非地带性现象)。信风带的东北或东南信风从相对较高纬度吹向相对较低纬度,纬度下降气温升高,不利成云致雨,因而信风影响的地区和季节通常少雨,如信风带大陆内部和西岸(地带性现象);但信风带大陆东岸却由于海洋水汽丰富,地形抬升作用,暖流增温增
18、湿作用出现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现象)(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西风带的盛行西风从相对较低纬度吹向相对较高纬度,纬度升高气温下降,有利成云致雨,因而西风影响的地区和季节通常多雨,如中纬度(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地带性现象);但中纬度大陆内部虽然仍然地处西风带,却由于深居内陆,离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演变为干旱(温带沙漠气候区)半干旱(温带草原气候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非地带性现象)。中纬度地区由于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多少发生变化常用于考查经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分东亚季风环
19、流模式和南亚东南亚季风环流模式。季风环流已经改变原有三圈环流,即季风气候区原有三圈环流已经消失,只能应用新生成的季风环流去解释相关的气候现象。东亚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东南季风的成因: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形成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东南季风。由于东南季风来自较低纬度的海洋,所以性质高温潮湿,在东南季风控制的季节和地区,出现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而印度低压(亚洲低压)的成因: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较大,地面吸收到较多太阳辐射而增温;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
20、差异,大陆比热小,吸收热量后增温相对更快;海洋比热大,吸收热量后增温相对较慢;所以夏季大陆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气压低于同纬度的海洋,在副热带的亚欧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热低压。因气压中心位于印度附近叫印度低压;因影响范围涉及整个亚洲大部分地区又叫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的形成改变了副热带地区原来三圈环流分布格局,大陆上原有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消失,被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所替代,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叫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叫亚速尔高压。原来三圈环流中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带状分布格局变成孤立分布于海洋的块状分布格局。西北季风成因: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形成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21、下,气流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西北季风。由于西北季风来自较高纬度的大陆内部,所以性质寒冷干燥,在西北季风控制的季节和地区,出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但随着纬度位置的改变,寒冷干燥的程度有差异,由此又分别出现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美南美澳大利亚东南部均出现了一定面积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其成因特点参照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即可。而其他大洲没有出现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甚至没有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那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足够显著,未能形成相应的季风气候。这些大洲的气候就大部或全部用三圈环流去解释了。而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
22、洲高压)的成因: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较小,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少,通过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多,地面冷却降温;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比热小,损失热量后降温相对更快;海洋比热大,损失热量后降温相对较慢;所以冬季大陆气温低于同纬度的海洋,气压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在副极地的亚欧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因气压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附近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因影响范围涉及整个亚洲大部分地区又叫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的形成改变了副极地地区原来三圈环流分布格局,大陆上原有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消失,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所替代,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
23、叫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叫冰岛低压。原来三圈环流中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带状分布格局变成孤立分布于海洋的块状分布格局。南亚东南亚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基础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为主导形成的,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西南季风的成因: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形成后,受印度低压的吸引,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这种现象称为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由于西南季风来自较低纬度的海洋,所以性质高温潮湿,在西南季风控制的季节和地区,出现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东北季风成因: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形成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蒙
24、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东北季风。由于东北季风来自较高纬度的大陆内部,所以性质寒冷干燥,在东北季风控制的季节和地区,出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但由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纬度位置较低,冬季气候不再寒冷,比夏季低一些而已,所以南亚东南亚地区分布的是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南亚东南亚地区形成降水的主导因素是夏季的西南季风,而降水是气候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说南亚季风环流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基础。(3) 下垫面下垫面因子就是指地面状况,主要包括由于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三大因素产生了气候的局
25、部改变,出现气候的非地带性现象。海陆位置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信风带大陆东部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形成降水丰沛的热带雨林气候(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而信风带大陆内部和西岸则受来自东部甚至其他大陆的干燥信风吹拂,形成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如苏丹大草原)甚至降水及其稀少的热带沙漠气候(如撒哈拉南部地区)。西风带大陆西部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形成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如西欧地区)和地中海气候(如地中海周边地区);而温带大陆内部形成降水非常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亚欧大陆内部),温带大陆东部未形成季风气候的区域,即使离海很近,依然是降水较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如北美大陆东部)。 地形地形因素
26、导致气候的局部改变。一是高大地形衍生新的气候:赤道低气压带上的东非高原由原本的热带雨林气候变成热带草原气候;伊比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内部地势较高,由地中海气候变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二是同一山体两侧出现不同气候类型: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西侧热带草原气候;大分水岭山脉东侧是湿润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侧是干燥的热带草原地中海气候;斯堪的那维亚山脉西侧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温带大陆性气候;安第斯山脉西侧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落基山脉西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东侧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7、三是山体两侧气候类型虽然相同,但特征已经出现明显差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果在同一纬度,还有气温和光照条件的差异。信风带岛屿东西两侧(如汤加群岛);西风带岛屿东西两侧(如塞浦路斯岛);季风环流区岛屿(如日本本州岛)或山体东西(如长白山)或南北两侧(如南岭)。四是造成山地地区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开阔地区:如泰山山地地区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平原地区;如阴山山地地区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高原地区;阿拉伯半岛西南山地地区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阿拉伯高原地区。 洋流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寒流是海水从相对较高纬度流向相对较低纬度,从水温较低海区流向水温较高海区,北半球向南流,南半球向北流。对流经海域的影响:通
28、过降温作用影响流经海区的表层水温和海水盐度使海区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区,使海水表层等温线向低纬弯曲;由于水温下降,所以海水蒸发减弱,海区盐度与同纬度海区相比相对较低。对沿岸附近陆地(仅限于沿海附近)的影响:通过降温减湿作用影响沿岸附近陆地的气温和降水使沿岸附近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陆地(只考虑洋流因素时),该地附近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如加拿大东部极地气候出现在较低纬度);使沿岸附近陆地水汽来源减少,空气干燥,难以形成降水,往往出现荒漠带逼近海岸的景观(如秘鲁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不过,越过高山的干热风离岸而去时,若受到寒流的降温作用可以形成大雾天气(如秘鲁西部海域)。暖流是海水从相对较低
29、纬度流向相对较高纬度,从水温较高海区流向水温较低海区,北半球向北流,南半球向南流。对流经海域的影响:通过增温作用影响流经海区的表层水温和海水盐度使海区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使海水表层等温线向高纬弯曲;由于水温升高,所以海水蒸发减弱,海区盐度与同纬度海区相比相对较高。对沿岸附近陆地(仅限于沿海附近)的影响:通过增温增湿作用影响沿岸附近陆地的气温和降水使沿岸附近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陆地(只考虑洋流因素时),该地附近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如西欧极圈附近较高纬度出现温暖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使沿岸附近陆地水汽来源增加,空气湿润,如果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就将形成较丰富的降水(地形雨),往往促进湿润气候
30、的形成(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但地形平坦,山脉走向与地形延伸方向一致时,则只形成大雾天气而不下雨(如索马里半岛东南部)。(4)人类活动3 气候的基本要素(1)气温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一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纬度位置相似时,太阳高度相当,太阳辐射强度相近,平均气温也就相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纬度位置不同时,纬度位置较高(低),太阳高度较小(大),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大)平均气温较低(高)。二 地形地势高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气温相对低于同纬度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地势低,(空气浓密,大气逆辐射强)气温相对高于同纬度地区,等温线向
31、高纬弯曲。山脉延伸:相近高度位置气温相当,等温线与山脉走向一致。(如安第斯山脉西侧等温线呈南北走向,主要是受安第斯山脉南北纵列分布影响)封闭地形:盆地地形封闭不易散热,夏季具有聚热效应,俗称暖湖效应,盆地内夏季气温相对偏高(如我国夏季最热的吐鲁番盆地);冬季来自周围高原山地的寒冷气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滑到盆地底部,迫使盆地内的暖气团抬升到空中,地面附近气温反而较低,俗称冷湖效应。(如北半球寒极奥伊米亚康就在一个山间盆地中)三 洋流寒流对流经海区和沿岸附近陆地具有降温作用使海区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区或使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陆地,使海水表层等温线或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对流经海区和沿岸附近陆
32、地具有增温作用使海区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或使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使海水表层等温线或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四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天空云雾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强,地面吸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更高。(如夏季武夷山西侧)阴雨天气,天空云雾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少,地面吸收到更少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更低。(如冬季武夷山东侧)五 大气环流在季风环流区,夏季风来自较低纬度的海洋,性质高温潮湿;其所到达的地区,不仅形成较多降水,还会使气温上升(如北美中央大平原夏季受来自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影响,暖热而又潮湿)。而冬季风来自较高纬度的极地
33、大陆内部,性质寒冷干燥;其所到达的地区,不仅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还会使气温下降(如西北季风影响下,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地冬季寒冷而又干燥)。六 海陆位置在离海距离相当,高度基本相同的陆地,受海洋影响程度相近,平均气温相差无几,等温线就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如西欧地区)在同一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之间,由于海路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出现冬夏气温的差异:夏季内陆气温高于沿海,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冬季内陆气温低于沿海,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气温日较差一天之中,某地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地方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黎明时分(约地方时4时左右)。最高气温与最低
34、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一般地,同一地区,晴朗干燥天气时气温日较差大,阴雨天气时气温日较差小;同一纬度,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始终干燥地区气温日较差总是比较大(比如新疆内陆);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温日较差也通常比较大(比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一年中,同一地区月平均气温的波动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1 热带气候中雨林气候气温年较差最小,热带沙漠气候气温年较差最大;2 温带气候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最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最小;3 热带气候气温年较差小于亚热带气候气温年较差;亚热带气候气温年较差小于温带气
35、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例外)气温年较差;温带气候气温年较差小于亚寒带气候气温年较差;亚寒带气候气温年较差小于寒带气候气温年较差;4 同一纬度地区,内陆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沿海受海洋影响增强,甚至出现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较小;5 同一气候区内,地形开阔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如华北平原地区);地形封闭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如泰山山区)。等温线图的判读详情另见等温线图的判读(2)降水降水的形式固态降水:雪,冰雹;液态降水:雨水。统称大气降水。降雨的类型台风雨:台风中心附近强烈的旋转辐合上升运动形成的降水类型,只有台风过境的时间和地点有此类型。对流雨:垂直方向上气流的上升与下沉运动,称为空气的对流
36、运动。其中,上升气流上升过程中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这种降水形式称为对流雨。对流运动常常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如城市市区温度高于郊区所形成的上升气流;山岭附近正午前后温度高所形成的上升气流;赤道低压带温度高所形成的上升气流等等。重点注意:一 山地地区:山岭附近正午前后的对流雨:正午前后,山岭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增温较快,形成山谷吹向山岭的风,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达到一定高度以后甚至是雪);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对流运动越强。山谷盆地午夜前后的对流雨:午夜前后,山谷或盆地地形较封闭,散热较慢,气温相对较高,气团性质为暖气团;
37、加上来自山岭上的寒冷气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滑到盆地谷地底部,迫使盆地谷地内的暖气团上升;上升过程中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对流运动越强。二 赤道低压带纬度很低,太阳高度较大,平均气温高,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对流运动旺盛,多对流雨。三 城市市区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活动集中,排放的废热多,使城区气温明显高出市外郊区,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市区降水量明显偏大,后来把这种现象称为雨岛效应;城市规模越大,对流运动越强。地形雨:山地地势较高;携带大量水汽的风到达时,气流受到山地的阻挡与抬升作用。迎风坡一侧,产生
38、气流的大量积聚并且沿着山地坡面爬升;一方面水汽容易饱和,另一方面上升过程中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形成的地形雨越丰富。背风坡一侧,越过山体的气流水汽已经大量减少,沿着山体下降过程中,海拔下降,气温升高,气流已经成为干热风,不利成云致雨。后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雨影效应:背风坡位于雨影区,由于焚风效应降水稀少。锋面雨:也叫锋面气旋雨,因为锋面和气旋常常相伴相生,同时出现,形成一种复杂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在锋面附近,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主动或被动爬升,上升过程中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这样形成的降水类型就是锋面雨。锋面两侧气团性质差异
39、越大,势力越强,形成的降水强度越大。与其他三种降雨类型只出现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不同的是:锋面雨可以出现在从低纬到高纬,从沿海到内陆,从春夏到秋冬,从平原盆地丘陵到山地高原的任何时间地点,是时空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降雨形式。也是各地(即使是山区)最主要的降水类型。降水的形成条件一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未达到饱和状态时只有云雾没有雨雪)。水汽主要来源地是海洋,所以讨论陆地降水时必须找到将海洋水汽输送到该地的动力-风:或许是三圈环流的风带(结合纬度位置找风带,运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定风向),或许是季风环流的冬夏季风(分东亚季风环流模式和南亚东南亚季风环流模式定风向),而季风环流里形成降水的
40、主要是夏季风,特定环境下也可能是冬季风(如日本本州岛西北部冬季降雪量大、山东半岛北部烟台冬季多暴雪、台湾岛西部冬季降水量大于东部)。二 特定条件下比较强烈的上升运动:上升运动过程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有利于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没有强烈上升运动,空气中水汽不会凝结,也就不能成云致雨,即使水汽来源丰富,也只能形成大雾天气,地面却异常干燥(如索马里半岛东南部)。上升运动的形式有台风螺旋辐合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作用,对流上升运动,锋面活动导致暖气团主动或被动爬升等四种形式。上升运动形式不同,形成的降雨类型不同,就出现了台风雨,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四种降雨类型。三 足够多的凝结核:空气中的固体杂
41、质如尘埃在降水过程中会成为水滴冰晶附着的载体,称为凝结核。凝结核上的水滴冰晶达到一定重量时才会降落到地面,成为雨或雪或冰雹。一般不认为某地空气中凝结核不足,都能满足降水形成所需,所以一般情况下回答降水的成因是并未去涉及凝结核问题,而主要讨论是什么盛行风从哪里带来了大量水汽,又在何种形式的上升运动中形成了降水。只有台风中心区域,由于极其强烈的螺旋上升运动,使得中心区域接近于真空,虽然上升运动非常强烈,但是既缺少水汽又缺少凝结核,所以台风中心区域晴朗无风。城市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活动在有限空间高度聚集,产生的煤烟粉尘等固体杂质特别丰富,对于降水也就是凝结核特别丰富,这也是城区降水强度比郊区更大的原因之
42、一。降水的分布规律一 时间分布规律一 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季多雨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 干湿分明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也属于夏季多雨型) 全年湿润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总的说来,不同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时不同的,降水的季节变化时有差异的。同一种气候,当离海远近不同时,又会出现大陆性或海洋性强弱程度的差异,进而出现降水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差异。(如印度新德里泰国曼谷菲律宾马尼拉之间)三圈环流里,中纬度的盛行西风由于冬夏之间温度变化较大,冬季南北温差增大时,产生
43、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当然也相对更大,形成的盛行西风也就更强,所以冬季降水强度事实上比夏季更多。因此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在全年湿润,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前提下,降水仍然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二 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所有的季风气候,季风环流具有不稳定性,降水不仅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而且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二 空间分布规律一 总体规律:沿着从海洋输送水汽的盛行风前进的方向,降水逐渐减少。1 信风带,降水东多西少;(如汤加群岛)2 西风带,降水西多东少;(如西西里岛)3 极地东风带,降水北多南少;(如蒙古国)4 东南季风影响区域: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西北内陆减少(如我国东部季风区)5 西南季风影响区域:降水西南多,东北少(如云南)二 地形局部改变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2 山地地区降水总量大于周边开阔地区;(如阴山)3 天山北部降水大于南部;东高止山降水量大于德干高原内部;印度河平原地区夏季降水稀少(地形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风向了)4 高大地形内部降水减少:如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东非高原内部。(高大地形使形成降水的大气环流影响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