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戏剧篇)一. 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戏剧篇)考向预测近年来小说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2004年有辽宁卷的认识自我、北京安徽卷的雁阵,2005年有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有上海春招题里的幸福的篮子和浙江卷平面的生活,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又出现了一篇小说的考查父爱无价。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将会打破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多元化发展,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
2、出和显现,这两类文体的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对这两个文体不可掉以轻心。小说及小说欣赏一、小说概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按篇幅的容量大小,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无论哪一种小说,都具有叙述性、散文性和虚构性三个特征。叙述性是小说的基本属性。小说起源于人们对叙事的需要,无“事”不成书。与戏剧不同,戏剧的事是“演”出来的,而小说的事却是“叙”出来的。由于叙事,便发展出一套引人入胜的叙事艺术。领会这种叙事艺术,是欣赏小说的莫大乐趣。小说叙事采用散文形式,而不宜
3、用韵文和骈文,这就形成了散文性。当然,用散文体叙事的并非都是小说,例如游记、报告文学等。小说所叙之事带有虚构性质,虚构才能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一般而言,小说都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小说是“人学”,必须写人。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过,小说写人的重心在不断地转移。传统的情节性小说注重描写人物的行为,近代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而现代小说则有淡化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的倾向,注重探索人物的意识和心理。有的作家认为小说的“写实”精神,应当从由注重客观真实转向关注心理真实。情节与人物相关,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为了充分叙述相对完整的情节,小说应当有一定的长度,即
4、使是短篇小说、小小说,也应有足以容纳一个特定情节的长度。小小说被誉为文苑中新开的奇葩,如北京晚报经常发表“一分钟小说”,摄取生活现象中习以为常的一两个镜头,在千字左右的篇幅里,也能做到人物鲜明,情节完整,有理有情,发人深思。环境是指时代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场所,起着烘托人物的性格、展示情节发展的作用。二、小说欣赏 1. 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
5、具体描绘;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时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包括容貌、姿态、语调、服饰等)、神态描写(或叫神情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二要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每一个典型,都应当是古今唯一的独创的“这一个”。林黛玉因多愁善感,从古代“活”到今天;唐吉诃德善良的愚蠢
6、、天真的癫狂,从西方笑到东方;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从东方传到西方,这些就是典型。这些未曾接触却又似曾相识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时时扑面而来。文学典型就是这样没有国界,超越时空,焕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这一点直接影响评价人物时所用词语的褒贬性,即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客观评价。 2.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欣赏的基本起点。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7、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在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岳母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另外,要知道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3
8、. 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 分析社会环境时,要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结合所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体会在国度、民族、时代背景下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典型性格。感受、分析自然环境时,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察自然环境的特点,然后领会环境的描写在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情的烘
9、托方面所起的作用。 4. 归纳、领悟写作意图。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结合文中相关的环境描写,归纳、分析小说的写作意图。尤其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因为小说的标题往往是小说的文眼。无论叙述,还是描写,运用“特征性”原则往往是文学形象传世的奥秘。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关系等。其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独特,内在含义又极其深刻、丰富。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为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鲁迅用一个“人血馒头”总结了中华民族变革中的历史教训。常见的现象是,人们忘记了小说的大量内容,却记住了一个“细节”、一句“话”。5. 体验、反思相关话题。 在阅读小说时,要结合自
10、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发、主题意旨、写作手法等进行再次的赏评、反思,要能有自己的心得,或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力争能在更多方面得到更多、更深刻的启示。小说的欣赏还可以从语言、风格等多种角度入手。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欣赏方法,从而时时享受美感,处处得到妙悟。戏剧及戏剧欣赏一、戏剧概说诗歌、散文、小说均属于语言艺术,戏剧则是继文学、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属于综合艺术。戏剧源远流长,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就有戏剧演出。我国的戏剧萌芽于周代,成熟于元代。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剧本为戏剧表演提供了“脚本”,
11、因而,它不能等同于戏剧艺术。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舞台性。戏剧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演员的舞台表演。和社会生活的广阔性相比,舞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极为有限,这就决定了戏剧文学在反映生活的方式上不能像小说那样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而必须浓缩式地表现生活。这就要求戏剧必须精炼地概括生活,形成集中的焦点矛盾,再通过有限的场景、人物、情节等表现出来。例如小说三国演义时间跨度达百年之久,场面宏阔,人物众多,事件更是头绪纷繁,而小说作者叙述起来得心应手,但要直接地搬上戏剧舞台就很困难。话剧茶馆的故事虽然横跨从清末到民国到抗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历
12、史,但它所正面描写的仅是三个时期、三个侧面,地点则始终在裕泰茶馆,人物也都是跟茶馆有关的人。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即一个剧本只写单一的故事情节,行动只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就是为了解决舞台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而提出的,它长期被奉为戏剧创作的圭臬,至今还有相当影响。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等均是按这一原则创作出来的。2. 动作性。戏剧文学是代言体的艺术,这是它和其他体裁的一个显著区别。它排斥作家出面,作者需将自己的意识分派到不同角色身上,通过他们的表演间接地反映出来。演员的表演手段是语言和动作,又尤以动作为中心。但在剧本中,除了舞台指示部分有些动作说明外,台词是主要的构成部分。这样,就要
13、求人物的台词必须具有强烈的动作性,也就是每句台词都产生于人物性格冲突中,成为人物对矛盾的态度与反应的一种表露,并且能有力地冲击对方,使他采取新的行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冲突中,从而推动情节发展。台词的动作性不仅体现为其对外部形体动作的伴随性,更体现为它通过“潜台词”所暗示出来的内部动作即活跃在内心的活动。3. 冲突性。人物之间或人与环境间存在着政治、道德、思想、意志、感情的矛盾,各种矛盾或表现为潜在的抵触,或爆发为公开的对抗,这就构成了冲突。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小说用多姿多彩的笔墨通过叙述、描写、抒情展现生活,虽然也会有冲突,但它未必是首要因素,更多是偶尔从和谐底色上突出来,作为平缓的生活的
14、一些高潮或转折点而存在的。戏剧作为直观展示的艺术,却必须依靠性格冲突、意志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多种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冲突表现在对话中,就是人物台词和“潜台词”对于对方的猛烈冲击力。在戏剧理论史上,曾有人把“冲突”提到戏剧本质的高度来看待,如黑格尔强调“戏剧的中心问题”是“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19世纪末法国剧论家布伦退尔认为“意志冲突”是戏剧的实质,并提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著名断言。美国戏剧家劳逊则标举“社会性冲突”,认为“一次戏剧冲突必须是一次社会性冲突”。可见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地位。二、戏剧欣赏戏剧阅读主
15、要指阅读戏剧文学(剧本),剧本是戏剧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戏剧的文学因素,是戏剧表演的基础,是比较特殊的记叙文学。剧本不像一般记叙文那样主要以叙述者的角度、口吻描述生活,而主要以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台词)展示生活、构成内容。剧本里也有叙述语言,那就是舞台提示,但它们极简略,只是辅助手段。剧本的台词富于动作性充分体现着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一般联系、情节的进展。剧本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集中性”是剧本的又一特征。阅读戏剧,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6、一)了解和熟悉戏剧冲突。戏剧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又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冲突,就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说,戏剧的矛盾冲突总是此起彼伏,层层推进戏剧的情节发展。这种情节发展正是戏剧人物的性格冲突的具体表现。这种“具体表现”就是突出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如作品白毛女,第一幕就开始矛盾冲突:佃户杨白劳躲债,地主黄世仁逼债,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抵债,杨白劳悲愤自尽,喜儿被抢走。这样,在这场尖锐的戏剧冲突中,恶霸地主黄世仁与狗腿子穆仁智的歹毒、凶残的形象就被鲜明地刻画出来了。总之,弄清戏剧的矛盾冲突,才能了解情节,才能熟悉人物性格,理解主题思想。戏
17、剧冲突由人物性格所决定,又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戏剧冲突通过人与人的冲突,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人与环境的冲突,展示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通过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展示人物性格的变化。玩偶之家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也是世界闻名的社会问题剧。娜拉是一个摆脱家庭束缚、走向精神觉醒的个性反叛典型。娜拉和极端自私的丈夫海尔茂的戏剧冲突,是一种以金钱与地位为中心的利害冲突,实质上是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娜拉由温顺、单纯、快乐的“小松鼠”,转变为追求自由、敢作敢为、勇于抗争的叛逆者,其性格发展正是在戏剧冲突发展变化中逐步展现的。(二)弄懂和领会戏剧语言。通常,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有时候,我
18、们把戏剧语言专指人物语言或叫台词。阅读戏剧语言,一般要遵从四个方面:(1)要懂得戏剧语言是表达展现戏剧冲突的手段;因此,戏剧语言既要有助于推动戏剧情节发展,又要有助于戏剧动作的表演,即要富于动作性;(2)要懂得戏剧语言要有表现力,要有特色,要有人物个性;(3)要懂得戏剧语言一般都具有抒情色彩;(4)要懂得戏剧语言一般都十分精炼,并且带有潜台词。以曹禺的雷雨为例:周朴园的二儿子、周萍的弟弟、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来周家。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摆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冷酷、傲慢和恶劣的态度,先故意发问:“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接着教训:“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继而嘲笑、蔑视地讽刺:“傻小子,没有经
19、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最后恶狠狠地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而此时,鲁大海和周萍兄弟,鲁侍萍和周萍母子也相见了。鲁侍萍既看到了周朴园对亲子无情无义,又看到了周萍竟然亲手打弟弟(鲁大海)。就这样,剧情安排了这场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相会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场面。鲁侍萍最后呼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于是,这里的戏剧冲突,推向了高潮,深刻地揭示出了主题思想。(三)品评戏剧冲突设置技巧的有效性。为了使戏剧冲突更加集中、紧凑,剧本往往运用一些戏剧技法,诸如“巧合”、“悬念”等。巧合是指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的不期而遇。无巧不成书,也不成戏。巧合,出人意料,妙趣横生,但又
20、在情理之中,使人信而不疑。悬念是剧情发展中设置的疑团。悬念使观众引颈而望,急切地期待着谜底的揭开,从而产生勾魂摄魄的艺术效果。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中,谁是钦差大臣就是一个总的悬念。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以“一磅肉”为条件借钱给安东尼奥,也是悬念。合理地运用悬念,可以使读者兴味盎然,并随着剧作家的笔墨一路读下去,直至终篇。戏剧欣赏是一个情趣与理性、感受与思考交融的复杂的审美过程,这需要读者和观众投身其中。而多角度的欣赏戏剧冲突,则是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考点精讲考点解读 1. 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形成、人物活动以及交往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用以表现主题或
21、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概括小说的主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我们所说的戏剧,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戏剧的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是指矛盾冲突的过
22、程。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戏剧情节的“集中性”是剧本的又一特征。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寻求其思想意义,这也就是戏剧作品的主题。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戏剧都是与诗歌、散文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分析小说,一般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进行。 小说的表现
23、手法,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除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刻画的方法以外,还经常用到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方法,如通过别人的反应、语言介绍人物,或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角度,可能用到插叙、补叙、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倒叙、伏笔、照应等表现手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往往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小说语言风格的角度,可以有质朴清新(如孙犁)、简练含蓄(如鲁迅)、“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演义)等等。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说,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小说表现手法还包括:对比、人物独白、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夹叙夹议、幽默、象征、情节上的主线副线穿
24、插、明线暗线穿插、时空交错、多线索穿插、抑扬手法、英雄群像描写、利用巧合、荒诞、悬念,使小说具有某种地域烙印(如沈从文边城),故意使用方言写作(如老舍)等。 不可忽视的是,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反映主题。因而在分析鉴赏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时,要注意联系它对于人物及主题的表现作用。 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这种冲突通过人物外部形体动作和内心动作来表现。戏剧冲突往往是集中的,而且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戏剧运动。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富于动作性、个性化和表现力,往往言简意丰,动听易懂。分析鉴赏戏剧,一
25、般从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戏剧语言、表情动作等角度进行。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戏剧的表现手法也和其体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第一,个性化的对话语言。第二,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由于受有限的时空限制,往往巧妙地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第三,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第四,台词的表现形式
26、丰富。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而其他人物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此外,象征也是现代戏剧常用到的表现手法,往往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来分析。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分析形象是鉴赏小说的重头戏,要从情节出发,从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入手,看看作品中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反映出形象的什么性格特征;看看作品中有没有侧面烘托形象之处,继而归纳整合,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对于形象的意义,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联系社会现实来分析;也可
27、以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 分析戏剧人物形象除参考以上方法外,还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戏剧动作。它分为语言动作和外部动作两大部分。语言动作即台词,它是戏剧动作的基本形式,是人物心理、性格的直观显现,要注意人物语言中透露出来的丰富信息。外部动作既包括人物的行为、举动、表情等“可视”动作,还包括人物“停顿”“沉默”的静态动作。无论是“可视”动作,还是静态动作,都反映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第二,矛盾冲突(性格冲突)。它包含两个方面: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现出来),是外部冲突;人物性格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则是内部冲突。要善于在冲突的关系中分析人
28、物的形象。第三,戏剧语言。读者应从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形象性、个性化、富于潜台词等几方面来品评鉴赏。 2. 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这里的“体会”有领悟和咀嚼的意思,所谓“重要语句”是就其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而言,“丰富含意”是指语句当中含有的或深奥或含蓄的意思。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骂人的一句话“可恶!然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比较丰富的。“品味”在鉴赏小说中是指仔细玩味的意思,所谓“精彩语句”是指语言表达的质量而言,描述性语句在作品中往往体现重要作用,人物的对话语言往往突出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表现力”是就这种句子在文本中或段落中的影响而言。鉴赏
29、评价小说戏剧中的“重要语句”、“精彩语句”,要注意分析句子对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表现作用,对环境气氛的烘托渲染作用,对情节展开的作用,对主题的揭示作用。 3. 探究 F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小说与戏剧都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的不同的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另外,从作品本身所发掘出的意蕴,与联系作者思想经历、作品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各方面所发掘出的意蕴也会有所不同。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鼓励读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
30、彩,也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刻而充满智慧,从而多角度的认识作品的不同内蕴。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的不同,每个人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方面、角度。但要注意的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都要建立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解读要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不可胡乱解读。 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与戏剧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学体裁,更能突出地反映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因而要结合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结合作者的思想风格、人生态度,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
31、和人文精神。【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文后问题求 雨汪曾祺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
32、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
33、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
34、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 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包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
35、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1. 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开篇的作用。答: 2. 小说多次写到人的眼睛是蓝的,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3. 为什么说望儿的队伍是“神圣的队伍”?他们的求雨歌出现了两次,第二次可以删去吗?为什么?答: 4
36、. 文章最后说:“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这样的结尾对全文的中心起怎样的作用?答: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文后问题端州遗砚 郑洪杰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
37、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
38、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恒运老人又
39、问,你看这花纹怎样?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予
40、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
41、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1. 请概括端砚特点。答: 2. 文中写恒运老
42、人“略略一笑”“轻轻微笑”“潸然落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不同的心理?答: 3. 当林县长带领人们把马回头村治理得“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时,“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可是为什么“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答: 4. 简析小说描写林县长评价古砚和援引传说“包拯三掷砚”的作用。答: 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写“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主要是为了讽刺个别官员尸位素餐、不知造福人民的丑恶嘴脸。 B. 恒运老人的端砚出之烂柯山老坑,质地是端砚之最。而且有“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的鱼脑冻纹等,是砚中的极品。 C. 林县长刚上任时并不知道马回头村恒运老人有古砚,所以他虽然在马回头村察看了三天,却只是忙于“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一直到三年后才闻名而来看古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林县长是关心老百姓苦乐的好官。 D. 恒运老人决心把古砚赠送给林县长,一是因为林县长造福了地方百姓,同时也是因为林县长精通砚器。 E. 林县长坚决不受古砚,一是因为此砚是清官包拯所掷弃,二是希望老人将自己不接受古砚的佳话说给后人,留下自己为官清正的美名。6. 简析小说以“端砚”为题的作用。答: 7. 请将倒数第一段中老人的话补全。答: (三)阅读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