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地理 选修5、选修6 重点知识总结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危害: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河塘、湖泊干涸;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跨流域调水。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二)洪涝灾害:我国
2、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自然原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有的会
3、危及人民的生命。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修建分洪区;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影响:利: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四)沙尘暴现象:我国典
4、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距沙源地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挖发菜等。(五)寒潮: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中断,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风吹翻船只,
5、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六)暴雪的危害: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牲畜冻死饿死、野生动植物死亡。暴雪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洪灾、滑坡、泥石流。雪灾后洪灾的原因: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大;地形坡度大,山地河流水流急。二、地质灾害:(一)主要地质灾害:1、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浅源地震;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发生的
6、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危害: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引发瘟疫。2、滑坡、泥石流概念: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泥浆石块堵塞江河
7、,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开挖山体,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三、海洋灾害:(一)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危害: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
8、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多发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二)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三)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自然原因:温度高;海域封闭;静风、静水的环境。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规模扩大,饵料+养殖对象排泄物严重污染了水域;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赤潮生物运输者。
9、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海水发粘,堵塞鱼、虾、贝、蟹的呼吸器官,使其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消耗溶解氧,鱼、虾、贝、蟹等缺氧窒息死亡。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鱼虾等中毒死亡。四、生物灾害:(一)农林牧生物灾害:表现: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危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二)森林、草原火灾原因: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危害: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正确应灾方法:、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1、防洪准备:听汛期天气预报; 准备救生包(药品、食品等)、预备木制家具;训练爬高能力、
10、快跑能力; 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 学会游泳、划船。2、洪水应急: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借助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应对地震灾害: 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 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求援。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 :先救近,后救远; 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
11、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风灾: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大雾: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沙尘暴: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注意:1、山区、半山区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2、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
12、的高处逃避。3、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基本思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
13、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水质变坏,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怎样清除石
14、油?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 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 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制约工业的发展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 加强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3) 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用水污染。(4)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大气 污
15、染水体 污染土壤 占用耕地 影响环境卫生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可吸入颗粒物的弊: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
16、可能引起恶性病变。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燃煤; 机动车尾气; 建筑工地扬尘。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有色冶金工业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腐
17、蚀树叶,毁坏森林。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南方阴雨天气多我国怎样防治酸雨: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全球气候变暖原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使气温升高
18、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地区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
19、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发展清洁生产。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定义:地资源的质量的降低,自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
20、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降低。2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土壤污染3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4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5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 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 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 寒漠化。6、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
21、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黄土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人为: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江南丘陵:红色荒漠。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樵采,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
22、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8、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分布:1煤的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3、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主要油田分布区: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尼, 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国东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23、西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太阳能:最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优点:能量巨大,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用之不尽。缺点:能量分散,密度低,利用困难。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在晴天使用。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天气: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多,则少。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地势低,大气层厚。大气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透明度差,则弱。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洁净,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雨多,雾多,晴天少。台湾、海南岛西南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24、: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风能的优点:可再生,清洁无污染,风力发电,成本较低。缺点:能量密度低,受季节限制,风速不稳定,储存、输送困难。我国风能分布规律:空间:北方南方;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时间:冬春夏秋。风力发电站选址:年平均风速高,风力较稳定地区。水能: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水电的优点: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发电成本低,水电站建成后,兼有多种效益。缺点:建站周期长,搬迁居民,发电量受水量季节变化影响,可能给库区及周围地区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我国水能分布(影响因素: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主
25、要分布在西南:水量大;落差大。潮汐能:1分布: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2优缺点:干净、无污染,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生物能:1生物能传统利用方式:柴草,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2新的利用方式: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为新能源,制取受温度限制,南方利用时间长,北方利用时间短。沼气是农村比较理想的能源的原因: 原料丰富,可分散制取,就地使用。 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不足问题。缓解燃料同饲料、肥料间的矛盾。 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封山育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怎样解决我国农村能源不足问题: 营造薪炭林, 发展沼气, 开发小水电,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
26、能, 推广省柴灶。地热能优点:成本低廉,可再生;缺点: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所需费用较高,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慢,含有有毒物质,注意环保。 分布: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美化环境。森林的经济价值:制作家具。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重要的建筑材料等。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多样性减少。林破坏的原因:过度的焚耕开垦, 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商业性采伐, 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 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 战争,森林火灾。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 计划采伐,采育结合。 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共8页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