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何重建——命理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592193 上传时间:2025-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重建——命理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何重建——命理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何重建——命理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何重建——命理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何重建——命理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命理学正站在“新周期”起点2010年底,梁湘润老师到上海、浙江,在有幸得到梁师在命理学上的耳提面命同时,梁师多次提出:命理学正站在新的六十年周期的起点上,并就此与我进行探讨。陆致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命理学史论中指出:梁湘润先生“关于传统命理学的发展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禄命、命相行业,有着随着大环境、生活形态的变移,而出现周期性的交替。”他引用了梁师在细说子平六十年中的一段话:所谓“周期”,是指有三个周期:一、大周期,平均为三百年,这是“人、事、理”之大转移。 譬如:人物,由宋、元时代之郭璞、邵康节等等,转移到明代之醉醒子、张神峰,再转移至清末明初之余春台,徐乐吾; 事理,由

2、宋末元初的“两头钳”,转移至明初之“纳音五行”,再转移至清末明初之“天干调候”; 其中自然“淘汰”时间,平均皆为三百年左右。 梁师认为,命理学领域的发展历史中,能够通过大周期的人,不超过五位:张神峰、万育吾、任铁樵、沈孝瞻。 二、中周期,平均期限为六十年,这是指“理存人亡”。 梁师认为,任何一首学、术,都是有“人”在作业弘扬。一本三命通会,四百年来,可以一字不易,而每一代的宗师,解释运用的方式,并不完全一样。 任何一位禄命宗师的影响,很难超过六十年。能有三十年之盛誉,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民国以来,命书之出版,不可谓之不多,但能够通过“中周期”的,只有寥寥一、二本而已。而能够通过中周期的,唯有徐

3、乐吾一人。徐乐吾,18861949,穷通宝鉴(拦江网)的作者,“调候用神”的“开山鼻祖”。 三、小周期,平均是二十年,这属于“当代禄命”。 梁师在列举一当代一批命理学家的名字之后指出,这些先后出现的人物,“可以许之为一时之选,不过都只在小周期之中。” 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当代命理学界所谓“大师”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其中也有“红极一时”者,但其影响,不会超过20年左右的小周期。 也许是巧合,徐乐吾前辈1949年仙逝,而梁湘润老师正是1949年到台湾发展的。1949年以来,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命理文化在台湾得到完好的保留和发展,因缘聚会,梁湘润老师得以在此后的六十年“中周期”中,成

4、为这个领域的泰斗宗师,“扛旗人物”。 我个人私下认为,梁湘润老师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在两岸命理学界深陷“用神”圈子,而难以自拔的时候,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命理学的发展历史,提出必须跳出在前一个六十年“中周期”中形成的“用神”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清代以前历代命理学经验。 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清代雍、乾以前命理学代表性著作进行发掘、整理,注释、评论,并对其中一部分,作了白话讲解工作,并表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之中。 在实践方面,他总结历史经验,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命理学操作系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命理学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可。 正如梁老师自己所说:“命理自清代以来,文人力主中和、调候、扶抑之一说。这一种推理

5、,当然是有宏观世界的相当成就。然而,经过二百年来的演变,这一种为良好的法则,遭遇到历代以来每一个阶段之循环过程之相同现象,就是达到瓶颈的困惑。所以希望在清代雍、乾年间之前的法则,是不是尚有些什么法则,可以弥补这一些缺点的方式。”(命略本纪P104) 1949年至今,又是一个六十年的“中周期”过去了,相信能够通过这个“中周期”的,当首推梁湘润老师。 梁湘润老师提出命理学正站在新的六十年周期的起点上,显然是认为一个新的“中周期”正在开始。也就是说,“随着大环境、生活形态的变移”,命理学正酝酿着新的“周期性的交替”。 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命理学新的“中周期”的内涵是什么? 这也许可以从“大环

6、境”和“生活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移”的分析中,发现一些端倪。 前提: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重新认识的渴望和需求。 西方文化高度发展了二百年,而今天的人类却面临地震海啸、疾病瘟疫、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生存压力、道德缺失、前途迷惘。此时,东方文化的魅力重新显现出来。2004年3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用了宋代哲学家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11年1月,孔子像在天安门广场落成,应该视为一个标志。100天后,孔子像又被请了回去。但这个过程,清楚地传递了中国大陆“主流

7、文化”不再是铁板一块的信息。 这种由于环境、生活形态的变化,而导致的思维转变,应该是新的六十年“中周期”开始的前提条件。 上述这些,应该是政治家们去议论的事情。但命理学新一轮“周期性交替”,离不开这种“大环境”乃至生活形态的转变。 就命理学本身而言,与前六十年比较,确实面临着新的转变条件和契机。 我个人以为,至少有以下五项“转变”,是值得关注的: 一、人员素质、地位的转变: 梁湘润老师最近两次来大陆,看到我的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人物,十分感慨。他介绍在台湾学习研究命理,大多是“失意人士”,或事业失败,或婚姻失败的人士,才会去从事这个行业;在台湾,从业人员无论水平多高

8、,最终只能归属“三教九流”。而大陆则并非如此。 “为往圣继绝学”,这项重任,将落在年轻一代身上。 二、研究手段的转变: 计算机的介入;“统计学”概念和手段的引入;专题性研究的引入等等。 三、传播方式的转变: 网络运作,传播面的扩展速度和领域,均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经营模式、对象的转变: 从传统的“一对一”个人运作,转变为团队、企业化运作;从传统的只对个人,转变为可以同时面向企业提供服务; 命理行业过去有“穷算命”“富烧香”的写照,目前这个习俗正悄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命理学投入令人感动的热忱。 五、出现行业交融的趋势: 从传统的单一命理行业,转变为开始与相关行

9、业联手,如心理、教育、健康。这将导致命理学服务功能,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准确预测”、“趋吉避凶”,延伸至人生规划、励志、心灵抚慰等等。 至于上述这些“转变”,会给命理学新的六十年“中周期”带来什么样的情况,本人不敢妄言。但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是我们应该做的,一是传承,二是弘扬。要谈发展、创新,恐怕为时过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理学,风水学,占卜学等等,有着数千年的发展脉络,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发展和创新,必定是在传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的“空中楼阁”。即便个中有所谓“天才”人物出现,自创所谓“体系”,最多只能成为“一时之选”,最多只能在20年的小周期中折腾。 梁湘润老师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对命理学历史文献,做了令人钦佩的发掘、整理、疏理、注释等工作。这项工作在新的“中周期”中,毫无疑问会继续下去。贴近社会需求的“专题性”研究、实践,或将成为新的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业内人员素质的提升、研究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新的经营模式出现,将会大大提高社会对命理学的认知度,使命理“绝学”在新的六十年周期中,再绽异彩。 何重建 2011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