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术训练的好处是摆脱狭隘的经验和局限的认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李居迁教授访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8745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训练的好处是摆脱狭隘的经验和局限的认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李居迁教授访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术训练的好处是摆脱狭隘的经验和局限的认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李居迁教授访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术训练的好处是摆脱狭隘的经验和局限的认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李居迁教授访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6Aug2023GraduateLawReview2023年0 8 月Vol.38NO.期第3 8 卷第研究生法学学术训练的好处是摆脱狭隘的经验和局限的认知一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李居迁教授访谈访谈对象:李居迁(1 9 7 1-),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法。曾任研究生法学第十二届编辑部主编。访谈者:姚嘉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2 0 2 1 级硕士研究生;陈东阳,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2 0 2 1 级硕士研究生;陈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俊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2 0 2 2

2、 级硕士研究生;李俊江,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2 0 2 2 级硕士研究生。问:李老师您好,您曾担任研究生法学的主编,请问您这一段编辑经历对您的学术生涯有什么影响?么影响?答:与普通的法学学生相比,作为刊物编辑需要有两方面的考量。第一,首先考虑刊物本身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在我担任主编时,刊物每一期都要推出一篇知名教授的文章,作为这一期刊物的重点文章。以知名学者的高质量文章为引导,可以明确刊物文章的标准。知名法学学者不论是对人类思想,或是国际社会,或是国家发展,都有深入的思考。研究生法学编辑也是年轻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学者的文章,可以借助他们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去对其他投稿的文

3、章进行比较筛选。进而要思考刊物的定位、学术品质和影响,明确刊物的品牌价值。第二,编辑的身份有利于提高对学术的敏锐度。编辑的工作就是筛选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不同学者选题的不同,或者对同一选题的不同视角。我们可能会被他们新奇的观点启发,也可能发现与我们持类似观点的“同道中人”,这让人感受到“学术共同体”下的传承和共鸣。作为编辑,我们的眼界将不局限于身边的同学,而是扩展到更为宽广的远处,对学术研究有不小的启发。国外许多知名法学院的刊物都是教授组成编委会,学生担任编辑,这些编辑需要通过十分严格的选考试,所以许多人都以担任过法学刊物的编辑作为自已一生的骄傲。这些编辑在进入学术界和实务界后,往往能够

4、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并不是说不担任法学刊物的编辑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学生,而是法学刊物的编辑工作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刺激自身思考问题、增强研究能力的机缘。人类的所有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与当时和之前的不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需要对不同思想进行融合,学术刊物为这一过程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正如刚才提及的名词,它具有“学术共同体”的意义。问:研究生法学的宗旨是培育新人、繁荣学术,希望为广大法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术观点思想的平台。我们的编辑主要是学生,投稿人也主要是学生,您觉得这种以学生为主的办刊模式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答:我认为这种模式很好,在许多方面都很有意义。所有的学生都

5、会经历成长的过程,他可能成为某个法学领域的思想者,或者是实践者,甚至是开创者。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我认为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和肯定。因此,刊物就是研究生们发表自已最新成果的园地。对于同一个领域,77中国政法迁教授访谈学术训练的好和局限的认知可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这种比较也是年轻学生锻炼学术能力的绝佳机会。刚才提到的国外刊物,虽然以学生担任编辑,但是刊物发表的文章大多来自知名法学教授。研究生法学以学生为发刊主体是很独特的,我也很认同这种模式,因为这有利于培养一代代的学术人才。作为学生编辑而言,我们可以与投稿人将心比心,但是编辑也不仅仅是所谓的“为他人做嫁衣”。文章千古事,个人无法超

6、脱时空的限制,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时空。在用心做刊物、写文章的时候,文字里都是你们的个性,都会闪出光芒。我们学生编辑也要不断提升刊物对研究生的吸引力,可以尝试创新形式。比如在刊物中展现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思路,“制造”学术交锋。纵览之前的学术发展史,不难发现学术就是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与回应之中不断进步的,有的甚至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思潮。问: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未来都会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那么您认为学术训练对研究生的意义是什么?答:张之洞有一个很有名的文章叫做劝学篇,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古来世运之明嗨,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世界上没有事情是不需要学问就能做

7、好的,越复杂的事情越是如此。我们做好事情依靠的是对事物规律的洞察,掌握底层逻辑。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物理学界认为牛顿力学是完美的。然而爱因斯坦论证了质量与空间的关系,颠覆了人们的基础认知。相对论的伟大主要表现在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不是从质量大小与引力的关系这样一个空间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倒过来从质量大小到空间扭曲的角度看问题,洞悉到事物背后更为深刻的规律,所以相对论可以更好地解释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怎样洞悉规律,洞悉根本,有没有经过学术训练是不一样的。举一个例子,单纯从经验直觉出发,面对太阳东升西落,我们很容易得出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结论,也就是地心说,古希腊人还设计了十分

8、复杂的圆盘来展现“地心说”的过程。但是后来,天文学家通过研究提出“日心说”再到发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不断掌握规律的过程。而我们现在掌握规律之后,再去分析作为表象的世界,事物的运行便了然于胸。是否掌握规律也许并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品质和状态,但它的价值在于让你拥有更为开阔的胸怀,更加具有根本性的认知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我们自己,看待我们和他人,我们、他人和世界的关系。苏轼讲人生如梦,出生到死亡,就像是做梦的过程,昨日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像是你做过的梦,我们无法让昨日重演,就像无法让梦重演,我们只能通过思想、语言去描述它,所以人生就像是静着眼做梦,如果有一天失忆了,梦就被忘掉了。所以真正重要

9、的是,在做事情中间,远离颠倒梦想,找到一个不变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道”。具体到法学学术训练而言,简单来说,我常讲三个区别:事实、规则和观点。法律训练要求的一个基本素养就是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观点。第一,事实本身靠什么去证明?靠证据规则,民事事实有民事证据规则,刑事事实也有刑事证据规则,虽然这些事实都是通过证据证明的,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对于证明要求的程度不同,刑事证据要求更高,“beyond reasonabledoubt”。第二,关于规则,强调一点关于现行法和未来法(拟议法)的区别与顺序,也就是lexlata和lex ferenda的关系。现行法判断的是合法与否,

10、未来法判断的是合理与否。对于事物的判断顺序,我认为法律人应当先判断合法与否,再判断合理与否,这个顺序不可以搞乱。用一个我们认为合理的东西来取代现行的合法规则成为判断的标准,这个思路是错的。尽管这个思路可能符合政治家的思维,但是不符合法律的思维。第三,关于观点,观点一定要有逻辑,符合逻辑、能自圆其说的观点未必一定正确,但不符合逻辑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目前网络上经常出现各种新闻事件的反转,往往就是因为在第一个层面上就出问题了,事实没有明确。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应当保持这三个层面的思考和训练,如果一个事情三个层面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明确,那么一定是有大问题的。78期第3 8 卷第研

11、究生法学所以学术训练的好处是什么?学术训练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摆脱狭隘的经验和自已局限的认知,能够有机会去洞悉事物背后的规律,有机会让我们的思想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人生是否向更美好、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是和学术训练有关的,而不仅仅是找到一个饭碗。古人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有点尊古贬今的感觉,但是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古之学者为已,古人进行学术研究,是因为一件事情搞不明白,“大事未明如丧考“,整个生命都是浑浑的,学问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今之学者为人,我们学习似乎是为了炫耀,宣扬我懂某个专业和领域,我是哪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好成为自已工作的敲门砖,这就是“为人”而学。进行学

12、术研究,最为重要的还是作为研究主体的“我们”,学术研究让我们可以掌握事物的规律,所以有机会读大学、读研究生就已经很幸运了,因为掌握了让生命主动发生变化的强大工具。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各种限制,时空的限制、思维的限制,以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伽锁之中”。将“是否有用”作为标准去评判一个事物,也是一种限制,这样将无法看到更深、更高的东西。学术研究的意义,最终还是要回到自我超越的主体性上来。问: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文章大多聚焦于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而对于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似乎随着法学学科的日益成熟,经典基础理论已经难以有突破性的进步,您怎么看待学术研究中新议题与经典议题的关系?答:学术解决和回

13、应的是自己的困惑。打个比方,举例以明:在猴子面前,摆放香蕉和黄金,看着都是金黄的,那么猴子会选择什么?会选择香蕉,因为它不明白黄金的意义是什么,它无法进入人类构建的想象性概念的世界。那么如果在一个人面前摆放了两个事物,黄金和智慧,他会选择什么?可能大多数人还是选择黄金,因为他不明白智慧是什么,智慧的意义是什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明白智慧,获得智慧的过程,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取知识的阶段,从无知到有知,我们明白了许多他人不明白的事。当开始拥有知识后,我们就会开始考虑怎样应用知识,怎样使其产生效果,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关于能力的阶段,没有知识而有能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在

14、第二个阶段,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要训练应用知识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当我们可以运用能力时,就会感觉到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获得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将能力提升到“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个“进乎技矣”就是智慧,这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回到这个问题,经典基础理论是作为一个学科基础的知识,想要发展它需要进入第三阶段,然而大部分人并不在这个阶段。比如说格劳秀斯、萨维尼这些伟大的学者,他们伟大的思想塑造国际法的很多基础理论,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智慧后,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推断或融合。换言之,如果想要发展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就需要与这些伟大学者保持同样

15、的思维水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能发现新的路径。人类的理性是有局限的,任何重要的理论学说都有合理性,都是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反映了真理。任何学说都是有限定条件的,我们需要找出限制条件,找到这个漏洞,才可能推翻这个学说,建立自已的思想体系。在真理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耶稣、斯宾诺莎、萨维尼、黑格尔、马克思,这些伟大的名字,也都要面对真理,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真理、描述真理。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真理、描述真理,因此我们不需要描述这些大家对真理的描述,而是自已去直接认识。搞学术研究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导师的事情,也不是孔子这些大家的事情,我们

16、要站在这些大家的思维高度去看问题。如何才能站在人类大家的思维高度看问题?那就需要先了解人类曾经思考过什么重要问题。我常建议学生们读两本书,分别是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可以大致了解从古至今全世界的思想家都思考过什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现自已与这些思想家的79中国政法迁教授访谈学术训练的好处是摆脱狭的经验和局限的认知差距很大,就会知道自己需要往哪些方向去努力;或者可能发现在一些问题上自己比他们认识得更为透彻,因为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没有现在的信息和工具。所有人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当我们把这些思想家当作思想上的朋友,平等地去看待时,会感到很亲切,阅读他的著作就是与他们讨

17、论,他们的智慧我们也可以获得,学术研究就是这样。把这些思想家当作思想上的朋友,平等地去看待时,会感到很亲切,阅读他的著作就是与他们讨论他们的智慧我们也可以获得,学术研究就是这样。问:您认为国际法学研究与其他法学学科研究相比有什么特色?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国际法方向的训练和研究呢?答:国际法研究的特点在于,结合普通国内法律和法律现象对国际法进行理解时,总感觉隔靴搔痒、未中肯繁,这个学科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结合各国所构成的国际社会来研究国际法,就会发现国际法实际上也反映了国内法法律现象的本质。格劳秀斯是公认的国际法之父,也是法理学领域的大师,实际上,他研究的是人类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假设每

18、个国家都是个人,那么国家之间的规则为什么以及如何能够产生约束力。对于国际法学者而言,写出一篇好的文章,需要足够深刻的思考。对一个具体的规则、具体现象的研究都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更多复杂的问题,自已的观点可能被推翻。但是,我们不妨读一下王铁崖先生在上世纪2 0 年代写的最惠国待遇的那篇文章,经历1 0 0 年的时间,他论述的基本原理仍然有效。因此,对于国际法研究而言,时效性的限制更轻微。包括国际法在内的所有学科,规范的文章都不好写。首先我们可以从简单做起,研究具体的现象、具体的规则。但是不要局限于此,要能够从研究国际法的角度跳出来,到达一个更高的超越的视角,从具体的法律上升到法哲学的高

19、度,又能够在法哲学的高度结合某一个具体的部门法或者现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有味道。作为学生应当知道,大家有从现象中进入到更深、更高层次的本质中的机会,不要在对外界事物的学习与观察中丧失个人的主体性。国际法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法律的强制性上,这一点与国内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国际法的强制性需要依赖于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自我的约束,而不是外界的力量。在运用国际法时,首先需要证明所运用的规则是存在的,是lexlata(现行法)。而对于国内法而言,从大陆法系的角度看,确定规则是否存在,通常只需要考察成文法律是否规定,再进行解释就可以了。英美法系成文法律也越来越多,因此,确定规则是否在存在,查明的

20、方法与大陆法系日渐趋同。作为国际法学者,把握好国际法和其他部门以及国际法内部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的认知才会更为深刻、更加准确。学习国际私法,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国际公法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有深厚的民法基础;学习国际经济法,一方面要很强的国际公法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内商事现象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此外,除了了解国际法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外,就像我刚才说的,优秀的国际法学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法理学、法哲学的知识,去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用一个比喻而言,就像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进去的人不仅需要打开宝库的方法,还要有从宝库出来的方法,否则即使进入了宝库,视野也会受它局限,无法出来被它困死了。问:

21、我们该如何在对国际法的研究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答:第一,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问题是否是自已的问题?我们在进行研究时,有没有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以刚才国际法的强制力为例,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们自己的看法是什么?我们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有多大,有多强的意愿把这个问题隐蔽的面纱给揭开,使它展露出真面目?只有我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时候,这个问题才是“自己的问题”第二,这个问题对理论和现实是否有关注?国际法是与人类所有的重大事件相关的,而这些重大事件背后都有一种思想,我们对这些事件、这些思想是否有关注、思考和回应?有一些热点可能80种综合,不要自己给自己

22、设限,而要保持宽广的胸怀。我们反而更需要只要能把问题解决文学的观点,所有方法都可以运用在愈发精细的兰下说国际法领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语义的语意分析哲学的、当下我们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化,但是问题和现象仍然是综合的,所以进行研究的时候,不是用综合的、交叉学科的方法去分析,才能够得到更加接近真实、接近原貌的答案。幅画究竟画了什么。所以,这意味着我们既需要一个视角去研究特殊现象,同时也要脱离这个视角,与另外一距离是永远无法得知这研究得越透彻,也只能透彻地点有多大,一幅画。距离像素点越近,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可以看出这是看到的只能是一个个斑点像素,当我们距离画很近时欣赏,要将目光从孤立的结

23、点上移开,将它放到整个网中去看。也像是马赛克画实际上也加强科的偏见。想要看清楚网,就需种学科的视角,这种视角让你更加敏锐了种子法的问题,种偏见,手我们有某也会涉及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问题。任何科其实都是准,他会觉得法律与种地没什么关系。事实上我们研究法律的人会知道这个关系密切,比如会涉及到象。我们研究法律的人觉得法律很重要,但是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在种地时并不会去研究什么法律标只能将其放在网上,并且凑近去看,在心中清楚这是网上的结点。同理,法律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现网的结点上。如果只把网上的一个结点单独取出来,京就很难不破坏这张网,想要看清楚这个结点,就套无边无际的网,每个人都在律和政治完全区分

24、开,也很难将政治与其他现象区分开,世界就像是个国家宪政的框架下推动的所以很难将法司法和立法既是法律现象,也是一个政治过程,是在定都有其政治上的效果。律问题的出现与研究,首先法律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答:国际期第3 8 卷第研究生法学就像海上的浪花,起伏一下就消失了,但是有些事件却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着根本性的问题。多对这种事件进行思考,有益于培养问题意识。第三,保持自身的表达欲。我们自己有一个想法,必须说出来,写出来才能被他人了解,与别人交流。当你们有想法的时候,要有一种写出来的冲动。西方学术研究界有一种说法,“publish orperish,不发表就出局”,其实

25、也是一个意思。这种表达欲望的培养,不一定必须依赖于写规范的长篇论文,可以多写一些小短篇,形成基本的观点和逻辑框架,等有机会就慢慢写长了,过一段时间不断补充,就能够把一个问题思考透彻。问: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法研究涉及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互动,例如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关系等理论来分析和探讨国际法上的问题或现象,您如何看待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呢?问:今年是研究生法学创刊4 0 周年,您对研究生法学期刊未来的发展有何寄语?答:研究生法学是一个园地,也是一片滋生广阔蓬勃的生命力的土壤,它一定能够开出很美的鲜花,也能长出参天大树。培养的年轻学子成才的会越来越多,这大概是我们刊物以及我作为编辑时的期望,也是我对刊物的信心。从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辑、很多投稿人都成长起来了。你们会遇到你们要解决的问题,孟子有一句话:“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所处的世界也会遇到问题。在这个时候谁遇到这个问题,谁就有责任去解决这个问题,也肯定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因为只要想把它解决好,就一定会往这方向努力的。梁漱溟的父亲曾经问他:“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梁漱回答的是:“会,一定会的。”这个回答的原因在于当你想要让世界变好的时候,你的努力,而不是他人的努力,会让它变好一些。每个人都活在这个世界上,大家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共勉!(责任编辑:李俊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