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混凝土、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贯彻执行,保证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提高我省建筑工程检测的质量和水平,编写此规程。
混凝土、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包括: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2、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3、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4、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5、回弹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6、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7、砌体工程其它现场检测技术。
主体结构工程检测时,应根据检测目的、设备及环境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第一节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1 总 则
1.0.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标准为《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6-2004)(以下简称“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采用中型回弹仪检测和推定山东地区范围内建筑工程结构或构件中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以下简称混凝土强度)。
1.0.3 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验收与评定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当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有怀疑或争议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处理混凝土质量问题或结构性能鉴定的一个主要依据。
1.0.4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 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且粗骨料为碎石;
2 不掺引气型外加剂;
3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4 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的钢模、木模及其它材料制作的模板;
5 自然养护或蒸气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
6 龄期为14~1100天;
7 抗压强度为10~60MPa。
1.0.5 当混凝土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能按本规程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1 测试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
2 遭受冻害、化学侵蚀、火灾、高温损伤。
1.0.6 当混凝土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按公式(5.0.1)计算或附录G查得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但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1 粗集料最大粒径大于40mm;
2 特种成型工艺制作的混凝土;
3 检测部位曲率半径小于250mm;
4 长期处于高温、潮湿或浸水环境的混凝土。
1.0.7 从事回弹仪的校准、保养以及使用本规程进行工程检测的检测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检测人员均应通过专业培训与考核,成绩合格。
1.0.8 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技术及劳动保护规定。
1.0.9 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回弹法
是指通过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来推定该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
2.1.2 同一检测批
同楼层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种类构件为同一检测批。
2.1.3 测区强度换算值
按本规程测得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通过测强曲线计算得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相当于被测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在该龄期下同条件养护的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
2.1.4 强度推定值
相当于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强度值。
2.1.5 总体修正量
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与非破损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
2.1.6 局部修正量
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与非破损相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确定修正量。
2.2 符号
Rm
——
测区平均回弹值;
Ri
——
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
Raa
——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a
——
角度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
Rta
——
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浇注顶面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ba
——
回弹仪检测混凝土浇注底面时,回弹值的修正值;
Rn
——
浇注面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
Rm,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如有修正时,取修正后的值;
dm
——
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
dm,i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
——
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
置信度为0.9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推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
——
样本平均值具有0.90置信度推定区间的系数,按附录B查得;
——
回弹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
与钻芯部位相应的回弹法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
总体修正量;
——
局部修正量;
——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
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
——
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
——
结构或构件中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
——
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
、
——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附录A查得;
——
检验批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系数,按附录C查得。
3 回弹仪
3.1 技 术 要 求
3.1.1 测定回弹值的仪器,宜采用示值系统为指针直读式的中型混凝土回弹仪。对采用其它示值系统的同类冲击能量的回弹仪,经鉴定认可,如性能稳定并有可靠的检验示值准确性的方法,亦允许使用。回弹仪在明显的位置上应有下列标志:名称、型号、制造厂名(或商标)、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和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及CMC标志等。
3.1.2 回弹仪应符合下列标准状态的要求:
1 回弹仪水平弹击时的冲击能量应为2.207±0.100J;
2 刻度尺上“100”刻线,应与机壳刻度槽“100”刻线重合;
3 指针长度应为20.0±0.2mm;
4 指针摩擦力应为0.65±0.15N;
5 弹击杆端部球面半径应为25.0±1.0mm;
6 弹击拉簧刚度应为785.0±40.0N/m;
7 弹击拉簧工作长度应为61.5±0.3mm;
8 弹击锤冲击长度应为75.0±0.3mm;
9 弹击锤起跳位置应在刻度尺“0”处;
10 在洛氏硬度为HRC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80±2。
3.1.3 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
3.2 校 准
3.2.1 当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回弹仪应送校准机构校准:
1 新回弹仪启用前;
2 超过校准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为半年)或累计弹击次数超过6000次;
3 更换主要零件(弹击拉簧、弹簧座、弹击杆、缓冲压簧、中心导杆、导向法兰、弹击锤、指针轴、指针片、指针块、挂钩及调零螺丝)后;
4 弹击拉簧不在拉簧原孔位、调零螺丝松动;
5 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
3.2.2 回弹仪应由校准机构按照《混凝土回弹仪检定规程》(JJG817-93)的要求进行校准。
3.2.3 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钢砧上进行率定试验:
1 回弹仪当天使用前;
2 检测过程中对回弹值有怀疑时。
当仪器率定值不在80±2的范围内时,应按本规程3.4.3的要求,对回弹仪进行常规保养后再进行率定。若再次率定仍不合格,则应送校准机构校准。
3.2.4 回弹仪的率定试验,宜在室温为20±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弹击杆应旋转四次,每次旋转90°左右,弹击3~5次,取连续3次稳定回弹值的平均值。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应符合3.1.2的第10项要求。
3.3 操 作
3.3.1 检测过程中,仪器的纵轴线应始终与被测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其操作程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将回弹仪的弹击杆端部顶住混凝土检测面,轻压仪器,使按钮松开,弹击杆慢慢伸出,并使挂钩挂上弹击锤;
2 用弹击杆端部顶住混凝土检测面缓慢均匀施压,待弹击锤脱钩,冲击弹击杆后,弹击锤回弹带动指针向后移动至某一定位置时,指针块上的示值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指示出一定数值即为回弹值;
3 使回弹仪端部继续顶住混凝土检测面,进行读数并记录回弹值,如条件不利于读数,可按下锁定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移至他处读数;
4 逐渐对回弹仪减压,使弹击杆自机壳内伸出,挂钩挂上弹击锤,待下一次使用。
3.4 保 养
3.4.1 回弹仪每次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保养。先把仪器外壳和伸出机壳的弹击杆及前端球面和刻度尺表面擦拭干净,然后将弹击杆压入仪器内,待弹击后用按钮锁住机芯,装入套筒,置于干燥阴凉处。
3.4.2 回弹仪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常规保养:
1 弹击超过2000次;
2 对检测值有怀疑;
3 在钢砧上的率定值不合格。
3.4.3 回弹仪常规保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弹击锤脱钩后取出机芯,然后卸下弹击杆、缓冲压簧、弹击锤(连同弹击拉簧和拉簧座)、中心导杆(连同导向法兰)、刻度尺、指针轴和指针;
2 清洗机芯各零部件,特别是中心导杆、弹击锤和弹击杆的内孔和冲击面。清洗后在中心导杆上薄薄地抹上一层20号机油,其他零件均不得抹油;
3 清理机壳内壁,卸下刻度尺,检查指针,其摩擦力应为0.5~0.8N;
4 不得旋转尾盖上已定位紧固的调零螺丝;
5 不得自制或更换零部件;
6 保养后应按本规程第3.2.4条的要求进行率定试验。
4 检测技术
4.1 一般规定
4.1.1 检测前宜具有下列资料;
1 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
2 结构或构件名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及施工图纸;
3 水泥品种、用量、厂名、出厂日期及强度、安定性检验报告,砂石品种、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以及混凝土配合比情况等;
4 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类型、混凝土浇注和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
5 结构或构件的试块混凝土强度试压资料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
6 结构或构件存在的质量问题。
4.1.2 回弹法检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两种方式:
1 单个构件检测:适用于单个柱、梁、墙、基础等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其检测结论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范围。
2 按批抽样检测:适用于同一检测批构件的检测。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9个,否则,应按单个构件检测。
大型结构按施工顺序可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构件检测,也可选择按批抽样检测。
4.1.3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且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4.1.3规定。
表4.1.3 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9~15
16~25
26~50
51~90
91~150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5
8
13
20
32
同一检测批构件总数
151~280
281~500
500~1200
1201~3200
3201~3200
抽测构件最小数量
50
80
125
200
315
4.1.4 每一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一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应少于10个,对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2 按批抽样检测时,应根据结构或构件类型和受力特征布置测区,测区数量不得少于3个;
3 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1m;
4 测区宜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及浇注顶面或底面;
5 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受力部位及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6 测区的面积宜控制在0.04m2;
7 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面,应避开蜂窝、麻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装饰层、疏松层、浮浆、油垢,否则要将装饰层、疏松层和杂物清除,并将残留的粉末和碎屑清理干净;
8 对于弹击时会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设置支撑固定。
4.1.5 结构或构件的测区上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4.1.6 结构或构件的每一测区,宜先进行回弹检测,再测量碳化深度。
4.1.7 非同一测区内的回弹值、碳化深度值,在计算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时不得混用。
4.2 回弹值测量与计算
4.2.1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30mm。测点不应布置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
4.2.2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将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4.2.2)
式中 Rm——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i——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精确至1。
4.2.3 回弹仪非水平状态检测混凝土浇注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Ra =Rm+Raa (4.2.3)
式中 Ra ——非水平方向检测角度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aa——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E选用。
4.2.4 回弹仪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顶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
Rn=Rm+Rat (4.2.4-1)
Rn=Rm+Rab (4.2.4-2)
式中 Rn——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顶面或底面时,修正后的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Rat——混凝土浇注顶面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F采用;
Rab——混凝土浇注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按附录F采用。
4.2.5 如检测时仪器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非浇注侧面,则应先按附录E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再按附录F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注面修正。
4.3 碳化深度值测量与计算
4.3.1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每一构件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少于每一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同一构件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4.3.2 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合适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大于6mm。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立即用浓度为1%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线清楚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多次,取其平均值。每次读数精确至0.5mm。
4.3.3 各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按下式计算:
(4.3.3)
式中 dm——测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di——第i次测量的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n——测区的碳化深度测量次数。
4.3.4 按公式(4.3.3)计算出的平均碳化深度值dm如大于6mm,则平均碳化深度值dm按等于6mm计算。
4.4 钻芯修正
4.4.1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钻芯修正或利用同条件养护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进行修正,也可采用其它有效方法:
1 龄期超过1100天;
2 流动性较大的泵送混凝土;
3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有大于50MPa者;
4 对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有怀疑时。
4.4.2 采用钻芯法修正时,钻取芯样数量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单个构件检测时,至少钻取1个芯样;
2 按批抽样检测时,钻取芯样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4.3 采用钻芯法修正,修正量按计算方法不同分为总体修正量和局部修正量,宜优先选用总体修正量的方法。总体修正量是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与回弹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差值作为修正量。
总体修正量方法中的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推定区间的置信度不小于0.9,推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不宜大于5.0MPa和0.1两者的较大值。当推定区间置信度为0.9时,推定区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和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按下式计算:
(4.4.3-1)
(4.4.3-2)
(4.4.3-3)
式中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回弹法全部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置信度为0.9时,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推定区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差值,精确至0.1MPa;
n——芯样数量;
——样本平均值具有0.90置信度推定区间的系数,可按附录B查得。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选用总体修正量的方法。
≤ (4.4.3-4)
总体修正量:
(4.4.3-5)
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4.4.3-6)
式中 ——总体修正量,精确至0.1MPa;
——修正后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修正前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4.4.4 当不能满足(4.4.3-4)的要求时,可采用局部修正量。局部修正量是用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与回弹法相应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的差值作为修正量。按批抽样检测采用局部修正量时,芯样试件不应少于6个;采用75mm的小直径芯样试件时,芯样试件数量宜适当增加。
局部修正量:
(4.4.4-1)
修正结果按下式计算:
(4.4.4-2)
式中 ——局部修正量,精确至0.1MPa;
——与钻芯部位相应的回弹法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精确至0.1MPa。
4.4.5 采用修正量法修正后,回弹法检测所得到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被修正,回弹法检测所得到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保持不变。
4.4.6 钻取芯样的构件应有代表性,且芯样宜分别在不同构件上钻取。钻取芯样部位、加工技术要求及强度的计算均应按《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14-029-2004)中相应的规定执行。
4.4.7 芯样必须及时编号,妥善存放,非同一检测批的芯样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在计算修正量时不得混用。
4.4.8 结构或构件钻芯后所留下的孔洞及损伤的钢筋应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及时进行修补,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5 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5.0.1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按本规程所求得的测区平均回弹值Rm,i及平均碳化深度值dm,i由附录G查得或按下式计算:
(5.0.1)
式中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Rm,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如有修正时,取修正后的值,精确至0.1;
dm,i ——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平均碳化深度值,精确至0.5mm。
5.0.2 当采用钻芯法修正时,结构或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按式(4.4.3-6)或(4.4.4-2)计算。
5.0.3 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5个时,还应计算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0.3-1)
(5.0.3-2)
(5.0.3-3)
式中 ——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平均值,精确至0.1MPa;
n ——单个构件检测,取一个结构或构件的测区数;按批抽样检测,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
——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精确至0.01MPa。
δ ——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精确至0.01。
5.0.4 当按单个结构或构件检测时,以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最小值作为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5.0.4)
式中 ——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1MPa;
——结构或构件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精确至0.1MPa。
5.0.5 同一检测批中的异常数据,可予以舍弃;异常数据的舍弃应符合《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3-85)或其他标准的规定。一般检测中常用格拉布斯准则,将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计算统计量:
(5.0.5-1)
(5.0.5-2)
取检出水平为5%,剔除水平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
若>,且>,则判断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若>,且>,则判断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若>,且>,则判断为异常值,否则,判断没有异常值。
若>,且>,则判断为高度异常值,可考虑剔除。
式中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1MPa;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1MP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A查得。
检出异常值后,应分析异常值出现原因,判断异常值是否舍弃。
若检出了一个异常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异常值后余下的数值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异常值为止。剔除异常值后,应按本规程第5.0.3条重新计算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5.0.6 按批抽样检测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应控制在表5.0.6的范围内,否则,应按本规程第5.0.7条的要求进行处理。
表5.0.6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限值
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
≤25MPa
25~50MPa
≥50MPa
变异系数
≤0.20
≤0.15
≤0.12
5.0.7 当不能满足本规程第5.0.6条要求时,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1 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测批。
2 增加测区的数量。
3 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无条件采取上述措施时,可按5.0.4条提供单个构件的检测结果。
5.0.8 按批抽样检测时,检测批具有95%保证率的强度推定值可按下式计算:
(5.0.6)
式中 ——检验批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系数,按附录C查得。
其中的取值与测区数量n和推定值的置信度有关,推定值的置信度宜为0.95,在有充分依据或可靠工程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0.75。
附录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表A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测区数量
测区数量
测区数量
5
1.715
1.764
37
3.003
3.343
69
3.252
3.617
6
1.887
1.973
38
3.014
3.356
70
3.257
3.622
7
2.020
2.139
39
3.025
3.369
71
3.262
3.627
8
2.126
2.274
40
3.036
3.381
72
3.267
3.633
9
2.215
2.387
41
3.046
3.393
73
3.272
3.638
10
2.290
2.482
42
3.057
3.404
74
3.278
3.643
11
2.355
2.564
43
3.067
3.415
75
3.282
3.648
12
2.412
2.636
44
3.075
3.425
76
3.287
3.654
13
2.462
2.699
45
3.085
3.435
77
3.291
3.658
14
2.507
2.755
46
3.094
3.445
78
3.297
3.663
15
2.549
2.806
47
3.103
3.455
79
3.301
3.669
16
2.585
2.852
48
3.111
3.464
80
3.305
3.673
17
2.620
2.894
49
3.120
3.474
81
3.309
3.677
18
2.651
2.932
50
3.128
3.483
82
3.315
3.682
19
2.681
2.968
51
3.136
3.491
83
3.319
3.687
20
2.709
3.001
52
3.143
3.500
84
3.323
3.691
21
2.733
3.031
53
3.151
3.507
85
3.327
3.695
22
2.758
3.060
54
3.158
3.516
86
3.331
3.699
23
2.781
3.087
55
3.166
3.524
87
3.335
3.704
24
2.802
3.112
56
3.172
3.531
88
3.339
3.708
25
2.822
3.135
57
3.180
3.539
89
3.343
3.712
26
2.841
3.157
58
3.186
3.546
90
3.347
3.716
27
2.859
3.178
59
3.193
3.553
91
3.350
3.720
28
2.876
3.199
60
3.199
3.560
92
3.355
3.725
29
2.893
3.218
61
3.205
3.566
93
3.358
3.728
30
2.908
3.236
62
3.212
3.573
94
3.362
3.732
31
2.924
3.253
63
3.218
3.579
95
3.365
3.736
32
2.938
3.270
64
3.224
3.586
96
3.369
3.739
33
2.952
3.286
65
3.230
3.592
97
3.372
3.744
34
2.965
3.301
66
3.235
3.598
98
3.377
3.747
35
2.979
3.316
67
3.241
3.605
99
3.380
3.750
36
2.991
3.330
68
3.246
3.610
100
3.383
3.754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1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100取值。
附录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
表B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推定系数kM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芯样数量
置信度为0.9
5
0.953
47
0.245
89
0.176
6
0.823
48
0.242
90
0.175
7
0.734
49
0.240
91
0.174
8
0.670
50
0.237
92
0.173
9
0.620
51
0.235
93
0.172
10
0.580
52
0.232
94
0.171
11
0.546
53
0.230
95
0.170
12
0.518
54
0.228
96
0.170
13
0.494
55
0.226
97
0.169
14
0.473
56
0.224
98
0.168
15
0.455
57
0.222
99
0.167
16
0.438
58
0.220
100
0.166
17
0.423
59
0.218
101
0.165
18
0.410
60
0.216
102
0.164
19
0.398
61
0.214
103
0.164
20
0.387
62
0.212
104
0.163
21
0.376
63
0.210
105
0.162
22
0.367
64
0.209
106
0.161
23
0.358
65
0.207
107
0.160
24
0.350
66
0.205
108
0.160
25
0.342
67
0.204
109
0.159
26
0.335
68
0.202
110
0.158
27
0.328
69
0.201
111
0.157
28
0.322
70
0.199
112
0.157
29
0.316
71
0.198
113
0.156
30
0.310
72
0.196
114
0.155
31
0.305
73
0.195
115
0.155
32
0.300
74
0.194
116
0.154
33
0.295
75
0.192
117
0.153
34
0.290
76
0.191
118
0.153
35
0.286
77
0.190
119
0.152
36
0.282
78
0.189
120
0.151
37
0.278
79
0.187
以下空白
以下空白
38
0.274
80
0.186
39
0.270
81
0.185
40
0.266
82
0.184
41
0.263
83
0.183
42
0.260
84
0.181
43
0.256
85
0.180
44
0.253
86
0.179
45
0.250
87
0.178
46
0.248
88
0.177
注:芯样数量大于120时,可按芯样数量为120取值。
附录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表C 标准差未知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推定系数k
置信度
k
测区数量
0.95
0.9
0.8
0.75
15
2.566
2.329
2.078
1.991
16
2.524
2.299
2.059
1.976
17
2.486
2.272
2.043
1.963
18
2.453
2.249
2.029
1.952
19
2.423
2.227
2.016
1.941
20
2.396
2.208
2.004
1.932
21
2.371
2.191
1.993
1.923
22
2.349
2.174
1.983
1.915
23
2.328
2.159
1.973
1.908
24
2.309
2.145
1.965
1.901
25
2.292
2.132
1.957
1.895
26
2.275
2.120
1.949
1.889
27
2.260
2.109
1.943
1.883
28
2.246
2.099
1.936
1.878
29
2.232
2.089
1.930
1.873
30
2.220
2.080
1.924
1.869
31
2.208
2.071
1.919
1.864
32
2.197
2.063
1.914
1.861
33
2.186
2.055
1.909
1.856
34
2.176
2.048
1.904
1.853
35
2.167
2.041
1.900
1.849
36
2.158
2.034
1.895
1.846
37
2.149
2.028
1.891
1.842
38
2.141
2.022
1.888
1.839
39
2.133
2.016
1.884
1.836
40
2.125
2.010
1.880
1.834
41
2.118
2.005
1.8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