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基于许昌学院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实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2467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基于许昌学院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基于许昌学院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基于许昌学院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2 卷第 4 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4 期Vol.42 No.4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4,2023收稿日期:2023-03-15基金项目: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政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新文科人才机制创新与实践”(2021JGLX094);许昌学院 2021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重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XCU2021-YB-041);许昌学院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政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新文科人才机制创新与实践”。作者简介:张新铭(1969),男,河南长葛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应用

2、型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 基于许昌学院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实践张 新 铭(许昌学院 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摘 要:应用型新文科是新文科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实践。地方高校要适应新科技革命推动的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培养支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型人才。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必经之路,要提高培养质量需要发挥人才培养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水平,强化协同治理机制等。关键词:应用型新文科;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23)04-0142-05 2018 年教育部在“四新”建设中首次提出“新

3、文科”,标志“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新文科是我国应对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应用学科两大任务,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培养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应用型新文科建设要积极回应新科技革命驱动的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共享,构建起具有应用特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支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型人才。新文科建设启动后,高校在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新尝试,但成效与产业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须探索优化合作机制。一、应用型新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不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根据办学定位,

4、地方高校要培养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应用型新文科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利用新文科理念进行优化提升,体现新文科的时代性、引领性、跨学科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系统,实践应用能力突出,能支撑引领地方经济发展。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逐步形成美好健全人格。知识系统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再局限于专业、学科模式设定的内容,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关、与新科技发展适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知识都应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胜任未来工作。应用型新文科应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职业技

5、能,良好的人文基础和自然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具备学习和应用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二、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因素 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在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政产学研各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政产学研协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四方”在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耦合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系241统中,机制起着基础、根本的作用。机制构建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多重因素协调配合,如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平台及治理结构、课程设置等,只有把上述因素有机整合,机制才能

6、顺畅运转。(一)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主体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理想追求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观念,它对整个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与定位的作用1。在理念指导下各主体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教育者以此设制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建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者的愿景;学生以此为指引有利于充分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增强自我发展动力。人才培养理念影响各主体的目标价值、措施方法及相互关系,决定人才培养机制的运动取向,使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保障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新文科培养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调整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促进机制顺畅运转,必须发挥人才培养理念“上位法”的指导作

7、用。(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怎样培养人”。根据培养目标高校构建具体的途径、流程、方法等,如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培养模式的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引入优质育人主体、更新教学内容、迭代教学方法以及优化组合其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人才培养机制驱动各单元有效运转支持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调整又要求人才培养机制随之更新换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行业加速“再组织化”对文科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的目标任务与时俱进优化调整,

8、这需要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多方资源与之配套。(三)政产学研协同平台政产学研协同平台是集聚优质资源,培养应用型新文科人才的重要载体,主要形式有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专业集群、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功能的发挥能促进培养机制有效运转。借助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有利于引进一线专家指导实习实训、开展协同创新,便于教师贴近生产实践开展应用研究,促进课程内容、方法手段持续创新。协同平台在新文科背景下应着力资源整合创新知识生产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文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四)协同平台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指组织中各方围绕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形成的相互作用、协调联动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安排

9、。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协同、激励约束实施共同治理。政府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资源、营造运作环境的组织者领导者,负责制定生均拨款、招生计划分配、绩效工资总额等政策,负责学位点授予、学科专业评估、质量工程审批等事项2。坚持政府主导与“政校”“政企”互动可以保障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校是治理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负有整合资源推进协作重任。高校要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保持合作关系;企业参与高校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决策,修订培养方案,提供实习岗位、企业导师、实践项目等资源,获得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研”的主体包括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行业

10、协会的研究机构3。它与高校共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共建科研教学平台等,参与人才培养。学校通过构建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组织目标,如制定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制度激励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对外开展社会服务、实习实训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等。(五)课程设置课程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是人才培养最基础、最关键的核心要素。课程设置应当遵循 OBE 理念,开设什么课程,如何选定学习内容,学时如何分配等按照反向设计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建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有清晰的映射关系,每一项知识、能力、素质都有明确的课程支撑,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后就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

11、方式、价值理念的深刻变化4,对业界学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新文科要适应时代发展,将交叉融合理念落实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三、政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实践探索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许昌学院主动回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协同培养应用型新文科人才路径,在人才培养理念、育人模式、育人平台、协同治理结构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341(一)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理念2014 年在应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明确了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是应用型人才的优秀特质,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

12、知识掌握的深度、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主动创新的动机至关重要。新文科概念提出后,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学校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调整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增强。(二)构建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学校以提高专业核心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持续打造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深化“城校共生”理念,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双百工程”加强校地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投入资金支持产业学院、专业群建设,如与当地企业共建瑞贝卡行业学院,共同制定对接发制品行业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践课程资源,

13、共同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实施学科专业交叉,深度融合电子商务、新媒体、大数据等新手段,支持发制品行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开展项目教学,通过真实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三)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文科人才的新需求,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多元办学主体作用,打造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专业集群等协同育人平台。瑞贝卡学院成立理事会,指导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等工作,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依据发制品行业不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在电子商务专业增设跨境电商、Python 等相关课程

14、,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增设发制品概论、发制品企业模拟招聘实践、假发头套制作工艺实训等课程。行业知识、技能课由一线师傅讲授,所用教案来自企业案例、实操经验,提升学生产业适应能力。不断深化与本地发制品企业合作,政校企共建河南省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暨企业孵化平台,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河南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品牌项目,承担区域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任务,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新文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创新创业学院以“三融合”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设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建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创客精英班”等创新创业实验班,由校内外创业

15、导师指导授课。建立“学校主体、行业引导、企业参与、中介服务”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创新创业支持服务。服务地方商务服务业、基础教育行业,集聚校内外资源组建专业集群。创建“底层通识、中层分立互选、高层融通”三阶段模块化课程体系,施行专业模块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融通共享,使各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实现一体化发展。(四)探索协同治理结构探索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研参与”的治理结构,地方政府实施升级版的校地人才共建工程,高校选派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企业、科研机构选派骨干到学校做兼职教授。富有实践经

16、验的一线专家通过参与专业建设、开展合作研究等实现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学生技能培养与就业对接,科学研究与企业创新对接;学校设置职能部门,负责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沟通协调,保障校地合作持续深入;优化治理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考核、奖励力度,鼓励学院、教师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五)建设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化模块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有之义。学校通过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交叉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吻合。推动区域跨境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发制品跨境电商人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大数据应用方向,培养学生具有数据采集、预处理、数据挖掘、大数据应用分

17、析及开发能力。新设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部分应用性强的新兴课程由企业专家担任。商务英语专业助力区域发制品扩大出口,实施“英语语言能力+商务知识+外贸综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发制品行业与跨境电商等方面课程,开展系列模拟仿真外贸单证实训和跨境电商实战。开设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方向,如产品设计专业支持地方钧瓷产业发展,增设陶瓷艺术、陶瓷设计专业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设置发制品课程模块等。目前,学校新文科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受思想观念和传统学科发展路径的束缚,探441索实践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学科建设引领特色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不强,政产学研合作水平低;平台合作育人的科技创新成分较少,

18、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活力不足;政产学研协同治理机制弱化,向心力不强、持续性不足等。四、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优化 (一)注重发挥人才培养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人才培养理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演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要求文科人才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解决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地方高校必须积极回应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只有首先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形成具体合理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理念,才能指导和控制人才培养过程5。学校应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使之与地方建设“智造之都”、打造现代产业高地相适应。在新的社会需求与教育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应调整为:培养适应

19、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进程中,应充分发挥理念的目标导向功能,将其落实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专业交叉融合、升级改造,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契合度提升。(二)提高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水平要进一步拓展融合广度和深度,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一要激发平台创新活力。发挥平台学科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问题,实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加大平台在培养模式建设、实践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资源更新、校内外师资调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主体跨界

20、合作、汇集多元教育资源。二要创新平台实践教学模式,把企业文创设计、管理咨询等实务嵌入实践教学,开展项目实训、创意市集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三要推动平台教学资源升级。校企共建行业特色课程,有机融合学科知识与产品知识、岗位标准、职业能力。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新思维、新技能。(三)强化政产学研协同治理机制强化政策在平台建设中的激励作用,鼓励学院、教师开展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如将平台建设成果纳入目标考核、职称晋升、绩效奖励条件等。引入专业机构推进新科技、新手段与文科深度融合。专业机构追求盈利有动力率先掌握新科技、新手段,它一方联系学校、学生,一方联系用人单位,有快

21、速推广新科技的优势,是政产学研合作很好的黏合剂、催化剂。部分高校已率先引进 ACCA、CMA等机构,实行效果良好。在合作机制创新中要规范各方责任和义务,重点做到合理合规。随着新科技跨界融合的领域越来越广,政府的推动作用日益重要。在平台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项目、课题促使政产学研要素汇聚,利用财政投入、组织管理、评价激励等手段促进各方跨界协同。改进引导策略,改启动式激励为启动式、持续式激励并重,既鼓励合作协同还要关注协同机制建设更要注重合作成效。(四)对接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以服务区域重大战略为导向,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按照行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知识

22、能力素质,设计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融合、课程结构优化实现“1+12”的效果。比如,旨在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食品行业管理人才,可探索融合“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建设食品企业管理专业;助力电力装备走向世界,将互联网营销等课程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整合相近专业,以产业契合度高、价值贡献度大、支撑能力强的学科专业为龙头构建专业群。如围绕发制品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核心环节整合校内产品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共享政产学研优质资源,共建发制品专业群,提升瑞贝卡学院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学科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应用型高

23、校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联通融合,围绕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组建学科平台,解决行业企业发展难点、痛点。打磨文科“硬”实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引领产业升级换代。(五)加强新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培养基础高校教师是新文科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主动适应变革潮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实践本领势在必行。首先,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拓展国际视野。关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类生产方式、价值理念产生的影响,把握其发展趋势、内在逻辑和历史机遇,培养世界眼光、开放思维和大局意识。参与跨文化交流,以开放、平等心态理解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元性,培养国际理解力与沟通能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国家民族的大爱,向世界展现

24、541中华文化的气质和精髓,在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次,回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坚持需求导向,强化跨学科思维,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掌握数据采集分析、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新工具、新方法。推进项目式、任务式、实景式教学改革,鼓励真实项目、真实案例、真实情景进教材、进课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融合。发挥“双师双能型”教师作用,根据课程对应的工作过程、岗位能力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应用能力。最后,优化学校人事制度,提升教师聘用、管理、考核、培养水平。注重引进有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或有利于文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等专业人才。鼓励教师跨专业进

25、修,学习新技术、新模式、新理论的专项进修,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对口挂职。(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达到教育理念先进、评价主体多元、质量标准科学、反馈机制高效。要坚持学生中心,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文科人才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应用能力培养和毕业要求达成配置教学资源,重点关注学习成效,考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挥政产学研建设性作用。构建一支多元主体参与、专兼结合、面向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依据“能力本位”制定各环节质量标准,使课堂教学、实习和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课程考核等环节支撑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各环

26、节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达到标准要求,达到用人单位满意和业界认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覆盖教育全流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发布质量报告,完善评估结果公示、整改、复查机制。推进文科专业认证,充分发挥专业认证的聚焦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专业建设的作用。参考文献:1 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3-89.2 郑文.从重模式到重机制: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高教探索,2018(7):5-9.3 雷明镜,张华,武卫东,盛健.“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1-85.4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5 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责任编辑:宁智沛6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