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1790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0卷第4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 0N o.42 0 2 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J u l y2 0 2 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陈 玮(苏州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 1 5 0 1 1)摘 要: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诠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应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

2、辑三个角度。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能够以劳动为切点,实现教育生产的有机融合;以劳动为助力,推动文化传承的任务达成;以劳动为抓手,践行“五育”并举的内在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高校应围绕“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点,重塑劳动教育育人理念;着眼“途径创新”,助力劳动教育方法的多元产出;巩固“理实一体”,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具备稳定的后续人才支撑,即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共向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关键词: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五育”并举中图分类号:G 6 4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6-3 2 6 2(2 0 2 3)0 4-0 0 3 1-0 6 2 0

3、2 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系统提出了劳动教育“全过程、各学段、各方面”的三个要求1,也解读了劳动教育对于当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彰显了劳动教育在当前阶段育人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大学阶段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发展走势,合理运用教育的正向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随着西方社会思潮逐渐涌入我国教育领域,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负面意识与高校劳动教育所宣扬的主流意识相背离,造成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偏移的现象,“有教无劳”“有劳无教”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因此,正确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分析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困境,并据此

4、设计劳动教育的优化方案,能够为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科学指引,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拥有持续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型的人才支撑。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指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确提及,人创造世界、历史、生活必须建立于自主有意识地劳动的基础上,“使生命活动本身转变为自身意志和意识的对象”2,并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综合发展。如此便表明,人类的劳动行为富含创造属性,是“追求 和 创 造 真 善 美 的 价 值 实 践 活动”3。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人类获得了真善美的优良品性。人类只有持续注重提升自身的智力、体力、审美情趣,优化自身的整体劳动能力,才能遵循自身

5、本位,实现全面发展。这说明优化劳动素养与“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四个层面相互联动,与人的正常发展定律相符合,也与 意见 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习特质开展相应的劳动锻炼”的教育规划一致。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延伸13*收稿日期:2 0 2 3-0 4-1 7基金项目:2 0 1 8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失败学习系统动力学研究”(1 8 G L C 0 0 3)作者简介:陈 玮,女,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拓展,证明了劳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进而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导向。(

6、二)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劳动教育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教育体系中具备特殊价值,“辛勤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广受人民推崇。例如,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洒扫文化集中彰显了传统社会所践行的劳动价值理念。又如,周易 所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对辛勤劳动的重视与践行。4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人民主动传承、创新延续的重要文化内容,是实现个人价值产出、优化人民生活的基础保障。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更是被广泛关注。基于此,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传承与创新的现实站位,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实施,能够推动“劳育立身”思想理念的逐步落地,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巨大

7、动力。(三)现实逻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高校为深入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的后续力量,特别是培养能够坚持服务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接班人。劳动教育是检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具体建设成果的重要工具,可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概念与技能,使学生能够从心底深处真正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自愿参与劳动活动。此外,劳动教育具备道德培养、智力优化、体质增强、美育提升的综合价值,在教育体系中极为独特。基于此,劳动教育是高校“五育”并举教育工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乎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落实。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一

8、)以劳动为切点,实现教育生产的有机融合生产劳动与教育相互联动,是马克思关于教育论述的重要观点之一,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占据一定的地位。高校劳动教育可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的成长转变,即由“教育阶段”进入“劳动生产阶段”。基于此,弥补高校劳动教育体制的缺漏、打造内容更加完善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性发展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可让劳动生产与教育实现相互衔接、有机融合。首先,高校劳动教育面向的领域较为广泛,在学业课程中有机联动劳动教育,在个人素质提升环节中渗入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参与劳动教育,打造综合劳动教育体制,能够助推劳动与教育的协同发展。其次,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标准为中心,对高校劳动

9、教育开展的时间、空间等进行适当拓展,将其融入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各环节,能够联动劳动教育与文化课堂,鼓励学生成为劳动知识、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的学习者与传播者。最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最终追求在于引导学生参与高校实践活动,实践是大学生优化劳动素质、习得劳动技能、锻炼人格品性的核心方式。因此,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具备扎实的劳动技能与系统的劳动知识体系,摒弃享乐主义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推动他们做出明确的人生规划。(二)以劳动为助力,推动文化传承的任务达成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机器生产逐步代替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这些变化导致科技成了一部分人的心理

10、依赖,并对劳动的重要性不屑一顾,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成为社会中的一股不良风气。但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千年来,热爱劳动的精神延续至今,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5由此不难看出,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依旧具备重要价值,应凝聚优质发展的综合力量。在校大学生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自觉肩负起传播和弘扬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劳动教育可加速社会实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这一基本要求,促使大学生成为鼓励传播并弘扬热爱劳动的优良风气与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带动全

11、社会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23(三)以劳动为抓手,践行“五育”并举的内在规律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目标达成的重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必要环节。首先,助修美德。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可带动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成果,进而促使大学生塑造科学的劳动观念。其次,汲取智慧。五千年璀璨的中华文明有效论证了中国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与认可。高校劳动教育是大学生获取传统劳动思想精髓的首要选择,助推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不断优化。再次,增强体质。劳动缺失导致的“四体不勤”成为少数大学生的通病,而劳动教育可促使大学生的活动范围由宿舍、教室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从而综合锻炼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最后,助育人心。劳动教育实

12、践要求大学生严格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对美好生活形成深刻认识,进而达成美育目标。由此可知,新时代劳动教育支撑着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彰显了高校优质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一)高校劳动教育理念滞后笼统,劳动教育存在“边缘化”问题劳动是锻炼大学生人格品性、拓展智慧、培养才干、优化身心素质、提升审美情趣的重要渠道,劳动教育可以正面引领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少数高校对创新优化劳动教育开展方式的认知依旧不足。高校劳动教育负责主体并未根据时代的发展建构相应的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开展缺乏新意,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载体

13、依旧以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停留于“校园清扫”“站岗指路”等传统形式,服务性的劳动内容无法发挥预期的价值目标,“大学劳动教育中小学化”的困境无可避免,学生难以获取思维创新、视野开阔的渠道。6就教师层面而言,少数高校教师并未意识到劳动价值观念对劳动技能教育的引领作用。高校教师的劳动教育过分追求劳动知识的传授,并未意识到劳动教育本身具备目标功能,因此大学生实际接受的劳动观教育内容与预期不协调,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关联性认识明显不足;劳动教育仅仅依靠社会实践或职业培训两个渠道开展已经成为相对僵化的思维,只意识到职业技能传授与专业素养提升存在着密切关联,却忽视了培养劳动发展观、价值观、劳

14、动态度、劳动品德的重要性。就学生的层面而言,社会中的消极思潮不断涌动,如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以及“锦鲤”文化、佛系文化等,导致少数大学生忽视社会主流价值观,思想散漫逐渐普遍化,“不珍惜劳动成果、逃避劳动、劳动技能不足”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问题,对劳动的认知严重不足。7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大学生自然无法看到劳动教育对社会、学校、家庭、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二)高校劳动教育方式局限固化,劳动教育存在“单一化”问题人才全方位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这也表明了高校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重在追求打造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

15、过于笼统、目的性与针对性相对较弱,导致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相对固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系统性不足。从目前看,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联相对淡薄,专业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较模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无法发挥协同效应,与实践教学、工程训练、技能培训的联系同样淡薄,相关联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的重心内容依旧为理论知识传授。比较而言,第二课堂的问题更加明显,如形式主义、“碎片化”发展、同质化发展、固化思维、单调发展、过分关注理论等。此外,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的规模与发展质量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诉求。第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针对性不足。目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势头极

16、为迅猛,具备持久创新才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市场中的受欢迎热度持续上升,而数字化劳动也顺势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全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少数高校已明确了“数字劳动”所衍生的多元价值,也开发了相关“数字劳动教育机制”。33但是,数字劳动高度依赖于数字工具的运用,学生的劳动行为仅仅停留于“敲键盘、点鼠标、触屏幕”等层面,过度依赖于数字工具导致学生思维固化,劳动的育人价值也相对削减。此外,直播内容的多元复杂、“眼球经济”延伸的审丑猎奇心理与劳动教育的发展初心明显相悖,网络水军恶意蹭热点、玩梗、控评、删帖等行为是劳动道德的失范,违反了道德规范,更是对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的错误指引。高校对此并未采取专门的教育

17、管理措施,导致“劳动增智、劳动健体、劳动育美、劳动育德”的发展趋势逐步偏离教育规划。(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难成体系,劳动教育存在“碎片化”问题当前,高校并未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教学层次,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也并未形成清晰的认识。这些均导致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仅仅接受“碎片化”的劳动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劳动知识体系。第一,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教学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如今,高校劳动教育联动了多个学科领域,学科归属相对模糊,如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所涉及的劳动科学通识内容需要同时联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此外,高校劳动教育并未设置专门的教师岗位,学科归属的模

18、糊性导致此类教师固定化的专业培养团队或平台并未形成,相关的稳定化、标准化学科专任教师极为稀缺。第二,高校劳动教育具体归属于某个教学部门的问题依旧无法确定。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的主体尚未分明,并未明确是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或学工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管理。此外,劳动教育需要配备专业的教研室,诸多学校并未明确其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还是学生处进行管理。基于此,多数高校所设置的劳动教育的学时与学分并不一致,甚至劳动教育存在着学分机制缺失的情形。长此以往,“碎片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导致大学生对劳动者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持怀疑态度,无法从心底深处真正认可劳动,从而逃避劳动,

19、无法真正理解劳动具备的幸福意识,更无法将对劳动的认同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设置劳动理论课程、技术课程、实践课程具备现实必要性,这些必修课程应面向全校学生,助推“课程劳育”体系发挥渗透作用。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一)对标“五育”并举,重塑高校劳动教育育人理念从整体状况看,正确定义劳动教育在当前阶段的发展作用,应避免将劳动教育刻板地理解为“技能培训”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构建“五育”并举的劳育思想。第一,清楚定位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实践价值。劳动直接关乎着劳动教育的实施状况,作用于“五育”的综合教育工程,具有愈发重要的价值。在一定层面上,教育与劳动割裂,将会

20、导致教育失败。具体来说,在德育上,劳动教育的实践缺失无法带动教育对象真正认识劳动的价值,劳动责任意识也将缺乏;在智育上,劳动技能的缺失让劳动对象无法把握劳动活动的社会价值,无法对未来生活做好充足准备;在体育上,体育的实质便是劳动,体育与劳动割裂则无法真正发挥劳动对象的潜在能力,学生的综合发展自然难以达成;在美育上,教育与劳动创造若未存在着直接联系,劳动对象将会缺乏对美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鉴赏能力。第二,准确把握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各项关系。一是劳动的精神风貌、价值导向、技能水平三者的联系需要被正确定义。养成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有序推进的基础,提升劳动技能代表着劳动教育发展目标

21、的逐步达成,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职责非常重要,既无法与劳动技能培训完全等同,也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一致;劳动教育所涉及的所有要素无法割裂开来。二是科学分析创造性劳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内在逻辑。辛勤劳动是前提条件,诚实劳动是主要尺度,创造性劳动奠定了劳动的基本走向与发展追求。8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开放思维、创新精神、创造性实践存在着迫切需求,高校应主动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43在劳动层面具备更加丰富的创造能力。虽然不劳而获与投机取巧的思想在社会领域有所蔓延,但是学生需要明白奋斗是获取幸福的唯一渠道,需要依靠自身进行实践,而非单纯主观想象,即只有辛勤劳动、诚实劳

22、动和创造性劳动,方可推动理想信念转为现实。(二)着眼“途径创新”,助力高校劳动教育方法的多元产出高校需要运用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际价值,注重统筹兼顾,有机融合线上与线下两种教育模式,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有效共振”。第一,以系统性渗透打造“定制式”劳动教育。高校应该打造出统一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涉及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性质不同的课程,选择劳动教育最为合适的开展渠道,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劳动技能的运用方式,分清自身的劳动特长与优势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训。此外,全员育人工作格局要求高校重视二级学院的独特价值。学校教务部门需要设计全校的

23、劳动教育课程,同时二级学院需要根据本院学生的发展差异性,设计出科学的“专业性”劳动教育内容。二级学院教学部门应该联合团委,面向不同专业开设相对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性发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占比,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身的兴趣偏好、劳动特长、优势之处等,从而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及相关活动项目,真正执行“定制式”劳动教育。第二,以针对性创新打造“数字式”劳动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均对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联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人才培养在数字劳动教育中的地位不容撼动。高校必须将数字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蕴

24、含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塑美价值理念在当前阶段依旧值得学生学习与践行。只有在劳动中诚信、劳动中爱国、劳动中友善、劳动中敬业,劳动才具备人格价值,数字劳动才能在技术冲击中保有一席之地。此外,高校必须打造出良性的网络生态空间。网络平台与数字工作的意见领袖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社会义务。二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得到大量收益,因此必须对社会进行反馈,为数字劳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观指引,使自身成长为数字劳动的学习模范,鼓励青年数字劳动者从观念、心态、生产三个维度认可劳动,形成对劳动的诚信意识与创新理念。(三)巩固“理实一体”,优化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具备理论性与实践性,高

25、校必须注重系统设计,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师生的学习工作环节中创造性地有机融入劳动,并注重动态把握实践进度。根据劳动教育的实际开展状况、课程发展追求、教学内容、教育本质等标准,打造“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阶段高校的重点工作,实现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渗透课、活动课的同步发展,帮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明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第一,以劳动必修课“明”劳动之理。劳动必修课可鼓励学生真正认可劳动。人类在生产实践、认知实习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劳动+”学科,即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社会学、劳动关系学等,以上学科经过系统研究与整理,可自主开设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帮助学生接

26、触基础性的劳动社会学、关系学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劳动”专门科学的不同视角,让学生真正理解突发性社会劳动问题的出现阶段与解决规划,同时带动学生由哲学思维认识转化为劳动价值认识,更从思想维度了解并认可“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生活”的具体含义。9因此,为打造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必须设置劳动教育科学知识必修课程,编撰 劳动教育概论 等专业教材,使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能够真正把握劳动的真实价值,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让大学生把“中国梦劳动美”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并长期坚定不移地奋斗执行。第二,以专业技能课“渗”劳动指向。劳动技能课是优化学生劳动技能的重要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职业

27、技能,与劳动教育的发展追求、教学内容同根同源。高校应该创设更53加丰富的课程实施渠道,允许劳动支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发展,让“辛勤、诚实、创造性”成为学生对劳动的普遍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优化自身的劳动素养。专业技能课主要用于向大学生传授劳动专业理论知识,也配备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培训、新闻采访、实验活动等,允许学生进行自主的劳动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奋斗精神,强化劳动道德素养,具备自主适应的能力。基于此,教学实践应该逐步统一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课程,从专业技能课程中挖掘劳动要素,辨别劳动技能课知识训练的价值导向,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提供帮助。

28、五、结 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质人才是高校肩负的使命。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诉求,打造相符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渗互透,从而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基于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根据劳动教育开展的已有成果,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定律与劳动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明晰劳动教育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综合素质优化的价值,打造出以“五育”并举、“理实一体”、“途径创新”为主要内容,同时兼具先进性与层次性、存在完善的理论链与发展载体的劳动教育体系,鼓励大学生真正秉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参考文献:1 中

29、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 B/O L.(2 0 2 0-0 3-2 6)2 0 2 3-0 4-0 2.h t t p s: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2 0 2 0-0 3/2 6/c o n t e n t_5 4 9 5 9 7 7.h t m.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5 6.3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 0 1 9(2):8 3.4 陈美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及实践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

30、2 0 2 1(1 3):9 5.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3 1.6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 0 1 9(1):2 1-2 6.7 梁广东.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实践原则及推进理路J.教育与职业,2 0 2 0(2 0):1 0 8-1 1 2.8 刘明定,何剑柯,姚思齐.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形成逻辑、现实意蕴及其 价值向 度 J.喀 什 大 学 学 报,2 0 2 3(1):1 6-2 2.9 罗建晖,高廷璧.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 0 2 0(9):6-7.(责任编辑:张 燕)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