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0027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16期总第592期No.16,2023Sum No.592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为我们在传承创新发展中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彰显中医药文化价值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省作为中医药发源地之一,肩负着传承与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重任。盐城市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的神医华佗就曾在此地为民众诊病、传艺1,这赋予了盐城在中医药领域独特而深远的历史底蕴。然而,尽管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仍任重

2、而道远。1 中医药文化科普融入民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十四五”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被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总体布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 提出12项重点任务,主要围绕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2。各地区举办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比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特色表演、中医药适宜技术疗法科普展示等。盐城市于2021年举办“中医惠侨,盐之有康”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深入挖掘盐城市中医药文化内涵,彰显了盐城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广大侨胞朋友积极发挥对外宣传的桥梁纽带作用,

3、讲好“盐城中医药”故事。当下,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中医药管理局为此推出了一系列动漫、动画短片及纪录片,如动漫形象“灸童”、动画短片 手指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为例于 泳 韩 爽 李 娜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中医院(盐城市中医院)团委 江苏 盐城 22400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然而,现阶段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科普工作者系统培训不足、文化传播规律未被遵循等问题。近年来,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创新开展“1121”中医药文化科普工

4、作模式,构建“四位一体”中医药文化新科普活动方式,探索并实践了一套具有可复制性的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该文对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面临的问题、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及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文化科普模式创新、优质科普内容推广以及中医药文化科普团队建设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科普;新模式构建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2023.16.043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盐城市自然科学软课题项目“盐城市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ckxrkt2023-20);202

5、3年度盐城市政府社科基金项目“健康盐城视域下创新医院志愿服务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skB218);2023年度盐城市科协市级公益性科普活动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作者简介:于泳(1987),男,本文通信作者,在读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科普,E-mail:;韩爽(1993),女,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李娜(1992),女,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科普。181文化博览的魔法 等中医药主题动漫作品3,将专业深奥的中医药知识通俗可视化呈现,旨在多元化引导青少年理解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已被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影响力不

6、断提升4,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2 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1 缺乏顶层设计,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者积极性有待激发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稳步提升,2020年达到2.84,相较于2015年增长约40%。然而,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 12.93%,与西方科技强国普遍高于2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阶段,随着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被日益重视,网络上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大V”层出不穷,但科普总体工作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和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配置短缺的普遍问题。通过前期调查得知,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

7、工作的主要困难包括缺乏内容来源、激励机制不足和工作任务较多、科普工作时间限制等。很多单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依赖于科普工作者的个人兴趣和情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难以刺激广大科普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2.2 部分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者缺乏受众思维,未遵循文化科普传播规律在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时,部分科普工作者自身因素导致科普传播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对老年人和儿童效果显著,但对于工作繁忙、较少关注科普的中青年群体效果较差,但这并非意味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的需求就低。在科普工作中,部分中医药科普活动定位模糊,主要是宣传单位动态、技术项目,或仅对某年龄段的

8、常见疾病进行科普,忽视了各层次科普受众的需求,限制了用户的关注度和传播范围。部分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的制作未遵循传播规律。例如,专科疾病的科普文章过于专业,适合专科医护人员研读,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够通俗易懂,容易让受众失去阅读兴趣,进而影响科普作品的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者品牌意识较弱,容易照搬现成或以前成熟的科普活动模式,在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时,没有对科普活动流程或科普作品进行统一包装,未形成有辨识度的系列活动品牌。单一的活动形式易使参与者产生倦怠感,无法满足大众的多维度需求。2.3 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者缺乏科普能力的系统培训中医药文化科普门槛较高,其主流创作者主要由公立医疗机构的

9、医生、护士、技师或医学生等具有医学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担任。但他们在工作、学习、执业生涯中很少接受过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技巧、新媒体创作技巧、科普讲座技巧等系统培训。尽管许多医务人员拥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医学知识储备,却无法将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给公众,无法完成中医药文化科普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变,形成了所谓“有科没普”的现象5。3 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工作模式中医药文化科普绝非纸上谈兵,要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自2017年起,在国家政策指导和用户需求驱动的双重背景下,盐城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紧紧围绕受众需求,致力于构

10、建与其特定环境和目标受众相匹配的科普项目,确保科普活动的有效性和影响力,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具有可复制性的健康科普长效机制。3.1 以政策指导和需求引领为导向,创新“1121”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模式近年来,“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主要围绕“1121”科普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即:围绕一条政策主线,打造一系列科普品牌,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双路径,逐步打造一个科普主阵地。服务队围绕落实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 这一主线,深化拓展“多联动、强协作、大科普”工作格局,不断强化与盐城市教育、传媒、社区等各单位的深入合作,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工作中,“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成功打

11、造了“携手共圆梦,中医伴成长”“青年博士科普义诊团”等一系列科普志愿服务品牌,为我院中医药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秉承“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双路径”,针对不同科普受众,如儿童、老年人、农民、城市社区居民和公务员等群体,实施线上“健康养生”“一周一膳”“冬病夏治”“节气养生”等一系列主题科普。通过义诊讲座、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健康大讲堂互182文化博览动、中医香囊制作等一系列“线上+线下”融合活动模式,逐步把我院打造成全市中医药文化科普主阵地,进一步加深了各层次受众对相关中医药知识的认识和了解。3.2 以中医药专家和品牌化活动为抓手,打造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新模

12、式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各学科的有机融合能使优质科普作品影响力更大,使受众看得懂、愿意看、用得上。因此,“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打造了一种新型的科普传播模式“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团队+现场科普活动+科普媒体矩阵+受众群体”,形成了“科普专家活动载体宣传平台广大受众”的闭环传播模式,把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大众传播。我们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团队,由医院各科室医护骨干专家和高层次人才组成,他们不仅深谙中医药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科普创作和传播能力,可以将深奥的中医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信息传递给公众。组织中医药课堂、讲座、义诊等多形式

13、活动,将品牌化的科普项目作为活动载体,形成规范可控的品牌化活动流程,让公众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最后,我们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如报纸、微信、微博、抖音等,制作适合各个年龄段、性别、职业和教育水平的科普资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逐渐扩大科普内容的传播范围。3.3 以受众思维为中心,构建“四位一体”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方式在科普活动中,杏林薪火志愿服务团队以广大科普受众为中心,构建了一套“四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方式,使科普活动深度融入科普受众的日常生活:以“知识+故事”为主线,以科学准确的医学知识为基础,及时澄清网络谣言,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关于

14、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健康知识的内容。团队以“线上+线下”的形式,既通过社交媒体、网站等渠道发布科普信息、解答用户疑问,又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受众提供实际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依托“网络平台+实体服务”模式,既通过医院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满足公众的线上需求,又提供科普宣讲、健康讲座及特定主题的中医药文化开放日等实体服务,满足公众的实体就医需求。采用“提问+体验”方式,线上线下均设有提问环节,如电台节目的定期问答、讲座或健康大讲堂的提问环节。举办“中医药就在你身边”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亲自体验和尝试中医药诊疗方法,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科普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4 公立中

15、医院中医药文化科普新模式的几点工作体会盐城市中医院“杏林薪火”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每年度组织健康科普和义诊活动20余次,推送线上科普作品100余篇,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线上线下受众累计超过20000人次,科普服务项目也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其中“携手共圆梦,中医伴成长”关爱儿童科普项目获得全省卫健系统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取得了盐城市卫健系统相关科普志愿服务奖项零的突破。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的开展,不仅加深了公众对于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一支科普骨干队伍,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1)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的开展应由职能部门统一调度,涵盖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载体建设、科室新媒体科普平台建设、科普工作者“大V”孵

16、化、科普工作者的选拔和培训、科普志愿服务队构建、科普专家的统筹以及科普品牌的建立和推广,综合统筹比依靠单个科室和少数科普专家更能产生品牌化、集群化的规模效应。(2)上级行政部门应建立科普工作考核机制,把科普活动的参与度、科普平台建立和科普作品产出与二级单位绩效挂钩,并设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者激励机制,以作品酬劳、评先评优、职称评价等方式,激励更多医务工作者投入科普创作。(3)在实际科普传播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侧重科普活动和作品的科学性,还应该关注其普及性和泛化性。公立中医院应培养一支熟悉新媒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由有中医药背景的医学专家处理中医药专业内容,由科普文化传播团队负责普及传播的任务,

17、二者相辅相成,最大化中医药文化科普效能。(4)在持续产出科普作品和打造品牌化科普活动的同时,应整合外部资源,推广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品牌,以补充科普作品的普适性和传播能力。例如,医疗机构与学校或社区对接,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基地,形成多维化科普模式,使中医药文化科普更加亲民;在宣传中,与社会媒体合作开辟中医药文化科普专栏,以专业媒体的视角对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进行包装,使之具有更强的传播183文化博览性;利用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各级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平台、用户广泛的商业短视频平台等,拓宽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和活动品牌的传播渠道。5 结语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

18、共同印发 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科普作品、技术专利和科研成果转化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与职称评审。这表明,此前作为医务工作者业余爱好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此项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激励医务科普工作者在中医药文化科普领域持续深耕细作、逐步发力、久久为功。中医药文化科普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作为中医药文化科普主力军的公立中医院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在中医药文化科普模式创新、优质科普内容推广、中医药文化科普团队建设等方面开拓新思路、新方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参考文献1 茆贵鸣.从城市记忆探究盐城的文脉传承J.江苏地方志,2019(6

19、):41-48.2 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J.江苏中医药,2022(5):1-9.3 陈晶.弘扬中医药文化 振兴中医药发展EB/OL.(2023-04-28)2023-06-11.http:/ 李艺清,侯胜田,李享,等.“一带一路”国家中医药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3(12):1755-1758.5 王大鹏,李振道.关于科普人才科普能力建设的几点认识J.天津科技,2021(6):1-4.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odel of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

20、dicine Culture in Yancheng City:Taking the“Xinglin Xinhuo”Science Popularization Volunteer Service Team of Yanc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YU Yong,HAN Shuang,LI Na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he

21、core carrier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t this stage,such as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insufficient systematic training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ers,and failure to follow the rules of cult

22、ural communication.In recent years,the“Xinglin Xinhuo”science popularization volunteer service team of Yanc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a replicable long-term mechanis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hrough the innovativ

23、e development of the“1121”model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four-in-one”wa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24、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Yancheng City,and the working mod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olunteer service team of“Xinglin Xinhuo”in Yanc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

25、ation model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cont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eam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cience popularization;new model construction编辑:李前锋1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