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97065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1,男,1937年10月生,江苏昆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工程前身)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1965年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

2、国政协委员,是中 共十二大代表。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以他为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全军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和我国确定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的若干模型,开创了我军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国人防工程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在完成我国一系列防护工程科技攻关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挠度大变形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钢和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有限元理论分析。他带领的课题组设计了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防护门,主持了世界最大当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等

3、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程实践。在防护工程及有关领域里,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l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主要专著有民防学、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和防护结构计算原理等4部,著有核爆炸条件下浅埋结构荷载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等论文40余篇。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男,1956年5月出生,院长,教授、博导。 1991年10月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现工作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长期以来,何满潮教授把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力学相结合,致力于煤矿软岩工程问题的理论

4、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软岩巷道工程研究方面,针对软岩强度低、变形能量大、具有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的特点,通过研究软岩成份、结构、不连续面等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了不同类型软岩的变形力学机制,建立了以转化复合型机制、使软岩能量安全释放为核心的软岩工程力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以力学对策设计、过程设计和参数设计为特点的软岩工程设计方法,开发了相应的支护技术。 在露天矿软岩边坡工程研究方面,通过改进和完善国际公认的Sarma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具有复杂岩体结构和非齐次边界条件的软岩边坡稳态评价的MSarma方法。研究成果在全国31项软岩工程攻关项目中成功应用,推广应用软岩巷道工程量达3.9万米,取得

5、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软岩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热工程研究方面,从地热岩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入手,综合运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学理论对地热工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多个地层不同温度热能的综合利用新技术,为发展我国地热洁净能源利用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18篇,被国内外收录引用531篇次。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首席科学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获奖情况:国家级奖励(2项):软岩工程岩

6、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低焓地热工程建设技术,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研究,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及其应用,1998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峡巴东地区巨型软岩滑坡稳定预测预报系统,2004年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4项):广西那龙煤矿二号井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大雁矿务局三矿大井西二采区

7、回风下山深部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1997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抚顺石油一厂地基稳定性分析,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程良奎有可能当院士 程良奎1935年11月生,江苏溧阳县人,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曾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一、二、三届)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施工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矿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现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术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山东大学 李术才教授来山大以前在中科院武

8、汉岩土所工作,作为中科院岩土所的责任研究员及课题组组长,他的工作非常出色,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赏识,然而他后来选择了山大。用他的话来说,他来山大基于三种原因:其一,他的恩师朱维申教授调入山东大学工作,他要陪老师重新开创一片天地。其二,他的妻子是山东人,他说调入山大就算陪妻子回娘家吧。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李教授被山大领导求贤若渴的真情所打动,尤其是原山东工业大学的老校长邹增大和新组建的山东大学的朱书记、展校长,他们为引进这个团队亲自操劳,没有一点架子,使他觉得来这样一所大学值! 团结协作 提升团队战斗力 山东大学土建学院岩土工程中心创建于2001年,李术才教授作为岩土工程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倾

9、注了大量心血。在团队建设方面,他提倡资源“共享”和“团队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同志的优势;设立专职的会计管理科研经费,避免违规操作,实现了“用钱”的透明性;吸引岩土界的精英加盟山大岩土中心,主动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中心建立之初,山大在岩土方面没有相应的学位点和科研基础,面临着资金、人员、场所、设备等种种困难,李术才教授凭着忘我的奋斗精神及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中心其它人员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仅用三年的时间,就申请获得了2个博士点、1个硕士点,新办1个本科专业(城市地下空间专业),使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了一个基本平台。自创立岩土工程中心以来,他坚持正确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

10、命感,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工作中。作为中心的领导,想尽一切办法招贤纳才,使岩土中心由成立之初的2人发展到13人的规模,其中教授4人,特聘教授1人,双聘院士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中心有博士生、硕士生50多人。目前,岩土中心学术研究队伍年龄和专业分布合理,真正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目前,岩土中心开创了四个前沿研究方向:岩体力学特性和施工过程力学、岩体锚固特性和优化、海底隧道设计理论和隧道施工期超前预报。山大岩土在国家重大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竞争力明显增强,李术才教授目前主持的一项国家基金的重点基金是从国内众多岩土工程学科著名单位的竞争中获得资助的,

11、这充分表明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影响在近几年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交流合作 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和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李术才教授感到了挑战和肩负的重任,领域前沿的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为提高山大岩土在国际岩土界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于2004年成功举办了200人规模的“隧道与地下工程”国际会议。 为加强交流合作力度,山大岩土中心已与国际岩石力学界顶尖专家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去年10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John.A.Hudson教授访问山大,为土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使土建学院师生受益匪浅;10月下旬,国际岩石力学

12、学会来华讲学团 R.Zimmerman教授等一行四人访问山大,四位教授参观了岩土中心试验室的新设备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模型试验,并对试验方法及试验过程提出了建议。仅去年1年,他们就邀请了2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岩土中心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与岩土中心建立了实质性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长崎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8所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 完善自我 开拓创新 在提高团队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李术才教授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提高创新意识。近年来,李术才教授主要结合国家大型水电工程和交通工程开展裂隙岩体力学特性、节理岩

13、体锚固效应及相关的计算方法研究,完善了施工过程力学分析方法和体系,建立了工程上可用而有效的计算模型。研究成果在国内许多已建和在建的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的开挖与加固方案优化中得到应用,如小浪底、三峡、溪落渡、琅琊山、泰安蓄能电站、水布垭等电站。还成功地解决了三峡永久船闸中隔墩和闸室直立墙裂隙岩体深部变形的预测分析,结束了国内关于三峡船闸变形的争论,避免了增打大量锚杆和锚索,节约了大量投资,得到三峡总公司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海底隧道建设成在我国已到了大发展的时期,国内有近10条海底隧道将要建设。其中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是影响海底隧道施工和运行期安全的最关键的参数,李术才教授

14、开创了海底隧道最小岩石厚度研究方向,建立了其分析方法和体系,成功地确定了我国第1个海底隧道厦门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并被设计院和业主采纳。目前正在负责第2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他还主持了宁波象山港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李术才教授和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致力攻克的主要难题是海底隧道要挖多深才能使海底隧道施工既经济又安全。在隧道界这个研究方向山东大学已独占鳌头,得到了国内隧道界的认可和承认,提升了山大岩土在国内的影响力。 而今,璞玉终于砺炼成器,发出耀眼的光芒,李术才教授专心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近5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

15、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岩土中心获得2项国家重点基金资助,总经费达300多万元,横向课题达1000多万。他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61篇,ISTP收录9篇。 俯首谦和育后生 李术才教授谦和、热情,脸上流露出的总是智慧和精干,在他身上,治学的严谨与为人处事的随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识他的人会觉得他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谈话中总是面带微笑,尤其在指导学生方面,更是诲人不倦。 李术才教授在山大南新区多次结合自己科研经历给土建与水利学院学生作报告。他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研究小组作科学研究的经历。同学们从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学到了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从那一项项的科研成果中,看

16、到了自己专业的美好未来。李术才教授希望同学们扩大视野,扩展知识面;学会学习,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生活,团结同学;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李术才教授的报告获得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激发了同学们对学好自己专业的信心。 面对冰冷的岩石 具有火一样的热情 李术才教授1965年出生在河北涞水,1996年获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岩土工程博士学位,他从事岩土研究工作已近20年。李术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地质超前预报就是对地下工程潜在的不良地质进行“诊断和提前治疗”。由于地下条件极为复杂,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必须对地下作业进行精密、细致的分析研究,才能避免透水、坍塌、毒气泄漏等事故的发生,

17、因而岩土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岩石无情,人有情。李术才教授总是满腔热忱地投入工作,仔细认真地分析每一个数据,因为与之关联的是施工人员的生命以及工程完工后的使用寿命。去年10月,他的研究小组,成功预报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金龙隧道裂隙突水和隧道塌方,避免了10多位技术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危险。他的科研小组在该领域有着很好的声誉,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徐建说,山东大学的工作扎扎实实,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节省投资做出了贡献,在沪荣西全线推广了山东大学经验,仅在沪蓉西高速公路上就有十几条隧道由山大来开展超前预报科研工作,得到的科研经费达到1500万元,目前由于研究小组出色的工作,又得到湖北交通厅200万

18、元的纵向经费,研究西部岩溶地区高风险隧道修建工程中灾害预警和灾害治理预案。研究小组还在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开展了地质灾害预报工作,得到业主的高度肯定。目前研究小组正雄心勃勃,投入大的人力、物力研发隧道超前预报的正反演理论和设备,力争在国内抢占该领域前沿,使山大岩土在该领域崛起并具有绝对优势。 在李术才教授眼里,岩石的裂隙就好像一道迷宫,它不仅在平面的方向展开,也在纵深的方向延伸。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停留在平面的基础上研究,李术才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尝试新的实验方法研究岩石三维裂隙扩展破坏的模式和规律。 2006年李术才教授硕果累累,2007年他将踏上新的征程,带领他的学术团队致力于解决岩溶地区隧道建

19、设中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和突水机理治理方法的研究,力争取得新的突破。这项研究将为国家西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在李术才教授及其团队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山大岩土工程学科必将迸发出火一样的烈焰,将山大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声誉推向世界。 李术才,土建与水利学院副院长、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类获得者、第九界“中国青年科技奖”得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李术才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岩土力学专家,近年来负责完成了一大批国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大型水利、水电、矿山、交通等领域重大岩土工程课题,他在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和锚固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

20、出成绩,尤其在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和海底隧道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李术才教授还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秘书长,在国内岩石力学与工程界中青年专家中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朱维申山东大学-中科院-中国矿院 中文词条名:朱维申英文词条名:朱维申:研究员,中心主任 1956年于原北京矿业学院建筑系本科毕业。1962年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任职经历:1962年至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工作,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副所长等职。现为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地下工程与

21、地下空间技术;边坡稳定性; 裂隙岩体破裂机理;岩土工程锚固方法;岩体流变力学特性及对工程的影响正在研究中的主要项目:1三维裂隙扩展及其对岩体渗流规律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负责人2龙滩工程巨型洞室群稳定性及锚固开挖优化问题(国家电力公司“十五”攻关项目)第一负责任人3安徽瑯琊山蓄能电站洞群施工期追踪反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第一负责人发表的主要论著:专著:1“复杂条件下围岩稳定性与岩体动态施工力学”,1995年,科学出版社(第一) 2“节理岩体锚固机理和锚固效应及工程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 3“STABILITY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UNDER

22、GROUND EXCAVATIONS IN FRACTURED ROCKS”ELSEVIER,2004(第一)论文:能量耗散本构模型及其在三峡船闸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3),2000年计共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180余篇,其中外文的约50篇。迄今为止获得主要荣誉:2001年“复杂条件下地下工程稳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第一);2002年“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钢筋混凝土岔管衬砌的岩体力学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2000年“十三陵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预测”获国电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1997年“复杂条件下围岩稳定性和岩体施

23、工力学”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另有四个项目曾获国家级获省部级科技奖现任学术兼职: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该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理事长;2.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地下空间杂志编委;世界采矿委员会国际岩石力学局委员;3.国际杂志“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海外编委及顾问联系方式: 单位: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邮编:250061 电话:8395984 电子信箱:ZHUWSDU.EDU.CN冯夏庭武汉岩土所973首席 武汉岩土所冯夏庭当选“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4-27 【字号: 小中大 】 4月23日,由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团

24、省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正式揭晓,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冯夏庭所长榜上有名。 “湖北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每两年一次,旨在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和深化青年人才工作,表彰、宣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作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青年典型,促进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广大青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建功成才,并在全社会进一步优化青年成长成才环境。 39岁的冯夏庭研究员现为武汉岩土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82年考入东北大学,1992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5、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为武汉岩土所研究员,2001年4月经过民主推选和上级考核,任武汉岩土所副所长,主持全所工作,2003年7月任所长。冯夏庭同志还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成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中国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北岩石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学报编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等职务。 冯夏庭研究员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多次应邀到英国、加拿大、瑞典、日本、南非、法国讲学与合作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6、。 在学术研究方面,冯夏庭研究员创立了新的学科分支智能岩石力学。提出了注重岩体的客观实际(复杂的地质体、材料的非线性、知识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数据有限、变形破坏机理难以理解清楚等),应用人工智能的思想,研究智能化的力学分析与计算模型等,这一全新的研究思路,取得了国内外知名专家认可的研究成果,在岩石力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针对我国当前西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多个重大工程建设,复杂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高发、大型与突发性等问题,依托武汉岩土所,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力学所、寒旱所等单位,申报我国第一个岩土力学“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获批准

27、,成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之一。 在科研管理方面,组织了学科目标的凝练和研究所的结构调整,岩土所被中科院批准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全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组织承担了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级重大关键课题,科研经费与总收入3年内增长了一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到的经费两年内翻了两番。2003年取得院外科研经费比2002年增长1.5倍,是院拨经费的2.2倍。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家“863”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的争取,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重点实验室被中科院批准为院级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室被湖北省正式批准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构

28、建了武汉岩土所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岩土所2003年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王梦恕出生日期: 1938-12-24 00:00:00 学 科: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采访录像: 1 简 介: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38年12月24日出生。1964年唐山铁道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周边钻孔预注浆等关键

29、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新奥法施工,首次系统地完成了超前支护稳定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创造了新型网构钢拱架支护形式并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修建开辟了一条新路。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葛修润葛修润院士 男 1934年7月出于上海市。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被选派到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学院留学,1959年回国。主要

30、从事岩石力学数值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技术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是我国在岩土工程方面最早引入有限元法的学者之一,1973年完成的511工程地下洞室群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工作,是我国将有限元方法用于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析的首例。领导科研人员开展了离散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流形元法、无网格迦疗金法和静态FLAC方法等新型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开发了功能完备的计算软件。主持的几个著名露天矿(如海南铁矿、大冶铁矿、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等)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监测和治理工作,在国内同类型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主持研制的RMT伺服控制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系统 “在总体性能上达国际领先”(19

31、93年中科院院级鉴定意见)。主持研制的钻孔全景数字摄像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主持了用于探索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试验专用加载器的设计工作和CT实时试验工作,试验成果已在中国科学发表,在国外尚未见同类成果报导。他曾于(1981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岩石力学权威学者米勒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多次赴德国、奥地利、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1985年以来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8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

32、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刘宝琛,男,满族。1932年出生,辽宁省开源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62年获波兰科拉克夫矿冶大学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刘宝琛教授长期致力于采矿工程及岩土工程研究。创建了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提出了裂隙岩石通用力学模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开采影响下地表移动及变形计算方法并开发了系列微机软件。这些成果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刘宝琛教授1994年5月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冶

33、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国际岩层力学局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组员、国际隧道会议组委会委员、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谢和平谢和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

34、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谢和平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

35、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谢和平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6本中英文专著、190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34篇、引用299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其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6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10-1993.8被聘为英

36、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科技部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