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96366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

2、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情感、态度与价

3、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

4、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

5、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

6、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4)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

7、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并行于世的中西餐】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2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1)四大菜系形成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适应、趋时、吸收和创新是根本。(2)其他地方菜系。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谈一谈本地菜系的特点,和他们品尝过的其它菜系有什么不同。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

8、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饮食的比较: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中国是

9、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居室建筑的演进】这一目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讲清楚为什么称之为“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失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西俗风尚的变革】这一目主要讲了4个方面的问题:1西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

10、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3丧葬礼俗的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4其它社会风俗: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11、化的原因、特征。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三)、课前辅导1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是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 体现女性服装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 和 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答案提示: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旗袍、列宁装、连衣裙。 2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 、 、 、 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士大批来中国, 也随之传入。答案提示:鲁菜、粤菜、川菜、淮菜、西餐。3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近代外国人来

12、华后,在外国人集中的居住区, 开始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成为典型。20世纪30年代前后, 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话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 、 、 、 等。西式家具陈设,如 、 、 、 、 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答案提示:四合院、西式住房、中西合璧、京津、新村、花园、别墅、公寓、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 4在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中,以 的变迁最为明显。对近现代习俗风尚影响最大的四个历史事件是 、 、 、 。答案提示:婚丧礼俗、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5阅读下列材料“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

13、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2)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3)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4)除了这项风俗外,

14、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至少两项) 答案提示:本题的中心内容是风俗,必须仔细阅读材料,看清楚下面的几个设问,紧扣设问从材料和书本中组织答案。思路探究(1)女子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2)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 助长了男尊女卑,造成男女不平等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4)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女子同男子共享受教育的机会恋爱自由渐成时尚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6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提示:本题的题型是简答题,切勿罗嗦。另外要

15、注意本题有两设问,一个是“变化”,另一是变化的“原因”。思路探究(1)变化:服饰由长袍马褂到中西服并行饮食形成中西餐并行且形成四大菜系居室建筑中西合璧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存。(2)变化原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改革开放 与世界联系紧密,逐渐跟上了国际的潮流。四、教学设计教师设问: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衣、食、住、行。教师:本小节我们着重学习“衣”、“食”、“住”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与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的。请同学阅读课文,思考: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男子服饰原来以长跑马褂为主,鸦

16、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以后开始流行;辛亥革命后以后的几十年,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革开放后,男子服装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西服、茄克、风衣、运动休闲服等,个性化更加明显。投影长跑马褂 西服 中山装 休闲服教师: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学生答、教师补充: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

17、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投影: 满族旗袍 30年代旗袍 当代旗袍 列宁装学生:女子服饰从晚清的宽松肥大开始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改革开放后,女性服饰从封闭走象开放。探究建议:看看家

18、里有没有书本所说的服饰?有的话拿到学校搞一次展示教师: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投影: 糖醋黄河鲤鱼 烤猪 麻婆豆腐 盐水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结:(1)鲁菜: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2)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

19、,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3)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4)淮扬菜: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

20、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教师: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食俗产生什么影响?学生答、教师小结:西餐逐步开始在中国流行,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开始受到国人的欢迎;洋葱、土豆、卷心菜、胡萝卜等,西式佐料如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进入百姓家;西式点心也逐步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建议:嘉兴地区还保留哪些传统菜肴?体验一次西餐。教师:看图片,分别说这些民居的类型。投影:山西乔家大院 嘉兴梅湾

21、街 上海洋房学生:依次是北方的四合院、江南民居、西式洋房。教师: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答: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探究建议:调查嘉兴地区保留的西式建筑。教师:对习俗风尚影响最大的哪些历史事件?习俗风尚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学生:历史事件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

22、放。婚姻有古代的父母包办到近代的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建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丧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趋于简化,出现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化改革。其他方面在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交际礼仪从古代的跪拜作,向点头鞠躬转变,握手逐渐成为交际场合的常见礼仪。公历逐渐被大众接受。探究建议:假如你去参加婚礼,注意观察嘉兴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婚礼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保留传统的东西?教师板书: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总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男子:长跑马褂流行西服

23、和中山装、列宁装、“干部服”女子: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和连衣裙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四合院的欧化、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3、习俗风尚的变革婚嫁习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五)、课后练习1“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路提示:解答次类题目要把握一个规律,就是西洋化的生活方式一般在1840年以后,而移风易俗则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参考答案:C2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思路提示:近代女子服饰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传统的“长”,另一个是外来的“开放”,旗袍刚好符合这个特点。参考答案:

24、A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 B. C. D. 思路提示:四大菜系形成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现在也盛行于世,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发生变化;中国传统饮食至今还保持其特色,世界各地的中

25、餐馆生意兴隆,因此它也没有因为西餐的传入而改变。参考答案:C4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 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思路提示: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其实是革命推动的结果,它不能说明人们生活的提高。参考答案:C5、下列图片资料中属于近代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 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不相容者也。

26、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问:(1)康有为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2)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剧变中的作用。思路提示:本题是书本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27、,首先要仔细读懂材料,然后结合书本有关知识、紧扣设问回答。参考答案:(1)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鞭子的存在既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2)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促使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的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六、学习资源【推荐书目】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丛书 大连海事大学 2003年1月

28、中国传统服饰(法) 外文出版社 2003年1月中国传统民居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年6月【推荐网站】【知识链接】中国传统服饰旗袍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

29、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

30、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所以说服饰是人类生活的橱窗。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

31、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32、如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并认为秦灭六国,是获水德,因而色尚黑。根据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饰和旌旗都尚黑色。到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服色尚黄。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土象征中央;木是青色,象征东方;火是红色,象征南方;金是白色,象征西方;水是黑色,象征北方。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

33、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并在宁宗嘉泰初

34、年,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用时套在头上,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社会风尚,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庶民即使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

35、越分。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防范特权外溢。政治权力凌驾在财产所有权之上,从消费领域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但是在形制、纹样、色泽等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形制上,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式样的服装交相使用,兼容并蓄。在整个服饰流变史上,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妇女穿着较多,使用时期也较长。男子在隋唐以后,一般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在装饰纹样上,采用最多的往往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形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等几个阶段。在服饰的色彩上,

36、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通常是以五种正色为主,间色为辅,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世界服装之林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这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中山装的创制民国初年男子服装主要是长衫、马褂,这基本上是中国传统袍服的延续。但在此时,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出现。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其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系根据英国式猎装改制,有的认为根据南洋侨民中流行的“企领文装”改进,有的认为源于日本铁路工人服,还有的认为以日本陆军士官服为样本而改制。据说,1911年

37、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欧洲回到上海,在上海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定做过几套西服,穿着很满意。于是,他要求服装师傅以日本陆军士官服为基样,设计一套直翻领的四贴袋服装,袋盖成倒山形笔架式,纽扣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这就是今天中山装的样式。这种朴实、庄重的新式服装开始在国内官员和学生中流行开来。民国初年政府规定的礼服仍以长袍、西装为准,但至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时,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之一,中山装更加流行了,国际上也视中山装为中国男子礼服。三大流域孕育了四大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形成不同的地方风味,可简单概述为:“三大流域孕育了四大菜系”。 从菜系的命

38、名看,虽以省命名,但是它影响所及则远远超出省的界限,凡在饮食习俗方面都受其影响,口味、烹调都一般相同,这就是菜系的范围。当然在一个菜系之内,还有不少流派或分支,这只不过是“大同”之中的“小异”。菜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期,因为菜肴的特色,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说的明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有山者采,有水者鱼”。也就是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形成菜系的主要条件,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齐乘)以物产为依据,形成

39、了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风俗志称:“食物之习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鲜,北嗜生嚼(葱、蒜),各得其适,亦不可强同也。” 除上述因素外,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之一。清代饮食鉴赏家、评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曾写了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烹调方法,作猪肚:“滚油爆炒,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南人白水加酒煨两柱香,以极烂为度。”四合院大致结构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

40、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 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后罩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 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妇女反抗旧婚制民国时期,有的女青年受西方婚俗观念的影响,大

41、胆地征婚求偶。如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至,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