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工程抗震》大作业.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495744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抗震》大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程抗震》大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程抗震》大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程抗震》大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程抗震》大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姓名:林伟飞奥鹏卡号:200810466924学习中心:奥鹏宁波直属学习中心2012年9月份工程抗震课程大作业一、作业题目题目一: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计算见图如下图所示。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1200kN。梁的抗弯刚度EI,柱的截面尺寸bh350mm350mm,采用C20的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0.05。类场地,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建筑所在地区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结构自振周期T0.88s。要求:确定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题目一图片解: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1.2知,max=0.08 Tg=0.40sTg

2、=0.4T1=0.88s5Tg=2.0s 1=(Tg/T1)r2max=(0.4/0.88)0.91.00.08=0.04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2.1-1条规定,取Geq=G=1200KNFEk=1Geq=0.041200=48.0KN题目二: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域,场地为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结构层高和曾重力代表值见下图。取一榀典型框架进行分析,结构的基本周期为0.56s。要求:各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题目二图片解: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1.2知,8度多遇地震,max=0.16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类场地,取Tg=0.35sTg=0.35T1=0

3、.56s5Tg=1.75s 1=(Tg/T1)r2max=(0.35/0.56)0.91.00.16=0.1050.11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2.1知,T1=0.56s1.4Tg=1.40.35=0.49s取n=0.08 T1+0.07=0.080.56+0.07=0.11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1Geq=0.11(1122.7+1039.5+1039.6+831.6)85%=377.12KN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GiHiFEk(1-n)/GjHj (i=1,2,3n)GjHj=831.614.44+1039.611.08+1039.57.72+1122.74.36=3644

4、6.98KNmF4k=831.614.44377.12(1-0.11)/36446.98=110.58KNF3k=1039.611.08377.12(1-0.11)/36446.98=106.08KNF2k=1039.57.72377.12(1-0.11)/36446.98=73.90KNF1k=1122.74.36377.12(1-0.11)/36446.98=45.08KN题目三:抗震设防总体要求有哪些,分别加以详细阐述。并谈谈你对结构抗震措施的一些了解。答: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5、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震措施应允许比

6、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结构抗震措施: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宵小于4.2.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小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二级不应大于0.35.(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

7、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小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O.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12-29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12;(2)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5.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

8、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转自学易网 6.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12-3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0.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

9、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宜对称配置。(2)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5)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6)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转自学易网 l0.柱的箍筋加密范围

10、,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2)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4)框支柱,取全高。(5)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1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12.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注:普

11、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为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内数值增加0.02,且体积配箍不应小于1.5;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转自学易网 13.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

12、柱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14.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章6.3.8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征值。题目四:详细阐述如何进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调整。并谈谈你对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发展的认识。题目五:详细阐述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的设置要求。并谈谈你对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一些想法。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砖房部分均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这两

13、 部分不同承重和抗侧力体系之间的抗震性能是有差异的,而且其过渡楼层的受力也比较复杂。 为了使这类房屋的抗震设计满足“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 历次震害调查说明,体型复杂或结构构件(墙体、柱网等)布置不合理,将加重房屋的震害对于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其抗震性能相对于多层钢筋砼房屋要差一些。因此,这类 房屋平、立面布置的规则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即房屋体型宜简单、对称,结构抗侧力构件的 布置也应尽量对称,这样可以减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二)房屋的高度要限制、高宽比要适当 在唐山大地震中,未经抗震设防的底层框架抗

14、震墙砖房的破坏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底层没有设置为框架抗震体系。在震害较为严重的底层框架砖房中,底层为半框架沿街一 跨为框架另一跨为砖墙承重体系,底层为内框架体系以及底层大部分为框架体系而山墙与楼梯间墙处不设框架梁柱等。 基于总结震害经验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一89对这类房屋的总层数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即6、7度区不宜超过六层,8度区不宜超过五层,9度区不宜超过三层,其总层数相对于该地区多层砖房的总层数均有所减少,在7、8、9度区减少一层。在6度区减少二层。 近些年来,通过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模型试验和一系列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改善底层低矮钢筋砼墙抗震性能

15、,增强过渡楼层和房屋整体抗震能 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对房屋较为规则且沿竖向较为均匀和满足增强过渡搂层及房 屋整体抗震能力要求的;其房屋总层数和总高度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表22- 2- 1的规定。 表2.2-1 总高度(m)和层数的限值 注: (1)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高度,半地下室可从地下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 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2)上部砖房部分的层高,不宜超过3.6m。 上部砖房部分横墙的间距大4 2m的房间面积在一层内大于该层总面积的14时为横墙 较少,对于上部砖房部分横墙较少者房屋总高度应降低3 0m,总层数应减少一层。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

16、应符合表22一2的要求。 表2.2-2 房屋最大高宽比 (三)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要控制 在地震作用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层间位移反应均匀和减少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 弹塑性变形集中,能够能够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文献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和弹塑性位移以及层间极限剪力系数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层框架抗震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范围为1218。根据不同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强弱和既安全又经济的抗震设防原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在6度时不应大于30,在7度时不应大于25,在8度时不应大于2.0,在9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17、 (四)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值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墙间距分为底层和上部砖房两部分,上部砖房备层的横墙间距要求应和多层砖房的要求一样;底层框架抗震墙部分,由于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要通过底层的楼盖传至底层抗震墙,楼盖产生的水平变形将比一般框架抗震墙房屋分层传递地震作用的楼盖水平变形要大。因此,在相同变形限制条件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底层抗震墙的间距要比框架抗震墙的间距要小一些。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变形、耗能能力,而上部砖房部分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比较差。为了避免底层过多强于上部砖房的抗震能力,除了计算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层问极限剪力系数、判断薄弱层外,还

18、在一般规定上强调两点,一是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不应小于等于1.0 二是底层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有所放宽,具体要求列于表22-3。 表22-3抗震墙的最大间距。 (五)底层钢筋砼抗震墙的高宽比 在实际工程中,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钢筋砼墙的高宽比往往小于1.0, 通常把高宽比小于l的钢筋砼墙称为低矮墙。 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钢筋砼墙是以受剪为主,由剪力引起的斜裂缝控制其受力性能, 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结合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的底层钢筋砼墙为带边框的钢筋硷低矮墙的特点,文献2进行了带边框开竖缝钢筋砼低矮墙的试验和分折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放入砂浆板和钢筋砼板

19、的带竖缝钢筋砼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整体钢筋砼低矮抗震墙,这 种开竖缝的抗震墙具有弹性刚度较大,后期刚度较稳定,达到最大荷载后,其承载力没有明显降低,其变形能力和耗能力有较大提高,达到了改善低矮墙抗震性能的目的。 根据试验和分析研究,建议带边框开竖缝钢筋砼墙用竖缝分割的墙板高宽比不应小于1.5 ,但也不宜大子2.5。 (六)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结构体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一89对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结合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特点,提出以下要求。 一)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应设置为框架一抗震墙体系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受力比较复杂,而底层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加上地震倾覆

20、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使得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等因素,对底层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应更高一些。 1、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应设置为纵、横向的双框架体系,避免一个方向为框架、 另一个方向为连续梁的体系。这主要是由于地震作用在水平上是两个方向的。一个方向为连 续梁体系则不能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则该方向的抗震能力要降低比较多。同时,也不应设 置为半框架体系或山墙和楼梯间轴线为构造柱圈梁约束砖抗震墙的状况。这是由于底层的地震剪力按各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分配,半框架体系或山墙为构造柱、圈梁约束的砖抗震墙体系中,砖墙较框架的抗侧力刚度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砖墙先开裂和肢坏,加上砖墙的变形能力较框架要差

21、得多,会形成砖墙构件先退出工作,导致加重半框架或部分框架的破坏。 2、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应设置为框架抗震墙体系。在6、7区底层为小型商店时, 其抗震墙可为框架填充墙;当底层的砖填充墙较少时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砼抗震墙,在8、 9度时,均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砼抗震墙,使底层形成具有二道防线的框架抗震墙体系,有利于提高底层的抗震能力。 3、底层的钢筋砼墙应设置为带边框开竖缝的钢筋砼墙 二)过渡楼层的抗震能力应适当加强 整体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过渡楼层受力比较复杂,虽然底层的抗震墙先开裂,但是一旦第二层砖墙开裂后、其破坏状态要比底层要重得多。因此,应增 强过渡楼层的抗剪和

22、抗弯能力。在设计时可以考虑加强底层框架与上部砖砌体结构接合处楼板的整体刚度,可将此处楼板做成同厚度的一块大现浇板,板钢筋通长布置;还应考虑底框竖向结构与上部砖混竖向结构,在接合处竖向钢筋尽可能上通下行,在构造上加强过渡楼层的抗剪、抗弯能力。 (七)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底层与上部砖房部分的抗震能力宜相匹配。 结构抗震能力沿竖向分布的均匀牲,有助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是由两种承载能力和抗侧体系构成的,底层具有一走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变形能力,上部砖房部分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比较差。抗震加固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对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

23、,我国基本形成了层次配套、概念清楚、要求明确、易于掌握的建筑结构成套鉴定与加固技术。下面分别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等几种常见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逐一总结、分析,并对地基基础常用加固方法做一说明。钢筋混凝土结构。直接加固梁、柱构件的方法。当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不足时,可采用增大截面、外粘型钢、粘贴钢板或纤维复合材、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增设支点以及外加预应力等方法加固补强;当钢筋混凝土柱受弯承载力不足时,则可采用增大截面、外粘型钢、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以及外加预应力等方法予以加固;当梁、柱构件的受剪承载力不足时,可采用增加箍筋、包钢板箍、粘贴纤维箍、钢丝绳网片-聚

24、合物砂浆外加层以及缠绕钢丝等方法进行加固;当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时,可采用置换混凝土法对构件进行加固。粘贴纤维复合材和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两种加固方法,是近年来随着对加固工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展广泛的研究后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轻质高强,加固不增大结构体积,所增加的结构自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施工工序简单,可用小型工具操作,因而可以在传统技术无法施工的有限作业空间内实施;施工污染小、无噪声,且施工进度快、工期短。尤其是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法还很好地解决了加固后的耐久性、防火以及耐高温性能等问题。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的方法。通过在框架原有围护墙及分隔墙位置增设一定数量

25、的剪力墙或在框架柱两侧设置翼墙,使原来的柔性框架结构改变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或壁式框架结构;当建筑物需要较大敞开洞口(如学校、商场等)时,也可采用在原有框架中新加支撑,使原柔性框架结构改变为框架-支撑结构。该方法通过改变结构抗侧力体系,降低原有框架分担的地震作用,在减少加固原框架梁、柱工作量的前提下提高结构抗震能力,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该方法关键在于解决好新增墙体或支撑与原框架的连接问题,确保新增抗侧力构件与原框架能共同工作。因这种加固方法基本上能保证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保持原建筑风貌,且结构加固工作量相对较少,缩短工期,理论成熟,施工工艺简单,所以是目前提高既有建筑抗侧力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全国

26、政协礼堂、北京火车站和国家博物馆老馆等加固改造工程均采用过此种加固方法。卸荷方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共建筑,其内部分隔墙及外围护墙基本是较重的砖墙,这些分隔墙一般是按建筑功能要求布置,其平面分布往往不对称,造成结构平面质心与刚心不一致,导致地震作用增大,同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也随之增大。鉴于此,将原较重的砖墙换成轻质隔墙,卸去荷载,既能减轻地震作用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又丝毫不损伤原结构,对改善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实乃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国家博物馆老馆加固改造工程中,就曾将上、下层位置不对齐,高大厚重的粘土砖分隔墙换为轻质隔墙。取消建筑物间的伸缩缝,将原来相互独立的单体结

27、构连成整体的加固方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共建筑,不少是由伸缩缝分成各自独立的单体结构,但这些伸缩缝宽度均较小,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规范对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地震时相邻房屋互撞导致破坏甚至倒塌。各个单体结构分别加固,施工空间小,难度大,若对部分单体结构采取在伸缩缝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将两个甚至多个单体连成整体,从整体上综合考虑结构加固方案,这样不仅能减少加固工程量,而且易于实现。消能减震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结构的适当部位附加耗能减震装置,小震时减震装置如消能杆件或阻尼器处于弹性状态,建筑物仍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时,随着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增大,让消能杆件和阻尼器首

28、先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产生较大的阻力,大量耗散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并迅速衰减结构地震反应。极强地震能量的主要部分由控制装置来耗散而非借助主体结构的塑性变形来耗散,从而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而免遭破坏。另外,控制装置不仅能有效地耗散地震能量,而且可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受力性能,减少由于结构自振频率与输入的地震波的卓越频率相近引起共振的趋势,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如采用消能支撑的结构,其结构频率的变化主要依赖于支撑体系刚度的改变(支撑体系刚度的改变可以通过耗能元件的变形来实现),而不同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频率的变化是依赖于结构自身损伤引起的刚度变化。作为非承重构件,消能元件的损伤过程也是

29、保护主体结构的过程。这种被动控制技术能兼顾抗侧刚度的提高和抗侧能力增大,特别在大震时能有效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明显降低结构侧移,达到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该方法结构简单,无需外部能量输入,无特殊的维护要求,且对原有建筑布局影响甚小,故在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上应用前景广阔。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和国家博物馆老馆改造等工程中都有应用砌体结构。面层或板墙加固方法。当房屋抗震承载力不足时,可根据原砌体实际情况及强度相差大小分别采用水泥砂浆面层、钢筋网砂浆面层、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方法。其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方法最为常用,如当既有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超过规定限值需改变结构体系

30、或原有墙体抗震承载力差得较多时均首选该加固方法。尤其是喷射钢筋混凝土,除了增大断面外,还能填补砌体结构中的孔洞、缝隙、麻面等,施工速度快,加固效果易得到保证。增设抗震墙加固方法。当房屋抗震承载力不足且建筑使用功能允许时,对局部强度过低的原有墙体可拆除重砌并增设抗震墙,重砌和增设抗震墙的结构材料宜采用与原结构相同的砖和砌块,也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方法。当房屋的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在建筑专业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房屋。该方法唐山地震后即由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并应用于砌体结构加固工程中,施工便捷,加固效果易保证,只是对建筑立面有所影响。隔震加固方法。当

31、对房屋加固后抗震性能要求较高时,可采用隔震方法进行加固。隔震支座具有很大的竖向刚度和相对较小的水平刚度,在非灾害荷载作用下,隔震支座处于弹性状态,变形很小,可以完全满足上部结构较高的加固目标;在灾害荷载(大震)作用下,由于支座的水平刚度较小,支座发生较大的变形,进入塑性状态,此时整个结构体系的基本周期很大(相对于固定基础的结构),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也相对很小。图3为传统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地震时建筑物的反应。事实上,隔震结构体系在大震作用下,上部结构的运动类似于置于隔震支座上的刚体运动,整个上部结构完全处于弹性状态,可以达到结构的正常使用或立即入住水平(见图4)。该方法用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在美国

32、、日本等国家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不仅可用在砌体结构中,也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中。如美国对盐湖城大厦、洛杉矶政府大楼等几十栋建筑就是采用此法进行加固;日本对一些办公楼、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也是采用此方法,效果都十分明显。钢结构。直接加固柱、梁、屋架构件的方法。在尽量卸荷的情况下,直接对截面进行补强,如用钢板或型钢通过焊接或高强螺栓与原柱连接;在翼缘上加焊水平板、垂直板、斜板或型钢等加强钢梁正截面强度;在腹板两侧加焊钢板增大钢梁抗剪强度;增设支撑以减小柱的计算长度;增设吊杆或下支撑构件减小梁跨度;采用预应力筋、撑杆构架、构件再分式等方法加固屋架。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的方法。同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措

33、施一样,通过在框架原有围护墙及分隔墙位置增设支撑或剪力墙,使原柔性框架结构改变为框架-支撑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让新增支撑或剪力墙成为主要抗侧力构件,从而大大减小原来框架所受的地震作用。卸荷方法。消能减震方法。消能减震装置是因两端产生相对速度或相对位移而导致滞回变形或摩擦从而实现耗能,相对运动速度越快或位移越大,产生的阻尼力越大,耗能就越多。一般来说,结构越高、越柔、跨度越大,耗能减震效果越显著。所以耗能减震加固技术适用于多高层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尤其是屈曲约束耗能支撑,在受拉和受压两种状态下都能达到屈服,克服了普通支撑受压屈曲的问题,是一种集抗侧力和耗能为一体的消能减震装置。在日本

34、,每年有一半的屈曲约束支撑用于各类建筑抗震加固中,通过测算,屈曲约束支撑为抗震加固最为经济与便捷的加固手段之一。地基基础加固。在既有建筑物抗震加固和改造中,常遇到原有基础面积不够的问题,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浪费或不能保证上部建筑物的安全。为此,应根据加固目的,结合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现状,从预期效果、施工难易程度、材料来源和运输条件、施工安全性、对邻近建筑和环境的影响、机具条件、施工工期和造价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选定最佳的加固方法。加大基础底面积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当既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或基础底面积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时的加固,可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加大基础底面积的设

35、计和施工应符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第6.2.1条的规定。当不宜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时,可将原独立基础改成条形基础;将原条形基础改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将原筏形基础改成箱形基础。该方法因施工简单,所需设备少,因而得到较多的应用。微型桩方法。微型桩一般是采用压力灌浆的方式灌注水泥砂浆或水泥浆而成,一部分浆液渗入桩周土体(特别是对于粗颗粒土),与普通灌注桩相比,桩与桩周土体结合更紧密,因此,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均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要大得多。与其他方法相比,微型桩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所需施工场地较小、能穿透各种障碍物、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土质条件等优点,同时桩孔孔径小,对基础和地基土几乎都不产生附加应力,施工时对原有基础影响小,也不干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加深基础法。该方法适用于地基浅层有较好的土层可作为持力层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可将原基础埋置深度加深,使基础支承在较好的持力层上,以满足设计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相应的降水或排水措施。此外,还有石灰桩、注浆加固等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加大基础底面积和微型桩两种加固方法。1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