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
2、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 (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共: 1千6百万 详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统计 主
3、要参战国 协约国 同盟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 更多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
4、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援俄国工业化后,在189
5、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定。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
6、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或二大战。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其仆从国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最具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倍!)、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1亿零221万余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的起源纳粹德国的崛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7、协约国集团把同盟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通过了魏玛宪法,宣告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
8、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
9、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
10、为“元首”。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登场一战后,意大利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
11、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
12、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意志帝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成。战前的苏联当德国法西斯政
13、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 (World War II)战争的相关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现在争论很大,有1931年,1937年,1939年,1942年等多个版本,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多亿人口。战争双方共动员军队1亿多人,战争过程中死亡人数达5000万,直接战争费用13520亿美元,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本性,在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政治
14、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这个基础上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极度尖锐化起来。世界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是不平衡的,是跳跃式的。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飞跃的速度赶上自己的竞争者并跑到前面去了;相反的,有些国家则踏步不前,并且逐渐落到后面去了。例如,1938年德国钢产量达到2250万吨,相当于英法两国钢产量的总和。1935年,德国生产了3183架飞机,超过了1938年法国的生产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德国无论在经济上或军事实力上均已全面地超过老大的英帝国主义或法帝国主义。可是,英法两国却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力量超过英法的法西斯德国则连一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没有。这样就使各
15、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对比和彼此间势力范围划分不相称的现象加强。在世界资本主义到了帝国主义时代之后,世界的领土均已分割完毕。个别国家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要侵占和劫掠殖民地,唯一的办法就是夺取其他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掠夺别国的领土。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例如德、意、日,认为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分势力范围、领土、资源、市场等等是受了委屈,吃了亏的,因此,它们就想再分一次,以便对自己有利。那些老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虽则力量已不如希特勒德国,在远东力量也不如军国主义日本,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超额利润,却又死抱住已经抢到的原料来源、销售市场及投资场所不放,不肯吐出自己的赃物,这就产生了世
16、界领土再分割的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部的平衡破坏了。结果从30年代中期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法西斯国家集团和英、美、法三大国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这两个集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在很大程度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结果。这次经济危机在19291933年猛烈冲击资本主义世界达四年之久。那些回旋余地较小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了避免再度受到新的经济危机的打击,因而走上了加速发动战争的道路。所以,尽管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不是首先发生在两个体系之间,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
17、,英、美、法统治集团执行复活德帝国主义、对德、意、日侵略者纵容和退让的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根源,固然是帝国主义这种社会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的德帝国主义为什么很快就恢复元气并且变得更强大了呢?为什么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统治集团在世界不同地区所进行的侵略活动,明明使英美法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英美法却袖手旁观,节节退让,一步一步把自己的阵地奉送给侵略者呢?这是因为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存在着苏维埃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及其集团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的因素。这时,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下发展的。这两
18、个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一方面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力图消灭苏联,以巩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每当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开始尖锐化的时候,资产阶级就把视线转向苏联方面,看看能不能靠牺牲苏联来解决资本主义的某个矛盾或所有一切矛盾。因此,英美法统治集团不仅在政治上纵容德意日侵略者,而且通过贸易渠道,在经济上供给它们大批战略物资,不断给它们输血。待到法西斯国家特别是德国由于得到它们的帮助而力量大增,英法一时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它们的时候,英法更是加紧推行绥靖政策,妄图用妥协、让步的办法,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贪欲,以便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去反对苏联,以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样,
19、既可保持住西方国家的安全,又可等到苏德两败俱伤的时候,由它们出来收拾残局。但是英法统治集团的纵容侵略战争,妄图从中取利的绥靖政策最后完全失败了。法西斯国家从西方国家得到的支持越多,它们就越是贪得无厌;它们越觉得自己的力量强大,就越轻视那些助它们为虐的人。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波兰。法西斯德国从进攻较弱的对手开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
20、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
21、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千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