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失分大盘点──无处不在的声
一、易失分点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会继续传播并存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较慢,在液体中传播较快,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声源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反映振动的快慢,频率高,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⑴音调的高低是指声音的粗细,不是指声音的响与不响,也不是指声音的大小。例如:在音乐中,同一音阶中1、2、3、4、5、6、7音调逐个渐高。
⑵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都相同。
⑶人耳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
人耳听觉的这个范围决定了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蜘蛛,因为蜘蛛翅膀每秒振翅三、四百次。
2.响度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大则响度大,振幅小则响度小。还与离声源距离有关,越远声音越弱。
⑴同样大小的声音,我们距离发生体近,听到的声音比远时大。因此,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两个因素有关。
⑵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大庭广众中讲话时,用一个喇叭型的传声筒,能传的更远。
⑶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例如:蚊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却比老牛的叫声高得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大得多。
3.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结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也叫音品,是发声体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从而区别不同的声音。
⑴音色是由发声体决定的,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将变化。例如: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可以通过声音而知机器运转情况是否良好。
⑵同一人的音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起居、健康、训练等因素而变化。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的计量涉及到声强的单位—分贝。了解噪声的危害,减弱噪声可以下几方面着手: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处减弱 C.在耳朵处减弱
二、典型题分析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种声音是( )
A.空气振动产生并由固体传播来的
B.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来的
C.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播来的
D.空气振动并由空气传播来的
错解:A或C或D
正解:B
分析:分不清发声物体和传声物质,把二者混为一谈,是造成错解的根本原因。本题中发声的物体是树叶,因为风一吹使树叶振动而发声,而传声的介质是空气。
例2 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因此要能区别处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人离高墙的距离应该( )
A.大于17m B.小于17m C.大于34m D.小于17m
错解:C
正解:A
分析:忽略了“回声问题”中的双程意义,即声音在传播中经历了去、来的过程,声音经过的路程与要测量的距离之间是2倍的关系,距题意,人要区别原声与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至少应为:S=vt=340m/s×0.1s=34m,而人与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是34m/2=17m。有关“回声问题”“测海水深度”等问题往往都会是双程问题,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
例3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中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__________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实验更容易成功吗?
错解:不能正确做出图像和分析实验成功的条件。
正解:图像如上图;339m/s;在低温、高空、冬季、两极环境下实验更容易成功。
分析:题中通过数据做出图像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典型应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学会分析问题,揭示物理原理、规律,从而进一步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把握题中的重要条件是造成解答这类问题的又一关键,“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表明了空气的阻力使实验不易成功;“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及数据表明环境温度不能太高。所以,飞机在低温、高空、冬季、两极环境下实验更容易成功。由此可看出把握“题眼”的重要性。
(二)声音的特性
例4 美国贝尔通信研究公司宣布,该公司科学家已发明了一种只能对它们主人的声音做出反应的信用卡。信用卡的主人可以把卡先放进银行的一台出纳机里(出纳机装有一个微型话筒),然后说一个口令,就能方便地使用。这种信用卡设计的依据是: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声音是完全一样的。它把某人说的词句跟用数学方式储存在信用卡中的话音模式进行比较,然后决定启、闭。
读了这段文字后,你能说出这种信用卡应用了声音的哪种特征吗?
错解:音调或响度
正解:音色
分析:不能准确地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造成错解的主要原因。题中“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声音是完全一样的”是指人的音色不同,音色是由发声体决定的,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将变化。
例5 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叫声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大
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
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错解:A或B或C
正解:D
分析:造成有关声音的特性问题原因主要是将音调与响度等混为一谈,概念不清。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而响度取决于发声体的振幅。它们之间没有联系,牛叫的声音较低沉,即振幅频率低,音调较低;蚊子声音尖细,即振动频率高,音调较高。但牛的叫声明显比蚊子大,即响度大。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6 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此地有乐队,可以出租
B.道路变曲,行车注意安全
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错解:A或B
正解:C
分析:该题是辨别道路交通标志题。很多同学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判断,从而造成错解。所以要想遇到这类问题顺利的做答,就要在平时多观察,注意积累必要的知识。
例7 对噪音危害的调查表明:在非洲北部农村的70岁老人的听力与美国20岁青年人的听力一样好。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错解:回答一些与噪声危害无关的解释。
正解:非洲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非洲的北部更加如此,几乎没有工业区,路上的汽车也很少。美国工业极为发达,各种汽车挤满大街小巷,相比之下,非洲北部的噪音污染小,人们几乎是在安静的理想环境下生活,不受噪音干扰,美国人从孩提时就要接收来自周围的各种声音,噪音对其污染程度高,听觉受损的可能性大,所以就出现了非洲北部农村的70岁老人的听力与美国20岁青年人的听力一样好的奇怪现象。
分析:噪声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污染之一。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物理试题中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通过这类问题可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所以,平时要注意关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科技。
例8 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噪声就是机器发出的声音,乐音就是乐器发出的声音
B.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C.从环保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
D.大声朗读课文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错解:A、D
正解:B、C
分析:产生错解的原因是对噪声理解不透,噪声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有时乐器发出的声音也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例如中午午休时,某人弹琴的声音就会影响其他人的休息,属于噪声;D中若是同学们在教室中按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属于正常的学习活动,就不是噪声;因此,乐音与噪声没有绝对界限,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例9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刷黑、王家墩机场搬迁、轻轨两旁安装隔声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减少大气污染 B.降低噪声污染 C.缓解“热岛效应” D.绿化居住环境
错解:D
正解:B
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在中考物理试题中,不难发现有关环保类的试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之余,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环保。题中主城区汽车禁鸣、王家墩机场搬迁、轻轨两旁安装隔声板都是为了降低噪声污染;主干道路面刷黑指的是在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砼”(是一种改性沥青),改性沥青具有整度好、防滑、美观、降噪、减尘等多种优点,故选B。
(四)实验探究
例10 历史上有一位科学家,他站在高高的塔上,一只手抓着一个较重的铁球,另一只手上抓着一个较轻的铁球,他问下面的观众:要是让这两个铁球落下去,谁落得快谁落得慢呢?观众们有各种猜测。只见他双手把铁球举到同一个高度,一齐释放,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了,使人们看到了轻重两球落得一样快。他把“两球举到同一高度”,“一齐释放”在实验方法上称为控制变量法,这样有利于观察比较。
同样的茶杯,当里面装的水量不同时,敲击时发出的音调不同。李明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采取的办法是:用一只杯子,先装少量的水敲击听声音,再多装一些水敲击听声音,如此多次,最后他感觉到听起来声音差不多,未能得出音调与水量多少的关系。(1)从探究方法上看,你认为李明同学有什么不妥之处?(2)请写出你认为比较好的探究方法?
错解:不能根据题意做出恰当地判断。
正解:(1)李明同学用一只杯子先后做实验,如果先后水量不大,音调相差也不大;况且先后间隔一段时间,人的听觉记忆也不够准确,因此不便于对比。
(2)取几只相同的杯子,放不同质量的水,依次敲击这样相隔时间短,容易区别音调的差异。
分析:物理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顺利的对不同问题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该题中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而李明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如:类比法、假设法、推理法、图像法、模型法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游刃有余。
《声现象》中考复习指导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和影响,因此在学习本章知识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加强实验探究活动,感受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二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零。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例1 在桥洞内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内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洞口跑掉了
C.桥洞呈对称状,回声相互抵消了
D.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
解析: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这样离反射面的距离要在17m以上,在桥洞内说话时,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就听不到回声,应选D。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例2 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 )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这是双耳效应
C.电光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大
D.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解析: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是凭着双耳感受到声音时间的先后、强度的不同和不同的振动步调,形成不同的感觉,来判断声源方向这就是“双耳效应”原理。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很快;但雷声却隆隆不断,是因为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所以应选D。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上述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例3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解析: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快慢不同,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就不同,即音调不同。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应选D。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例4 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解析: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是将已发出的声音吸收掉,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声音已经到了人耳处,现在用耳罩阻止它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不允许发声体发声,应为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是在中途阻断噪声继续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所以应选C。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噪声的过程中注重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噪声污染问题。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知道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
例5 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体内脏器的情况,这是因为( )
A.“B超”声波的频率很大
B.“B超”声波的能量很大
C.“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解析: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科学家发明的“B超”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选项C正确。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 宋晓楼
一、实验推理法──“真空铃实验”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在用抽气筒不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渐弱,但依然可以听到声音。原因由于玻璃钟罩气密性、抽气筒等原因,不可能将玻璃钟罩完全抽成真空,二是小电铃与钟罩底座或顶部接触,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如果没有空气,将听不到声音。进而得到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典型试题:
例1(北京密云)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我们既可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选填“甲”或“乙”)。
【解析】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放大法(转换法)
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如图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2.探究振幅对响度的影响(如图2)
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听声强弱的变化同时观察小纸屑跳动的高度,从小纸屑的跳动程度判断振幅的大小,从而得出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强”。
典型试题:
例2(泉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参考答案:D
三、类比法
1.声波概念的引入:声波比较抽象,同学们不易理解,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认识声波。
2.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如图所示,通过波形理解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乐音的振动是由规律的,而噪声的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讲精练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花湖中学 何国栋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能找到对应的发声体。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敲锣发声,________在振动;拉小提琴时,______在振动;人在讲话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___________;刮风时,听到“呼呼”的叫声,这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产生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
2.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会观察到小纸屑_______,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4.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说明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停止振动后仍能发出很弱的声音
C.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道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能找到对应的介质
1.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其中的空气慢慢抽出,声音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说明______不能传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听不到彼此的对话声,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______,于是只能通过______交谈。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_形式传播的。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的声音就会被吓走,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小
D.声音不能从空气传入水中
4.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点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5.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
固体传声 液体传声 气体传声
诱鱼入网 听老师讲课 土电话
知识点3:声速,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1.在不同的_____中,声速是不同的;同种介质,______不同,声速也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2.声音在下列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
A.空气 B.水 C.软木 D.钢管
3.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位同学找到了安装在大楼墙上的很长的空心钢管做实验,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打一下,甲同学听到_____次敲击声,其中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传播的;因为声音在_____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____中的传播速度。如果在钢管中装满水,继续做上述操作,甲同学将会听到_____次敲击声。
5.在夏季的雨天,一个人看到闪电后6s才听到雷声,求打雷处距人有多远?(假定此时声速为340m/s)
6.在百米赛跑时,终点安排两个计时员,当百米运动员起跑时,一个计时员在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开始计时,另一计时员在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当计时员到达终点时,一个计时员记录时间为12.12s,另一计时员记录时间为12.41s。你认为这两个计时员谁的方法好?谁更准确?你能根据上述数据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多少?
7.甲同学贴在长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打一下,过了一会儿,甲同学听到两次敲击声,若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233s,甲同学离敲打处85m。由此可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m/s。(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知识点4:回声测距,知道回声测量距离的原理
1.一辆汽车停在山路上,前面有座悬崖,司机按喇叭2s后听到回声,此时汽车离悬崖的距离多远?
2.一辆卡车以30m/s的速度朝向一个隧道行驶,司机鸣笛后2.2s听到了回声,那么司机鸣笛处距离隧道多远?
“声音的特性”精讲精练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花湖中学 何国栋
知识点1:音调。知道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1.声音的高低叫_________。发声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__;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__。
2.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在1s_内振动的次数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如果某物体3s内振动的次数是300次,频率就是____________。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学中把高于________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_,因为它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再引起耳膜的振动;把低于__________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_,因为它已经超出了人类听觉的下限。
4.口琴可发出多种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由于口琴内有长短不同的金属片,短金属片振动频率__________,音调________。
5.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有些次声波对人体_________,据说,有的国家研究次声波武器用于战争,可以使战士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战斗力。
6.人能看见蝙蝠在空气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高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低
7.有经验的铁路工人,在检查火车的车轮和支承弹簧是否正常时,常用锤子敲敲就会找出故障,这主要时根据( )
A.声音的响度来判断
B.声音的音色来判断
C.声音的音调来判断
D.声音是否悦耳来判断
8.蝴蝶从身边飞过,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听见讨厌的蚊子声,这是因为( )
A.蝴蝶发出的声音很小,蚊子发出的声音很大
B.蝴蝶翅膀每秒只振动几次,低于人耳听觉的下限
C.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D.蝴蝶飞行时不发出声音
9.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知识点2:响度。知道响度主要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1.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大小叫___________。把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________。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_________越大。电视机、复读机上的音量开得越大,喇叭的_________越大。
2.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____________叫声的音调高,__________叫声的响度大。
3.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音调
B.改变响度
C.改变音色
D.改变频率
4.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轻言细语”来形容人的说话情况,这里的“高”和“低”实际是指( )
A.人说话的响度
B.人说话的音调
C.人说话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知识点3:音色。知道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1.唐诗《枫桥夜泊》诗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上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而发声,声音通过________传播到客船上,客船上的人才能听到钟声。而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来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断的。
2.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能模仿出各种乐器发声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音调
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下列一些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
A.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
B.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
D.自行车上敲打车铃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会逐渐变低
B.响度会逐渐变小
C.音色会逐渐变差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试说明“震耳欲聋”、“声音刺耳”、“闻其声知其人”分别反映声音的哪些特征?
6.你知道:①打锣时,是大锣的音调高还是小锣的音调高?②吹号时,号子是靠什么振动发声?③二胡的琴筒起什么作用?④你还知道哪些乐器?它们是弦乐器、管乐器还是打击乐器?它们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请你在下面一起写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精讲精练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花湖中学 何国栋
知识点1:噪声。理解噪声的定义,知道噪声的来源。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⑴小明说“乱弹吉他的声音就是噪声”,他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
⑵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弱。( )
⑶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双耳有完全失去听力的可能。( )
2.下列各种情况中,哪些声音肯定是噪声( )
A.响声大的声音肯定是噪声
B.振动无规则的声音是噪声
C.爆竹爆炸时发出的“吧吧”的响声肯定是噪声
D.影响人们休息的声音肯定是噪声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上课了,学校附近的卡拉OK厅播放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
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年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放声大笑,表现得十分开心
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4.美妙动听的音乐从物理学角度看是 ,但如果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播放,美妙的音乐就变成了 。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比如: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叫声;④装修房子的电锯声;⑤婚庆时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⑦半夜邻居家了的电视机传来的声音;⑧马路上机动车辆的声音;⑨音乐课上,老师用收录机播放中国名曲《二泉映月》。下列声音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属于乐音的是 。
6.当代社会的主要污染,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废物污染,还有 污染。
7.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振动频率过高而发出的声音
B.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对人们正常生活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C.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D.在耳中塞一小团棉花,是为了降低听到声音的音调
知识点2: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有何危害。
1.声音的等级用 来划分的,为了保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
2.据报道,在1995年有人为了奖金,自愿做超音速飞机的噪声作用实验,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尽管他们双手掩耳,还是全部被噪声击毙,而且死状十分难看;1994年,某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试验,6个月后,地面农场的一万只鸡遭受噪声致死的有6000只,幸存下来的或脱毛或不下蛋;奶牛也挤不出牛奶。这一现象说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