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92968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审美不仅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论建树在哪里,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与其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关键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理论建树 影响 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近年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开始

2、在国内流行,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的原因,又有着当前日常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背景因素。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价值和合理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且结合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际,对传统的理论和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结论,而不能简单地跟风或排斥。(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建树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大概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第二,人们也在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依照这一界

3、定,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指艺术活动的日常器具转化为艺术品,这的确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向。我们知道,现代主义艺术有一个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它的精英主义、纯粹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化取向,在纯粹性的追求中将艺术和生活剥离开来。而杜尚骇世惊俗的所谓艺术,显然是以一种棒喝的方式警醒人们,艺术并不只是那些精心雕琢、创意奇特的东西,也许艺术品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艺术品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在美学史上,审美化一直是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未来目标。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学常常不是在早已逝去的古希腊时代寻找意境,就是对尚未到来的某种美好未来憧憬期待,严肃的美学似乎很难把审美化直接派付给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二、日常

4、生活审美化本身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普泛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是,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以这种观点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作为一种社会审美的意识形态,显然从精英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悄悄地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某种生活样板。当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追求这样的审美化时,他们以为是在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某种观念的转变和视角的变化。新型知识分子挂在嘴上的莫过于所谓“个性”、“风格”、“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们对差异极为关注,因而,消费文化

5、中就充满了对差异的前所未有的强调和重视,广告中到处可见住“特别为您量身定做”、“满足您的个性欲望”诸如此类的话语。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任意支配时间被空前挤压,传统的那种审美观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人们生活习惯相应发生了改变,人们通过上网、泡吧才能释放自己郁积已久的空虚和压抑,这些快餐式的文化并没有消费者真正的美感,但得到真正的审美需要难度太大太遥不可及,因此,沉浸在“美”的替代品中,获得一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好的,而且这种获得相对来说更为轻松和便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审美主流,对各种消费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构建了新的审美理论框架。(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给当代生活的

6、影响一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直接将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在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是仿真式“类像”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

7、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类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 。如此一来,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内化为大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这种“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真实”的镜像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精神危机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图像文化的血肉联系导致了审美平面化、形式化的特征。当代电子传媒在现实审

8、美中改变了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人们摆脱了对于文字的艰难阅读和理解而越来越倾向于对图像的直观,日用商品的漂亮包装代替了人们对商品使用功能的关心,在可视的现实中实体形式的审美“物化”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平面化、直观化、瞬息万变的图像、实物充斥于现代人的眼球,使得人们醉心于高科技打造的美仑美矣的审美幻觉之中。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的第一章标题中这样直言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改变:“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图像”的美学价值直接依赖于某种形式存在的视觉魅力。日常生活审美化”那种直接、强烈的感受性,超负荷感、无方向性、符号与影像的混乱融合以及能指的游戏直接的带来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无深度”。 二、日常生活

9、审美化”以贴近世俗生活的姿态,展示审美“功利性”的一面。韦尔施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过度审美化了。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场所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天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与睡眠更美好。而推动这场审美革命的真正动因是消费时代的市场、资本、文化工业等的控制和操纵。在市场消费的诱引下,大众文化的打造者为了追逐经济利润,消费大众为了追逐时尚和满足世俗虚荣心的驱使之下共同塑造了审美趋时性、媚俗化的走向。以泛化“美”的消费文化取代了审美,艺术审美活动不再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工具,而是变成人类迈向精神家园的沉重束缚。 日常生活中无处

10、不在的美致使美失落它更深邃的人文内涵,充其量游移在肤浅的直观的感官层面,以一种粗滥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大众瞬时性满足的一次性“文化快餐”。亮丽的包装掩饰着内容的空洞。当社会充斥着各方面的虚拟化的审美符号的消费时,影像代替了实际的生活,广告代替了实在的事物,商标代替了真正的质量,包装与衣饰代替了内在的品味,整容过的外貌代替了本真的内心,网络自慰代替了真实男女的情感,游戏积分取代了真正的财产拥有等等。“过分审美化”导致的不是真正“美的艺术过剩”造成的审美疲劳,而是在审美文化垃圾和心灵鸦片包围中失去对于真正美的理想和崇高事物的判断力和追求,审美的泛滥使得美变得毫无意义,而我们对于审美也会因此而变得麻木不仁。参考文献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1).2 周宪主编.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韦伯.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 ,1987:142.4斯蒂芬里根.在伊格尔顿读者曝光M .牛津:布莱克威尔, 1998:236.6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510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