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踏莎行》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背诵全词,充分了解欧阳修及其诗词贡献。
二、根据课下注释自我理解词作。
二、 教学课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教学重难点】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三、 教材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鉴赏时,建议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三四五”自主合作探究 法
五、 教学过程
板书: 踏莎行 欧阳修
百度图片
【预习了解部分】作者简介 欧阳修
百度图片
百度百科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下列诗句或词句。【
①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老师问:这些句子从内容上来说都是抒发什么情感的?
学生答:离别相思
老师引导: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离愁的词作,欧阳修的《踏莎行》。
【学习过程】
一、学习上片
1、读上片,填空。
上片前三句以 写景 为主,后两句以 抒情 为主, 离愁 一词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2、 赏析: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百度图片
(1)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组织在讲义上,然后口头回答)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3、巧用意象
(1) 残梅:不能折梅寄远的离思之情
百度图片:
百度文库: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
(2)细柳:忆及当初折柳赠别之离愁
百度图片:
百度文库:
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
“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
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其事。
学生齐读:有关“柳”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百度知道: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百度文库: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草薰:最易牵惹出离愁别恨
百度图片:
百度文库:
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
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是一例。
【意象小结】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
4、上片这三句描绘美好的春天有什么作用?
这美妙的春景,吸引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景”,对于远游他乡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因为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难免引起怅怅的离情别绪。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作用: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离愁,景越美,愁越重,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无限离愁。
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感情?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离愁”比喻成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行人的愁情。
你能想起哪些用具体的事物写“愁 ”的诗词名句?
百度文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以春水喻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愁重,舟不可载)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以烟草、风絮、梅子雨喻之)
二、齐读下片:
1、 理解词语(口头回答)
2、学生思考讨论:下片写的是什么内容?
下片写行人想象中居妇的离愁。行人想象居妇因思念自己痛苦至极,劝她不要倚栏远眺,因为这样只会更添离愁。
这种通过想象,从对面写来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更加深化了在外行人的离愁别绪。
【当堂训练】百度百科: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读《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诗歌三、四两句是怎样表达思家之情的?(写在讲义上)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三、四两句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全词学习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合理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作业】比较阅读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六、 教学反思
《踏莎行》是欧阳修的代表词作。赏析本词关注两点,一是感情,二是手法。这首词的感情非常明显,即抒“离愁”,手法比较典型,特别是下片通过想象从对方写起手法的使用,是本词的学习重点。
本词的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很是积极,朗读有感情,理解词意敢于发表己见,讨论难点热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其中,对下片手法的使用做了当堂训练,起到了较好的巩固作用。
本课的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对“巧用意象”这一环节的处理不是很恰当,可进一步探讨修改,使之更为合理。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学校:山东省青州第六中学 姓名:侯宝琴
职称: 一级教师 电话: 13863606703 电子邮件:1346920268@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第六中学语文组
. 本人自1999年7月以来一直工作于青州六中,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坚持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习有所成,做人有所获。近几年来,先后被评为“高中语文教坛新秀”“青州市优秀教师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能手”“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在基础年级知识竞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同时,论文《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007年发表于《少年智力开发报》,论文《对写作教学的一点思考》2007年发表于《学知报》,论文《语感--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2007年发表于《学习方法报》,论文《亟待开垦的一片沃土》获教育创新成果征文奖 ,参与课题《主题分层提升高效课堂的研究》获中期成果一等奖 ,《如何提高学生瞬时记忆力》获“小课题研究”优秀论文奖 ,教学方面得到了领导及老师的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