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里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4904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里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里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里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里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里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B2 23 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3200202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treatment of buildings2022 - 05 - 09 发布2022 - 08 - 09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ICS 93.020CCS P22DB23/T 32002022I目次前言 . I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符号 . 35 基本规定 . 46 换填垫层 . 56.1 一般规定 . 66.2 设计 . 66.3 施工 . 86.4 质量检验 . 97 多年冻土地基 . 97.1 一

2、般规定 . 97.2 设计 . 97.3 施工 . 117.4 质量检验 . 118 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 . 128.1 一般规定 . 128.2 压实地基 . 128.3 夯实地基 . 149 复合地基 . 189.1 一般规定 . 189.2 振冲碎石桩和沉管砂石桩复合地基 . 209.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 239.4 旋喷桩复合地基 . 259.5 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 269.6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 299.7 混凝土灌注桩复合地基 . 309.8 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 . 319.9 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 . 33DB23/T 32002022II9.10 多桩

3、型复合地基 . 3510 注浆加固 . 3810.1 一般规定 . 3810.2 设计 . 3810.3 施工 . 4110.4 质量检验 . 4211 微型桩加固 . 4311.1 一般规定 . 4311.2 树根桩 . 4311.3 预制桩 . 4411.4 注浆钢管桩 . 4511.5 质量检验 . 4512 检验与监测 . 4512.1 检验 . 4512.2 监测 . 46附录 A(规范性) 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47附录 B(规范性)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48附录 C(规范性) 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要点 .50DB23/T 32002022III前言本文件按照G

4、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设集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建工建设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龙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研究所、建华建材(黑龙江)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吉良、张辰熙、张锋、王安宇、李超、李东文、贾君、唐榕滨、邵志民、董相东。DB23/T 32002022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

5、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换填垫层、多年冻土地基、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复合地基、注浆加固、微型桩加固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11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

6、收标准GB/T 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JGJ 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118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2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ground improvement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渗透性能而采取的技术措施。3.2复合地基composite ground,composite 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3.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

7、ubsoil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 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DB23/T 3200202223.4换填垫层replacement layer of compacted fill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强度较高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垫层。3.5多年冻土地基permafrost Foundation利用多年冻土作为地基土的地基。3.6热棒thermal probe利用制冷工质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汽液双相转换循环,将高温端热量迁移至低温端的装置。3.7填土通风管基础fi

8、ll ventilation pipe foundation在建筑物底板下用非冻胀性填料垫高,并在其中埋设通风管的下部结构。3.8蒸汽融化法steam melting method将带有喷气孔的钢管插入预钻好的多年冻土孔中,通过蒸汽融化冻土。3.9水融化法water melting method将水注入的多年冻土注水钻孔中,通过水土热交换融化冻土。3.10电融化法electric melting method在多年冻土中插入电阻装置,利用电阻装置通电后的热效应融化冻土。3.11地表热量改造法surface heat transformation method通过减小地面反射率而增加地面热通量,

9、利用太阳能自然融化下伏多年冻土。3.12压实地基compacted ground,compacted fill利用平碾、振动碾、冲击碾或其他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密实处理的地基。3.13夯实地基rammed ground,rammed earth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 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 将地基土密实处理或置换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3.14砂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andgravel columns将碎石、砂或砂石混合料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密实砂石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15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10、 with cement-fly ash-gravel piles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在土中灌注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16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rammed soil-cement columnsDB23/T 320020223将水泥和土按设计比例拌合均匀,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17混凝土灌注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Concrete cast-in-place pile以摩擦型混凝土灌注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18旋喷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

11、ndation with jet grouting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合形成水泥土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19灰土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compacted soil-lime columns用灰土填入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20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impact displacement columns用柱锤冲击方法成孔并分层夯扩填料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21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

12、n with prestressed tube pile以摩擦型预应力管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3.22多桩型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multiple reinforcement of different materialsor lengths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增强体,或采用同一材料、不同长度增强体加固形成的复合地基。3.23注浆加固ground improvement by permeation and high hydrofracture grouting将水泥浆或其他化学浆液注入地基土层中,增强土颗粒间的联结,使土体强度提高、变形减少、渗透

13、性降低的地基处理方法。3.24微型桩micropile用桩工机械或其他小型设备在土中形成直径不大于300mm的树根桩、预制混凝土桩或钢管桩。4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E强夯或强夯置换夯击能。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z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Dr砂土相对密实度。Dr1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Ds土粒相对密度(比重)。e孔隙比。e0地基处理前的孔隙比。DB23/T 320020224e1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emax砂土的最大孔隙比。emin砂土的最小孔隙比。fa

14、k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z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cu桩体试块(边长 150mm 立方体)标准养护 28d 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对水泥土可取桩体试块(边长 70.7mm 立方体)标准养护 90d 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fsk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spa深度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wop最优含水率。p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压力扩散角。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c压实系数。d干密度。dmax最大干密度。c黏粒含量。w水的密度。cu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求得的土的内摩擦角。c桩间土经成孔挤密后的平均挤密系数。A

15、基础底面积。Ae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Ap桩的截面积。b基础底面宽度。d桩的直径。d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竖井的有效排水直径。l基础底面长度。lp桩长。m 面积置换率。s桩间距。z基础底面下换填垫层的厚度。5基本规定5.1.1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完成下列工作:a)搜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b)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他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c)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釆用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 确定地基处理的目的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d)调查邻近建筑

16、、地下工程、周边道路及有关管线等情况;DB23/T 320020225e)了解施工场地的周边环境情况。5.1.2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地基处理或加强上部结构与地基处理相结合的方案。5.1.3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宜按下列步骤进行:a)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初步选出几种可供考虑的地基处理方案, 包括选择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措施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b)对初步选出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案,分别从加固原理、适用范围、预期处理效果、耗用材料、

17、施工机械、 工期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 选择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c)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 应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以及该种地基处理方法在本地区使用的成熟程度, 在场地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 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5.1.4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大面积压实填土地基,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对于压实系数大

18、于 0.95、黏粒含量c10%的粉土,可取 1.5,对于干密度大于 2.1t/m3的级配砂石可取 2.0;b)其他处理地基,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5.1.5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a)经处理后的地基, 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 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b)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c)对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5.1.6处理后

19、地基的承载力验算,应同时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5.1.7处理后地基的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30。散体加固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通过试验确定;胶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5.1.8刚度差异较大的整体大面积基础的地基处理,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5.1.9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评价、处理范围和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均匀性评价,以及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成桩质量和承载力评价。5.1.10釆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时, 应采用大尺寸承

20、压板进行载荷试验,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0。5.1.11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与使用的要求。5.1.12地基处理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和监测,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施工结束后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6换填垫层DB23/T 3200202266.1一般规定6.1.1换填垫层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的地基处理。6.1.2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场地土质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综合分析后,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并选择施工方法。6.1.3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换填垫层,应按所选用

21、的施工机械、换填材料及场地的土质条件进行现场试验,确定换填垫层压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6.1.4换填垫层的厚度应根据置换软弱土的深度以及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厚度宜为 0.5m3.0m。6.2设计6.2.1垫层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a)砂石。宜选用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砂或石屑,并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当使用粉细砂或石粉时,应掺入不少于总重量 30%的碎石或卵石。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50mm。对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不得选用砂石等透水性材料。b)粉质黏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 5%,且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当含有碎石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50

22、mm。用于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的粉质黏土垫层,土料中不得夹有砖、瓦或石块等。c)灰土。体积配合比宜为 2:8 或 3:7。石灰宜选用新鲜的消石灰,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 5mm。土料宜选用粉质黏土,不宜使用块状黏土,且不得含有松软杂质,土料应过筛且最大粒径不得大于 15mm。d)粉煤灰。 选用的粉煤灰应满足相关标准对腐蚀性和放射性的要求。 粉煤灰垫层上宜覆土 0.5m3.0m。粉煤灰垫层中釆用掺加剂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性能及适用条件。粉煤灰垫层中的金属构件、管网应采取防腐措施。大量填筑粉煤灰时,应经场地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e)矿渣。 宜选用分级矿渣、 混合矿渣及原状矿

23、渣等高炉重矿渣。 矿渣的松散重度不应小于 11kN/m3,有机质及含泥总量不得超过 5%。垫层设计、施工前应对所选用的矿渣进行试验,确认性能稳定并满足腐蚀性和放射性安全的要求。 对易受酸、 碱影响的基础或地下管网不得采用矿渣垫层。大量填筑矿渣时,应经场地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f)煤矸石。宜选用性质稳定、自然级配良好的的已燃煤矸石,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100mm。对级配不良的煤矸石需要经过破碎,并掺入细料混合使用;对于膨胀性的煤矸石,其占混合料的比例不得大于 50;严禁使用泥结煤矸石。垫层设计、施工前应对所选用的煤矸石进行试验,确认性能稳定、无自燃可能性并满足无毒无害的

24、要求。大量填筑煤矸石时,应经场地地下水、土壤环境和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g)其他工业废渣。在有充分依据或成功经验时,可采用质地坚硬、性能稳定、透水性强、无腐蚀性和无放射性危害的其他工业废渣材料, 但应经过现场试验证明其经济技术效果良好且施工措施完善后方可使用。6.2.2垫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层)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应符合下式要求:zczppazf (1)式中:Pz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DB23/T 320020227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faz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

25、特征值(kPa)。b)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Pz可分别按公式(2)和公式(3)计算:1)条形基础kcz2 tanb pppbz(2)2)矩形基础kcz2 tan2 tanbl pppbzbz(3)式中: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单位为米(m);l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单位为米(m);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单位为千帕(kPa);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单位为千帕(kPa);z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单位为米(m);垫层(材料)的压力扩散角,单位为米(),宜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1采用。表 1土和砂石材料压力扩散角单位为度/z ba,b换填材料

26、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石屑、卵石、碎石、矿渣粉质黏土、粉煤灰灰土0.25206280.503023a当/z b0.25 时,除灰土取=28外,其他材料均取=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b当 0.25/z b0.5 时,值可以内插。6.2.3垫层底面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垫层底面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确定:b2 tanbz(4)式中:b垫层底面宽度,单位为米(m);压力扩散角,按本规程表 1 取值;当/z b0.25 时,按表 2 中/z b=0.25 取值。b)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缘不应小于 300mm,且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当地基坑开挖的经验及要求放坡。c)

27、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6.2.4垫层的压实标准可按表 2 选用。矿渣垫层的压实系数可根据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的试验结果,按最后两遍压实的压陷差确定。表 2各种垫层的压实标准施工方法换填材料类别压实系数ca,bDB23/T 320020228碾压振密或夯实碎石、卵石0.97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中砂、粗砂、砾砂、角砾、圆砾、石屑粉质黏土0.97灰土0.95粉煤灰0.95a压实系数c为土的控制干密度d与最大干密度dmax的比值;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釆用击实试验确定;碎石或卵石的最大干密度可取 2.1t/m32.2

28、t/m3;b表中压实系数c系使用轻型击实试验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dmax时给出的压实控制标准,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对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及其他材料压实标准应为压实系数c0.94。6.2.5换填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6.2.6对于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在进行地基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邻近建筑物基础荷载对软弱下卧层顶面应力叠加的影响。 当超出原地面标高的垫层或换填材料的重度高于天然土层重度时, 宜及时换填,并应考虑其附加荷载的不利影响。6.2.7垫层地基的变形由垫层自身变形和下卧层变形组成。换填垫层在满足本规程第 6.2.2 条6.2.4条的条件下,垫层地基的变形可仅考虑其下卧层的

29、变形。对地基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应计算垫层自身的变形。垫层下卧层的变形量可按 GB 50007 的规定进行计算。6.3施工6.3.1垫层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粉质黏土、灰土垫层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以及蛙式夯、柴油夯。砂石垫层等宜用振动碾。粉煤灰垫层宜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蛙式夯。矿渣垫层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或平碾,也可采用振动碾。6.3.2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层底部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厚度外,其他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宜为 200mm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6.

30、3.3粉质黏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率宜控制在2%的范围内,粉煤灰垫层的施工含水率宜控制在4%的范围内。最优含水率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选取。6.3.4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时,应根据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6.3.5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可保留 180mm220mm 厚的土层暂不挖去,待铺填垫层前再由人工挖至设计标高。严禁扰动垫层下的软弱土层,应防止软弱垫层被践踏、受冻或受水浸泡。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厚度为 150mm300mm 的砂垫层或铺一层土工织物,并应防止基坑边坡塌土混入垫层中。6.3.6

31、换填垫层施工时,应釆取基坑排水措施。除砂垫层宜采用水撼法施工外,其余垫层施工均不得在浸水条件下进行。工程需要时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6.3.7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坑底土层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6.3.8粉质黏土、灰土垫层及粉煤灰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粉质黏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b)垫层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 500mm,且接缝处应夯压密实;c)灰土拌合均匀后,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d 内不得受水浸泡;DB23/T 320020229d)粉煤灰垫层铺填后, 宜当日压实

32、, 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 并应禁止车辆碾压通行;e)垫层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6.4质量检验6.4.1对粉质黏土、灰土、砂石、粉煤灰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选用环刀取样、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对碎石、矿渣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进行检验。压实系数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法进行检验。6.4.2换填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并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6.4.3采用环刀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选择位于每层垫层厚度的 2/3 深度处。检验点数量,条形基础下垫层每 10m20m 不应少于 1 个

33、点,独立柱基、单个基础下垫层不应少于 1 个点,其他基础下垫层每 50m2100m2不应少于 1 个点。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每分层平面上检验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4m。6.4.4竣工验收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宜少于 3 个点;对于大型工程应按单体工程的数量或工程划分的面积确定检验点数。7多年冻土地基7.1一般规定7.1.1多年冻土地基按处理工艺可分为保持冻结处理和预先融化处理。7.1.2对一栋整体建筑物地基应采用同一种地基处理工艺;对同一建筑场地的地基宜采用同一种地基处理工艺。7.1.3多年冻土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特征值,应结合当地的建筑经验和

34、试验确定。7.1.4多年冻土地基处理施工应在建筑物施工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考虑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7.2设计7.2.1保持冻结处理适用于下列场地或地基:a)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低于-1.0的场地;b)持力层范围内的土层处于坚硬冻结状态的地基;c)地基最大融化深度范围内,存在融沉、强融沉、融陷性土及其夹层的地基;d)非采暖建筑或采暖温度偏低,占地面积不大的建筑物地基。7.2.2保持冻结处理多年冻土地基,可采取热棒、填土通风管基础等方法。7.2.3多年冻土地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18 的有

35、关规定进行计算。7.2.4预先融化处理适用于下列场地或地基:a)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不低于-0.5的场地;b)持力层范围内土层处于塑性冻结状态的地基;c)在最大融化深度范围内,存在变形量为不允许的融沉、强融沉和融陷性土及其夹层的地基;d)室温较高、占地面积不大的建筑物地基。7.2.5预先融化处理多年冻土地基,可采用蒸汽融化法、水融化法、电融化法及地表热量改造法等方法。7.2.6采用预先融化处理时, 预融深度范围内地基的变形量超过建筑物的允许值时, 可采取下列措施:DB23/T 3200202210a)用粗颗粒土置换细颗粒土或加固处理地基;b)基础底面之下多年冻土的人为上限保持相同;c)加大基础

36、埋深;d)采取结构措施,适应变形要求。7.2.7建筑物下地基土逐渐融化的最大深度,应按 JGJ 118 的规定计算。7.2.8采用预先融化处理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基变形应满足下式要求:SyS(5)式中:s地基的计算变形量,单位为毫米(mm);syGB 50007 规定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单位为毫米(mm)。b)地基变形量应按下式计算:0vrv01111()()()nnnniiiiiiiiiiiiiiShm hpm hp (6)式中:0i无荷载作用时,第 i 层土融化下沉系数,应由试验确定;mv第 i 层融土的体积压缩系数,应由试验确定;i第 i 层土中冰夹层的平均厚度,单位为毫米

37、(mm),当大于或等于 10mm 时计取;Pri第 i 层中部以上土的自重应力,单位为千帕(kPa);hi第 i 层土的厚度,小于或等于 0.4b,b 为基础的短边长度,单位为毫米(mm);P0i基础中心下,地基土冻融界面处第 i 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单位为千帕(kPa);n计算深度内土层划分的层数。c)基础中心下地基土冻融界面处的平均附加应力应按下式计算:0101()2iiipp(7)式中:i-1、i基础中心下第 i-1 层、第 i 层融冻界面处土的应力系数;p0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单位为千帕(kPa)。d)冻土地基在最大融深范围内不完全预融时,其下沉量可按照下式计算:masss(8)式中:

38、sm已融土层厚度 hm内的下沉量,应按本规程公式(6)计算,此时0i为 0,i为 0,单位为毫米(mm);sa已融土层下的冻土地基使用过程中逐渐融化压缩固结时应按本规程公式(6)计算,此时的计算深度 ht=Hu-hm;Hu为的融化总深度,Hu=Hmax+0.2hm,其中 Hmax为地基冻土的计算最大融深,单位为毫米(mm)。e)由于偏心荷载、 冻土融深的差异或土质不均匀及相邻基础的影响等而引起的基础倾斜, 应按下式计算:12ssib(9)式中:DB23/T 3200202211s1、s2基础边缘下沉值,单位为毫米(mm),应按本规程公式(6)计算;b基础倾斜边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7.2

39、.9盐渍化冻土地基、冻结泥炭化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 JGJ 118 的有关规定。7.3施工7.3.1保持冻结处理多年冻土地基施工宜在冬季施工,并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原材料冻结。各道工序应紧密衔接,快速完成施工,缩短暴露时间,减少对多年冻土地基的热干扰。7.3.2填土通风管基础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施工前,应先进行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的填筑松铺厚度、最佳含水量、碾压遍数、碾压速度等。b)填土施工时,原地面处理不得清除原地表植被,可直接用压路机压实原地面。c)通风管以下填土应填至高于通风管顶面设计高程 10cm 位置。整平压实后,经平整度和压实度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通风管安放施工。d)通

40、风管安防施工宜采用开槽法,开挖后的沟槽可采用中粗砂回填,并用小型平板夯压实。e)通风管材料、埋设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安防时应相互平行、卧放于填土层中,走向应尽量与当地冬季主导风向平行,通风管节间干砌连接。f)通风管管身周围填土必须分层填筑,分层厚度应不大于 0.2m,采用小型机械压实,压实度应不小于 0.93。7.3.3热棒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选择合适的热棒起吊设备, 吊装时, 应根据热棒的规格采取防护措施, 防止设备摇摆发生危险,搬运、起吊安装过程中不得损坏热棒散热器及防腐涂层。b)热棒钻孔可采用垂直孔或斜孔,钻孔直径宜比热棒管壳外径大 5cm8cm。宜采用干钻钻进,钻孔深度应比设计深度

41、大 10cm 20cm。c)钻孔完成后,应进行孔径和孔深检查,并将钻孔中泥浆清除干净,热棒插入钻孔中定位,垂直度检查合格后固定。d)热棒安装固定到位后,应及时按设计要求回填饱满密实。e)热棒防腐反射涂层在施工过程中如有损坏,应及时予以补涂。7.3.4预先融化处理多年冻土地基施工宜在夏季进行,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可跨年度分两期施工。施工时,应尽量避开降雨集中、热融作用最活跃的天气,并应做好防排水措施。各道工序应紧密衔接,快速完成施工,缩短暴露时间,减少对多年冻土地基的热干扰。7.3.5预先融化处理多年冻土地基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蒸汽融化法融化冻土的蒸汽针应采用直径 34mm,壁厚 5mm 的

42、无缝钢管制成,并按等边三角形网格布置形式插入冻土层中;b)水融化法融化多年冻土施工前,应通过地基土的相关试验确定其适用性;c)电加热法融化多年冻土施工,宜在冬季施工,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d)地表热量改造法宜在夏季到来前对预融地基进行清表,利用太阳能自然分层融化下伏冻土。7.3.6多年冻土地基经预先融化处理后, 应测定融土地基的基本物理指标, 确定融土地基的融沉性质,如果融沉量较大,应采取措施对融土进行密实和固结。7.4质量检验7.4.1保持冻结处理多年冻土地基,应对地基土温度进行监测,检验方法应符合 JGJ 118 的规定。7.4.2预先融化处理的多年冻土地基,应对地基土温度进行监测,检验方

43、法应符合 GB 50007 的规定。DB23/T 32002022128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8.1一般规定8.1.1压实地基适用于处理大面积填土地基。浅层软弱地基以及局部不均匀地基的换填处理应符合本规程第 6 章的有关规定。8.1.2夯实地基可分为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强夯处理地基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黏性土地基上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工程。8.1.3压实和夯实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应按本规程附录 A 确定。8.2压实地基8.2.1压实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水位以上填土,可采用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

44、非黏性土或黏粒含量少、透水性较好的松散填土地基宜采用振动压实法。b)压实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体型、结构与荷载特点、场地土层条件、变形要求及填料等因素确定。对大型、重要或场地地层条件复杂的工程,在正式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地基处理效果。c)以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地基持力层时,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填料性能和现场条件等,对拟压实的填土提出质量要求。未经检验,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不得作为建筑地基持力层。d)对大面积填土的设计和施工, 应验算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面积填土自身稳定性、 填土下原地基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变形满足设计要求;应评估对邻近建筑物及重要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的

45、变形和稳定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对大面积填土和邻近建筑物、重要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8.2.2压实填土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压实填土的填料可选用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土,以及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腐蚀性和无放射性危害的工业废料等,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以碎石土作填料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100mm;2)以粉质黏土、粉土作填料时,其含水率宜为最优含水率,可采用击实试验确定;3)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 5%的土料;4)采用振动压实法时,宜降低地下水位到振实面下 600mm。b)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施工时,应根据压实机械的压实性能

46、,地基土性质、密实度、压实系数和施工含水率等,并结合现场试验确定碾压分层厚度、碾压遍数、碾压范围和有效加固深度等施工参数。初步设计可按表 3 选用。表 3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施工设备每层铺填厚度mm每层压实遍数平碾(8 t12 t)20030068羊足碾(5 t16 t)200350816振动碾(8 t15 t)500120068冲击碾压(冲击势能 15 kJ25 kJ)60015002040DB23/T 3200202213c)对已经回填完成且回填厚度超过表 3 中的铺填厚度,或粒径超过 100mm 的填料含量超过 50%的填土地基,应采用较高性能的压实设备或采用夯实法进行加固。d)压实填土的

47、质量以压实系数控制,并应根据结构类型和压实填土所在部位按表 4 的要求确定。表 4压实填土的质量控制结构类型填土部位压实系数况控制含水率/%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内0.97op2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0.95排架结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内0.96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0.94注: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 0.94。e)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宜釆用击实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最大干密度可按下式计算:wsdmaxops1 0.01dw d(10)式中:dmax分层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经验系数

48、,粉质黏土取 0.96,粉土取 0.97;w水的密度,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ds土粒相对密度(比重),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wop填料的最优含水率(%)。f)设置在斜坡上的压实填土,应验算其稳定性。当天然地面坡度大于 20%时,应采取防止压实填土可能沿坡面滑动的措施, 并应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 当压实填土阻碍原地表水畅通排泄时,应根据地形修筑雨水截水沟,或设置其他排水设施。设置在压实填土区的上、下水管道,应釆取严格防渗、防漏及防冻措施。g)压实填土的边坡坡度允许值,应根据其厚度、填料性质等因素,按照填土自身稳定性、填土下原地基的稳定性的验算结果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表 5 的数值

49、确定。表 5压实填土的边坡坡度允许值填土类型边坡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压实系数c坡高在 8m 以内坡高为 8m15m碎石、卵石1:1.501:1.251:1.751:1.500.940.97砂夹石(碎石卵石占全重 30%50%)1:1.501:1.251:1.751:1.50土夹石(碎石卵石占全重 30%50%)1:1.501:1.251:2.001:1.50粉质黏土,黏粒含量c10%的粉土1:1.751:1.501:2.251:1.75注:当压实填土厚度 H 大于 15m 时,可设计成台阶或者采用土工格栅加筋等措施,验算满足稳定性要求后进行压实填土的施工。h)冲击碾压法可用于地基冲击碾压、土石

50、混填或填石基础分层碾压、基础冲击增强补压、旧砂石(沥青)路面冲压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冲压等处理;其冲击设备、分层填料的虚铺厚度、分层DB23/T 3200202214压实的遍数等的设计应根据土质条件、 工期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其有效加固深度宜为 3.0m4.0m,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段施工,确定施工参数。i)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或可通过动力触探、静力触探等试验,并结合静载荷试验结果确定;其下卧层顶面的承载力应满足本规程公式(1)、公式(2)和公式(3)的要求。j)压实填土地基的变形,可按 GB 50007 的有关规定计算,压缩模量应通过处理后地基的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