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知识建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朝,汉至元,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约,BC2070,年,BC476,年,BC221,年,AD1912,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形成,发展,完善,强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夏商,周,1,、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神权色彩、对方国控制力有限,),目的,对象,内容,结果,特点,(,巩固西周统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周王成共主,西周后期始破坏,),分封对象相对广泛,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间关系的关键,层层分封,4,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周,2,、宗法制,3,、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目的,大宗、小宗,最大特点,(,核心,),作用
3、,要严加区分,(,直接、根本,),嫡长子继承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表现,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神权与王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6,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蒋孝严蒋家身份桂林祭祖,让我们从今天的社会现象,开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探索历程。,7,课外
4、拓展:宗法制在今天,家族历史探究,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结合社会上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现象,查阅族谱或访问本族中的长者,简单阐述你家的家谱或族谱,并谈谈宗法意识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8,同步练习,1,、相传在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而诸侯国的国君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又拥有最高权力,C,、受封的诸侯国国君和周天子是并
5、列的政权,D,、周天子和诸侯国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9,2,、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君臣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等级从属关系兄终弟及关系,A,、,B,、,C,、,D,、,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臣属关系,D,、血缘关系,4,、,“,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里的,“,礼,”,主要指,A,、礼仪,B,、制度,C,、风俗,D,、贡赋,10,5,、,左传,云:,“,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B,、西
6、周的分封制与宗法等级制相结合,C,、在西周宗法等级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6,、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A,、分封诸侯国,B,、进行封建改革,C,、实行宗法制,D,、任人唯亲,11,7,、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8,、同姓亲族是
7、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12,9.,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A,、甲,B,、乙,C,、丙,D,、丁,B,13,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况:,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制度,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
8、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14,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15,(,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分散的自然经济),(,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基本特征,:,原 因:,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从决策到立法、司法
9、、行政、官员任免等独断随意、借助神权、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16,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1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消极,:,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控制思想,阻碍进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18,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基本线索,:,萌芽,战国,建立,:秦朝,巩固,:西汉,
10、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强化并衰落,:明清。,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19,萌芽,战国:,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纳,.,20,21,秦统一的条件:,大国兼并局部统一,民族融合趋势,人民厌战,经济发展,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嬴政的个人才能,22,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秦朝,皇帝
11、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关系,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配合、牵制,郡,县,乡,里,制定法律,目的,: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23,2,、中央官制,三公,诸卿,军务,(虚有其位),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24,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2、。”,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25,同步练习,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26,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
13、、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C,、疆域的拓展,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7,4,、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统治阶级的权欲,B,、地主阶级的要求,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启示,5,、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A,、以什伍为基层单位,B,、职位由朝廷任免而非世袭,C,、以编户为基层单位,D,、直接接受朝廷命令和监督,6,、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14、的核心是,A,、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28,地方权力,中央权力,集中,集中,皇帝,专 制 主 义,中 央 集 权,中央集权之下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如何演变?,29,(,加强监察地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1,、汉,中央:,地方,思想:,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郡国并行制,目的:加强对地方控制,影响:,“,王国问题,”,解决:,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30,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15、九 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两汉的内外朝,相权一分为二,31,7,、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力,C,、地方行政制度,D,、独尊儒术,8,、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A,、古代的分封制度,B,、血缘亲族关系,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32,9,、东汉末年,规定刺史可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兵权。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引发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B,、缓和了宦官外戚之祸,C,、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1
16、0,、,“,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C,、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B,、虽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33,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2,、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门下,尚书,关系及作用,分工合作,牵制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决策,),(,审议,),(,执行,),地方,州县两级 道、州、县三级,藩镇制度,(,隋,),(,唐,),34,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3,、宋,地方,中央,设立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
17、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杯酒释兵权,设,“,三衙,”,,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收精兵,(,强干弱枝,),削实权,文臣任知州,,通判监督,制钱谷,(,消除割据物质基础,),路、州、县三级制,(,最高行政机构,),(,最高军政机构,),(,财权,),(,行政权,),35,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4,、元,中书省,中央,地方:行省制,(,下设路府或州县,),枢密院,宣政院,(,最高行政机构,行使相权,),(,最高军事机构,),(,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36,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5,、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度的创立,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影响,(,中央
18、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胡惟庸案,1380),(,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度,),明仁宗始,(,权力渐重,),要区分,“,票拟,”,与,“,批红,”,37,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6,、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的设置,军机处设置,(,清初最高权力机构,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时期,),设置,特点,影响,(,雍正 用兵西北,),(,简、速、密,),(,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38,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汉至元之间政治制度的演化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两矛盾虽偶有反复,但,总体都是中央集权在不断
19、的加强,皇权不断的得到强化。,2,、各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39,11,、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12,、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40,13,、汉朝、宋朝、明朝官职的相似之处包括,以考试办法选举官吏
20、 推行监察制度 加强皇权 分散地方官职权,A,、,B,、,C,、,D,、,1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建立起,“,中朝,”,B,、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41,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的差异主要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
21、与吏部,B,42,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权力来源,拥有权力,与中央关系,作用和影响,世袭,皇帝任免和调用,皇帝任免和调用,拥有封地和统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43,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至,1905,
22、科举制,【,官吏任免制度,】,汉朝之前,:世官制军功授爵。,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胃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B,、,军功授爵,:,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依据:才能、品德。,依据:门第。,依据:考试成绩。,44,15,、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23、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45,17,、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D,、清初设立军机处,18,、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下列更全面地反映了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特点的是,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设立 军机处的设置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A,、,B,、,C,、,D,、,46,19,、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皇帝,“,家天下,”,中央集权制度 官僚制度,“,多民族,”,与,“,大一统,”,A,、,B,、,C,、
24、,D,、,20,、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B,、,C,、,D,、,47,探究:,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48,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来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权威受到挑战。,(2)“,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在于各封国具有较大独立性,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力量
25、强大后必然与周王朝相抗衡。,49,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3),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50,(4),材料三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顾炎武还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材料三:知封建,(,分封制,),之弊
26、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日: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51,秦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点: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结合。,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本质是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政体的特点。,一、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征,(一)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夏萌芽、商开始、周成熟。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巩固了统治。,(二)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开创、汉巩固与发展、隋唐完善、北宋进一步发展、明清空前强化。,【,归纳总结,】,52,了解:,中国古
27、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改革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注重选拔官吏,:,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53,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
28、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5,、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54,1,、(,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体验高考,55,2,、(,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
29、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6,3,、(,2008,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57,4,、(,2008,年海南,,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58,5,、(,2008,年天津,,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
30、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59,1,、(,08,广东文科基础)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60,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61,3,、(,2008,上海)
3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62,4,、(,08,江苏单科)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63,5,、(,08,上海综合),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该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建的道场。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
32、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A,查阅历史文献,B,参观唐招提寺,C,咨询专家学者,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64,1,、(,09,年北京文综)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2.,(,09,年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C,C,65,4,、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有
33、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A,B,C,D,B,3,、(,09,海南)“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C,66,5,(,2009,广东历史卷,,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A,C,6,、(,09,山东卷)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67,7,、(,09,广东卷)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主掌决策权,隋朝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