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鸟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东明集第一初级中学杨秀晶 一.教材分析“鸟的生殖和发育”,是继学完植物的有性生殖引入无性生殖、动物中的昆虫和两栖类生殖和发育等后开课的。本部分教材主要以对鸡蛋的探究来认识鸟的生殖和发育,设有观察与思考等探究活动,有很大的活动扩展空间。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鸟的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以及环境的关系,多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二.三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2、举例说出常见的早成鸟和晚成鸟。能力目标:1在交流与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在图文和音像资料的学习中,提高信息处理
2、能力。3在开放性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鸟类育雏的行为,体会父母的艰辛,并从中学会感恩。 2、确立爱鸟护鸟,热爱大自然、珍爱动物的意识。三.学习重点和难点鸟卵的结构特点和生殖发育过程是本节的重点;鸡卵的结构又是本节的难点。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让学生想象鸟语花香美丽的画面(课件播放鸟的精彩图片请学生欣赏)这些鸟种类不同,形态各异,但都令人赏心说目。我想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为什么?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应该说鸟类是生物圈的重要一员,它们为生物圈增添了色彩。我们不仅要爱鸟护鸟,还要让鸟类在生物圈中更好地生
3、存、繁衍和发展。(渗透情感教育,揭示主题。) 教师:鸟类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离不开鸟的生殖和发育。(引出本节课题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2设疑引趣,快乐教学,突破重点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几幅图片,每幅图片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教师:小燕子在干什么?学生:筑巢。孔雀为什么开屏?学生:求偶。教师:这两个翠鸟在滴戏吗?学生:交配。教师:家鸽在干什么?学生:产卵或孵卵。教师:谁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学生:育雏。教师:在学生对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小结鸟的升值和发育过程,所有的鸟都有这几个过程吗?)3提出问题,引发联想,探究鸡卵结构的奥秘这部分内容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
4、,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与合作能力。46人一组,每组一个鸡蛋、一个培养皿、一把镊子、一个放大镜。分组及所需的材料和用具,教师都要在课前作好准备。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步骤地进行:鸡卵的内部结构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观察鸡卵的操作步骤”进行观察。学生据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认清卵壳内的卵白、卵黄、卵壳膜等结构。将新鲜鸡蛋蛋壳打开,卵白、卵黄等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区分内部结构,重点对卵黄膜、卵黄系带、胚盘辨别。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结合图动手活动,自主初步认识实物结构。依托多媒体统一认识、弥补偏差,且卫生、易操作,还使认知过程有层次性、易接受。尤其是捅破卵黄膜,卵黄流出,让学生很轻
5、松地体验到卵黄膜的存在,深刻的领悟鸟卵的结构。附“鸟卵的模式图”,请同学们指认各部分结构,并叙述各部分的相关作用。设计意图:由鸡蛋内部变化分析各部分作用,归结鸟卵结构功能,同时锻炼推理思维能力,深化理解生理功能须有对应的结构基础。4.巩固强化,拓展思维在认识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发问“每一个完整的鸡蛋都能发育成雏鸡吗?”学生会猛然警醒,初步意识到完成生殖应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认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六个阶段,理解不是每个鸡蛋都能发育成雏鸡,各种鸟的繁殖行为中必须有交配、产卵等行为。并及时补充受精卵与未受精卵的区别。5.抓住时机,及时渗透情感教育 在学习鸟的孵卵行为时,学生阅读资料进
6、行小组讨论:鸟卵孵化时间的长短与卵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早成雏与晚成雏有什么区别?还知道哪些例子?在学习育雏行为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白居易 燕诗示刘叟节选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学生阅读这首诗,并通过学习鸟类育雏的行为,体会父母的艰辛,并从中学会感恩。并确立爱鸟护鸟,热爱大自然、珍爱动物的意识。“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结合视频想一想我们应该为鸟类做些什么呢?6.当堂检测 能力提升通过一些习题让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知识点更加巩固。五教学反思依据课前的教学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7、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如下:1.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利用这段录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自然,而且效果还不错。2.课堂上,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胆创新,提高他们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存在的不足:1.学生在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导致有个别实验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2. 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分析、思索,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问题的结论,更可贵的是能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如古人云: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显然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