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农业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利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2.通过事例分析初步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3.通过了解事例知道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并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难点 分
2、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我国农业是怎么分布的?板书一: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读图分析)让学生读P93图4.10,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提问:(读图分析)让学生读P93图4.10,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4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分,我国农业分布东西差异明显。(板书)1.a.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2.
3、图中绿色部分地区主要农业活动是什么?(放牧)这里以畜牧业为主,有我国四大牧区。这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种植业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3.黄色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渔业)二、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1.种植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样地形上?(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是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2.林业一般在什么地形上?(山地或丘陵地形)我国的林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东南丘陵林区)哪些地方为天然林?(东北、西南
4、林区)哪些地方为人工林?(东南林区)3.渔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条件的地方?(靠海或靠河等水多的地方)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承转)造成东西部农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根据收集的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情况进行讨论)(板书)b.原因分析(归纳总结)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种植业,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西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区小而分散,以畜牧业为主。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
5、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承转过渡)我国农业不仅存在东西部的差异,南北方也有不同。提问:划分南北方的界线在哪儿?(秦岭淮河)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东部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别。学生根据课本94页“我国东部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分组讨论。老师总结。 板书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提问引导)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如何解决粮食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呢?(学生回答:提高粮食收入,控制人口数量)我们现在一般家庭的饮食结构如何呢?(粮、肉、蛋、奶、菜等)一些地方为增加粮食收入,“一刀切”全用来发展农业(耕作业),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呢?(不
6、能)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农业生产呢?(学生答: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展示课本97页活动题,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总结展示。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出示事例,上学生说出主要收那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总结归纳。(承转)要提高粮食的产量,除了要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外,还可以怎么做?出示科技兴农的图片。得出结论:科技兴农。 板书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走科技兴农之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课堂小结 在地理课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学习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标题时,我让学生观察地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我虽然利用地图把知识明确展示了,但学生很多知识理解不到位。南北农业的差异分析时,没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尤其是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学生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