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灵转化:爱莲心逻辑化《庄子》“蝴蝶梦”文本的尝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4708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灵转化:爱莲心逻辑化《庄子》“蝴蝶梦”文本的尝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心灵转化:爱莲心逻辑化《庄子》“蝴蝶梦”文本的尝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心灵转化:爱莲心逻辑化《庄子》“蝴蝶梦”文本的尝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MayJOURNAL OF SHANGQIUNORMAL UNIVERSITY2023年5月No.5Vol.39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 9 卷第5 期灵转化:爱莲心逻辑化庄子“蝴蝶梦”文本的尝讨孙凭杜瞻淑(1.枣庄学院档案馆,山东枣庄2 7 7 1 6 0;2.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伊利诺伊州香槟6 1 8 7 4)摘要:爱莲心试图逻辑化庄子文本,这使他不得不对“蝴蝶梦”进行修改。他本来尝试直接调整“蝴蝶梦”的文本,然而最后决定不改变“蝴蝶梦”,将“大圣梦”放至文末,将前者视为后者的不成熟版本。为了调和二者,爱莲心提出了不对称相对主义,即:在无知的状态下,庄子是相对主义者;而在知的状

2、态下,庄子不是相对主义者。并将由无知(梦)到知(醒)视作获得“最后的知识”的转化过程。但若想达到这一结论,他还需详细探讨“化”和“知”这两个重要概念。关键词:爱莲心;逻辑化;蝴蝶梦;大圣梦中图分类号:1 2 0 7.4 1;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2-3 6 0 0(2 0 2 3)0 5-0 0 1 2-0 3一、引言齐物论是庄子一书的重中之重,而“庄周梦蝶”则是齐物论中的核心。治庄者无不试图对这一寓言作出富有哲学意味的解释,并希图以此解释贯穿全书,给予散乱各处含义隐嗨的寓言、神话、比喻妥善的安置。爱莲心(RobertE.Allinson)教授的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一一

3、内篇分析(ChuangTzuforSpiritualTransformation)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治庄者并无不同。不过,作为一本西方学者写给西方读者的著作,作者与传统治庄者或现代中国学者迥乎不同的思想背景、思维方式以及问题意识都使这本书有着极为独特的视角,具有浓厚的知识论色彩和对文本进行逻辑分析的努力。南乐山对此书评价甚高,他说:“他把对庄子的讨论带向西方哲学的中心。”门序1 这一赞扬说明了爱莲心对庄子的解释是面向西方读者的,试图在西方哲学的理路下理解庄子。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将庄子视为相对主义者的传统观点的批判上,而具体的方法就是对庄子的文本进行逻辑化的分析。爱莲心试图将文本中隐藏的逻辑显

4、示出来,以证明将庄子视为相对主义之作的传统观点不仅“阻碍了努力看透存在于该书中的核心哲学目的,与此同时,这种观点还阻碍了对可以在该书中发现的系统的方法论的分析”自序逻辑化文本的困难在于,对不合逻辑的地方必须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这就使得爱莲心不得不对文本作出调整。本文所探讨的就是爱莲心对庄子文本的调整和依据,以及他希望通过这一调整达到的目的。收稿日期:2 0 2 2-1 2-0 7作者简介:孙凭(1 9 7 0 一),女,山东滕州人,副研究馆员。二、爱莲心对“蝴蝶梦”的调整爱莲心“努力使庄子文本中隐藏的逻辑显示出来”的企图使得他不得不对庄子的文本进行调整自序1。这一调整包括两个可行的方案。首先,

5、是对“蝴蝶梦”的调整,爱莲心认为,这一文本具有固有的模糊性: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棚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2 1 1 8在爱莲心看来,这一文本有两个问题:第一,既然庄周已经醒来,发现自己是庄周,那么又为何会问“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种应当是在梦中产生的问题;第二,既然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他分不清庄周和蝴蝶,然而之后又说“必有分”,二者就产生了矛盾。显然,这两个模糊性都与“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一问题相关。若想消这种模糊性,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这一问题的提出放在梦里。经过调

6、整的版本如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棚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俄然觉,则然周也。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9这样,第一个模糊性固然迎刃而解,就连第二个模糊性,也因为不知蝴蝶、庄周之分的状态是在梦中而非醒来后而得到解决。经过修改后,这一段的大意是这样的:庄周在梦中成了蝴蝶,因而他对自己究竟是蝴蝶梦为庄周,还是庄周梦为蝴蝶产生了困惑,当他13孙凭,等:心灵转化:逻辑化庄子“蝴蝶梦”文本的尝试第5 期醒来后这一怀疑便消失了,他认识到了庄周和蝴蝶之间的区分。修改后的文本暗示了一个认知转化的过程,庄周从疑惑到能够分辨真实和幻觉。不管如何,对于经典文本的修改

7、总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尝试。但爱莲心认为,如果不进行文本的调整,则不仅文本本身的意义不明确,在此基础上的解释学说也是不明确的。他批评了冯友兰和葛瑞汉的“混淆假说”,该假说的主旨可概括为:“我们自以为清醒,其实是在梦中。”1 3 1 在他们看来,梦与醒中的所知其实构成了一个对立,这一观点应来源于郭象的注。他们都试图用觉梦之别来谈死生之辨辩。也就是说,生如梦,此时乐生,如庄周乐为蝴蝶;死如醒,此时便乐死。故此死生(梦醒)之中,我们所知完全相反,因而不能确定我们知道什么,也不能确定我们是在梦中还是醒着。如郭象所说:方其梦为胡蝶而不知周,则与殊死不异也。然所在无不适志,则当生而系生者,必当死而恋死矣今之不

8、知胡蝶,无异于梦之不知周也;而各适一时之志,则无以明胡蝶之不梦为周矣。世有假寐而梦经百年者,则无以明今之百年非假麻之梦者也。2 1 1 9这一解释,除了得自不成熟版本的“蝴蝶梦”的逻辑模糊性,还有一个弱点。爱莲心评论道:“没有区别或差别的混乱状态的问题是,这种混乱状态是系统的、绝对的、不可纠正的。梦境的状态是一种虚幻的状态。在一种虚幻的状态之下,我们可能对我们认为是事实的东西完全搞错。在这种完全混乱的状态中,我们有什么理由确信我们对它的解释(这也许是在梦中作出的)是真的呢?”1 9 3“梦境的状态是一种虚幻的状态”是否有根据呢?如果接受现行的文本,那么到庄子“醒”来,依旧不清楚自己是庄周还是蝴

9、蝶,梦与醒可能就是分辨不清的。事实上,在郭象那里,梦与醒不仅分辨不清,实际上也并非异质,否则就难以借梦觉之辨以齐死生。梦到觉,生到死,皆是物化,无非是“以不同形相禅”2 1 9 2。其本质并无变化。而爱莲心显然是将梦与醒分开了,并且赋予了梦虚幻的特质,这是与醒不同的。他只承认我们搞不清究竟是在梦中还是醒着,但却不承认梦与醒是同质的。他认为梦是虚幻的,因而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作的解释是否是在梦中,因而也无法确定我们的解释是否是虚幻的。然而,若是梦与醒并非异质,那我们不能轻易地将梦境当作虚幻的了,那么整个批评就站不住脚了。关键在于庄子所说对“化”是否涉及本质的转化,我们将在后面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总之

10、,在爱莲心看来,现行本的“蝴蝶梦”逻辑不清,在此基础上的解释学说意义也不明确,而且与“大圣梦”相矛盾,因此必须作次序上调整。不过。除了修改“蝴蝶梦”的文本,爱莲心还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即对“大圣梦”进行调整。三、对“大圣梦”的调整“大圣梦”是爱莲心对齐物论中一段文字的概括: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2 1 1 0在现行文本中,“大圣梦”在“蝴蝶梦”的前

11、面几段。但是“大圣梦”的主旨是:我们会有一个大觉,大觉之后我们就可以区分梦和醒的状态,也就是能区分真实和虚幻的状态。这一主旨显然是与“蝴蝶梦”相矛盾的(在以混淆假说解释时)。即使不矛盾,这一清晰、完整的结论性表述也不应在(未调整的)模糊不清的“蝴蝶梦”之前。因此,如果我们不想改变“蝴蝶梦”的现有文本,就必须对“大圣梦”做出调整,这样才有可能获得逻辑上的一致性。因此,爱莲心将大圣梦的故事作为齐物论的结尾,并将其视作结论。爱莲心赞同吴光明“把蝴蝶梦作为象征一个人在醒后获得的更高层次的知识”1 0 2 这一观点,因为它与“大圣梦”是一致的,但“蝴蝶梦”本身的逻辑不清的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因此他又提出

12、:“可以通过将蝴蝶梦的故事理解为对大圣梦的故事的观点的暂时表达,由此而不触动蝴蝶梦的现有先后顺序,并保留在第二篇之内的一种逻辑上的连贯性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提出一种论辩的初步的、不完美的尝试,这种论辩在大圣梦中以更完整和更令人满意的方式出现,这样就能使蝴蝶梦说得通。”1 7 具体来说,在“蝴蝶梦”的故事中,庄周虽然醒了,但并非大觉,因而才会提出“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因为他醒后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之后庄周与蝴蝶“必有分”的结论,并不是由这一个故事得出,因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是不完整的“蝴蝶梦”对完整的“大圣梦”的预知。因而,蝴蝶梦作为一个先导,它表述的是大觉之前的状态

13、,但最后又向我们提前预示了一个完整论辩的结论四、爱莲心的自我转化及不对称相对主义“大圣梦”的引人和诠释不仅解决了“蝴蝶梦”中的逻辑不清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二者之间主旨上的矛盾。不过爱莲心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大圣梦”并且试图将其与“蝴蝶梦”放在一起解读的学者。事实上,陆西星在南华真经副墨中解“庄周梦蝶”时就已提到“大梦”“大觉”。他说:“此之谓物化,言古今梦觉混融为一也。盖必到物化田地,方能不物于物,不然,则常在大梦中,昏昏默默,而不知反于大觉,知责任编辑:宁智锋】2023年14商丘师范学院学报他谁为蝴蝶,谁为庄周,而恶识其所以然,所以不然哉?”4 1 3 4 陆西星的观点是:通过反思自己的梦,

14、达到古今梦觉混融为一的物化田地,才能使自己超脱于作为物的假我,找到在古今梦觉中不变的真我,这样才是真正的大觉。虽然这和爱莲心一样,都要最终区分真实与幻觉,但对于梦与觉,陆西星和郭象的观点一样,是不分别的,是混融为一的。区分真实与虚幻,指的并不是分辨梦与觉中的所知,而是通过把觉梦视作同质而认识到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形骸只是假我,而真我始终不变。真实的是不变的真我,虚幻的是转化过程中改变的假我。则这一“化”字更符合中国哲学的传统,即荀子所谓“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的“化”1 5 1 4 7。变化的只是形骸而本质是不变的,正所谓“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2 1 9 4 22。而爱莲心却对“

15、化”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他说:“事实上,它(蝴蝶)不仅是变形的形象化比喻,也是变形的原型蝴蝶象征着由下级向上级的转化,由陈旧向新生的转化,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由爬行的向飞行的转化,由不甚发达的向更发达的转化是一种内在转变。”1 8 这一转化正对应着他在“大圣梦”中所划分的三个境界的递进:无知(梦中)、哲学家的境界(梦中而知道在做梦)、圣人(醒)。然而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化”的意义通常是拂去其表面可化的尘埃,显露其下不变的本质。如庄锦章所说:“齐物论中庄子的目的是想澄清心 这个充斥各种差别的混杂物”,它不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区别能力”这种转化给了爱莲心将“蝴蝶梦”和“大圣梦”的关系进行更清楚阐明的一

16、个方法。显然,“蝴蝶梦”是相对主义的,而“大圣梦”则是非相对主义的。爱莲心将之调和为不对称相对主义。他说:“相对化的论述指未醒或梦的一时状态在无知的领域中,庄子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它指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庄子不是相对主义者更重要的是,知的状态和无知的状态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个体中。在无知和知之间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当我们说到醒的时候我们所指的东西;我们醒向知的状态,我们醒自无知的状态。”1 3 这样“大圣梦”和“蝴蝶梦”就得到了调和,它们只是对知与无知状态下的情况分别叙述了。因而,爱莲心认为“大圣梦”表明“不仅知识是可能的,而且那些构成庄子的看似吊诡的片段在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它们不

17、是不可解释的神秘的话”中译本序3五、小结爱莲心指出了“蝴蝶梦”的文本中逻辑不清的地方,进而对混淆假说和相对主义提出了质疑。调整“蝴蝶梦”的文本使其合于逻辑是他提出的第一种解决方案。另一种方案则需引人“大圣梦”,将“大圣梦”置于“蝴蝶梦”之后,作为本章的结尾,其主旨在于阐述知识的可能性,而“蝴蝶梦”则被视作一个不完整的版本。爱莲心采用了第二种方案,但在这一方案中,“蝴蝶梦”的文本并未改变,而对于混淆假说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文本逻辑的模糊性的批评。为了在不改变文本的前提下如何避免文本逻辑的模糊,他提出了不对称相对主义:在“蝴蝶梦”的阶段,人还处于梦的阶段,因而是无知的。在这种状态下,价值拥有相

18、对性;而到了“大圣梦”,人经过了大觉,达到了“知”的状态,这时的庄子并非相对主义者。这一无知到知的状态的转化调和了“蝴蝶梦”与“大圣梦”,使文本获得了逻辑上的连贯性。但是,想要得到爱莲心在书中提出的若干结论,还必须要讨论两个重要问题。首先,“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回答问题的关键在于梦与醒究竟是异质还是同质的。因为梦与醒只有是异质的才可能赋予梦以虚幻的特质,并以此说明在混淆假说中并无确定的准则,因而其说甚为荒谬。若梦醒同质,则对于混淆假说的批评就不能成立了。另一问题是“知”究竟是指什么?是否就是爱莲心所说的知识?如果不是,则“那些构成庄子的看似吊的片段不是不可解释的神秘的话”这一结论是否还可以成立

19、?由于受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知识论的影响,爱莲心不加讨论地将“知”认定为知识或“知了”知识。认为在“梦”的状态下,我们缺乏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知识,因而无法产生正确的认知。而经过转化,我们达到了大觉,在“醒”的状态下,才拥有可以看破幻象获得正确认知的确定性知识。然而在庄子或道家传统中,“知”是否具有这种意义尚需进一步讨论。不过,正如安乐山所说:“他对庄子的解释使这个圣人成为对西方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个圣人不是违反常规地使用语言的、不可理解的东方人,而是一个心灵哲学家,他更接近奥古斯丁而不接近于制造公案的禅师。”门序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一书本来就是为西方读者所写,其目的是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下理解庄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些问题暂且搁置不谈以凸显主旨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参考文献:1 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M.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4.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2.3葛瑞汉.庄子的齐物论【C/姜新艳,主编.英语世界中的中国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9.4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卷二M.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5王先谦.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6庄锦章.庄子与戴维森论隐喻 J.世界哲学,2 0 0 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