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研究或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般都是从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等问题开始的。本门学科亦不例外,拟在绪论部分概述性地回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怎样以及如何学习教育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便为学习教育学的诸多基本理论奠定较好的基础。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这个术语导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带领儿童的人。从这一词派生出来的就是关于研究儿童教育的专门学科教育学。这一术语的含义就是关于教育的科学。那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简单地回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教育中最一般的问
2、题,如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它不同于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工艺学等具体教育学利,也不同于各种学科教育学。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性的问题,它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研究教育的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并以其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的根本任务。从人一生的成长来看,他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因此教育学可分为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和学校教育学。学校教育的范围很广,从受教育者的年龄来看,包括自出生至成人;从学习内容来看,既有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又有专业教育。除了正常人的教育以外,还有各种生理、心理缺陷入的教育。这样,教育学就可分
3、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等等。本书为师范院校教学用书,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了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侧重研究中学教育阶段的特殊规律。全书共分为十二章。从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属于教育的一般原理,揭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人的发展的规律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第六章至第八章专门论述教学。第九章至第十章专门论述德育。第十一章专门研讨中学班主任工作。第十二章论述课外活动。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根据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抽象界定,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1、教育本质,揭示教育和社会发晨的关
4、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学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等等。上述问题表明,教育学的结构一般由教育学-般原理教学论、思想教育论和学校管理组成。它们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源远流长,和其他科学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教育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教育还没有分立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出现丁分工,井出现脑、体的分离和对立,同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
5、经验日益丰富,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教育亦日趋复杂,出现了专门训练年轻一代的需要。于是教育的职能开始专门化,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兴起了,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专业人员教师也出现了。学校教育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讲究教育技艺,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观点,并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系统化,教育学就开始出现了。二、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作为关于教育活动的专门知识产生以后,经历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在欧洲始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即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
6、世纪,约两千年左右;在我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即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约两千五百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人们只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经验不断总结和概括,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往往都混同在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言论记录和著作中。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在他的哲学思想之中,并同他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学思想等混同在一起,散见于(论语)之中,如后人经常提及的: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在此阶段有两本教育著作值得一提。一本是成书于战国
7、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但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课内外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其中有的可以说已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另一本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该书系统总结了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和罗马帝国第一个世纪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同时吸收了希腊人在教育思想上的有益成果。由于该书集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经验之大成,被誉为欧洲古代
8、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由于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简单的经验总结、形象的比喻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型期。(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中叶,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7世纪初,教育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在他的论文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出版于1623年)中已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把它理解为指导阅读。17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出现了许多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教育家,留下了许多教育名著,这些著作一般都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如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
9、沦,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等等。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反映学校教育的理沦著作,它是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科学的际志。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丁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对于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
10、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著作。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强调要按照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定教学过程和阶段,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理论。同时他主张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以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按逻辑顺序编成教材,分科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儿童;在传授过程中教师是当然的权威者,儿童必须绝对地服从教师的教导,即强调教师中心。他的这一系列的主张在以后被称为传统教育派。由于普通教育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西方被视为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总之,在这一阶段中,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
11、论的说明,并开始运用诸如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阐明教育教学的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对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始终未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因此,他们的思想体系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自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了有关的研究成果,而且也逐渐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方法(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统计、根据事实进行客观的记述、比较、说明、探究其规律)和心理学所
12、采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这一阶段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佯的教育学如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孟宪承的教育概论、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等。其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奉主义与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在他看来,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在学校中就要为学生设置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据此,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张,提倡在经验
13、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他的学说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1939年出版的以凯洛夫为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著作。这本著作在原苏联和我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该书继承了17至19世纪欧洲的传统教育思想,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这本书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性,对发展学生智力重视不够,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缺陷,但应看到这是在社会主义教育理沦建设中迈出的可喜一步。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
14、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指明了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中国教育的反动本质,在教育理论上起了启蒙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引进原苏联教育学,以它为指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厂改造。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经验,曾编写和出版了一些教育学,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我国的创建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智力的开发和运用成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新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近30年来,出现了几本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如美国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原
1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教育过程一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63年发表并出版的。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他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对于编选教材,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他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难以推行的。1975年,原苏联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这
16、本书是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1957年至1974年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通过实验,他批评丁原苏联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对原苏联的学制和教育改革,一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认真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借鉴国外有益的教育经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首先,学习教育学
17、有助于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是为一定社会培养人的事业,其自身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从宏观来看,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也受人的发展的制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微观来看,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办教育,将事半功倍;违反客观规律,教育将一事无成,必将受到严重的惩罚。学校教育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党和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根据教育规律来制定的,也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学习教育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我们掌握教育规律,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而积极地贯彻执行。其次,学习教育学可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进一步
18、明确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普通教育是基础教育,关系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学习了教育学对此有了充分的认识,就可以提高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爱好,培养深厚的感情,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树立和巩固热爱儿童,忠诚教育事业的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对儿童有感情,专业思想巩固,就会有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心,从而就会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再次,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地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要做好它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掌握科学的方法,是难以办到的。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照样能办教育、
19、教好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一种短见。当然,教育学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法宝。但是,通过学习教育学,既可以掌握先进的理论,又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还能学习到一些最基本的教育技能,这就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可以少走弯路,少犯原则性的错误,这对于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极其重要的。掌握了科学的理论之后,还可以在工作中以此为指导,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学习教育学的重要
20、性,克服轻视教育理论的错误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下决心把教育学这门课学好。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明确了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后,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教育学呢?(一)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方法。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科学。因此要真正学懂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一,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到中小学去听课,参加一些活动,向教师和中小学生做点调查,乃至搞点小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其二,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三,在学习教育学过程中广泛地浏览报章杂志,特别是
21、中央和地方的教育刊物,以便及时了解中外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动态;最后,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包括自己对一些教育经验,教育问题,或某种教育理论的看法。如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教育学,不仅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也不会感到教育理论枯燥乏味。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死知识学活,并用以指导实践。(二)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教育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各种社会的、自然的现象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反映教育现象的教育学也必然与其它各门学科知识发生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学好教育学,必须同时学好其他的相关学科,并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等等。事
22、实证明,教育学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但同许多研究人及其身心发展规律、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其他科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中有许多是教育学与这些学科共同研究的一般课题。有的则属于教育学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术语、研究方法来进行教育研究。总而言之,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是学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三)读书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习教育学,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不可轻视书本,又不能尽信书本,人云亦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既认真阅读,又肯于动脑筋,才能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首先是继承前人、他人合乎实际和规律的东西。继承本身是包含着批判、发
23、展和创新的。前入或他人的东西只能借鉴,国外的东西也只能是参考。切不可一成不变地照搬。因为时间、地域、国情是各有差异的,更何况教育工作本身是复杂的,教育对象是处于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呢。因而教育要讲究方法,但是教育无定法,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掌握教育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切不可把规律当框框,视理论为条条,简单照抄,生搬硬套。复习思考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大致经过哪些阶段?3、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第二章 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表现出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间的相互必然性的联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只有认识和
24、掌握教育规律,才能避免盲目性,减少失误,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第一节 教育的一般概述一、教育的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以来,人们对教育这种现象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说明。在我国古代,教的含义往往指道德修养而言。如孔假说:修道之谓教(中庸),荀况说:以善先者谓之教。(以荀子)。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人,养子使作善也。把教和育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文为Education,由拉丁文演变而来。原意指导出,即对入实行某种引导。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是什么赋予
25、不同的含义。如19世纪中叶,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20世纪初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却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现代教育学把教育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一)广义的概念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并和人类社会共存亡。(二)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话动。这种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是:(1)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26、织的活动;(2)有专职的教育者(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受教育者(学生);(3)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学校中的教师、家庭中的家长、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社会教育中起教育作用的人员等,在有明确目的,独立进行的自学活动中,受教
27、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因而也承担着部分教育者的责任。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由于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起主导作用,教育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他们。(二)受教育者凡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就是受教育者。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只要他向别人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而言,他们处于被支配、被控制和被教育的地位。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育要求都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他才能积极地参与教育
28、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这种影响物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校园、阅览室)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
29、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另一部分是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育任务。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关于教育的产生,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始倡的。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他以老
30、猫教小猫捉老鼠等为例,证明教育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并早在人出现以前就存在了。人类教育只是在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某些改进而形成的,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都是以生物竞争作为教育的基础。类似的观点还有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他在教育原理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因此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由此看来,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仅仅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是美国学者孟禄提出的。他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指出,教育过程的基础是儿童对成人的一种出于本能
31、的摹仿,摹仿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这洋,心理起源论和生物起源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把教育看成一种无目的活动,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及其起源,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在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物质生产的经验,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纪律和生活习惯积累了社会生活的经验,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
32、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这样便产生了教育。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继承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二)教育的发展教育从产生起,它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各种历史形态,现分述如下: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
33、低,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品,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没有阶级。这个时期的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没有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之中,和生产与生活相融合,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的原始性表现为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使青少年获得参加社会生活和生活的能力。因此,教育内容注重使青少年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制造工具,从事渔猎耕牧以及同自然灾害搏斗的知识,学
34、习祭祀、礼仪、艺术(原始歌舞)和军事(部落间的斗争)知识,教育的方法以看、模仿、做等掌握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低水平,人类自身发展的低水平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乏。(3)教育的同一性由于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都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2、奴隶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了剩余产品,因而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初步分工。在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私有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这就决定丁奴隶社会教育有以下的特点。(1)学校教育
35、的产生在奴隶社会,由于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首先,剩余生产品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有了可能;其次,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水平的提高,知识与经验有了相当的积累,使知识与经验的传递有了量的增加;再次,文字的产生,使知识与经验的传递有了质的飞跃。于是学校开始出现。据礼记等书记载,在我国夏朝就有: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商和西周,又有学、督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设立。(2)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私有制,奴隶主无偿地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6、。所以,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控制,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子弟使其成为统治人才的场所。从这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学校教育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权和拥有受教育权上。如在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在古希腊不仅奴隶无权进学校,就是自由民也进不了学校。因为进学校需要地位、金钱和时间,这都是自由民支付不起的。其次,表现在培养目标和教育上。奴隶社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政治家、雄辩家等。这些人都属统治阶层,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或维护者,与此相关,教育内容也具有阶级性。如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的学校教育中
37、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军事性。这是为镇压奴隶,保卫疆土服务的;在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奴隶主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3)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和自由民是无权进入学校学习的,而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直接生产者。能进学校学习的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却与直接生产过程无关。他们依靠对奴隶的占有权,享有奴隶的全部劳动及其成果,根本不关心生产。因此,这就决定了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学校与生产劳动不仅相脱离,而且极端鄙视生产劳动。孔子的耻为稼就是例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从历史的观点看是不可避免的,它在促
38、进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官却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因素。3、封建社会的教育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畜力用于耕作,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阶级-地主和农民,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对农民实行压迫和剥削。所以,封建社会教育除了与奴隶社会教育有相同的特点外,如学校教育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立外,还具有不同于奴隶社会教育的一些特点。(1)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统治阶级就必须加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学校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学;太学,招收五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孙入学;四
39、门学,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孙入学;律学、学、算学的庶族地主的子弟入学。崇文馆和弘文馆是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儿子的。可见,这类学校不仅劳动人民的子弟不能进入,就是统治阶级的子弟入学,也要按其父兄官位品级的大小而定。在西方,僧侣与贵族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统治阶层,他们的教育也存在着差异。封建社会的僧侣属于第一等级,他们几乎垄断了文化教育的权力,专设了僧侣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以培养神职人员和文官。在世俗的统治者中,最高层的皇室子弟有专门为他们开设的宫廷学校,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接受的是骑士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骑士教育的水平大大低于僧侣教育,但这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可见封建
40、学校的教育体系是维持封建等级统治,并使它延续下去的一种手段。与等级性密切相关的是专制性。为了维护现有的等级,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统治阶级必然要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在欧洲,基督教成为加强思想控制的最有效工具。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的世界,教会控制学校的一切。他们要培养的是服从上帝,安于命运,寄一切希望于来世,灭绝人欲的信徒。学校的教学内容贯穿者神学精神,教学方法除死记硬背外,就是严酷的管理。我国封建社会以儒学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学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方法上,也是以死读硬背,专制压服为特征。教育上的保守性是等级性和专制性的必然产物。在到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内容长期保持不变,老皇历年年如此。而学校教
41、育培养出的人大部分是效法先王、古人或上帝的缺乏创见的人。这些人的眼睛总是向着过去和权威。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读书、做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或解释圣书,总离不开引经据典,谁的经典掌握得越多,谁就最有学问。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即使是封建社会的一些叛逆者,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也反映出这种痼疾。为了搞改革,他们要抬出古人的亡灵,采用托古改制的手段。(2)学校教育的对象、规模和种类的相对扩大和增多在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大与统治阶级队伍本身的扩大有关,也与封建统治方式有关。封建社会对生产者已不能像奴隶社会对奴隶那样全部占有,农民有人身的自由或半自由,所以统治者更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
42、来维护统治。他们除了利用社会教育对劳动人民进行封建意识的传播外,还创办了一些低水平的学校,这些学校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欧洲的教区学校,中国的私塾。这些学校一般劳动者的子女也可入学。因此,学校教育的对象扩大了。此外,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也为自己的子弟开办一些学校,这也扩大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对象。当然这种扩大是十分有限的,对于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弟还是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判。即使进了学校的劳动人民的子弟,接受的也是封建主的教育。所以,教育对象的相对扩大并不意味着学校阶级性的改变。另外,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
43、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种类上逐渐增多。如在初等教育方面,不仅规模扩大,网点下伸至大的村和镇,而且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在西欧逐渐出现了不同于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的商业学校和行会学校。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始出现一些新型的,相对独立的进行中等教育的学校。在欧洲最早出现的是航海学校,到封建社会后期又出现了古典文科中学,这是近代中学的先驱。在高等教育方面,欧洲从16世纪起出现了一批中世纪的大学,这些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港大学、皮隆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我国封建社会在高等教育中不仅有官学,还有私学。在私学中颇具特色的是宋代以后盛行起来的书院,它是我国教育遗产中宝贵的财富。4
44、、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17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阶级-资本家和工人。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力获得飞跃的发展,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教育有如下的特点:(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一方面为了生产上获得最大利润,他们不得不让工人的子弟受一定的教育,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极力培养本阶级的子弟成为统治者-工商业的经理、法官、律师等。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即在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系统中并存两个于系统:一个系统为资产阶级和其他有产阶级服务,这类学校学费昂贵,条
45、件优越,一般劳动者子弟不可能进入,它的顶端是培养统治阶级听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另一系统是专供劳动人民的子女就学的,这类学校起点是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开办的公立学校,终点是中等技术、职业学校,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又安分守己、服从统治的劳动者。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不相通。双轨制的出现,说明学校的阶级性的隐蔽化。但它和封建社会相比,大大地扩大了教育对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一种进步。(2)学校教育日益发达和大众化资本主义的学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日益发达和大众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学校就担负起既培养统治人才的任务,又培养生产工作人员的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压缩了古典学
46、科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等方法;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扩大了教育对象,采用了班级上课制,实行义务教育。到了现代,由于生产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以,资产阶级在教育上又逐渐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重视学前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结合,开展了成人教育,形成了完善的学校系统,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新兴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如原子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了电影、广播、电视、卫星和电子设备等,教育日趋发达和大众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
47、存在,学校教育仍然具有阶级性,最终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本世纪初,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逐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一切剥削制度及其残余。因此,从社会制度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有着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建设新社会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教育再也不是剥削阶级用以统治人民的工具,而成为宣传
48、马克思主义,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的工具。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首先着手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在文化上被剥夺的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运动。并规定不分民族、男女、阶级,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教育事业,自觉地调整教育的结构,使教育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80年代以来,国家又深入进行教育改革,有步骤地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以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个体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发展要求全社会的成员得到全面发展,而社会制度的性质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和不断创造出更好的条件。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下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