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节第四节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1.一、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1、新乐府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目写时事的乐府诗歌。它始创于杜甫(如三吏、三别等),完全摆脱了旧题的束缚,因事立题,根据所写的内容来命题,这样,使乐府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2、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2.3 3、新乐府运动的理论、新乐府运动的理论 体现在白居易体现在白居易与元九书与元九书、新乐府序新乐府序,元稹,元稹乐乐府古题序府古题序等作品中。等作品中。(1)提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的创作宗旨。旨。“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作,不为文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也”;“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将诗歌与人民生活。将诗歌与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2)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补察时政”、“泄导泄导人情人情”的社会使命。即强调以诗歌规讽时政,干预现实,的社会使命。即强调以诗歌规讽时政,干预现实,同时发挥诗歌教化人民的作用。同时发挥诗歌教化人民的作用。(3)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不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务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力求做到平易通俗。,力求做到平易通俗。3.二、白居易二、白居易4.杭州白堤5.苏州白居易纪念馆苏州白居易纪念馆6.庐山白居易草堂7.洛阳香山故居8.洛阳白居易墓洛阳白居易墓9.1 1、生平、生平 字乐天,原籍太原,晚年居香山,故称白字乐天,原籍太原,晚年居香山,故称白香山,又官太子少傅,故又称白傅。他的一生香山,又官太子少傅,故又称白傅。他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是为界,前期是“志在兼济志在兼济”时期,后期则是时期,后期则是“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时期。时期。出生时,正值出生时,正值“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十六岁进。十六岁进京拜见顾况。二十九岁时中进士,官至校书郎、京拜见顾况。二十九岁时中进士,官至校书郎、左拾遗。左拾遗。元和元和10年,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年,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有之认为是书籍以来未有之“国辱国辱”,上书请捕贼,上书请捕贼,被权贵以其越职奏事而造谣中伤,遂被贬为江被权贵以其越职奏事而造谣中伤,遂被贬为江州司马。州司马。长庆二年,除杭州刺史,后改苏州刺长庆二年,除杭州刺史,后改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卒于洛史。后任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卒于洛阳香山。阳香山。10.2 2、诗歌创作、诗歌创作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感伤、杂律四类。(1 1)讽谕诗:以)讽谕诗:以秦中吟秦中吟1010首、首、新新乐府乐府5050首为其代表。内容涉及唐代历首为其代表。内容涉及唐代历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各种社会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各种社会问题。问题。11.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的罪行的罪行 如卖炭翁、轻肥P165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 如观刈麦、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宴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枝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12.批判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扩边政策批判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扩边政策如新丰折臂翁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上阳白发人P167 母别子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13.大多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选材真实典型。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卖炭翁、上阳白发人、新丰折臂翁叙事、议论相结合,“卒章显其志”。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井底引银瓶:“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语言质朴平易,词浅意深。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讽喻诗的艺术特点:14.长恨歌长恨歌和和琵琶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两首叙事长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自己遭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自己遭受权贵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受权贵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2)感伤诗)感伤诗15.(3)闲适、杂律诗)闲适、杂律诗 大大多多为为后后期期作作品品,流流连连风风光光,应应酬酬赠赠答答,较较著著名名的的如如如如赋赋得得古古原原草草送送别别、钱钱塘塘湖湖春春行行、大大林林寺寺桃桃花花。1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周文矩周文矩太真上马图太真上马图 长长恨恨歌歌17.华清池今貌华清池今貌18.一、创作背景:一、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年),时作者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年),时作者岁。十月,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三人至仙游寺游玩,偶然岁。十月,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三人至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间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称那篇传叫长恨传。李杨的爱情悲剧,因与李杨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拭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李商隐马嵬、苏拭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19.二、二、长恨歌长恨歌的主旨的主旨1 1、讽刺说、讽刺说 陈鸿陈鸿长恨歌传长恨歌传介绍白居易写介绍白居易写长恨歌长恨歌“亦欲惩尤物亦欲惩尤物(以美色为惩戒),(以美色为惩戒),窒乱阶窒乱阶(堵塞祸(堵塞祸原),原),垂于将来垂于将来(使将来的人也知道)(使将来的人也知道)”。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2 2、爱情说、爱情说 长恨歌长恨歌前半部分写杨生前唐玄宗与她恩爱,前半部分写杨生前唐玄宗与她恩爱,后半部分写杨死后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塑造了后半部分写杨死后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塑造了两个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这是贯穿全篇的人物。两个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这是贯穿全篇的人物。3 3、双重主题说、双重主题说20.三、三、长恨歌长恨歌结构结构第一段:(开头不重生男重生女)杨贵妃得宠经过及玄宗的荒淫腐朽。第二段:(骊宫夜雨闻铃肠断声)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狼狈出逃及杨的死。第三段:(天旋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回京及对杨的思念。第四段:(临邛此恨绵绵无绝期)临邛道士上天入地寻找贵妃的灵魂。21.四、艺术成就四、艺术成就1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故事从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开始,接着故事从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开始,接着写他们纵情恣乐,来暗示悲剧产生的原因。而后叙述写他们纵情恣乐,来暗示悲剧产生的原因。而后叙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描述了玄爆发,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描述了玄宗出奔、兵变、贵妃丧生等情节。接着用饱含同情的宗出奔、兵变、贵妃丧生等情节。接着用饱含同情的笔墨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回到长笔墨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回到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思念,从而引出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思念,从而引出道士招魂、升天入地寻找贵妃的情节,整个故事在李、道士招魂、升天入地寻找贵妃的情节,整个故事在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22.2 2、刻划人物细腻传神、刻划人物细腻传神 写李隆基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写李隆基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的心理活动。马嵬坡兵变,重点刻画其欲救不他的心理活动。马嵬坡兵变,重点刻画其欲救不能、无可奈何的矛盾与痛苦;接着描述他幸蜀道能、无可奈何的矛盾与痛苦;接着描述他幸蜀道中,睹月伤心,闻铃断肠,还京路上,行至马嵬中,睹月伤心,闻铃断肠,还京路上,行至马嵬坡坡“踌躇不能去踌躇不能去”,回到长安,物是人非,触景,回到长安,物是人非,触景伤情,忧伤无度。伤情,忧伤无度。对杨美貌的描绘,贯串了全诗始终,运用了对杨美貌的描绘,贯串了全诗始终,运用了正面描写、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手法。无论用正面描写、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手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令人信服地写出了杨贵妃之美天下哪种方法,都令人信服地写出了杨贵妃之美天下无双。无双。23.3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安史之乱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24.三、张籍和王建张籍和王建 两人出身寒微,擅写乐府诗,表现人民疾苦,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因诗歌内容与风格相似,用创作实践支持了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合称“张王乐府”。张籍代表作有野老歌P163等,王建代表作水夫谣、宫词一百首等。25.四、元稹 字微之,排行第九,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新乐府运动中地位仅次于白居易。乐府诗关注现实和民生,深刻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如田家词、织妇词及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后者借宫中一老人回忆而提示“安史之乱”根源,针砭唐代时政,批判奸相弄权误国。行宫以白发宫女在行宫的寂寞,抒发世事沧桑、盛衰巨变的感慨:廖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26.艳情诗离思五首,悼亡诗遣悲怀三首。这类作品描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思,感情缠绵,委曲动人。27.五、李绅李绅,新题乐府二十篇,悯农二首。2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