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43921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1.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1 1、方言和亲属语言;2 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3 3、古代借词2.1 1、方言和亲属语言;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了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古入声已经派到四声里去了。但方言里入声还很普遍,人们正是从方言中入声的发音状况总结出了这一声调的发展规律;3.再如:今天北京话能够作韵尾的辅音只有n,ngn,ng两个,历史上曾有b b、d d、g g、n n、ngng、m m

2、六个,今天的广州话仍然这样。北京话“立、力、栗”三字同音,广州话却不同音:立leb leb 力lig lig 栗ld ld 再如“新、心”两个字,北京话同音,广州话却不同音:新sen sen 心semsem4.尖团合流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和齐齿、撮口二呼组合的音。如京剧中“祭”的读音。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和齐齿、撮口二呼组合的音。如京剧中“基”的读音。5.北京话里:舌尖前塞擦音只能和开合两呼组合,舌面前塞擦音只能和齐撮两呼组合也就是说和齐撮两呼组合的舌尖前塞擦已经腭化成了舌面前塞擦音。也就是说尖团已经合流6.尖音: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

3、团音:鸡欺希去虚九检肩干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 7.我们看看其他方言尖团分合情况:苏州话:“精”tsitsi “经”t”ti i 广州话:“精”tsitsi “经”k”ki i 厦门话:“精”tsitsi “经”k”ki i 又如吴方言中尖团情况(p243p243表格)8.得出规律:宋时:k k xk k x ts ts s ts ts s后来:k k xk k xts ts sts ts s开、合、齐、撮四呼齐撮齐撮tt t t 开、合开、合9.一种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它在时间上的发展序列。研究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别是探索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10.

4、2 2、利用书面文献资料(1 1)拼音文字根据拼写方法以及方言的佐证,我们可以探索语言的发展线索。如:英语light,fight,heightghlight,fight,heightgh不发音。参照方言我们可以知道他过去读xx ,后来消失了。11.(2 2)古今诗韵的差别诗歌要求押韵。比如: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今天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12.又如:关雎第一章今天读起来仍然押韵,第二、三章就不再押韵了: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5、钟鼓乐之。13.(3 3)形声字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可是有许多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如以下诸字:江潘 提题 待诗 通 路 庞 移 谅 悔形声字是研究语音发展的宝贵资料,但是要以古文字为准。14.3 3、古代借词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我们可以从梵语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bud”,“陀”大致念“dhadha”。梵文 namasnamas,汉语音译作“南无”,用“无”字对

6、译原词的“ma”ma”。15.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例如“鸡”“”“饥”两字,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鸡 kai kei kiei kekai kei kiei ke饥 ki ki kwi ki ki ki kwi ki 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同音词,它们的声母是k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 t t。16.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每个音位都处于系统之中,音位系统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因此语音的变化都是很齐整的,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

7、的集合,音位的演变也是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个区别特征的变化会涉及到同一聚合群中的所有音位。17.浊音清化中古汉语声母中有一整套全浊声母 b b、dd、dZdZ、zz、gg等。清浊是一对区别特征。“浊:这一区别特征的消失,使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18.该规律可以总结为:1 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2 2、浊塞音和浊塞擦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时有两种情况:若为平声,与送气清音合并;若为仄声,与不送气清音合并。平送仄不送19.语音演变规律性的特点:1 1、语音演变的条件性。变化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比如:ts/ts/、k k两组腭化为t t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

8、的前面;浊音清化的条件只限于口音,而且要按照声调的平仄有送气与否的区别。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20.2 2、语言演变的时间性。比如:宁波话,古代的k k在齐、撮二呼的条件下腭化而成t t(如“基”、“鸡”等),所以在语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ikiki这样的音位组合。但是,而实际的语言中却有kiki(甘、干、敢)等音位组合。这个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21.3 3、语音演变地区性。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浊音清化只是在北方方言里面起作用,在吴方言并没有发生清化

9、现象。22.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1 1、语音对应关系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这就是语音对应关系。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双唇塞音有如下对应:1 1上海话的p p相当于北京话的p p;2 2上海话的P Ph h相当于北京话的p ph h ;3 3上海话的b b相当于北京话的p p或p ph h;条件是:仄声字相当于p,p,平声字相当于p ph h。23.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我们正是根据这种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24.2 2、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

10、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语系的研究。25.应用历史比较法构拟我国中古音系,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纳擦百北京natsh apai苏州n?tsh a?p?梅县naptsh atpak广州na:ptsh atpak厦门laptsh atpik,pa推测辅音韵尾的发展:最早有三个辅音韵尾,后来变成了?,后来又脱落了。26.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一、组合规则的演变1 1、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忌不自信。27.2 2、从古到今

11、,汉语的语序只有一些小的改变。(1 1)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吾谁欺?不吾知也 时不我待(2 2)偏正结构现汉是“小名+大名”北京市 桑树古汉是“大名+小名”城濮 鸟乌 丘商(3 3)比较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闻道也,固先于吾28.二、聚合规则的演变1 1、主要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和词类的增减。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29.2 2、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

12、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过)。30.3 3、量词是汉语后期的类。先秦时还很少见。两汉时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大量使用。动态助词“着 了 过”黏着在动词、形容词之后,成为这两类词的主要标志。这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的。汉语的双音化使得双音节词的两个语速意义上发生了轻重变化,其中一些意义比较轻的语素逐渐虚化成词缀。词缀的出现丰富了汉语词的构成手段,出现了派生词构词法。31.4 4、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拉丁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关系

13、可以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词序不占重要地位。比方“女孩儿爱母亲”这样一句话可以有各种词序(matremmatrem母亲,宾格;puel1apuel1a女孩儿,主格;amatamat爱):1 1Matrem puella amatMatrem puella amat。2 2Matrem amat puellaMatrem amat puella。3 3Amat puella matremAmat puella matrem。32.4 4Amat matrem puellhAmat matrem puellh。5 5Puella matrem amatPuella matrem amat。6 6P

14、uella amat matremPuella amat matrem。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在法语里改由词序、虚词等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La fille aime la mereLa fille aime la mere。33.三、类推作用所谓类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类推使语言更加条理、整齐划一。例如:英语swell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先是swollen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ed,这就形成了一股力

15、量,把不规则的swollenswollen也拉到合规则的行列里来,swelledswelled代替了swolenswolen。34.类推作用会受到一些力量的抗拒,出现一些很难规则化的语言现象。如英语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是在词干后面加-er-er,最高级加-est-est。现在有人试图运用这条规则去改变一些不规则的强式,比方出现了littlerlittler,littlestlittlest,以代替原来的lessless,leastleast。但是这个类推还没有被大家接受,因为lessless,leastleast使用频繁,抗拒类推的力量比类推作用强得多。使用频率越高,越难触动。35.四、结构的重

16、新分析结构的重新分析是指不同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出现的词语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关系却变化了。结构的重新分析在语法演变中非常常见,往往造成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产生。36.结构的重新分析,一定会经过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所有实例都是结构a a;第二个阶段,有的实例是a a,有的是b b,有的既可以是a a也可以是b b;第三个阶段只能是b b37.“把”字句上古汉语中:“把+NP+VP”+NP+VP”结构中,“把”是实词,指的是“手拿着”,可以记为结构A A。如:A A: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积粟之实。(战国策秦策)A A: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非

17、攻下)38.中古汉语中,出现了结构B B,“把”变成了引入处置对象的介词。此时的语言中,既有结构A A,也有结构B B,还有可以同时理解为结构A A或B B的。如:A A:诗句无人识,应许把剑看。(姚合送杜观罢举东游)A/B A/B: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A/B A/B: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鹤入关因别舍弟)B B: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戏醉客)39.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则“把+NP+VP”+NP+VP”结构只能有结构B B的理解。如:B B: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曹雪芹红楼梦2626回)在这一重新分析的过程中

18、,“把”字发生了语法化,产生了新的虚词“把”。40.五、语法化“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跟语法化相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叫做“实词虚化”。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序列表现出比较强的单向性。实词 语法词 黏着成分 屈折成分41.汉语是孤立语言,所以会有自己一些特点。汉语的语法化主要体现为动词虚化为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名词虚化为派生性词缀,极少有虚化为屈折成分的。比如:动词“把”语法化为介词动词“给”语法化为介词的“给”引出

19、受益、受损者“子”语法化为词缀42.语法化的过程必然涉及重新分析,但重新分析不都是语法化。有时候重新分析会是一个词组变成一个词,成为词汇化。43.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词语的替换 词义的演变44.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1 1、新词的产生新事物的出现是新词出现的主要原因。新词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1 1)利用原有的材料和方法创造新词。如现代汉语“火车、电视、冰箱。2 2)借词。对借用者来说,借词也是新词。如:quarkquark(夸克),cleenex,cleenex(擦面纸),xerox,xerox(复印),kodak,ko

20、dak(科达)。(3 3)融合方言词。如“托儿、摆平、抄鱿鱼、另类”等。45.2 2、旧词的消亡 由于旧事物的消失以及认识和交际需求的变化,都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旧词消失的速度和数量总是远比新词的产生要慢或少得多,尤其在有文字的语言里,这些消亡的旧词依然保存在原有文献中,如有需要还可以随时复活,所以,任何一种语言词汇发展的趋势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46.二、词语的替换词语替换指现实现象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包括两种情况:1 1、为别的名称所代替。如“首”、“面”、“口”、“齿”、等。2 2、做了构词语素,“足”“”“足球”、“足癣”、“手舞足蹈”;“目”“目光”、“目的”、

21、“目不识丁”。47.词语替换的原因:1 1、语言外部因素社会生活、文化、心理方面:俸禄薪水工资,戏子演员,马夫司机。避讳:世代,死走,猪肝猪润、猪红。求新,或为增强表达力等。如一些网络用语,如把“强”写作“弓”和“虽”;把“喜欢”写成“稀饭”。48.2 2、语言内部因素:表达的需要(1 1)语言表达总是力求经济、明确,避免可能的混淆。为了使语言能有效地表达思想,避免同音混淆带来的歧义,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就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2 2)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词语的替换。同一个动词“保”,古代可以表达很多意思,不易区分,现在分别说成“保护”“”“保卫”“”“保存”“”“保养”“”“保持”“”“担

22、保”等。49.三、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1 1、词义演变的原因(1 1)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的。“坐”、“钟”(2 2)人们主观认识发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如,“心之官则思”,因此,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忖、忆、愁、虑”等多与思维活动有关。50.(3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快迅速锋利 慢钝。冷(温度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会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51.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同一范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例如:英

23、语的“meat”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后来由于“food”food”(食物)、dishdish(盘菜)的介入,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吃”的对象原来不限于固体食物,液体饮料、流体食物都可以吃,在水浒等小说中,“吃酒”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后来由于“喝”分担了“吃”的一部分意义,“吃”的对象才限于固体食物。52.(4 4)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例如:“赴”的古代的基本意义是“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后来和“赴”组合的不限于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因而扩大了“赴”这个词所指的实际意义的范围。到现在,“赴京”“”“赴宴”都可以说了,说

24、明“赴”的意义从古到今由于词义组合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53.又如:“美”表示“美丽”(外表好看)的基本意义古今相同。但在古代,它的组合关系比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在用于人的时候,既可用于女性,也可用于男性,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现在一般只用于人,而且一般是女性美54.2 2、词义演变的途径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是词义的引申(隐喻和换喻)。所谓词义的引申就是以一个意义为基础,由此派生出与这个意义相似、相关的意义。例如:头 (A A)人与动物的最上部 (B B)物体的顶端或两端。(C C)事物的起点或端绪。(D D)头领、头目。(

25、E E)量词。55.在汉语中,词义的引申还往往伴随着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和汉字形体的分化。如由“张”派生出“帐”、“账”、“胀”、涨”。“张”本来是一个动词,本义是“施弓弦”(说文),就是把弓弦张开 。把弓弦张开 “打”“”“展开”“张开”“”“打开”之物 “帐”“张开”“”“打开”之物以“张”计数“记账”的“账”物体在体积上的扩大,汉代就写作“胀”水之弥漫,写作“涨”,后逐渐用于其他事物 。声调的改变巩固了词义引申的结果,标志着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引申衍生而正式分化成几个词。56.3 3、词义演变的结果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1 1)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

26、比原来大。例如江、河。英语的“to arrive”to arrive”原来是“靠岸”的意思,现在泛指“到达”,不管是经由水道、陆路或航空路线的到达。“place”place”原来只指“大街”、“广场”,现在泛指一切“地方”。(2 2)缩小:如:瓦、丈人、臭。英语的“meat”meat”原来指“食品”,现在只指“肉”。“deer”deer”最初的意义是动物,现在只指鹿。57.(3 3)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如:闻、涕、步。英语的bookbook原来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即山毛榉,它的皮在古代曾经用作书写的材料,现在就用来表示写成的书了。英语的penpen,俄语的,法语的plumeplume,德语的FederFeder原指“羽毛”,因为人们用它来作为书写工具,因而后来就用来指钢笔。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语言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