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思考.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420899 上传时间:2025-0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初中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思考红河中学 祁久文 高科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目前,课堂教学互动理念随着课改的推进广为实践,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教学互动的质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堂 教学互动 有效性 思考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存在两种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是学

2、生在学习活动中,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学习效益。一、取得的成绩。通过此次开展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小专题活动,我们发现师生课堂教学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师生有效性的互动已逐渐成为每位老师备课、上课时及其重视的一个环节。通过组织对一些老师课堂教学的听研,总结如下:(1)能够展示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们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丰富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例如徐万斌老师利用生活中的爬楼梯把授课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

3、习积极性。王维柱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原来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知识。(2)教学环节设置环环相扣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例如,王雄老师在讲授诗经两首时结合血神个现在对爱情的懵懂理解,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让学生不知不觉之间进入课堂的学习之中。(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徐万斌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教授的是功率,这是比较抽象的。可是他通过让学生自己通过

4、爬楼梯的事件体会功、时间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这些学生自己的体验会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功及功率的大小。二、存在问题。当前,课堂教学互动理念随着课改的推进广为实践。但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1)活动不均衡性。 方式不均衡,教师为活跃了课堂氛围特意安排了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失去了平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互动留在大多数学生大脑中的不是知识,而是热闹好玩而已。 学生性格特征和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均衡性。教学互动搭建了优秀生和性格外向型学生展示的舞台,而后进生和性格内向型学生沉默不言,难以参与互动,因而课堂教学很容易形成两极分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讲授内容检查和学生讨论时,只有优等生

5、和一些性格外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和发言,而占很大比例的一些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成了旁观者,他们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欣赏其他学生的表演。 (2、)教学互动的问题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性的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或者教师设定几个问题或定性的几个结论让学生通过最常用的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会出现异口同声、一呼百应,讨论声此起彼伏的场面,看似效果明显,其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教学互动的目的不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教学活动要依目标而展开。教学目的不明确常常会出现老师提问大而不当或者问题比较笼统,学生不知所以,无从回答,课堂陷入冷场的尴尬。另外,师生间群体互动较多,个

6、体互动较少;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较多,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较少;互动内容上,多认知互动,少情谊互动;互动深度上,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等。给课堂教学氛围增添了许多热闹,可教学质量却停滞不前。三、解决对策 课堂教学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恰当把握时机,增进互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首先,要紧扣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互动的目的一定要明确,互动的内容服从于教育任务。教师要把课程标准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航标,在深钻

7、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难点;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互动的价值,结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身知识经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知识,远比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式回答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激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的智力活动与自身的情绪意志紧密联系的。情绪意志处于兴奋状态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教

8、师要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俯身倾听,细心观察,与学生共享教学互动的愉悦,及时给予学生关爱、鼓励、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效地互动,让学生获得成功和掌声,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在组织学生充分预习和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以“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为话题,用聊天的方式:是否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怎么回答的?父母有没有和你们谈过关于爱情等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并将自己喜欢或不懂的语句勾画出来,在自读后主动、热烈地品味、交流、争论有关想法。这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提高了课堂效

9、益。再次,要聚焦师生合作。课堂上师生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时,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教师应创造“学生学生教师学生”这样的教学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在充分思考、探索、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二)、凸现学生主体,强化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互动中对话,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1构建民主平台,在质疑中互动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

10、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思维的拓展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从有疑无疑更大的疑来激活学生探索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构建民主的平台,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给予学生勇气,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方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质疑高于教师提问,先于教师质疑的观念,更应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作正面回应,教师不能否决每位学生的提问。在质疑中互动,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能得到全面保证。 2珍惜感悟,在体验中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11、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体验和独特感悟。在教学中,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鼓励探索,在辩论中互动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辩论”的探索氛围,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鼓励合作中探究,探究中合作。在辩论中发现和挖掘他人精神世界,感受他人心灵的丰富多彩,想象能匠心独运,思维能创意勃发,语言能灵活鲜动。虽然辩论未必能得出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让学生在民主质疑中互动,既保持着学生辩论的互动热情,又能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12、、注重善教乐学,激活互动 1教师要掌握善教的方法和策略 一是选准切入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互动教学的前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因材施教,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二是理清知识点。理清知识点是实现师生互动的载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激发兴奋点。教师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注重启发与诱导,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四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互动的目的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

13、、加以拓展,克服思维定势,使学生标新立异,开拓创新,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发现,探究新知,追求进步发展。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开发智力,增进智慧。在课堂教学互动中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做到质疑和批判。质疑思维的开端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源泉。要求学生求同存异,在批判、吸收中长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新”。注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转引自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