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
2、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3、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
4、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
5、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
6、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C“
7、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答案】1C2D3B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由第4段可知,D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只要就
8、”的关联词语,原文第5段中是“只有才”。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
9、,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
10、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鲁出寇延绥 寇:侵犯 B听界外驻牧 听:任凭C帝称善,从之 从:听从 D玺御却之 却:后退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B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C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
11、授都督同知。D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
12、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5分)(2)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5分)【答案】4D5B6C7 (1)(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得分点:“湮废”“阑入”“交通”各1分,大意2分)(2)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得分点:“间”“羁掠”“具悉”各1分
13、,大意2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文段的大意是:成化二十年,王玺改而镇守大同。他有收复哈密之功,却没升官,于是向朝廷诉说,才被正式授官都督同知。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关于“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的说法错,应该是王玺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
14、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湮废”即“湮没、废弃”;“阑入”即擅自闯入;“交通”就是勾结、往来。第(2)句中的“间”即挑拨离间;“羁掠”即抓捕掠走;“具悉”就是全部明白知晓。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王玺是太原左卫指挥同知。成化初年。他被提升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卫黄河七墅。巡抚李侃向朝廷推荐他。阿鲁出侵犯延绥,王玺奉命充任游击将军赶去支援。与敌寇战于孤山堡,击败了敌寇。敌寇再次入侵
15、,王玺与之战于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都有功劳。他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充任副总兵,镇守宁夏。成化九年,王玺凭借将帅之才与周玉一同被举荐。成化十二年,他被提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镇守甘肃。黄河以西,从庄浪到肃州南山,是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的居住地。洪武年间,立石划界。相约砍樵放牧不能越过疆界。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王玺(向朝廷)请求道:“重新划定疆界,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因为界石已废弃,担心官军欺凌诸部,现在重新立石,任凭他们在界外驻留放牧,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这样,番人必然听从命令,便可悄悄消除他日之忧患。”皇
16、上觉得有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成化十七年,王玺任代理都督同知。当时王玺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担任参将,王玺唯恐难以调度管束,请求解除兵权,因此才有以上的任命。当初,哈密被吐鲁番侵扰,吐鲁番命其将牙兰驻守。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挨近赤斤、罕东,双方多次互相攻击,罕慎势穷力尽,孤立无援。朝廷商议后命令王玺在苦峪筑城,另设哈密卫来驻守。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成化十七年,王玺召集赤斤、罕东的将士,用牛肉、酒食犒劳他们,命他们协助罕慎。罕慎聚集两边的守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于是收复其地,仍命罕慎驻
17、守。朝廷听到捷报,给予(王玺)褒奖慰劳,并赏赐金币。不久,罕东人入侵,王玺抵御并击退了他们,向朝廷请求兴师征讨他们。皇上顾念罕东人时常协助罕慎,只派遣使臣对他们予以责备。第二年,北寇杀死哨兵,王玺率领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在狼心山、黑河以西攻击他们,多有斩获。成化二十年,王玺改而镇守大同。他有收复哈密之功,却没升官,于是向朝廷诉说,才被正式授官都督同知。王玺熟悉韬略,深谙文辞,勇敢而有谋略。朝廷大臣大都赞许他。王玺在边疆二十多年,番人十分害怕他。弘治元年,王玺去世。皇上赐其祭葬,赐予王玺家属厚重的财物,并对他们加以抚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醉中感怀 陆游早岁君王
18、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答案】8【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9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
19、,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全诗各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先分析诗中主人公过去的形象,再分析主人公现在的形象,最后加以对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8分)(1)锦瑟中追忆华年往事的起兴句子是: ,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3)离骚中表明
20、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 。(4)赤壁赋中运用拟人手法借箫声写愁情的两句是: , 。【答案】(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解析】试题分析:要答好名句默写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锦瑟、教、妆、竞等。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3分)渐渐消散的炊烟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慢慢地,就没了
21、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
22、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一个个乡里
23、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
24、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想到李家嫂子的
25、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
26、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D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2)
27、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答案】(1)AD(选对一个3分,全对5分)(2)老态龙钟。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每点两分)(3)这一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透
28、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照应开头的描写12段的描写。(表明观点1分,理由言之有理可得5分)(4)【示例一】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示例二】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
29、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根据作品对这个人物所作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及其他相关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此题尤其要注意题干的“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个要求,比较这两个形象的不同之处,切忌答非所问。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可根据此段结尾的内容分析其对表现小说主旨、揭示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个性以及收束全文(或卒章显志、发人深省等)的作用。具体到此题,从内容和形象上看,结尾的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
30、,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从小说主旨看,此结尾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从结构上看,此结尾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若认为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可从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等角度展开分析。若认为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可从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老木对家园对土地对老伴的珍贵的情感将要
31、渐渐消散等角度展开分析。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卷 表达题(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 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 ,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A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C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32、口诵心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适用于第1句。“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嘴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适用于第2句。“口诵心惟”指口中念诵,心里思考。适用于第3句。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在全球化去中心化的背景下,他在达沃斯讲台的精彩阐述无形中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了解、支持、认同,进而在共赢中实现发展。B在调查时,湖南大学一位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在湖南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到过可以自由转学的
33、文件。C借助颠覆性手段和阿里巴巴强大的营销能力,天弘增利宝成功实现了以小博大,成为首支国内基会史上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51位。D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数尽管跟北京奥运会相比有明显差距,中国体育代表团仍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答案】B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 , 。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 。 , 。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 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 低沉地、悲伤地构成自己的丧歌 在临终
34、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 这种声调,如怨如诉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中的整段文字围绕天鹅弥留时歌唱来写,因此应放在最前面;中“和谐的声音”紧承中的“歌唱”; 中“哀痛而深情的告别”紧承上文“将要断气的时候”;中“这种声调”紧承上文“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对的具体叙述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
35、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诗句)”的奇效。【答案】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而是适时做出精彩的解说 柳暗花明又一村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6请根据下面的一则消息,先拟出一个新闻标题,再写一则观点性简评。(5分)据湖南岳阳市有关部门人士介绍,2015年春节期间,游客只要在10分钟内用普通话背诵出岳阳楼记,就能获得一张“免费通行证”,可在当天免费畅游岳阳楼。从初一至初三,已有1300多人在10分钟内完整背诵出368字的岳阳
36、楼记,免票登上了岳阳楼。岳阳楼景区2013年开始推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截至目前,已有数万名游客通过背诵古文登上岳阳楼。(1)新闻标题(20字以内): (2)观点性简评(30字以内): 【答案】【标题】逾千游客背诵岳阳楼记免费登上岳阳楼(或:背出岳阳楼记免票;或“上千游客获“通行证”)【简评】“背古文免门票”让利于民,又传承了中国经典文化。(或: “背古文免门票”为旅游加入了“文化味”,不妨推而广之。)【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第一小题,可先确定新闻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事情,然后据此确定标题;也可揣摩读者心思,用最能吸人眼球的语句做标题。解答第二小题,应就此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赞
37、成或反对均可。但应持之有据、有说服力。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全面理解材料,
38、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习作例文】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知识时说:“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当他被一只青蛙质疑的时候,瞧不起他,最后被青蛙反驳得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夸奖青蛙的独特见解。教授为什么会被一只青蛙反击得哑口无言呢?知识没有青蛙丰富吗?当然不是,因为井底之蛙比谁都了解井底,因此有了它的独特见解打井不需要从底层做起。教授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看到井底之蛙的长处。许多人自恃学富五车,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所以容不下他人质疑。其眼界之高自然也看不到别人
39、的长处。这种看不进别人长处的心态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就像教授被青蛙所扳倒看似偶然,但偶然中自有必然的东西,谁让他看不起别人呢?高傲自然不是做学问之人应该有的,是社会的浮躁造就了众多的傲慢。我们还是得多让心静下一点,多谦虚一点,即使井底之蛙也有可学之处。社会的浮躁使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而我们传扬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则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就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之圣人们提倡的无疑是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今之众人们却是与其背道而驰,而且却走越远了所以我们要放低心态,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不像教授一样被动物们孤立取笑。试想教授如果是乐于解答动物们的疑惑,谦虚一点,听听青蛙的见解,也不会被所有的动物所取笑啊。不轻视别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视自己,连井底之蛙在面对教授时都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何况是我们呢?诸葛亮亦能被三个臭皮匠赛过,皮匠虽然智慧不及诸葛亮,但在某一方面上却有自己的见解,是连诸葛亮也比不上的。可见人人都有其所长,是其他人怎么也赶不上的,每个人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才会使这个世界更加精彩,这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之一,不轻视自己的话,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多看看别人的“独特见解”,别人的长处,才是一个善于做学问之人应有的态度。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