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说明截一个几何体取材于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截一个几何体的说课文稿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评价”五个方面阐述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和教学的反思。教学过程设计了“数学沙龙”、“观察时空”、“试验探究”、“交流之窗”、“能力拓展”、“思维升华”、“学法指导”和“天天向上”八个板块,引导学生动手,利用截几何体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能想象几何体的截面。培养学生体会“想做想”、“猜测
2、实验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教学评价既注重知识评价又重点突出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设计了“实践活动记录表”,评价结果以“分数+评语”的形式呈现,并将“实践活动记录表”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这一设计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时反思教学和评价的设计,将数学思考推向深入。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一、说教材截一个几何体取材于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本章对后继章节的
3、学习起着统领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体系,本章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及数量关系,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在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背景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自主精神,使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都能有所发展,从而关注学生人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利用截几何体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能想象几何体的截面。培养学生体会“想做想”、“猜测实验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的能力。
4、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地位、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年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一些几何体进行切和截的过程,初步了解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理解截面的意义。2。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通过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用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猜想截面的形状,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几何直觉,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的数学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难点:同一几何体不同角度切截所得截面的不同形状的想象与如何截,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培养说理、交流的能力。二、说教法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常见的几何体的特点,理解了各种生活中所熟悉的几何体的表面组成;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动态与静态的关系,但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强,空间观念还不完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个学段的学生好奇心
6、强,喜欢探索、解剖身边的事物,对出现在自己周围的物品进行实际的动手切截,热情势必较高,再配合创设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探索知识,从而获得知识。本节课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策略分析1、观察猜想: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丰富的图片,联想这些截面图形与实际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切、截之前,首先让学生对切、截的结果进行思考、猜测:切、截所得到的面将会是什么?这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2、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思考、猜想的前提下,再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并
7、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切截出不同的截面),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方法也是适应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3、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伴讨论、交流,为什么可以切、截出那么多不同的截面?怎样才能切、截出这些截面?与小组成员共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猜想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在电脑上完成用一个平面对正方体无限次切截的过程,以弥补实物
8、操作中只能进行有限次切截的不足,同时利用动画效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截面与几何体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发现截面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学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
9、。由于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真正将课堂变为展示自我的舞台,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数学沙龙以问题“CT你知道吗?”引入课题观察图片特征,思考CT图片与截面意义。从CT图片出发,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观察时空提出“什么叫做截面?”;动态演示截面的形成.观察截面形成的过程,理解截面的概念.利用电脑演示切正方体的实例,理解截面的意义;猜想、验证正方体的四边形截面,由学生最易接受的情形开始。想象一下,一个正方体
10、用怎样的方法,可以使截面成为四边形?动态演示常见的几种情形.想象截面成为四边形的情形,通过演示课件验证自己的想法.试验探究试验活动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除四边形外,还可能是什么形状?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巡视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分小组操作,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在猜想中没想到的截面图形。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培养学生体会“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体会“想做想”的数学活动过程。交流之窗积极鼓励四人小组代表说出能截到多少个不同的截面
11、,选取一些小组让他们进行演示说明。并积极肯定他们的做法。小组代表分别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对于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的学生比较容易完成,五边形、六边形较困难。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的实验操作型课件进行演示切截活动,对正方体进行动态的切截,让学生在切截的过程中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发现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规律。操作利用 “z+z”智能平台制作的实验操作型课件对一个正方体进行动态的切截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观察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去发现一定的规律。通过自主
12、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发现截面的各种形状,得 出截面产生的规律。能力拓展设计两个练习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截面的认知能力。学生完成所给的练习(说出截面是什么形状),并积极发言,全班交流。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截面的认知能力。思维升华由用平面截正方体到用平面去截一个圆柱、一个圆锥,截面可能是什么图形?再到“用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如果截面形状是圆,你能想象出原来的几何体可能是什么?”进行逆向思维。学生首先自己进行思考,再和同伴进行交流,提出可能的图形。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尽可能多的截面情况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小结知识点;指导学生完成实践
13、活动评价表。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小结知识点;完成对自己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其主体地位,并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天天向上布置实践作业、思考作业和小论文三项作业。课下完成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及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真正让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五、说教学评价1、评价要点1.1 知识评价在“交流之窗”、“能力拓展”、“思维升华”栏目分别设计关于截面的问题,层层递进,反馈学生关于截面的意义的掌握情况;在推荐的实践作业、思考作业和小论文三项作业中,进一步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1.2 过程评价应重点突出
14、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如:关注学生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体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能否尝试用不同方式清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2、过程评价方式、方法 除上述的过程评价要点中提到的评价方法外,本节课设计了“实践活动记录表”,评价结果以“分数+评语”的形式呈现,并将实践活动记录表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实践活动记录表姓名实践活动名称时间你所承担的任务是否满意你认为自己最适合承担的任务接受他人的想法3=有很多事实;2=有少量事实;1=无事实语言表达能力3=强;2=一般;1=不够助人操作动手操作能力对问题解决的贡献自
15、主探索能力实践活动的结论组长评语教师评语3、反思3.1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关于CT的阅读材料引入课题,设计动画引导学生认识截面的意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正方体实物的切截活动,并在小组活动中充分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能力拓展”、“思维升华”等板块进一步反馈、提高学生对截面的认知水平。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是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求,使学生真正体验做数学的快乐。3.2评价反思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
16、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直观思考等对形成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的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并得到提升。借助合作交流,大家的共同感受对促进空间观念有巨大作用。本课评价设计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上述的“实践活动记录表”反馈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的表现与反思,比较适用在实践性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同时在“自我评价”板块中设计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给自己一个评价吗?”、“请对自己小组的活动作一评价?”等问题,期望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同时评价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既可以谈自己的成功体验,又可以说不足或建议,使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反思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