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基础 讲实效-浅谈高三历史复习 高三年级教学主要是对中学阶段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凡是经历了高三的师生都有这样的感受: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考需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是摆在每个高三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以下就高三历史的复习问题,结合我在历史复习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构建知识网络。历史复习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网络,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有条理的知识网络。有线索的整合历史知识,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分
2、门别类,重新梳理,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经过层层分解,形成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形成了“知识之树”,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高三复习中指导学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系统化。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理论性较强的材料题,甚至理论性较强的选择题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既是平时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力的提高就无从着手。而这些基本理论往往是教材中的隐性内容,容易为教师所忽视。因此,在
3、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逐步对教材中蕴含的史学理论体系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 四、训练模拟化。它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其一,训练形式的模拟化。指试卷的长度、题型、分值要跟高考大体保持一致,试题要具有示范性。使学生熟悉高考的形式,形成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其二,能力要求的模拟化。试题的难度及对能力的要求要相当于或略高于高考试题。设计模拟试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向高考试题靠拢,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高考情景,营造高考氛围 ,使学生经受多次“实战演习”,以便在真正高考时做到临阵不慌。其三,讲评的模拟化。讲练结合,精讲精练,是高考历史复习的良性循环。讲评的模拟化,要求教师钻研高考答案,尤其是主观
4、性试题的答案;对审题及题目的构思、行文等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复习和考试中暴露的带有普遍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剖析错误的根源,同时进一步点拨思路,讲评方法,要把讲评看作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考研究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上好讲评课,可以节省多次不必要的书面练习,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有利于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答题浓缩化。构筑体系、理清线索的目的是要把知识要点反映在答题上(尤其是问答题),它要求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这方面高考参考答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但学生答题通常是整段整段地写,密密麻麻,不得要
5、旨,这是缺乏提炼概括能力的表现。要帮助学生摒弃那种罗列知识点的简单做法,努力实现“四化”,即答题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段落化”就是要根据问答题的设问来确定段落,一般来说,有几问就将答案分为几段。“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炼、准确,做到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有条不紊。“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语言。平时问答题练习,可学习答题浓缩化,进行多种角度的大容量的问答题训练是必要的,浓缩答案要点是充分利用时间、减轻记忆负担、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法,也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总之,采用以上做法进行复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构筑知识结构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复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争取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 复习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必须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只要瞄准高考,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