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阅读术语.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393023 上传时间:2025-01-0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术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语文阅读术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用:直抒胸臆,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 作用:仿佛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3.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文章思路、线索 1.所谓思路,就是思考的线索。对于作文而言,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写什么,怎么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思想轨迹,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表现。 2.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 分类有(1)以人物为线索(2)以事情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地点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 作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五、 语文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一)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有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也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六、修辞手法及作用: (1) 比喻 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拟人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 夸张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 对偶 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 排比 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 用典 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 反语 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 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七、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 1.叙述也叫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交待背景,为写下文作铺垫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人物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人物(怎么样)的性格。 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烘托(怎么样)的气氛,衬托了人物(怎么样)的性格 心理描写: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变化 3.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作用:详细清楚地交代了(什么物体) 的特征,科学准确地介绍了(什么事物)的特征。 4.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作用:直抒胸臆,抒发了(怎么样)的情感,表达了(怎么样)的观点 5.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八、 拟标题、标题含义、标题作用 1. 拟标题,就是拟写文章的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记叙文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文题,如同一个人拥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令人心动。 那么,怎样的文题才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呢? (1)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为了忘却”来修饰“记念”,这一组矛盾的概念,发人深思。审读全文,重新咀嚼“忘却”的含义,才理解“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要把压抑在心中的沉重、悲哀暂时忘记,轻装上阵,更有效地战斗,以此来纪念死难烈士。 (2)巧妙修辞,精彩纷呈 这样的题目形象生动,令读者耳目一新。如一篇记叙文回归自然,走向生活的游记散文,则采用拟人的手法命题:《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 《乌云过后是晴天》运用比喻:落寞的心绪后,生活重新变得愉悦而美好; (3)借用歌词,通俗活泼 如 《青青河边草》 以儿时整天超负荷地割草,来反映过去艰辛的生活,表现两代人对青青河边草不同的人生感受。 《同桌的你》,记叙同学之谊。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 ,倾诉中学生心声:渴望走出整日读死书的枯燥无味的生活,构建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 《你在他乡还好吗?》 怀念远方朋友,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4)在貌似荒诞中求新颖 有些文题,于理不符,但在貌似荒诞的情理安排中,却给人全新的感觉。如《与李清照约会》叙述一位文学爱好者,敬重李清照人格、才华,以及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对他文学的熏陶。 (5)借用古典诗词,雅致有品位。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叙述减负在校园引起的强烈反响。 《斯人虽已殁,千古有余情》追忆一个为教育而献身的老教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叙海峡两岸同胞骨肉情深及中秋之思。 《今霄酒醒何处?》揭露社会上公款吃喝的腐败现象。 2. 标题含义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如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 标题的作用标题无非有这样几个作用,通常两到三个作用组合。我们来看: 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1)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例: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 (2)交代写作顺序。 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3)交代文章主题、情感。 例: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标题交代文章表达的情感--对爸爸妈妈的热爱。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是文章的线索。 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 九、 概括文章内容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十、 词句理解 1.词语的理解要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如果是独立的词语,比如就是一个词,最好的办法是用分解法,把词先拆开,再把意思合起来理解。比如噩耗,噩,不幸的;耗,消息;合起来就是不幸的消息。 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解释,按照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比如,法布尔的《蝉》中有一句话是“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其中的“墁”有两义,一是涂抹、粉饰;二是用石、砖等铺饰在地面上。根据上下文,我们只能选择第一个义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各类汉语能力考试必考的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结构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2) 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也叫主旨句。 (3)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或蕴含某种深层含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含而不露,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根据上下文可以体会到。 (4)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 (5) 含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句子。 (6) 具有警策作用的句子。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具有发人深思、动人心魄、催人奋起的作用,被广泛引用的句子。 (7) 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 (8) 用典句,即句子中用了典故。这类句子一般只有知道典故后才能透彻理解。 3.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第二个方面: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使结构严谨。 十一、段句在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一)位于文章的开头 开篇点题,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的叙事作铺垫。 (二)位于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衬托作用。 (三)位于文章末尾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和文章开头呼应,点明主旨,升华感情。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十二、仿写或补写 1. 仿写是指仿照例句写句子,要求修改后的句意与原句意相符,且词性对仗工整。 仿写要求: (1)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 (2)词性要相当。 例: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2. 补写 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要求: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十三、标点符号的用法 1. 破折号_ (1) 解释说明的作用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2) 引出补充说明的话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 ——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3) 表示语意转折 “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4) 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5) 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 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6)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7)表示声音延长 “卖——扇子啦!” 2.双引号“  ” (1)表示引用的语句。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2)表示特定称谓。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3)表示特殊含义(也表示否定和讽刺)。 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秩序”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4)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5) 用于话语之中。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省略号…… (1) 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 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例举的省略: 辞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词语,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 (2)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 表示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顿号、 顿号和逗号一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的,它与逗号的不同点是: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相当于连词“和”,也就是说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字;用“和”的地方,不一定都可以换成顿号。 例如: 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广大城乡用的电,部分是从这儿输送去的。 (1)用于分隔句中并列词语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3)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之后。 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4)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如: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5)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十四、人物形象的分析 1. 主要从四个方面揣摩人物形象 (1)从肖像描写上分析,肖像描写, 就是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通过肖像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 (2)从行动描写上分析。行动描写, 就是通过人物行为和行为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中“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从韩麦尔先生的行动上,我们深彻地感受到他对自己的祖国那种强烈的爱国和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体现了韩麦尔老师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终将战胜敌人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念。 (3)从语言描写上分析。语言描写, 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境界,心理活动。以刻画其性格特点。如《羚羊木雕》当得知我把珍贵的羚羊送给好朋友万芳后,妈妈、爸爸、奶奶各说了一段话,我们先看妈妈的话,内容上,她认为羚羊木雕贵重,不该送人,要“我”讨回,一个重财轻义之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说话语气上看,她是非常严厉之人,“现在就把它要回来!”毫无商量的余地。爸爸说话比较讲究技巧,他在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上异于妈妈,但这也掩饰不了他轻义重财的性格,他同妈妈属于同一类型之人,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爸爸的话语之中透着冷酷的个性。奶奶话虽不多,但她更明白事理,她知道要回羚羊木雕,对孩子的心理,对孩子之间的感情,对两家大人之间关系影响都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物,不过奶奶在家庭中进位不高,是作不了主的。 (4)从心里描写上分析。心里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心里活动,能够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皇帝新装》中,面对眼前一无所有,老大臣心里想到:“通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年轻的官员:“这大概是我不配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皇帝:“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在骗局面前, 他们三个人都否定了自己是愚蠢的, 否定自己不称职,目的何?老大臣、 年轻官员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头顶上的乌纱帽,皇帝是为了保住自己皇位。正是由于这种心理,才把裸体游行丑剧的发生。作者描写三人心里时,技巧娴熟,写老大臣心里,用祈使句:“愿上帝可怜我吧!”表示哀叹, 突出老大臣衰朽的特点。写皇帝, 用疑问句:“这是怎么回事呢?” 细腻地表现出皇帝惊异疑惑的心理状态,写年轻官员,用感叹句:“我并不愚蠢呀!”写出年轻得志,自信心不强的特点。除上面外,我们还可从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烘托描写等方面揣摩人物形象,一句话,阅读要紧扣情节,结合背景及对人物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十五、阅读拓展 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看好题目的要求。这种题很简单的 ,你只要明白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或者文章的主旨就行 。 答题格式: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生活中的感悟我明白了+文章的道理或主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习(或运用)文章的道理,好好学习,争取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