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参考答案一、 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 标单位 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644570643070469474840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358147431549466521076190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1096551203331358231598781823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721443500555677047788604( 1) 什么是增加值?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
2、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 主要有两种: 生产法和收入法。生产法: 某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 增加值=该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 总产出-该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 中间消耗收入法: 某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 增加值=该机构单位( 产业部门) (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 2)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 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 即
3、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 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 资本报酬价值( 固定资本消耗、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 具体包括最终消费( 居民最终消费、 政府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净出口( 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 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 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中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答: 中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48401/46251) 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18
4、2321/89404) 1/5=115.32%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可支配收入、 最终消费、 国民储蓄、 投资与资本形成、 金融资产与负债、 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 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 国际劳务、 国际投资、 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答: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
5、一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更能够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 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消费、 私人投资、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 GDP = CA + I + CB + X 式中: CA为消费、 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 X为净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 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 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
6、产出-中间投入(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 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 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无论是从生产、 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 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 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 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 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当前, 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 在国内生
7、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 但其三种方法能够同时并用, 相互验证。二、 计算分析题1.某企业 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 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 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 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 增加值。 解: 企业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1=65( 亿元) 2.已知某地区 以下统计资料: ( 1) 总产出15000亿元; ( 2) 最终消费8110亿元, 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 公共消费2510亿元; ( 3) 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 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亿元, 库存增加24
8、亿元, 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 4) 出口1200亿元; ( 5) 进口1060亿元; ( 6) 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 7) 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 8) 生产税610亿元; ( 9) 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 1) 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中间消耗、 营业盈余; ( 2) 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解: ( 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2037+( 1200-1060) =10287( 亿元) ( 生产法)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 收入法) 营业盈余
9、=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10287-1480-5240-( 610-15) =2972( 亿元) ( 2) 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 亿元使 用来 源总产出 15000最终消费 8110减: 中间消耗 4713居民消费 5600劳动者报酬 5240公共消费 2510生产税净额 595资本形成总额 2037固定资本消耗 1480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营业盈余 2972库存增加 24贵重物品净获得 3净出口 140出口 1200减: 进口 1060国内生产总值 10287国内生产总值 102873.已知如下中国实际统最终消费计数据资料:
10、单位: 亿元年 度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54600.932499.82240.2 58927.437460.82204.7 62798.542304.92794.2 67442.551382.72686.2 75439.762875.34079.2 要求: ( 1) 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 2) 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并做出分析。 ( 3) 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并做出分析。解: ( 1) 国内生产总值、 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 ( 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
11、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9340.998592.9107897.6121511.4142394.2最终消费所占比率( %) 61.159.858.255.553.0资本形成所占比率( %) 36.438.039.242.344.2( 2) (3)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 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本期间内,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 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 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为
12、正, 说明出口大于进口, 数值逐年有所增加。本期间内, 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降低, 表明中国消费的相对地位有所回落。(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 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但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本期间, 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提高。表明中国投资比重增大。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 第四章第六章) 一、 简答题1、 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 收入分配是一
13、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 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 包括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 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 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 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 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 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2、 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 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答: 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 分配的起点是各
14、机构部门的增加值, 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 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 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 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 由此反映了劳动者、 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 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 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 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 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经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
15、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3、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完成 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 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单位: 元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4478.54 1284.20 786.94856.41 1682.57 1472.761228.91 474.21 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 1)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2) 消费率3) 恩格尔系数答: ( 1)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 4478.54+1284.20+786.94+856.41+1682.57+1472.76+1228.91+474.2112264.55( 元) (
16、 2) 消费率为: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 3) 恩格尔系数为: 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 二、 计算分析题4、 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 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 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 银行存款860亿元, 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 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计算: ( 1) 居民储蓄额( 2) 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 3) 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 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 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解答: ( 1) 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 亿元) ( 2) 居民的净金融投
17、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1850+08001050( 亿元) ( 3) 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存款+股票+保险) 净金融投资额=( 860350280) 1050440( 亿元) ( 4) 账户: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账户 单位: 亿元 使 用 来 源最终消费支出 4950可支配总收入 6800总储蓄 1850合 计 6800合 计 6800居民部门资本账户 单位: 亿元 资产 变 化 负债和净值变化资本形成 800总储蓄 1850净贷出( +) /净借入( -) 1050合 计 1850合 计 1850金融帐户 单位: 亿元资产变化负债变化银行存款 860股票和债务 350保险 28
18、0负债 440净金融投资额 1050合计 1490合计 1490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 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5、 设有职下资料(单位: 亿元): 有形资产4000, 非金融无形资产400, 金融资产320, 对外金融负债360。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解: 国民资产负债总额(即净值)=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 =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净额 =4000+400+(320-360)=4360亿元期中测验下面是中国 -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 试按题目的要求进行计算和分析。单位: 亿元年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19、其中:第三产业其中:年底总人口数(万人)工 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88254.095727.9103553.6116603.2136584.314628.215411.816117.317092.120768.144935.348750.052980.261274.172387.239047.342374.645975.253092.962815.15888.06375.07005.48181.39572.129904.633153.036074.838885.743720.65408.65968.36240.36715.67694.27316.07918.8
20、8476.79238.110098.5126743127627128453129227129988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 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并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哪些生产成果组成。2.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 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作出分析。3.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有何不同。5.简述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6.结合中国近年经济建设的情况, 计算 - 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及特点。13题答案如表: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国外净
21、要素收入(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人) 89468.197314.8105192.3117390.2136875.9-1214.1-1586.9-1257-649-291.67059.07624.98189.29084.010529.94、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国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这些增加值在进行分配时, 要分配给不同的劳动者和投资者以及管理者, 其中一部分可能分配给非常住单位; 同样, 非常住单位创造的价值也可能分配给常住单位, 互有进出。因此, 国民收入就是考虑这种互有交叉的分配结果, 形成与国内生产总值有差异又有联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各部
22、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5、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6、 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增加值比重( %) 增加值比重( %) 89468.197314.8105192.3117390.2136875.914628.215411.816117.316928.120768.116.3515.8415.3214.4215.1744935.348750.052980.261274.172387.250.2250.1050.3452.2052.8929904.633153.036074.839188.043720
23、.633.4234.0634.3433.3831.94从上表计算能够看出,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呈平稳发展势头,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小幅震荡、 平稳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作业3答案一、 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与差别。 答: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 ( ) 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 范围、 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 ) 在核算层次上,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 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 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
24、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 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的。2.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原则答: ( 1) 复式记账原则。就是说每一笔国际经济交往, 都应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和贷方同时反映, 但所借贷的科目不一定相同。贷方项目主要包括: 货物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收入、 接受的无偿援助或捐赠、 对外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等; 借方项目主要有: 货物贸易进口、 服务贸易支出、 对外提供的无偿援助或捐赠、 对外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等。( 2)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计价原则。例如, 加工贸易原材料进口按照进口实际价格记录, 加工后成品出口按照出口商品的市场价格计算, 不一定完全等于加工货物出口的收汇额。( 3) 以所有
25、权转移为标准的记录时间原则。一般来说, 货物和金融资产的交易, 当她们不再是原来所有者帐上的资产而成为新所有者帐上的资产时, 就应加以记录。( 4) 所有的记账一般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记账货币能够是本国货币, 也能够是其它国家的货币。( 5)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个项目的贷方减去借方, 就是相应项目的差额。当贷方大于借方时, 表明该项目是顺差, 反之则是逆差。3、 人口核算包括哪些内容? 劳动力核算包括哪些内容 ? 答: 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 ( 1) 人口总量统计。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 2) 人口变动统计。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 迁移) 变动统计。( 3) 人口构成
26、统计。包括: 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 人口的经济构成; 人口地区构成统计; 人口的社会构成。劳动力核算包括: ( 1) 社会劳动力资源和构成数量的统计; ( 2) 社会劳动者数量和构成的统计; ( 3) 社会劳动力变动统计。二、 计算题1、 以下是某地区国民经济统计原始资料: ( 万元) 总产出100万元; 中间消耗60万元; 出口额10万元, 其中货物7万元, 服务3万元; 进口额5万元, 其中货物3万元, 服务2万元; 居民最终消费26万元, 政府最终消费6万元; 资本形成3万元; 从国外得到原始收入8万元, 付给国外原始收入7万元; 从国外得到经常转移收入3万元, 付给国外经常转移2万元
27、。要求: ( 1)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编制货物和服务账户; ( 2) 计算国民总收入、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国民总储蓄, 并编制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 3) 计算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 编制货物服务部分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根据结果对国际收支情况作简要分析。解: ( 1)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100-60=40( 万元) 货物和服务帐户 单位: 万元来源使用总产出 100进口 5货物 3服务 2中间消耗 60最终消费 32居民消费 26政府消费 6资本形成 3出口 10货物 7服务 3总供给 105总需求 105( 2)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40
28、+( 8-7+3-2) =42( 万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 42-3) +( 3-2) =40( 万元) 国民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40-32=8( 万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单位: 万元来源使用最终消费支出 32国民总储蓄 8固定资本消耗 3国民储蓄净额 5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40固定资本消耗 3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37合计 40合计 40( 3)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 10-5) +( 8-7) +( 3-2) =7( 万元) 货物与服务对外帐户 单位: 万元来源使用货物与服务出口 10货物出口 7服务出口 3货物
29、与服务对外交易差额 -5货物与服务进口 5货物进口 3服务进口 2合计 5合计 5分析: 该地区的国际收支中,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呈现顺差。其中, 货物与服务、 原始收入、 经常转移项目均呈现顺差。货物与服务呈现顺差, 说明出口商品与服务大于进口; 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收入呈现顺差, 说明从国外获得较多的劳动报酬、 生产税、 财产收入等。2某国有如下资料: ( 1) 劳动报酬 0亿元, 生产税21000亿元, 所得税6000亿元, 生产补贴16000亿元, 固定资产折旧12800亿元, 营业盈余9260亿元,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60亿元。( 2) 国民可支配收入50000亿元, 总消费360
30、00亿元, 总投资11000亿元, 进口1380亿元, 出口1440亿元, 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 净额-30亿元。要求: ( 1) 用两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 国民净收入等指标; ( 2) 计算总储蓄、 净金融投资指标。( 1) 解: A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36000+11000+(1440-1380)=47060(亿元)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 0+12800+(21000-16000)+9260=47060(亿元)B国民总收入从初次分配的角度计算=GDP+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47060-60=4700(
31、亿元)从再分配的角度计算=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自国外转移收入对国外转移支出) =50000( 30)=50030( 亿元)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47000-12800=34200( 亿元) =5003012800=37230( 亿元) (2)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50000-36000=14000(亿元)净金融投资=总储蓄+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总投资=14000+( -30) -11000=2970亿元3已知某地区某时期的下列资料: ( 单位: 亿元) ( 1) 期内总产出8553, 中间消耗3775, 最终消耗3858, 总资本形成889( 其中, 固定
32、资本形成总额905, 固定资本消耗589) , 产品中出口1124, 进口1093。( 2) 期内劳动报酬支出2583, 来自国外劳动报酬净收入-10, 生产税净额601。其中, 对国外支付产品税5, 另对国外财产收入净支付16。( 3) 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1, 资本转移净额-3。( 4) 期内对国外负债1632, 其中, 长期资本往来1500, 短期资本往来132; 金融资产净购买1630, 其中, 长期资本往来1530, 短期资本往来100。根据以上资料: ( 1) 计算下列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5533775=4778( 亿元)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33、总值-对国外支付产品税-对国外财产收入净支付=4778+( 10) 516=4747( 亿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固定资本消耗=4747+1589=4159( 亿元) 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41593858=301( 亿元) 国外净资本流入=国外负债+金融资产净购买=1632+1630= 2( 亿元) ( 2) 编制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体系。货物与服务账户单位: 亿元来源金额使用金额总产出8553中间消耗3775进口1093最终产品使用5871最终消费3858总资本形成889固定资本形成905其中: 生产损耗589 净 额316=905-589库存增加-
34、16=889-905出口1124总供给9646总需求9646生产账户单位: 亿元使用金额来源金额中间消耗3775总产出8553增加值总额4778固定资本消耗( ) 589增加值净额418985538553收入形成账户单位: 亿元使用金额来源金 额劳动报酬2583增加值总额4778生产税净额601固定资本消耗( ) 589营业盈余2133增加值净额4189固定资本消耗( ) 589营业盈余净额1005合计4778合计4778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单位: 亿元使用金额来源金 额财产收入净支出555劳动报酬2573原始总收入4747生产税净额596固定资本消耗( ) 589营业盈余总额2133原始净收入4
35、158固定资本消耗( ) 589营业盈余净额1005合计5302合计5302其中: 劳动报酬国内劳动报酬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2583(-10)2573生产税净额国内生产税净额支付国外的生产税净额6015596财产收入净支出=合计原始总收入=53024747=555收入再分配账户单位: 亿元使用金额来源金 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748原始总收入4747固定资本消耗( ) 589固定资本消耗( ) 589国民可支配净收入4159原始净收入4158经常转移净收入1合计4748合计4748 其中: 经常转移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原始净收入 =41594158=1来源合计=原始总收入+经常转移净收入=47
36、47+1=4748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单位: 亿元使用金额来源金 额最终消费支出储蓄总额固定资本消耗( ) 储蓄净额3858890589250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 ) 国民可支配收入47485894159合计4748合计4748其中: 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支出=47483858=890 储蓄净额=储蓄总额固定资本消耗=890589=250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4748-589=4159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综合练习)答案 综合练习( 一) 一、 单项选择题1在国民经济核算历史上, 英国经济学家( B) 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
37、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A.J米德B.R.斯通C.范.克利夫D.S.库兹涅茨2下列经济量中, 属于流量的是( D) A.固定资产数B.存款数C.人口数D.销售数3MPS核算体系中的生产活动( A) A.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B.只局限于非物质生产部门C.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 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D.以上都对4下列经济单位中, 属于中国常住单位的是( D) A.在国内旅游的外国旅客B.在国外定居的华人居民户C.在中国境外的中资企业D.在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5.下列单位中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D) 。A.自来水厂B.机床厂C.建筑公司D.医院6.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采取的现形市场价格, 由于各种价格包含
38、的因素不同, 存在以下关系( D) 。A.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B.购买者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C.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购买者价格D.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7.下列不计入服务产出的是( D) A.政府为住户提供免费服务B.非盈利机构为住户提供免费服务C.医院为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D.住户整理家务8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 B)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格。A.生产单位B.基层单位C.企业事业行政单位D.机构部9.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 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的价格标准是( A) 。A.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中间消耗按购买者价格计算B.总产出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中间消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C.两者都按生产者价格计算D.两者都按购买者价格计算10已知第j部门总投入为100亿元, 其中消耗第i部门产品价值20亿元, 则直接消耗系数为( A) A.0.2B.5C.120D.无法确定11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的是( D) 。A.贷款B.地下资产C.债券D.机器设备的租借12收入初次分配是对( A) 的分配。A.增加值B.总产值C.国民收入D.经常转移收支13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将所得的1000元奖学金捐赠给希望工程, 则该项活动属于( A) A.经常转移B.资本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