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8385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赵文平摘 要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优化课程功能的基础,课程结构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实践要素,也是课程论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经历了潜隐化、独立化和丰富化三个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发展特点是内涵日益丰富、视角逐渐多样、问题域不断扩展、方法呈现混合化。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趋势:一是明确研究使命,即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聚焦研究任务,即在问题解决中构建“课程结构论”;三是拓展研究问题,即在多维视界中不断扩大问题域;四是树立研究思维,即在关系、整体与结构思维中破解课程

2、结构问题。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论作者简介 赵文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300222)。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23)03-0034-08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课程,高质量的课程离不开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指的是按照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1。课程结构作为一种课程门类及内容的组织形式,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说,其对于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

3、的实践推进和课程研究的理论深入,学界越来越重视对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讲,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学术历程?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前行?本文尝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成就进行系统梳理。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潜隐化的课程结构问题研究(19491981年)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由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课程论学科,在学术话语中也没有“课程结构”这一概念,但已探讨了课程结构中的一些局部问题,只是尚未称作“课程结构”。那时的课程结构问题研究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问题和教学内基

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教材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BJA220259)。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OI:10.3969/j.issn.1671-2277.2023.03.004第35卷 第3期2023年6月Vol.35,No.3Jun,2023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3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容问题上,是一种潜隐化的课程结构研究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教学论思想的影响,还没有明确提出课程概念,但已有不少研究关注课的类型与结构。如柳尔于1957年发表在数学通报

5、杂志上的数学课的类型一文,将数学课分为预备课、概念课、例题课、熟巧课、分析作业课、复习课、考查课、综合课,这实际上是对某一门具体课程所做的分类,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层面的课程结构。虽然那时的学术话语中没有明确提出“课程结构”这一概念,但是所讨论的问题实质上属于课程结构的范畴。再如1958年余元希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的数学课的体系、类型和结构一文,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了结构上的分析,比如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这类课的结构,可以划分为:复习已经学过的有关理论知识、提供当前工作的任务、研究例题、小结、学生独立作业、总结并指定家庭作业。这仍然属于实践运行着的一门课程的具体操作结构,属于微观结构。背后所

6、体现的是大教学思维,课程结构属于教学中的课程结构。也有不少研究从课程设置的视角探讨课程结构问题,虽然没有在成果中呈现出以“课程结构”为题名的章节标题,但是在探讨某一科目的课程设置问题中潜藏着结构问题。李赞和发表在数学通报1958年第6期上的关于中学设置算术课的问题初中算术课程的设置问题一文就属于此类研究。论文探讨了中小学算术课的内容布局及课时安排,更多是对内容布局的一种经验上的探讨,缺乏从学习心理和知识结构的角度去论证本门课的内容结构。进入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关于课程结构的研究受到冲击,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缺乏相关文献,无法考察到这一时期的研究情况。直到改革开放

7、,对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才开始出现。1981年,陈侠的课程研究引论一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文中分析了教材排列的两种方式,即直线式和圆周式,虽没有直接指出“课程结构”,但是教材排列是一种微观形态的课程结构问题。该刊同期还载有刘英杰的中学课程设置的几个问题,探讨了中学设置哪些课程,在课程安排中如何处理直线式与圆周式、打基础与发展特长的关系问题,具体涉及开设选修课、分科和课外活动等方面。同年叶立群的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的三个问题一文登在该刊第2期。他主张,在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确定问题上,以及在教材的组织和表达问题上,除了要考虑相关科学知识的内容、范围和逻辑顺序之外,还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他

8、还探讨了分科和选修课的问题,实质上触及了课程的结构问题。由上文梳理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学界虽没有提出专门的“课程结构”术语,但是从不同方面触及了课程结构的问题。一是关注到了具体某一门课程的内容结构或课程的教学结构。一门课程具体应该有哪些内容,一门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哪些部分,这属于一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对于一门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划分成哪些具体教学运行的部分,这属于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构。二是关注了课程设置问题或课程结构体系中的某种形态的课程,如选修课、分科课程等。三是关注了课程教材的排列问题。所以,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探讨了课程结构问题,但是未明确提出“课程结构”术语,是潜隐化的课程结构问题研究。(二)独

9、立化的课程结构问题研究(19822000年)判定一个研究主题是否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一般要看其是否在某一学科下被多数权威专家关注,是否有成果发表在该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上,是否有这一主题的专门著作出版,等等。改革开放之后,国际课程理论开始引入,1981年课程教材教法杂志创刊,1983年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这一系列的重要事件促动“课程”这一术语再次在我国教育学界受到关注,逐渐引发人们明确了“课程结构”的说法,并发表以“课程结构”为直接标题的研究成果。-3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比如1982年,陈祖福发表在化学通报杂志上的研究课程结构改革化学教学一文。同年,王佩雄在外国教育

10、动态杂志上发表了从教师权威、儿童中心到课程结构略论近、现代西方教学论发展的若干启示一文。这两篇论文首次使用了中小学领域中的“课程结构”一词,标志着人们对课程结构问题明确化了。1987年秦炘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上发表了初中课程结构和教材改革的探讨一文,这是最早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上发表以课程结构为篇名的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的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是最早设专章探讨课程结构问题的课程论专著。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在课程论的著作和教材中,专门独立设章节探讨课程结构问题的并不多,以专门设章来探讨课程结构问题是课程结构研究领域独立化的标志,这也意味着课程结构问题成为课程论学科框架下的一个

11、独立要素。同期影响力比较大的还有黄甫全教授的专著阶梯型课程引论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作者认为课程结构是一道实现着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相统一的动态上升的阶梯,其实质在于组织或表征着课程难度阶梯。因此,作者主张构建一种基于课程难度的阶梯型课程模型。这一时期,还呈现出一些典型的课程结构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除了具体课程的实践研究外,基础教育学校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也取得了很大实践成效。比如,天津市上海道小学以课程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在学校层面构建起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大课程体系,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再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实施了“以课内为基础,课内

12、外有机结合”的改革实验,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结构;华中师范大学的“农村四年制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等。这些课程结构的整体改革都力求实现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力求打破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局,追求课程的现代化,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引入了体现现代科技的新知识,并且强调课程结构的前瞻性,特别注重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这一时期,对于课程结构的研究形成一些共识性的结论。首先,认识到课程结构的重要意义。有研究者强调,“课程改革要致力于课程结构的改造和完善”2,并对课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呈现其结构。其次,揭示出课程结构的一些特征或研究趋向。如有研究者主张课程结构的整合化,3具体表

13、现为儿童发展与文化知识相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整合、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相整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整合。最后,课程结构成为课程论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公认的主题领域,与课程本质论、课程目标论、课程实施论等并列为课程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丰富化的课程结构问题研究(2001年至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随后,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结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14、、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这样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课程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第一本关于课程结构的专著是郭晓明的课程结构论一种原理性探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该专著主要从课程基本原理的角度剖析了课程结构问题,在确立课程结构观的基础上,分析了课程结构演变的历史与动因,创造性地提出了“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两个新概念,并建立了整体性课程结构观,深入分析了-3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课程知

15、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文化类型的完整性与课程结构改革等问题。这一时期对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关注学校宏观层面课程结构问题。如丁念金学校课程统整中的课程结构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1期)、赵文平 学校课程结构整体设计论基于变革性实践的解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汪瑞林校本课程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之道(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11期)等。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如何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便形成有机的结构体系?百花齐放的校本课程自身如何形成一个逻辑性强的结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被人们普遍关注。二是关注学科层面的微观课程结构问题。比如有高中数学

16、课程结构及教材设置简议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及其功能探索从2003版到2017版高中物理课标的变化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结构问题的几点思考 初中化学课程结构的横向衔接性研究 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成果。三是引介国外中小学课程结构。如有研究者揭示了法国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的时代特点,4具体体现在课程权力结构、机会结构再到内容结构三个方面。课程权力结构上,从中央到地方合理分配课程权力;课程机会结构上,中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必修课为主,而到高中阶段辅以少量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结构上,在强调共同学术基础的同时,重视外

17、语、信息技术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以及个性化辅导。有研究者揭示了新一轮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两大基本理念:为学生毕业后生活做更好的准备,造就有教养的公民,5并剖析出英国“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型,即从学段结构、学习机会结构、科目设置结构和权力结构四个方面整体设计课程。也有研究关注到加拿大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的动向,“在科目设置、课时安排、能力培养要求及课程修习机会方面,小学阶段强调基础性和科目综合性,中学阶段则更强调选择性,并通过专业性质的跨学科课程及延伸计划的设置凸显实用性。在课程权力分配方面,各级机构权责明晰并突出学校自主”6。还有研究对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进行了剖析,“基础教育课程

18、可分为围绕综合能力而设定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为培养学生全球视野而设定的跨学科主题教育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而开设的工作教育课程,以及为适应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需求而灵活设置的高中教育课程四种不同形态,呈现出重视能力发展与跨学科主题教育,又兼顾灵活性的课程形态结构特点”7。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发展特点(一)内涵日益丰富过去,我们往往将课程结构归于课程内容研究的范畴,有的课程论著作中会在课程内容这一章探讨到课程结构问题,还有的将课程结构与课程组织或课程类型一起探讨。经过多年的研究,对课程结构问题形成了一些理性认识,课程结构的内涵日益丰富。施良方教授认为

19、,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8。廖哲勋教授主张,“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9。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结构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形态、课程的规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形态等”10。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后期学界逐渐认识到课程结构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在形式上的组合排列关系,也是一种课程权力分配的结构,更是一种体现人才成长逻辑、反映人才素质结构的价值关系。“课程结构的意义不仅是学校课程门类的组织形式,更体现了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式”11。课程结构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内容范畴和知识范

20、畴。-3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二)视角逐渐多样1.哲学视角的课程结构研究一定的哲学观会对认识课程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某种课程结构观直接以某种哲学观为基础。比如哲学中对于知识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在课程结构的研究中,哲学视角主要发挥着一种思想方法论或理论基础的作用。比如郭晓明将课程结构区分为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两种类型,12这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下的课程结构划分逻辑,其中对实质结构进行的分析主要依靠哲学反思的方法。2.心理学视角的课程结构研究在借鉴布鲁纳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形成了构建螺旋型课程结构的共识,主张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动作式认知的

21、维度、图像式认知的维度和符号认知的维度三个阶段来编排课程,实现教材的逻辑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序列相统一。引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关注人的全部能力的发展,课程旨在“将生物的人培养成历史的、社会的存在自我实现的人”。学校课程结构由知识课程(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学术知识的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社会等学科)、情意课程(旨在发展非认知领域的能力的课程,包括发展人的情绪、态度、价值、判断力、技能熟练等的音乐、体育、美术、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文学、家政等学科)、体验或综合课程(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相贯通的课程,包括跨学科综合应用多种知识的研究型课程、专题课、校外活动的

22、体验性学习)组成。3.社会学视角的课程结构研究课程结构具有社会学特征。宏观层面的课程结构社会性体现出权力在不同类型课程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各层面课程权力的彰显。中观层面的课程结构社会性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学科在课程整体体系中的位置,我国封建社会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导课程而缺乏现代自然科学类课程,体现出那一时代的封建伦理化社会特征。微观层面的课程结构社会性体现在具体某一门课程中的社会性因素结构化特征,比如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比例结构等。正如吴康宁教授所指出的,“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任何一种意义上的课程结构其实都是对知识加以控制与分等的一种

23、结果,不同的课程结构反映着对于知识的控制与分等的不同特征。这种控制和分等是由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及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格局决定的”13。(三)问题域不断扩展一是对课程结构本体视域丰富扩展。一种维度涉及微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宏观课程结构。微观课程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对具体如物理、化学、数学等某一门课程在内容上的结构问题进行探讨,中观课程结构主要是对诸如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或者是某一教育阶段(如高中阶段)课程设置结构上的探讨,宏观课程结构主要是指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角度探讨国家课程结构或学校课程结构。以上述维度为架构,笔者曾以“学校课程结构”为主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校课程结构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

24、准的指导下,为应对社会挑战和学生发展需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根据所开设课程的门类而构建起来的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组织形式”14。学校课程结构统整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另一种维度涉及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问题诸如一所学校或某一阶段教育应该开设哪些课程,纵向结构问题主要探讨课程如何排列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大多放在优化课程的横向结构上”15,因此,要进一步关注课程的纵向结构。还有一种维度涉及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是郭晓明教授,他认为,课程的形式

25、结构具体指对课程的形式性构成要素及相互间关系的关注,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构成及其关系;课程的实质结构关注的问-3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题则深入到课程结构的最深处,比形式结构所涉及的问题更具根本性和概括性,是解决形式结构问题的基础,如知识与经验的关系问题,知识、情意、人性在课程中的地位问题等。16课程的实质结构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而形式结构主要影响了课程的外部存在形式。这就形成了不断丰富扩展的本体视域研究格局。二是基于外界因素驱动的课程结构变革问题研究。比如,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引起大家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把课程打开,实

26、现课程结构变革。学校课程结构要实现由静态课程发展为动态课程,由群体课程发展为个体课程,由单维的课程改革发展为立体的课程改革”17。再比如,基于新高考改革下走班制的学校课程结构问题也得到关注。走班制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课程选择自主权,这也需要构建与走班制相匹配的学校课程结构。有研究指出,“为优化走班制课程结构,须寻求课程实质结构与形式结构的整合,建构素养本位的课程;实现课程结构范围的整体优化,践行全方位育人的课程系统观;增加课程机会结构的选择性,确保课程选择权的落实;增强课程结构的适变性,提升课程结构的可持续发展”18。三是课程结构与教育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如课程结构与课程价值、课

27、程功能、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人的发展、教育公平、学习机会、课程管理、社会意识形态、考试评价的关系,等等,都成了课程结构研究的问题。(四)方法呈现混合化课程结构问题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混合的格局。一是文献研究法。这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几乎每项研究都运用了该方法,包括通过对课程政策的文献梳理来研究课程结构问题,通过对相关学科理论(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梳理并以此为指导分析课程结构问题。二是历史研究法。比如有研究者运用历史研究法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历史进程,19还有的研究者运用历史研究法对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沿革进行研究。20三是比较研究法。比如有研究者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

28、准(二)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比较,分析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结构。21四是实验研究法。沈阳市沈河区北一经街小学于1996年开展的适应21世纪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三三一”课程结构改革实验,构建了三门工具学科(语文、数学、外语)、三类综合课(社会综合课、科技综合课、艺术综合课)、一门体育课的课程结构。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的未来趋向(一)研究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要在更加深远的意义上看待课程结构问题研究的使命,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问题研究的真正使命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不单单是课程门类的组织形式,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

29、于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内容组织方式,作为学生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人的素质结构发展需求的表征。课程结构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未来,我们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问题研究。正如丛立新教授所言,“就课程多样化趋势的现状及发展来说,无论课程论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投入的关注,还是已经取得的成果,都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课程论中,迄今关于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其他一些部分相比,仍然比较单薄,难以解释说明,更难以指导多样化结构的课程实践。因此,就发展而言,关于结构的研究既是课程论自身应当承担的任务,也是具有生命力的领域。关于课程结构的各种研究及其成果,将能够有力地促进课程论本身的繁荣”22。-40-我国基础

30、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趋向(二)研究任务:在问题解决中构建“课程结构论”为担当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使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应构筑起一套完整丰富的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课程结构的研究从潜隐走向独立,从独立走向丰富,且课程结构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但是课程结构的理论尚未形成体系。这就是未来课程结构研究要努力的方向,即要将“课程结构论”的学术知识体系化。在当前的绝大多数“课程论”专著和教材中,还缺乏独立成章的“课程结构论”,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但是缺乏“课程结构”;也许不少研究者意识到了课程结构问题的意义,

31、但是却缺乏成熟的体系化的课程结构论学术知识来支撑或形成共识,所以无法独立成体系。未来要继续深化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努力实现“课程结构论”的学术知识体系化。(三)研究问题:在多维视界中不断扩大问题域要构建丰富的“课程结构论”体系,需要以多样化的研究问题为突破点。未来应在多维视界中不断扩大问题域。第一,可以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内朝纵深化发展。比如课程结构在纵向与横向方面可以继续拓展。“课程结构的研究要与教学紧密关联。课程结构的设计依然要考虑课程的横向结构不仅要从客观角度考察相关学科间的内容是否重复、难度是否匹配、课时比例是否恰当等,还要从主观角度即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的角度来考虑;不仅要考虑横向结构,

32、还要考虑课程的纵向结构,即考虑不同的学科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联与关系”23。第二,本领域的问题与其他领域的问题在关系中衍生新的交叉性研究问题。比如课程结构与课程公平问题、课程文化问题、学校特色问题,等等。第三,追问新时代或新环境中的课程结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变革问题、数字化时代下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模式问题,等等。(四)研究思维:在关系、整体与结构思维中破解课程结构问题首先,在关系思维中破解课程结构问题。对于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内部要素是否齐全,而且要关注内部要素之间的逻辑序列等关系问题。其次,在整体思维中破解课程结构问题。结构往往面向的是一个

33、整体,结构问题必须放在整体思维中审视。破解课程结构问题,一是要在整体格局中看待其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二是要致力于课程结构整体功能的实现。最后,在结构思维中破解课程结构问题。多年来,课程结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课程结构研究实质上主要聚焦在课程内容的结构上。结构本身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的一种内在机制,我们可以用结构去审视所有的事物,甚至确立起一种结构的思维,用结构的思维审视课程的全方位问题。比如课程本质的结构问题、课程目标的结构问题、课程内容的结构问题、课程实施的结构问题、课程管理的结构问题、课程评价的结构问题,等等,这也是课程结构问题域的未来拓展方向。确立结构化的思维来审视课程问题,主要是每一事

34、物都存在“结构功能”这样一个规律。要追求课程功能的最大化,就需要构建好课程中每一方面的结构。目前这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成果,比如杨道宇教授的专著结构化课程理论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方法论,以“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之间关系”为问题域,尝试构建结构化课程理论。参考文献: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3.2 和学新.课程改革要致力于课程结构的改造和完善J.课程教材教法,1997(6).3 黄葳.论当代课程结构的整合化J.课程教材教法,1997(6).4 平芳.法国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的时代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7(12).-4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历程、特点与

35、趋向5 李凯.走向核心素养为本的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种课程结构视角的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8(9).6 周靖毅.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的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7(4).7 杜文彬.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7(7).8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3.9 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8.10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11 王璐,余文森.高中学段课程结构的演变历程、逻辑与改进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

36、教育科学版),2020(6).12 16郭晓明.课程结构论一种原理性探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71.13 吴康宁.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14 赵文平.学校课程结构整体设计论基于变革性实践的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2.15 陈心五.改革课程的纵向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1998(8).17 程红兵.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7(1).18 顾艳丽,罗生全.基于走班制的学校课程结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18(1).19 马林.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历史进程

37、及优化建议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20 李丹.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沿革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21 宋玲霞.历史与社会 的课程结构初探以浙江省实践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7.22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6.23 郭华.课程研究的未来想象J.全球教育展望,2019(7).Curriculum Structure Research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History,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ZHAO WenpingAbstract:Curriculum stru

38、ctur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work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in curriculum theory.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latent,independent and enrichment.The pro

39、gress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research in China is that the connotation is getting richer,the perspectives are gradually diversified,the problem domain is expanding,and the methods are showing hybridization.The trends of futur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basic education are:

40、The first i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mission,that is,to ser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The second is to focus on research tasks,that is,to construct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ory in problem solving;

41、The third is to expand the research problem,that is,to expand the problem domain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vision;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research thinking,that is,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relationship,holistic and structural thinking.Key words:basic education;curriculum structure;curriculum structure theory责任编辑:刘升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