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方法浅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新的形式下,如何把握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新课题。只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搞好新时期的阅读教学。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以下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精讲精练
新大纲要求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交流,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创建学生的新思维体系。教师的精讲应体现在主导性上,它并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结果,而是和学生处在同等的地位,与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和学生讨论阅读中的疑问,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探究式学习氛围。文章要精讲,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得越透,讲起来才能详略得当。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作者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写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精讲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春天”的景色。余下夏、秋、冬三个季节的景色可指导学生自学。最后,引导学生从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中归纳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再如,课文中的一些词和句就是教学中的关键,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可使课堂教学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例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它既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又是串连内容的主线,精讲这句关键的话,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和感染。
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练习一定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精心设计练习。每节新课我都设计三类练习题:<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综合应用;<三>、创新思考。第一类练习题难度较小,用来巩固新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我完成,这样就照顾了基础差的学生。第二类练习稍有难度,学生可结合看、想、议及老师的讲解分析来完成。第三类练习难度较大,可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知识,锻炼自己的辨析能力。分类练习,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还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多读多思
多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呢?首先就要有时间上的保证,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多次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多引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难懂的地方或是文章最关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以读代讲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好方法,好的文章应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应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充分体会文字的美,受到文学的熏陶。
中国先哲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的多思,主要是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多样化上。学生由于知识面和经验的缘故,往往看问题只看表面,而不会作深一步的思考。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开国大典》等内容直接、主题鲜明的文章,他们能很快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但对于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梅花魂》等含义较深、主题含蓄的文章,他们一下子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理解。在训练学生思维多样化的时候,切忌用简单的“对”和“错”来评价学生,应当让学生充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仅仅是用“对”和“错”来衡量学生,那将会扼杀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走上传统教学方法的老路。
三、求异求新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兴趣和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勤思考,多发问的良好习惯和探求的精神。小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确诱导学生,让他们大胆去想、去思考,从小养成敢想那些奇怪的问题,想那些别人不敢想的问题,特别是敢于幻想、狂想、甚至异想天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去想,以取得成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将相和》中“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如《凡卡》、《穷人》等课文教学后,可让学生以《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进行想象,续写想象作文。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会学会用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口号,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方法及段意的概括方法、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方法、默读方法和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从整体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热爱学生,启发思维,因材施教,认真备好“学法”,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参与学习,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运用。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如低年级以组词、造句为主要内容,中年级以说话为主要内容,高年级以写作为主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空间,营造运用知识的氛围,发掘运用知识的源泉,这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加强,思维将会更有条理,创新意识将会更加强烈。
总之,新时期的阅读教学,其重点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其难点就是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断地去激发它,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