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思政课教学现代教学2023/1516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粮食安全观”生活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教学为例文/李敏敏【摘要】教师聚焦粮食安全这一主题,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特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研读课标、梳理教材、分析学情,准确定位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整合生活化资源、构建生活化情境等教学策略,在引导学生爱粮惜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粮食安全观意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与价值引领作用。【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粮食安全观生活化教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风险复杂多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
2、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将国家安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将国家安全素养培育纳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范畴,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国家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家安全知识在许多教学内容中均有所涉及,比如,二年级上册第3 课“欢欢喜喜庆国庆”、四年级下册第1 6 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五年级下册第4 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涉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点一一“粮食安全”。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粮食安全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
3、准)倡导生活化教育理念,教师怎样更好地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粮食安全这一主题,本文以“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为例,谈几点思考。一、基于素养导向,探索生活化教学路径1.研读课标,把握价值导向课程标准在7 9 年级法治教育内容的要求是:认识国家主权的内涵,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知道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笔者对照高年段教学要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找准本课的教学基点:以粮食安全观教育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培养学生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落实政治认同、责任意
4、识、法治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2.解读教材,厘清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基于教材。教师要读懂教材呈现的知识原理,研读教材中的每个栏目内容,以更好地实现从课堂教学到活动实践的转化。“我们的衣食之源”是第二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首篇课文。本单元以生产为主题,共有“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三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懂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和辛勤付出,尊重和感谢劳动者,珍惜他思政课教学2023/1516现代教学人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爱岗敬业的意识,传承我国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中的“
5、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栏目内容,通过呈现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让学生从中了解农民的辛勤付出,同时引导学生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结合粮食安全观这一教育主题,笔者选择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再结合小学低年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4 讲第2 课“伟大的中国梦”的相关内容,精选相关时事资源,让学生了解每年的1 0 月1 6 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定为“世界粮食日”,通过整合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3.了解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学情是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学情是指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以及思想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准确掌握学生在理
6、解观点、分析问题、规范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以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特点对观念认知与道德品行进行科学设计,制订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2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情有比较充分和准确的把握。学习“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这一主题时,教师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要求,在主题学习基础上让学生感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从小远离农事劳作的城市孩子,对农业生产普遍缺乏了解,学生对于农业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粮食安全问题也不是学生日常生活关心思考的问题。但是通过前期二年级上册第1 5 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学生了解了家乡人
7、的生活与工作情况,初步了解了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通过三年级上册第5 课“走进我们的老师”,学生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尊重和感谢老师付出的劳动。学生能初步体会各行各业的辛劳,但是感知不够深刻。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通过解读教材和分析学情,笔者确定了学习目标,即:知道白白的大米从哪里来和美好生活的保障,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辛苦;理解珍惜粮食的意义,初步懂得粮食安全的意义。结合学生的身边事和社会时事,设计以下相应的教学活动;一是联系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
8、过谈话交流具体感知粮食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再通过科普小视频以及平台互动小游戏,清楚粮食具体有哪些;二是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给手中图片分类,进一步掌握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三是开展模拟体验活动,教师采访有插秧相关经验的老师,讲解插秧的注意事项,学生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模拟插秧,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辛苦及劳动的意义;四是组织交流讨论,学生课前搜集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资料,以及老师分享的关于粮食安全的国家政策方针,通过讨论交流,分析思考,初步懂得粮食安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珍视学生经验,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0 2 2
9、年版)解读指出:道德源自生活,人在道德发展中所需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都不是凭空构建出来的,都是基于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形成的。人的道德学习必须基于生活,道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基于少年儿童的生活,反映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解决他们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地生活。3 少年儿童所在的生活世界是他们自己用眼睛观察到、用心体会到的,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尤为重要。1.融入生活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素材都能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发挥教育价值,这些生活素材的运用能够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在了解粮食与我们生活关系的这一环节,教师
10、从学生的日常生78思政课教学现代教学2023/1516活一日三餐入手,通过谈话交流与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清晰感知粮食与我们平时生活的紧密关系。在引导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辛苦及了解劳动的意义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素材学校食堂劳动者的工作视频,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每天我们吃的午餐背后需要许多人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些生活素材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有效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2.构建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课堂中丰富有趣的情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成为引导他们生活的指明灯,同时深化他们的道德认知。首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生
11、活实际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适切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在游戏体验环节,为了了解一粒米的来之不易,课前笔者已让学生了解了一粒米的种植过程,学生了解到种植过程的复杂性,但是认知还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模拟“插”。学生通过观察示范、认真插、仔细体会、交流感受,提高了道德认知。学生体会到水稻田劳作的不易,想到农民伯伯劳作的时间之长以及天气温度之高,内心受到很大触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立足现实生活的活动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刻领悟农民伯伯的辛劳,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粮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
12、教学情境中思考、反思,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3.用好时代主题资源,实现价值引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及时并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外资料。资料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取舍,都需要从具体学情出发,一方面审视资料是否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则要确定它是否贴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为课程资源运用者、开发者的角色效能,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洞察,并进行智慧处理,在全面创新的价值下,相机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同时资源的补充运用应当围绕教学难点,本课中学生对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已有
13、的学习经验并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教师结合学生已知,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梦”,讲述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从吃饱到吃好的背后中国人民不懈的努力、奋斗与付出;借助榜样示范引领,通过生生评价促进同伴教育,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意义。接着,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即:“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让学生初步形成粮食安全的意识,了解到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粮食产量,粮食安全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十分重要。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用故事讲述
14、、观点讨论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分享中了解社会与时事,“粮食安全观”的教学目标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为学生带来更多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使课堂真正为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服务。为此,教师要立足长远,以生活化教学使教育回归本质,唤醒学生的社会融入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思维成长,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参考文献: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3 7,4 7-4 8.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解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2:6 0-6 1.(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小学,上海,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