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夏地藏十王信仰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413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夏地藏十王信仰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夏地藏十王信仰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夏地藏十王信仰考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52252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西夏地藏十王信仰考察公维章 摘要:西夏时期,地藏十王信仰极为流行,不仅有丰富的地藏、十王经典与图像的遗存,还有为亡人举行规模盛大的十王斋法会的详细记录,是重要的佛教社会史资料。不论是西夏上层还是下层民众,为去世的君王、父母行十王斋会,极为普遍,以此功德追荐先亡,以期不堕地狱,往生净土,成为西夏丧葬习俗的主流,并影响到西夏水月观音类图像的创作,反映了西夏“以佛教立国”政策对西夏社会风俗的深刻影响。西夏为亡人举行十王斋法会,既受到中原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色,其突出表现为行二周年斋会,此斋并非属于十王斋系统,其他地区亦未见有为亡人行二周年斋会者,显然为西夏

2、所独创。十王斋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佛事活动,其突出特色为显密圆通,此乃受到辽代与吐蕃的深刻影响所致。关键词:西夏;地藏十王信仰;十王斋;二周年斋;显密圆通 十王信仰是指崇奉和设斋供养冥间十王,祈求死后免受地狱之苦,往生净土的信仰及修持活动,为我国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混合而产生的一种信仰形态。十王,亦称十殿阎王、十殿冥王、十殿阎君等,指在冥府裁断亡者罪业之十大判官。据佛教疑伪经典 佛说十王经 记载,人死后赴冥途时,初七日过秦广王,二七日过初江王,三七日过宋帝王,四七日过五官王,五七日过阎罗王,六七日过变成王,七七日过泰山王,百日过平等王,一周年过都市王,三周年过五道转轮王,如斯次第受十王裁断。十王信仰

3、兴起于唐末五代,一直持续到今天,深刻影响着我国民间丧葬习俗,为亡人作“七七斋”及周年斋(亦称小祥斋)、三周年斋(亦称大祥斋)直至今日还在民间流传,成为民间一种风俗习惯。关于佛教十王信仰,学者们主要利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敦煌石窟 地藏十王经变 及相关传世文献做了大量的深入系统研究,但很少关注利用西夏黑水城及西夏其他统治区域内出土的涉及地藏十王信仰的文献、图像资料,实为缺憾。史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佛教(项目编号:08CZS02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公维章(1970),泰山学院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史研究。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兰

4、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 117 页。253西夏文化艺术研究金波首先认识到西夏地藏十王信仰资料的重要学术价值,如史金波 西夏佛教史略 最早公布了两件涉及西夏地藏十王信仰的汉文佛经发愿文资料,并有精要的分析研究;史金波 西夏佛教新探 对西夏仁宗为其母罔氏(按:应为“曹氏”,详见后文。“罔氏”为夏仁宗皇后,卒于天盛十七年,即公元 1165 年)“周忌之辰”(即小祥斋)、文武臣僚为仁宗“三七日”、仁宗皇后罗太后为仁宗“周忌之辰”“二周之忌辰”“大祥之辰”、瑞忠茂为其父及中书相之子为中书相亡后“七七日”、安亮为其母“百日”所作的铺张法事做了集中论述,对西夏十王斋法事做了开创性研究。崔红芬

5、西夏河西佛教研究 第四章第二节 河西地区流行的佛经、第八章第三节 多元文化对河西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 中亦利用西夏佛经、发愿文及相关资料对“十王斋”“十王”进行讨论,重点对西夏丧葬期间佛事活动中的七七斋会、周年、二年和三年斋祭做了简要考察,认为“在西夏文献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为亡者作百日斋的记载,只有二年斋记载,与 十王经 记载有所不同,不知是材料缺乏所致,还是西夏并未完全根据佛经要求做斋会。但在俄藏黑水城藏品中有金刻本佛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四分律七佛略说戒偈和 大乘起信论立义分 题记中讲到,这些经文是安亮等人为亡妣百日之辰施印的。从武威西郊刘氏墓室出土木缘塔塔顶题记可知,

6、刘德仁死于天庆五年(1198)四月十六日,至天庆七年(1200)夏十五日兴工建缘塔,中秋十三日入课讫。同样出现了在亡者二年忌日时建缘塔的情况,可能与前述二年斋忌有内在联系,尚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注意到西夏十王斋会中的二年斋为 十王经 所未载。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注意到西夏水月观音图像中有地藏十王的元素,是将水月观音思想中的救度六道及破地狱思想与地藏信仰中的度亡观念结合,使亡魂不堕地狱,免受十王审判而往生净土之意。综观以上学者对西夏地藏十王信仰的考察,集中在利用西夏佛经及发愿文资料探讨丧葬期间的十王斋会法事活动上,并未论及西夏丧葬期间行十王斋会的背景与特点,笔者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地

7、藏十王信仰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十王斋”在西夏的流行状况做一全面深入考察,并分析西夏十王斋流行的背景及其特点。一、西夏行十王斋会概况及其背景西夏时期,地藏十王信仰非常流行,依此为亡人行十王斋会极为普遍。据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规定:“诸男女有高位等,死亡七七食毕,官方应为利益时,所赐僧人、道士数依谕文所出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4345、273275 页。史金波:西夏佛教新探,宁夏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第7375页;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 621624 页。崔红芬:多元文化对西夏丧葬习俗的影响以河西地区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8、科版)2007 年第 6 期,第 3233 页;崔红芬:西夏河西佛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年。常红红:西夏水月观音中的荐亡图像考释以东千佛洞第二窟壁画为中心,大足学刊 第三辑,2019年,第315316页。254254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实行,此外,不许自求僧人、道士。倘若违律而求之,报、取状者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僧人、道士勿获罪。”说明西夏盛行地藏十王信仰并行十王斋会,政府不得不依法律的形式做出规范,特别是从“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的记载来看,西夏上至皇室高官,下至庶人百姓,无不作十王斋以追荐已亡先人,使之不堕地狱,往生净土。从现有文献资料看,西夏上层为亡人举办十王

9、斋会十分普遍。西夏仁宗天盛十九年(1167)五月初九日大兴法事,命兰山觉行国师沙门德慧等开板印造番、汉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共二万卷,散施臣民。据该经后 发愿文 载“于神妣皇太后周忌之辰,开板印造番汉共二万卷,散施臣民,仍请觉行国师等烧结灭恶趣中围坛仪,并拽六道,及讲演 金刚般若经 般若心经,作法华会、大乘忏悔,放神幡,救生命,施贫济苦等事。恳伸追荐之仪,用答勤劳之德。仰凭觉荫,冀锡冥资,直往净方,得生佛土,永住不退,速证法身。”“周忌之辰”作法事,即指作十王斋中的一周年斋,那么,夏仁宗之母曹氏卒于 1166 年五月初九日。据 宋史卷四八六 夏国传下 载,西夏仁宗于绍兴九年(1139)

10、六月即位后,“十一月,仁孝尊其母曹氏为国母”。夏仁宗即位时 16 岁,则其生于 1125 年。其母曹氏为李元昊时关太尉曹勉孙女,14岁入宫,常侍夏惠宗李秉常女儿仁安公主,后仁安劝“乾顺纳之”,始为才人,元德二年(1120)进位贤妃,则夏仁宗之母曹氏约生于 1100 年前后,死于 1166 年,其死时近 70 岁。乾祐二十四年(1193)九月二十日西夏仁宗仁孝去世,大臣贺宗寿于十月八日“先圣三七日时”率领大臣们组织了七天七夜的法事,做了众多佛教功德,印施了西夏文佛经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该经西夏文施经发愿文记录了此次法事的具体情况与规模:“臣宗寿等至诚发愿,上报圣恩,故于先圣三七之日,速集文武臣僚

11、,共舍净资,于护国宝塔之下,敬请禅师、提点、副使、判使,在家、出家诸大众三千余员,各自供养烧施灭除恶趣,七佛本愿、阿弥陀佛道场七日七夜,念诵番、汉、西蕃三藏契经各一遍,救放生命、布施神幡。命工雕印,散施此经番汉二千余卷。以此善缘,谨愿太上皇帝往生净土,速至佛宫,复愿皇太后、皇帝圣寿福长,万岁来至,法界含灵,超脱三有。此西夏文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由皇太后梁氏共惠宗皇帝(10681086年在位)具名转译自唐玄奘法师的同名汉译本,聂鸿音将此西夏文佛经进行了汉译,中有供奉此经的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至诚敬礼不动如来应供正遍知,受持此咒,则先所造作五无间业、四重十恶、毁诸圣贤、谤正法罪,皆悉除灭。临命

12、终时,彼不动佛与诸菩萨亲现其前,赞叹慰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 年,第 410 页。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259 页。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4024 页。清吴广成撰,龚世俊、胡玉兵、陈广恩、许怀然校证:西夏书事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380 页。聂鸿音:俄藏西夏本拔济苦难陀罗尼经考释,西夏学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34 页。255西夏文化艺术研究喻,令其欢喜。复告之言:我今来迎汝,应随我往所从佛国。彼命终已,决定往生不动如来清净佛土”。贺宗寿为夏

13、仁宗亡后的“三七斋”雕印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正与该经的功能一致。仁宗去世后,天庆元年(1194)九月二十日,皇太后罗氏于夏仁宗“元年亡故之日”即“周忌之辰”印施汉文、西夏文 仁王经,为其亡夫祈福。俄藏黑水城文献 HB.No.683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护国品第五,卷下 文末有一篇西夏文施经发愿文,记载了此次“一周年斋”的盛大规模:“因念先帝宾天,施福供养大觉。谨以元年亡故之日,请工刊刻斯经,印制番一万部、汉二万部,散施臣民。又请中国大乘玄密国师并宗律国师、禅法师,做七日七夜广大法会。又请演义法师并慧照禅师,做三日三夜地水无遮清净大斋法事。以此胜善,伏愿护城神德至懿太上皇帝,宏福暗佑,净土往生

14、。举大法幢,遨游毘卢之华藏;持实相印,入主兜率之内宫。又愿皇图永驻,帝祚绵延,六祖地久天长,三农风调雨顺。家邦似大海之丰,社稷如妙高之固,四方富足,万法弥昌。天下众臣,同登觉岸;地上民庶,悉遇龙华”。该发愿文表达了强烈的往生净土之愿望,即往生华严净土、弥勒上生净土与弥勒下生净土,反映了西夏诸种净土信仰杂糅的特色。仁宗皇帝去世后两年,即天庆二年(1195)九月二十日罗太后于“二周之忌辰”施印 转女身经:“每思仁宗之厚德,仰凭法力以荐资。遂于二周之忌晨,命工镂板,印造斯典,番、汉共三万余卷,并彩绘功德三万余帧,散施国内臣民,普令见闻蒙益。所鸠胜善,伏愿:仁宗圣德皇帝,抛离浊境,安住净方。早超十地之

15、因,速满三身之果。仍愿龙图永覇,等南山而崇高;帝业长隆,齐北海而深广。皇女享千春之福,宗亲延万叶之祯。武职文臣,恒荣显于禄位;黎民士庶,克保庆于休祥。六趣四生,咸舍生死;法界含识,悉证菩提矣”。佛教十王斋中无“二周年斋”,西夏罗太后为仁宗去世二周年镂板印经,反映了佛教十王斋在西夏的特殊形态,也表明佛教的十王斋在西夏流行的程度。1196 年皇太后罗氏又于仁宗“大祥之辰”(即三周年)作盛大规模的法会,以追荐亡人,往生净土。西夏皇太后罗氏施写汉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发愿文详细记载了罗氏为其亡夫夏仁宗所做十一次(十王斋另加“二周忌辰”)佛事活动的“种种利益”:今皇太后罗氏,恸先

16、帝之遐生,祈觉皇而冥荐。谨于大祥之辰,所作福善,暨三年之中,通兴种种利益,俱列于后,将兹胜善,伏愿:仁宗皇帝佛光照体,驾龙轩以游净方;法味资神,运(牛夒)乘而御梵刹。仍愿萝图巩固,长临万国之尊;宝 聂鸿音:俄藏西夏本拔济苦难陀罗尼经考释,西夏学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 2 页。聂鸿音:仁王经的西夏译本,民族研究2010 年第 3 期,第 45 页。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主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 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292 页。256256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历弥新,永耀阎浮之境。文臣武职,等灵椿以坚贞,玉叶金枝,并仙桂而郁翠。兆民贺尧天之庆,万姓享舜日之荣。

17、四生悉运于慈航,八难咸霑于法雨。含灵抱识,普令真源矣。作大法会烧结坛等三千三百五十五次,大会斋一十八次,开读经文:藏经三百二十八藏,大藏经二百四十七藏,诸般经八十一藏,大部帙经并零经五百五十四万八千一百七十八部,度僧西番、番、汉三千员,散斋僧三万五百九十员,放神幡一百七十一口,散施八塔成道像、净除业障功德共七万七千二百七十六帧,番汉 转女身经、仁王经、行愿经 共九万三千部,数珠一万六千八十八串,消演番、汉大乘经六十一部,大乘忏悔一千一百四十九遍,皇太后宫下应有私人皆舍放并作官人,散囚五十二次,设贫六十五次,放生羊七万七百七十九口,大赦一次。又诸州郡守,边复之地,遍国臣民、僧俗(后残)由于缺乏罗

18、氏为夏仁宗举行一七至七七斋及百日斋的资料,仅据以上所列“周忌之辰”“二周忌辰”所做佛事来看,“大祥之辰”所做法事规模应更大,在“大祥之辰”做更大规模的法会,是事出有因的。人死之后的三周年,要过地狱十殿阎王中的最后一王五道转轮王,此王决定亡人来生当牛做马,还是做人升天等,故此斋极为重要。对于西夏皇室而言,三周年斋更具有重大意义,西夏历代皇帝是有转轮王信仰传统的,夏仁宗亦以佛教转轮王自居,三周年斋要过“五道转轮王”,做如此大规模的法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即秉持转轮王的护持,得以“萝图巩固,长临万国之尊;宝历弥新,永耀阎浮之境”。除皇室外,高官显宦也极为重视“十王斋”。公元 1169 年,孝子枢密、

19、内宿等承旨、殿前、匦闸司正库瑞忠茂,因去世父亲已过“七七”,印施 佛说父母恩重经,令作其余法事,演说此经,还施舍净物,命匠雕印千卷散施。西夏桓宗朝中书相贺宗寿亡故后,其子呱呱为其父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十王斋会,会上施印了 佛说父母恩重经,经后汉文发愿文记载了法会的规模“男儿呱呱等,遂以亡考中书相公累七至终,敬请禅师提点、副判、承旨、座主、山林戒德、出在家僧众等七千余员,烧结灭恶趣坛各十座,开阐番汉大藏经各一遍,西番大藏经五遍,作 法华 仁王 孔雀 观音 金刚 行愿 经、乾陀、般若等会各一遍,修设水陆道场三昼夜,及作无遮大会一遍,圣容佛上金三遍,放神幡、伸净供、演忏法,救放生羊一千口。仍命工”可惜此

20、发愿文后部残缺,失去相关题款,不知何时作此法会。“累七至终”应该指的是自头七至七七、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共十斋日。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卷十一载:“国境内有寺院中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273274 页。陈玮:西夏佛王传统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4 期。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主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 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TK120,第 49 页。257西夏文化艺术研究圣容一种者,当遣常住镇守者正副二提举,此外不许寺中多遣提举。倘若违令,不应遣时而遣时,遣者、被遣者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西夏圣容寺是模仿宋代在寺院宫观中

21、普遍设置帝后神御、神御殿的做法,吸取吐蕃民族 佛、祖合一 的思想而创建的,这种安放西夏帝后神御的专门寺庙为此前及同一时期其他王朝或民族政权所无,是西夏王朝的 专利,它为中国佛寺研究提供了新内容。”上文提到的“圣容佛上金三遍”应该是对西夏某圣容寺的主佛像贴金三次。安亮为其母亲卒后百日,刊印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0008 卷,绘弥陀主拌尊容 72帧,在终七之时,大兴佛事,广启法筵。请诸禅、法师、律僧、讲主,转大藏及四部大经,礼千佛与梁武忏法,演大乘忏悔,展放神幡,数请寿僧,诵 法华经,命西番众持 宝集偈,燃长明灯49 海,读 大般若 数十部。至终七之辰,请诠义法师设药师琉璃光七佛供养,惠照

22、禅师奉西方无量寿广大中围,西天禅师提点等烧结减恶趣坛,矧六道法事。安亮也应是有地位的西夏上层或富庶的商人。西夏地藏十王信仰也传播到敦煌地区。唐宋时期,敦煌的地藏十王信仰已十分流行,信仰基础雄厚。由于有较好的信仰基础,西夏时期敦煌地藏十王信仰继续流行,莫高窟北区出土有4 件 地藏菩萨本愿经,其中有一件与流行汉文本不同的三卷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该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另外,敦煌石窟中有西夏时期的地藏十王经变三铺,分别位于莫高窟第 314 窟前室西壁门上、东千佛洞第 5 窟南、北壁。这三铺经变,构图形式同于唐宋时期敦煌的地藏十王经变

23、,即以地藏菩萨居中,两侧从上至下分绘五王,每面五王,共十王。这三铺经变中,有二铺位于西夏新开洞窟的南北正壁,且两两对称出现,这与唐宋时期敦煌该经变多位于前室、甬道不同,显示出了敦煌人对地藏十王的重视与虔诚。西夏普遍为亡人作十王斋,充分体现了西夏提倡的孝道观念。据西夏文 圣立义海月之名义 之“七月之名义”载:“七月中,露降,鹌鹑鸣,民庶乐,国家安。众神齐聚,七月十五,茂陵报父母之恩,供神食,设贝场,乃众神会聚之地也。国内设礼,君、臣、民等报恩孝顺父母,故期设神食器,悔过也。”七月十五乃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也是佛教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两大节日之一盂兰盆节,在此日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据佛经记载,每年的

24、七月十五日为佛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 年,第 403 页。彭向前:西夏圣容寺初探,民族研究2005 年第 5 期,第 102 页。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主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 3 册,TK142,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233 页。克恰诺夫、李范文、罗矛昆:圣立义海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年,转引自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410 页。258258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欢喜日,亦为僧众自恣之日,以盂兰盆盛百味食物,供养十方僧众,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其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

25、多行此会,以报父母、祖先恩德。赵宋盂兰盆之风习依旧,然盆供之富丽庄严与供养佛僧之情形渐减,而形成荐亡之行事,僧寺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集施主之财米等而为之行荐亡仪式。西夏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会时,要“供神食”“设贝场”,以“报恩孝顺父母”,在法会上,要行忏悔,所以荐亡仪式十分浓厚,显然受到中原地区的深刻影响。西夏盛行地藏十王信仰,普遍为亡人作十王斋,也反映了西夏民众希望亡人能出离地狱、不坠恶趣、往生佛国净土的美好愿望。在宁夏贺兰山山嘴沟石窟第 2 号窟出土一件西夏文写本佛经 长寿功德颂,反映了西夏民众希望长寿及死后的期望。现移录于下:(前缺)尔时世尊居舍卫国,对大众眷属,佛妙菩萨云:赡部洲人

26、寿百年。因恶乃病夭。今说慈悲长寿法。若人诵此颂故有二十种功德。一、长寿;二、生佛国中;三、不坠恶趣;四、昔寿得智;五、同俱法库;六、同修宝塔;七、不灭;八、不生魔中;九、诸佛庇护;十、不受女身;十一、四王守护;十二、福多;十三、同供真法;十四、若胜供七佛;十五、如海量问;十六、可成地轮供;十七、得不退转;十八、若胜法施他施;十九、与供佛同;二十、六渡(度)即满。(以下六行咒语略)真义国师功德司正译主座主五韵切语同比丘沙门五源法中选取而施。此 长寿功德颂 尾提的“真义国师”,应该与榆林窟第 29 窟的“真义国师西壁智海”为同一人。“长寿功德颂 的尾题不全,不知此处的真义国师之名讳。不过,其后又云

27、他任西夏功德司正,即负责西夏全国佛教事宜。尽管 长寿功德颂 中没有出现真义国师姓名,但现有材料表明,西夏所赐予高僧的国师封号从不重复。另外,榆林窟壁画中的 真义国师西壁智海 是唯一一位见于壁画,并且是有名有姓的西夏国师,其宗教地位和社会影响自然不低,也只有这样的高僧大德才可适合担任西夏的功德司正职务。所以,长寿功德颂 中真义国师与榆林窟中的真义国师西壁智海 当属同一人。榆林窟第 29 窟南壁壁画属西夏晚期壁画,那么,真义国师最晚也是西夏晚期人物,而 长寿功德颂 自然是这一时期译施的。”此二十种功德中有“不受女身”,以上所举西夏太后罗氏在其亡夫夏仁宗“二周忌辰”大规模雕印的 佛说转女身经 或许

28、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年,第 3455 页。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嘴沟西夏石窟,文物出版社,2007 年,第 126 页。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嘴沟西夏石窟,文物出版社,2007 年,第 292 页。259西夏文化艺术研究与此有重要关联。西夏民众死后免堕地狱,往生净土(西方阿弥陀净土、弥勒上生下生净土、药师净土及华严净土)的愿望十分强烈。此种愿望不仅见于西夏文献中,还大量见于壁画与出土绢画中,黑水城出土的数件 来迎图 画卷即表达了其往生净土的愿望。另敦煌壁画及黑水城出土的水月观音图中亦有观音菩萨接引亡人至西方净土的视觉表达。瓜州东千佛洞第 2 窟水月观音中出

29、现的冥府判官,以及面目狰狞、头发竖立、手持旗帜的鬼卒,可知这一组图像原型乃出自地藏十王图像传统。此铺水月观音中所描绘的怀抱卷宗的判官与擎大旗的鬼卒涉水前行,亦可能是表示亡魂二七之时所渡奈河之时的情景,而将这一场景画在水月观音中,应当是将水月观音思想中的救度六道及破地狱思想与地藏信仰中的度亡观念结合,使亡魂不堕地狱,免受十王审判而往生净土之意。大体上来讲,将冥界判官与鬼卒画在水月观音中是极为罕见的,目前除东千佛洞之外尚无他例,应当是对晚唐以来的地藏十王体系图像的借用,以寓免于地府审判之意。将水月观音的度亡功能与佛教地狱观结合,成为一种西夏宗教图像学特有的实用性“借用”。瓜州东千佛洞第 2 窟为西

30、夏晚期洞窟,其实早在北宋时期的敦煌即已出现观音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如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品第 17659 号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敦煌绢画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 上部三分之二面积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下部右侧为地藏菩萨与道明、狮子组合;甘肃省博物馆藏北宋淳化二年(991)敦煌绢画 父母恩重变相 下部发愿文右侧为肩扛长幡的观音菩萨作接引状,左侧为地藏菩萨与善恶二童子;都是观音度亡功能与佛教地狱观的结合,此种观念一直持续影响到西夏晚期的敦煌,充分反映了西夏地藏十王信仰的终极目的是免堕地狱,往生净土。二、西夏行十王斋会之特点尽管地藏十王信仰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广泛盛行,但具体行十王斋会的详细情况却很少记录

31、,好在敦煌文献与西夏文献对十王斋会有较为详尽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十王斋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史金波先生考察,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 十王经(编号:HB.No.4976)、阎王授记成佛经(编号:HB.No.819)各一卷。这些专讲地藏十王信仰的佛经,是地藏十王信仰的母经,在西夏地藏十王信仰的传播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张九玲考察,西夏本和汉本的内容差异较大,西夏本在篇幅上明显比汉本长,汉本中主要缺少了西夏本中“阎罗王遣五天使问亡人生老病死及治罪”的内容,西夏本是一个杂糅了敦煌汉文本 佛说 公维章:西夏时期敦煌的净土信仰,泰山学院学报2008 年第 5 期。常红红:西夏水月观音中的荐亡图像

32、考释以东千佛洞第二窟壁画为中心,大足学刊 第三辑,2019年,第315316页。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397、405 页。260260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十王经 和“五天使”系统佛经的本子;敦煌汉本中说依次在十王处做十斋的具体日期是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西夏本中做前七斋的日期与汉本相同,但不知为何后三斋的日期却变成了八七、九七、十七,不同于汉本的百日、一年、三年。但从现存西夏行十王斋会的资料来看,未见行八七、九七、十七斋会者,可见西夏境内严格遵行此前行用的汉文本 十王经,新改编的西夏本 十王经 对西夏行十王斋会

33、的影响不大。通过比较西夏文献与敦煌文献记载的十王斋会,可知西夏行十王斋会有如下特点。1.二周年斋根据汉文本及西夏文本 十王经,均未有行二周年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行十王斋会亦未见有行二周年斋会者,仅见于上述罗太后于“二周之忌辰”为仁宗皇帝大作佛事活动中。谭蝉雪认为晚唐五代宋初的敦煌有行“中祥”斋者,即行二周年斋。刘安志亦持此说。吴丽娱则认为“中祥”即“小祥”,之所以称“小祥”为“中祥”,可能是由于“小祥”的十三月实际上已到达丧期二十五月的一半,取其中间之意而已,此说甚是,敦煌及中原地区并无佛教十王斋之外的二周年斋。崔红芬认为西夏罗太后为夏仁宗作二周年斋,所作法事规模较小,仅施印佛说转女身

34、经 番汉共三万余卷,彩绘功德三万帧,可能是认为二周年斋不太重要的缘故。另外,甘肃武威西郊刘氏墓室出土的木缘塔塔顶题记显示,刘德仁死于天庆五年四月十六日,至天庆七年夏十五日兴工建缘塔,这种在亡者二年忌日时建缘塔的情况,可能与罗太后为仁宗行二周年斋有内在联系。罗太后施印 佛说转女身经 发愿文虽明为仁宗祈冥福,实为借此希望自己“定转女身”“速登圣果”。佛说转女身经(一卷),为南朝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密多译,此经的内容有转女成男之神验“舍利弗问答女身之义,次问得离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种种苦恼,五百比丘尼发菩提心,愿离女身。七十五居士妇,璎珞供佛,化为宝台,各有佛坐,大众围绕。妇见神变,

35、发菩提心,坚修梵行,即礼佛足,不转女身,誓不起地。佛为说十六法,大地震动,七十五居士亦来,先以善来得度。诸女遂成男子,升空说偈,复劝居士发菩提心。自乃请从弥勒菩萨如法出家。次无垢光劝母发菩提心,自亦发诚实语,转成男子。”所以此经的主要内容是转女身成男身,与夏仁宗关系不大,显然系罗太后借此为自己祈福,并且,此次佛事活动仅为雕印佛经,并无其他。另据上文念诵 长寿功德颂 所得的二十种功德中即有 张九玲:俄藏西夏本佛说十王经述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年第 2 期,第 3132 页。谭蝉雪:三教融合的敦煌葬俗,敦煌研究1991 年第 3 期,第 79 页。刘安志大祥、中祥、小祥,文献

36、1992 年第 2 期,第 257258 页。吴丽娱:“中祥”考兼论中古丧制的祥忌遇闰与斋祭合一,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三卷,2013 年,第 165 页。崔红芬:多元文化对西夏丧葬习俗的影响以河西地区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年第 6 期,第 3233 页。明智旭撰、杨之峰点校:阅藏知津,中华书局,2015 年,第 279280 页。261西夏文化艺术研究“不受女身”,西夏此种观念影响颇广。至于刘德仁子孙为其在二周年建缘塔,是一种纪念活动,并未言及行二周年斋会,故西夏时期真正行二周年斋会者,还需要新资料的发现来证明。但西夏为亡人二周年做佛事活动,应是西夏地藏十王信仰影响的结

37、果。2.显密融合通过上文对西夏十王斋会发愿文的考察,十王斋的佛事活动具有显密融合的突出特点。此一特点显系源于辽代的传统,并深受吐蕃藏传佛教的影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辽代 办集胜事碑 记载了辽代为亡人祈福所做的盛大佛事,为完整体现度亡法会的规模,兹全文移录如下:去灵轮转庐处湮沉内外诸亲共成资,笃所请龙象高德办集胜事,具录如后:起建道场六十二昼夜,斋僧四千四百人,维持开菩萨戒经讲三席,目看却经二、大明王经七十三部、华严经六百七十卷、金光明经二百三十部、阿弥陀经二千卷、无量寿经一百二十六遍、菩萨戒经一千一百四十遍、诸经要集二十八秩、药师经四十六遍、法华经七十三部、诵观音经四百二十六卷、多心

38、经一千二百三十六遍、念大悲心陀罗尼七千四百二十卷、生天陀罗尼五万八千四百六十遍、破地狱真言三千一百八十遍、灭外障真言一千八十遍、灭内障真言一千八十遍、灭罪真言三千一百八十遍、文殊五真言一千八十遍、无量寿真言一千八十遍、满愿真言一千八十遍、无垢净光真言四十九遍、一切如来真言七十遍、大佛顶真言五千二百遍、阿閦如来真言一万千六十遍、天门真言七遍、护身真言六千二百六十遍、大随求真言一千四百遍、佛顶尊胜陀罗尼四千四百五十遍、梵本心真言四千二百遍、大轮真言一千八十遍、圆三聚真言一千八十遍、摧碎真言四千二百遍、百字明真言四百八十遍、摩利支天真言四万六千四百遍、如意轮真言八千四百遍、灭恶业真言一万一千八十遍、

39、观音应愿真言一千八十遍、炽盛光真言一千四百遍、六字真言三万二千四百遍、五字真言一千遍、一字真言一千遍、诸杂真言并佛名一十万遍、持课两个月诸佛名号二百四十五万四千四百。功德主等,尚父大王、乙里免、北里宣徽相公、防御太尉、林牙太师、东哥娘子、腊夫人、胡都夫人、率府将军、二郎君、三郎君。通过排比辽代具有“尚父大王”显赫身份的勋贵,可知此“尚父大王”为辽代贵族耶律仁先,该碑所示“内外诸亲共成资”是指此佛事是耶律仁先家族,与关系亲密的外亲,即耶律仁先 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辑注:辽代石刻文续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317 页。262262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的三位女婿萧闛、萧忠信

40、、萧阐的家族共同出资举办的,目的是为逝者去灵、为家族祈福。另,辽宁宁城出土 办佛事碑 亦载:将军倾逝。自来资荐去灵功德,具下项开生天道场一个月,斋僧四百人。开梵日。持陀罗尼经并诸真言二万一千佛名七万。已上功德,男勃特钵里僧五百五十人看读经、律、论一千四百六十部百六十五帙。次道场三昼夜,斋僧四十人三卷计七遍。持陀罗尼诸真言一百八十六次陀罗尼诸真言并佛菩萨名号计一百七十一千八百四十遍。已上功德,弟阐疏。道场七昼夜,斋僧九十八人,持诵诸经四帙计六十遍、持大悲心四十九遍,诸佛名号三万。已上功德大王乙里娩疏。咸雍七年(1071)岁次庚亥四月丙辰朔十五日癸时记。据 1992 年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

41、乡埋王沟出土的 萧闛墓志 载萧闛“咸雍六年孟夏之月二十八日,寝疾殁于徽郡甲第以次岁夏四月十五日癸时,归葬于白香台山罔极寺之离位,故燕王、秦晋国大长公主先茔,合祔先娘子耶律氏之故穴公有弟二人:长讳阐,次讳誾”。办佛事碑 是一块记录萧闛逝世一周年之际,萧氏家族为其归葬时所作“资荐去灵功德”而举办佛事活动的碑刻。以上两场佛事活动,既斋僧又诵经及密教真言,显密融合较为明显。辽朝与西夏关系密切,辽夏关系经历了扶夏制宋时期(9861005)、束夏善宋时期(10051067)、助夏和宋时期(10681120)、联夏抗金时期(11201125)四个阶段,辽夏还有联姻关系,辽史 卷一一五 西夏传“(大安)六年十

42、一月,遣使请尚公主天祚即位,乾统元年,夏遣使来贺。二年,复请尚公主。又以为宋所侵,遣李造福、田若水来求援。三年,复遣使请尚公主。十月,使复来求援。四年、五年,李造福等至,乞援。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乾顺八年,乾顺以成安公主生子,遣使来告。”辽天祚乾统五年或六年(1105 或 1106),夏崇宗李乾顺娶辽耶律南仙公主,1108 年,南仙公主生子仁爱。辽夏交往密切,辽代佛教对西夏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丧葬习俗极为密切的辽代显密融合的十王斋势必会对西夏产生重要影响。藏传佛教传入西夏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史金波认为目前所能见到的汉文、西夏 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辑注:辽代石刻文续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43、2010 年,第 134 页。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辑注:辽代石刻文续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136 页。杨浣:辽夏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0 年。元脱脱等: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528 页。程嘉静、杨富学:辽朝佛教在西夏境内的流播与影响,西夏学第二十二辑,2021 年第 1 期,甘肃文化出版社,第246259 页。263西夏文化艺术研究文、藏文材料表明西夏佛教受藏传佛教影响,主要是在西夏中、后期。牛达生以西夏故地出土的藏传佛教经典和文物证实藏传佛教是在夏仁宗仁孝时期传入西夏并逐渐传播开来的,藏文文献 贤者喜宴 又从文献角度进一步证明:藏传佛教传入西夏

44、不可能早于仁宗时期。孙昌盛认为俄藏西夏文藏传密续 胜住仪轨 标题后题记中的梵文著者“须摩底乞哩底”指印度大班智达Sumatikrti(善慧称),为 1112 世纪初人,据藏文文献记载,他曾到西夏弘传了藏传佛教胜乐密法,是目前所知最早到西夏传法的印度上师。结合现存藏传西夏文佛经的译经时代考证,藏传佛教早在惠宗秉常和崇宗乾顺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西夏传播。西夏建立之初,大量延请回鹘僧人来西夏译经传法,直至惠宗秉常时期。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夏文 金光明最胜王经序“后始奉白高大夏国盛明皇帝、母梁氏皇太后敕,渡解三藏安全国师沙门白智光,译汉为蕃。文华明,天上星星闪闪;义妙澄,海中宝光耀耀”。另外,中国国家图

45、书馆收藏的一件西夏文印本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卷首所附的西夏译经图中,可以看到白智光在西夏早期译经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该译经图为木刻版,占两面篇幅,呈正方形,图中刻有僧俗人物 25 身,另有西夏文题款 12 条,表明图中重要人物的身份和名字。图正中端坐一高僧,其形象高大,内着短袖花衣,外披袈裟,结跏趺坐,其像上部横刻西夏文题记,汉译文为“都译勾管作者安全国师白智光”,表明其为该译经场中的译经总主持。白智光像的左右两侧各有僧俗 4 人,僧在俗后,共 16人,据汉译文题记:“相祐助译者,僧俗十六人”,表明他们是白智光的助译者。译经图下部正中前后有两部桌案,两侧各有人物 4 身,右面一身男坐像手持香花

46、,穿着华贵,有王者形象,旁有西夏文款识,汉译为“子盛明皇帝”。左面一身较大的女像头饰华丽,手持香炉,其旁题六字西夏文,汉译为“母梁氏皇太后”。显然是惠宗秉常及其母皇太后梁氏之像。主译人白智光以国师之尊在图中占据了中心、主导的地位。他形像高大,制约全局,皇帝、皇太后在图中只占据了左右两角的地位,这种特殊的格局,反映了白智光等人的译经活动得到了西夏皇室的支持和尊重。综合以上认识,藏传佛教是在西夏崇宗或仁宗时期传入西夏,来自吐蕃的高僧受到西夏皇帝的崇奉,藏传佛教随之深刻影响到西夏佛教的发展。上文所举西夏仁宗天盛十九年(1167)为其母曹太后所作小祥斋的佛事活动中,请觉行国师等烧结灭恶趣中围坛仪;大臣

47、贺宗寿为夏仁宗作七七斋佛事活动,烧施灭除恶趣,念诵番、汉、西蕃三藏契经各一遍;罗太后为夏仁宗大祥斋作大法会烧结坛等三千三百五十五次,度僧西番、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 年第 1 期,第 36 页。牛达生:藏传佛教是夏仁宗时期传入西夏的西夏佛教三论之三,西夏学第十三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 年。孙昌盛:俄藏西夏文藏传密续胜住仪轨题记译考兼论藏传佛教传播西夏的时间,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2 期。史金波: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世界宗教研究1983 年第 3 期。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7678 页。264264西夏学二二二年第二期总第二十五辑番、汉三千员,都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综上所述,西夏时期,地藏十王信仰极为流行,不仅有丰富的地藏、十王经典与图像的遗存,还有规模盛大的十王斋法会,不论是上层还是下层民众,为去世的君王、父母行十王斋会,以此功德追荐先亡,以期不堕地狱,往生净土,成为西夏丧葬习俗的主流,并深受辽代与吐蕃的影响,反映了西夏“以佛教立国”政策的深刻影响。(责任编辑:张笑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