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329742 上传时间:2024-12-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一:新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精编 10、论语十二章 精读课文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目的: 过程和方法目的: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那么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才能;2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络本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通过学习可以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本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那么语录,培养

2、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才能。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本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化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那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确实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

3、宏大的阻碍。即便在今天,它照旧光芒四射,熠y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骄傲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尚书)礼易春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宏大阻碍。即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仍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zuy)

4、(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使“仁”和“礼”互相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阻碍之大。 孔子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那么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

5、“不耻下征询”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三、初读前三那么,扫除语言障碍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zng子曰:“吾w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y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矩(j)。”为政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那么 第一那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

6、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uy)(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曰:动词,说。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习:动词,复习,复习。不亦说(yua)乎:不也是特别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征询语气。乎,语气词,相当于“吗”。说,通“悦”,愉快,欢乐。 志同

7、道合的师兄弟。知:理解 愠(y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特别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特别欢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要好好学习,享受学习。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8、乐(la)乎?”讲的是修身做人和学习的乐趣:学友间要互相鼓舞,讨论。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身做人、为人态度,为人要有有君子的风度,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第二那么 曾zng子曰:“吾w日三省xng吾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曾zng子曰:“吾w日三省xng吾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zng子:即曾zng参sh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y,春秋战国间鲁国蓝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

9、生。 吾w: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xng:屡次进展自我检查。三,泛指屡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办事。 信:真诚,老实。 传chun:教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2.小组合作翻译 曾zng子曰:“吾w日三省xng吾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反省本人,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同(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知识是不是复习了过呢?”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讨论修身做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那么 子曰:“吾十有(yu)五而

10、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矩(j)。(修身做人)”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吾十有(y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矩(j)。”(为政) 十有y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不明白。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

11、服从的意思; 逾y:越过,超过。 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标准。 2.子曰:“吾十有(y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矩(j)。(修身做人)”为政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研究学征询,三十岁时学征询和处事都能自立(有所成就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知识,立身处事有坚决的原那么,遇事就不致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明白了天命,明白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明白得了自然规律和法那么,明白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可以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可以理解别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明辨是非,

12、到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才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随心所欲,想如何做便如何做,也不会超出法度规矩。”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地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地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确实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认识和做人的规那么交融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到达了最高的境地。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要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第二,

13、道德的最高境地是思想和言行的交融,自觉地遵守道德标准,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mo耋di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五、【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那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那么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那么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那么,扫除语言障碍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wng),思而不学那么殆(di)。”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14、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a)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那么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第四那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而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动词,复习。故:旧,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5、 可以:可以凭借。可:可以;以:凭借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2.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教师了。”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为政 这一那么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考虑的必要性,由于只“温故”而不独立考虑,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穿,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觉察,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严峻奉献之一,他认为,不断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征询

16、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根底上开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 第五那么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wng),思而不学那么殆(di)。(学习方法)”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wng),思而不学那么殆(di)。”(为政) 罔wng: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从所适从。殆di:不明白。 孔子说:“只学习不考虑,就会感到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到头来等于白学;只考虑不学习,就会不明白堕入困境。”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wng),思而不学那么殆(di)。(学习

17、方法)”为政 这一那么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考虑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考虑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那么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习态度)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小组合作翻译 箪d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堪:能忍受。乐:乐于学。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习态度)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质量

18、是多么贤德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贫困的忧虑,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质量是多么贤德高尚啊!”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赞扬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确实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本人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便生活贫困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质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特别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第七那么 子曰:“知之者不如

19、好(h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a)之者。(学习态度)”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a)之者。”(雍也) 知:明白得、理解。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习,学征询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 好ho:喜欢,爱好。 乐la:愉快,欢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趣。 2.小组合作翻译 孔子说:“明白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a)之者。(学习态度)”雍也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态度,即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重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

20、在这里没有详细指明白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征询、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那么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修身做人)”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词作动词。疏食即粗粮。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 指热水。 肱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关于。 2. 子曰:“饭疏食饮

21、水,曲肱(g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修身做人)”述而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关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他尽力倡导“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本人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gng)而枕之”,关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因此,这一章强调的是修身做人,这种思想深深阻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

22、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描绘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那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那么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那么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那么,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征询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探

23、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那么 第九那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几个人,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采纳,服从。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教师的人。应中选择他们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假设本人也有)就改正”。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 子曰:“三人行,必有

24、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述而 这一章讲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留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本人,取长补短,弥补缺乏。 第十那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态度、人生哲理)”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川:河,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态度、人生哲理)”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感慨道:“光阴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5、。 弃。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管条件恶劣仍然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本人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这一章既讲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又阐述了人生哲理。 4.朗读、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

26、握重点字词。 第十一那么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那么叫匹夫匹妇,因此匹夫指一般的人,男子汉。 2.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子罕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关于一个人来讲,他有本人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进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本人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不断保

27、持本人的“志向”。因此这一那么强调的是道德修养。 4.朗读、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第十二那么 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征询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征询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博:广也。笃(d):忠实,坚守。 志:志向。 切征询而近思:恳切地提征询,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仁:仁德。 2.小组合作翻译 子夏说:“一个人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本人的志向,恳切地提征询而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关于本人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德就在其中了。 3.理解这那么文字所讲内容。 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征询而近思,

28、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子张篇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 一、文本分析: 假设我们细心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觉察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确实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外表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征询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那么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援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那么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确实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

29、畏之心,也确实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明显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那么表现了这种追求的阻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那么近者可知”。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援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因此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本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本人的品德来阻碍别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地。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觉察孔

30、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别人的阻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表达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表达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本身经历的表达,对颜回的赞颂那么表达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本身的感受表达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骄傲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照应假设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教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那么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的。论语中所表达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的,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

31、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照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那么,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明白,学生可以翻译,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关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教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协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本身的经历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详细的内容中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化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协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可以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络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包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预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

32、、孔子家语 1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因此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本来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如此的乱世之中,同时惨死在猎人之手呢?因此,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终究在哀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明白的孔子。(学生

33、按照本人搜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本人确实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本人理想的时机。一年后,孔子预感到本人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本人的死亡,也在总结本人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认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教师辩护,维护了教师的声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仍然在阻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假

34、设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觉察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特别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是,当时那些权力显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吞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仍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阻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终究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仰慕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

35、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确实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的“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确实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详细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表达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神韵。 2(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本人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36、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征询句结尾,或反征询、或疑征询,按照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那么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按照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征询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屡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按照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

37、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征询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详细故事,深化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本人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