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2∕T 4868-2023 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甘肃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32924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2∕T 4868-2023 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甘肃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DB62∕T 4868-2023 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甘肃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DB62∕T 4868-2023 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甘肃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DB62∕T 4868-2023 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甘肃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DB62∕T 4868-2023 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甘肃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3.080CCS P 66B62甘 肃 省 地 方 标 准DB62/T 48682023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Techn i caI spec i f i cat i on for UVA obI i que photogrammetry of h i ghway eng i neer i ng2023-12-25 发布2024-01-25 实施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62/T 48682023目 次前言.III引言.IV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25 时空基准.26基础控制测量.26.1平面控制测量一般规定.26.2 卫星定位测量.36

2、.3高程控制一般规定.66.4 水准测量.66.5 卫星定位高程测量.86,6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97低空无人机航摄.107.1航摄设备要求.107.2 仪器检查、校正.107.3 7.3 飞行安全.107.4 航摄准备.107.5 技术设计.117.6 航线设计.117.7 像片控制测量.148航摄内业处理.158.1 预处理.158.2 空中三角测量.168.3 三维重建.189数字化成果.189.1数字线划地图(DLG).189.2数字地面模型(DTM).2010 质量控制.2111成果整理与提交.21附录A(资料性)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设计书.23附录B(资料性)航摄飞行记录.

3、24附录C(资料性)像控点地面标志形状及尺寸样例.25IDB62/T 48682023附录D(资料性)XX摄区资料移交书26IIDB62/T 48682023*I-刖 R本文件按照GB/T L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文件由甘肃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海威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飞飞、陈祖玺、魏永强、伏利军、贾彦龙、魏云霞、马世宝、韩孝项、张小 成、李天库、姚文伯、王双宁、杨瑞倩、李明瑛、胡卫东、林小勇、王斌、孙雷、廖洪钧。本

4、文件由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IIIDB62/T 48682023引 言公路行业数字地形图的生产现阶段大多数采用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的方式完成。目前,所依据的规 范主要是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 规范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技术规程等通用的国标和行业标准。公路行业测区一般呈带状分布,目前 尚无一部用于指导甘肃省公路摄影测量的规范,为了更好指导甘肃省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工作,编 制该文件。本文件编制过程中,将公路建设过程中勘察、设计及施工等阶段统一考虑,编制组通过调查研究,根据甘肃省地形地貌特点和低空摄影测量发展现状,开展了大量试验研

5、究工作,同时总结工程经验、吸 收相关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本文件,按照本文件生产的基础测 绘资料可为项目建设全过程服务。IVDB62/T 48682023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基础控制测量,无人机外业航飞、内业模型生产 及数字测图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无人机摄影测量、数字线划地形图及数字地面模型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6、 文件。GB/T 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 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 50026工程测量标准CH/T 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倾斜摄影 obI ique photog raphy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传感器,同时从垂直、倾斜等不同角度采集影像的过程。3.2相机倾斜角度obi ique camera ang le倾斜相机与垂直相机主光轴之间的夹角。3.3航线弯曲度 str ip d eformat ion一条摄影航线内各张像片主点至首末两张像片主点连线

7、的最大偏离度。3.4实景三维3D real scene对一定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和表达的数字空间,是新型 基础测绘的标准化产品,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 基底。3.5倾斜数字航摄仪oblique d ig ital aer iaI photog raphic camera由一个垂直相机和多个倾斜相机组成,对地面进行多视角航空摄影的数字航摄仪。3.6倾斜影像0bl ique imag e1DB62/T 48682023倾斜数字航摄仪的倾斜相机获取的影像。3.7影像倾角 tilt ang le of photog ra

8、ph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夹角或地面摄影时,摄影机主光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3.8影像旋角 swing ang le;yaw相邻两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带飞行方向的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偏角。3.9空中三角测量 aerial tr iang u I at ion摄影测量中利用像片内在的几何特性,在室内加密控制点的方法。即利用连续摄取的具有一定重叠 的航摄像片,依据少量野外控制点,以摄影测量方法建立同实地相应的航线模型或区域网模型(光学的 或数字的),从而获取加密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DLG:数字线划地图(Dig ital Line Graphic)DT

9、M:数字地面模型(Dig ital Terrain Mod el)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 ation Satellite System)IMU: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PDOP: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RTK:实时动态测量(Real Time Kinematic)5时空基准5.1 日期应采用公元纪年,时间采用北京时间。5.2 坐标系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当确有必要采用其他坐标系统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 系建立联系。5.3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投影,成图比例尺

10、可为1:2000.1:1000,1:500o5.4 高程基准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其他高程基准时,应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建立联系。6基础控制测量6.1 平面控制测量一般规定6.1.1 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兼顾网的拓展,并应统筹考虑与国家坐标系统的联测方案。6.1.2 平面控制测量一般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在卫星信号遮挡或不佳的区域可采用导线测量等其他形 式。6.1.3 平面控制网建立过程应结合项目后续规划、建设情况制定方案,控制网应满足测图需求,亦能 服务于后续施工建设。控制点应选在坚固稳定、便于观测、易于保护的位置,并应在其标志埋设稳固后 使用。一般1L 5km布设一个控制点,大

11、型构造物两端各布设两个以上相互通视的控制点。6.1.4 对相互接驳的工程,分别建立控制网时,应通过联测确定不同控制网间的转换关系。6.1.5控制网应具有多余观测。2DB62/T 486820236.1.6 对控制网进行复测时,复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量精度。6.1.7 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确定,且不应低于表1的规定。表1平面控制网等级选用高架桥、路线多跨桥梁总长L/m单跨桥梁Lk/m隧道贯通长度Lg/id测量等级一L23000Lk2500Lg6000B级一2000WLV3000300WLk5003000Lg6000C级高架桥1000WLV2000150WLk300

12、1000Lg3000D级高速、一级L2000Lk150Lg10152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252544观测重复率221.61.6单时段有效观测时长min2401506040数据采样间隔S10-3010-30515515PDOPW6W6W6W86.2.5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应按公式(1)计算,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 的规定。a=ya2+(bxd)2.式中:。一一基线长度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a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基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o表4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基线平均长度 km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

13、系数 nun/km约束点间的边长相 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 相对中误差B级9W5W2W1/250000W1/120000C级4.5W5W2W1/150000W1/70000D级2W10W5W1/100000W1/40000E级1W10W20W1/40000W1/200006.2.6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按公式(2)计算;式中: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o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应符合公式(3)的规定4DB62/T

14、 48682023mW。式中: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一一基线长度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GNSS网同步环分量闭合差应符合公式(4)的规定Wx cr 5W W近by 5 A Wz(y 5乎W-a5 J式中:A同步环闭合环边数。GNSS网异步环或附合线路分量闭合差应符合公式(5)的规定。WyW 2Gb 明 W 2yb WW2 后?式中:-异步环或附合线路闭合环边数。6.2.7 卫星定位实时动态控制测量,应采用动态水平方向固定误差不大于lOmni、比例误差不大于2X IO和垂直方向固定误差不大于20mm、比例误差不大于4X 的双频或多频接收机。6.2.8 动态控制测量作业时,

15、宜采用网络RTK作业模式,当条件不满足时可采用单基站RTK模式,作 业时应保证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个数不少于5颗,PDOP值不大于6。6.2.9单基站RTK流动站接收机的点位校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作业前应在同等级或高等级点位上进行校验,且校验点不应少于2个;作业中若出现卫星失锁或数据通信中断,应在同等级或高等级点位上进行校验,且校验点不 应少于1个;-平面位置校核偏差不应大于30皿1,高程校核偏差不应大于50mm6.2.10 E级控制网观测也可采用动态作业模式进行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 E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动态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点间的距离m平面点位中误差mm边长相

16、对中误差测回数E级500W50W1/30000246.2.11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10mm,高程较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5mm;应取 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5DB62/T 486820236.2.12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宜参照GB 50026执行。6.3高程控制一般规定6.3.1高程控制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共用标识,条件不允许时可单独设立高程控制点,但应与高程控制 网同等级测量。6.3.2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也可根据精度需求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 量。6.3.3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选择,高程控制等级选用不应低 于

17、表6的规定。表6高程控制测量等级选用高架、路线 控制测量多跨桥梁总长L/m单跨桥梁Lk/m贯通隧道长度 LgAd测量等级一3000Lk 500Lg6000二等一1000 WE 3000150 WUV5003000Lg6000三等高架桥,高速、一级 公路L1000L*150Lg3000四等二、三、四级公路一一一五等6.3.4大型特殊构造物处可单独布设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网。6.4水准测量6.4.1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注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70%。注2:L为往返测段、附和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注3

18、:DSZ1级数字水准仪若与条码式玻璃钢水准尺配套,精度降低为DSZ3级。注4:条码式锢瓦水准尺和线条式锢瓦水准尺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均称为锢瓦水准尺。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 差mm路线长度 km水准仪 级别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与已知点联 测附合或环线平地mm山地mm二等2一DSKDSZ1条码锢瓦、线条式锢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4一三等6W50DS1、DSZ1条码锢瓦、线条式锢瓦往返各一次往一次12 五DS3、DSZ3条码式玻璃 钢、双面往返各一次四等10W16DS3、DSZ3条码式玻璃 钢、双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近6册五等15DS3、DSZ3条码式玻璃 钢、双面往返各一次往

19、一次30近6.4.2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水准观测宜采用数字水准仪和条形码水准尺作业,可采用 6DB62/T 48682023光学水准仪和线条式锢瓦尺或黑红面水准尺作业。6.4.3数字水准仪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数字水准仪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二等数字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奇数站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应为前一后一后一前。注2:三等数字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四等数字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应为后一后一前一前。等级水准仪 级别水准尺 类别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较 差m前后视距较 差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 最低高度m测站两次观测 的高差较差mm重复测量 次数二等DSZ1条

20、码式锢瓦尺501.503.000.550.702三等DSZ1条码式锢瓦尺1002.005.000.451.502四等DSZ1条码式锢瓦尺1003.0010.000.353.002DSZ1条码式玻璃钢 尺1003.0010.000.355.002五等DSZ3条码式玻璃钢 尺100近似相等6.4.4光学水准仪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光学水准仪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二等光学水准测员观测顺序,往测时,奇数站应为后一前前一后,偶数站应为前一后一后一前;返测时,奇等级水准仪级别视线 长度m前后视距 较差ID前后视距较 差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 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或黑 红面读数较差mm基、

21、辅分划或黑红 面所测高差较差mm二等DS1、DSZ1501.03.00.50.50.7三等DS1、DSZ1100753.06.00.31.01.5DS3、DSZ32.03.0四等DS3、DSZ31005.010.00.23.05.0五等DS3、DSZ3100近似相等一一一一数站应为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注2:三等光学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四等光学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应为后一后一前一前。注3: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nl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注4: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 求相同。6.4.

22、5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 级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不超过限值时,应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6.4.6水准路线需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水准作业场地应选在跨越方便的地方,标尺点应设立木桩或选择符合要求的固定标志;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跨越距离小于20nl时,可采用单线过河;大于200nl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7的规定;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7DB62/T 48682023表10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跨越距离m观测次数

23、单程测 回数半测回远尺读 数次数测回差mm三等四等五等200往返各一次12一U=N+2.(10)NxN+1.(11)式中:N基一一实际值超出摄影基线条数;N航-实际值超出航线条数。7.6.2.3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1/4相对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7000时,不应大于 1/6相对航高。7.6.2.4分区内地形高差符合6.6 2.3条规定,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情况下分区的跨度应完整 覆盖整个摄区。7.6.2.5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或有特殊要求时,可以破图廓划分航摄分区,但在图廓 接边处像控点密度宜提高1.5倍。11DB62/T 486820237.6.2.6划分分区时

24、,应考虑航摄无人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7.6.3分区基准面高度的确定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是将分区个别突出最高点与最低点舍去不计外,使分区内高点平均高程与低 点平均高程面积各占一半的平均高程平面。采用DEM进行航线设计时,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按公式(12)计算;式中:hs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m);hi-分区内DEM格网点的高程值(m)。在地形图上选择高程点计算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时,按公式(13)和公式(14)计算。在平原和地形高差不大的平缓地区,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按公式(13)计算;1 h最高+k最低h 基=.2式中:h基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m);卜最高-分区内最高高程(m);h薮低-分区内最

25、低高程(m)。在丘陵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按公式(14)计算。用高平均+用低平均2高平均一E八高2=1X低2=1式中:h高平均-分区内高点平均高程(m);h低平均-分区内低点平均高程(m)。7.6.4航摄高度的确定航摄高度根据倾斜相机的性能应按照公式(15)计算,同一航线上相邻影像的航高差不应大于10m,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应大于50m。式中:H航摄高度(m)12DB62/T 48682023/镜头焦距(mm);A 像元尺寸(皿1);GSD-地面分辨率(m)0 7.6.5影像重叠度的设置7.6.5.1垂直影像重叠度设置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13垂直影像重叠度重叠类别1:5

26、001:10001:2000航向重叠度75385%70%80%65375%旁向重叠度70380%65%75%60*70%注:沙漠、水域、沼泽、植被茂密测区应取大值。7.6.5.2当满足垂直影像重叠度后,倾斜影像的航向、旁向重叠度可不再重新设计,影像分辨率应符 合表14的规定。表14垂直影像分辨率项目类型影像分辨率(cm)1:500W51:1000W10,宜采用81:2000W20,宜采用167.6.6航飞环境和航飞时间的选择航飞环境和航飞时间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避免或减少地表积雪、云雾、洪水、扬沙等对影像数据获取的影响;航摄时间应根据表15的确定;表15摄区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地形类别太阳

27、高度角阴影倍数平原20W3.0微丘,一般城镇25W2.1重丘,山岭,高层建筑密集城市40W1.2一高差特大的陡峭山区和高层建筑密集的城市,应在当地正午一小时前后摄影。7.6.7 垂直影像倾角垂直影像倾角不应大于4。7.6.8 垂直影像旋角7.6.8.1垂直影像旋角不应大于15,在确保影像航向和旁向重叠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不应大于25。7.6.8.2在一条航线上连续达到或接近最大旋角的像片数不应大于3片,在一个摄区内出现最大旋角 的像片数不应大于摄区像片总数的4%o13DB62/T 486820237.6.9航线弯曲度航线弯曲度不应大于0.5%,当航线长度小于5千米时,航线弯曲度最大不超过现。7.

28、6.10飞行记录资料填写飞行记录资料填写参见附录B。7.6.11影像编号规则7.6.11.1影像编号由16位阿拉伯数字构成,采用以航线为单位的流水编号,影像编号自左向右第1 位第5位为摄区代号,第6位第7位为分区代号,第8位第10位为航线号,第U位第12位 为相机号,第13位第16位为影像流水号,具体见图1。XXXXXXXXXXXXXXXX摄区代号分区号航线号相机号影像流水号图1影像编号7.6.11.2应以飞行方向为编号的增长方向。7.6.11.3同一航线内的影像编号不应重复。7.6.11.4当有补飞航线时,补飞航线的影像流水号在原流水号前加字母“B”。7.6.12补摄7.6.12.1下列情况

29、应进行补摄:摄影像出现相对漏洞或绝对漏洞;相邻航点连续丢失曝光数据超过3组;重丘、山岭、建筑物密集区同一视角倾斜相机连续漏片数大于2张;航摄影像因航摄时间选择不佳等外界因素导致影像数据曝光过强或者过暗。7.6.12.2补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采用前一次航摄飞行的同型号倾斜数字航摄仪补摄;漏洞补摄按原设计要求进行;补摄航线的两端至少超出漏洞之外一条摄影基线。7.7像片控制测量7.7.1像控点的布设7.7.1.1像控点应选择易于定位、识别和量测的地物特征点或现场布设。7.7.1.2像控点在测区内均匀分布,在隧道进出口、大桥、特大桥、互通立交等控制性工程及测区凸 凹转角处加点、地形变坡点适当加密。7.

30、7.1.3像控点位置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应选择清晰易识别、无阴影,保证点位上空45区域内无遮挡物;像控点宜选择在交角良好(30。150。)的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拐角点、线状要素端点,弧形地物,阴影、高大建筑物以及高大树木附近不能作为像控点的选择目标;像控点应选择在落地且高程变化较小的目标;用于区域网平面平差的像控点,不应选在桥面、挡土墙等高出地面的地物顶上;14DB62/T 48682023因测区地面目标稀少导致测区内难以找到合适的像控点目标地物或不满足测量需求时,在航 摄前应喷涂地面标志作为像控点目标。7.7.1.4控点的规格、样式详参见附录C。7.7.1.5像控点布设间距应遵循以下规定:

31、像控点之间的距离应结合下视影像地面分辨率,在无GNSS辅助航摄、无IMU/GNSS辅助航摄 的区域网布点时,控制点的距离宜小于下视影像地面分辨率的10000倍;在有GNSS辅助航摄、有IMU/GNSS辅助航摄的区域网布点时,控制点的距离宜小于下视影像 地面分辨率的20000倍;在桥梁、隧道出入口、立交等工点及地形变坡点应适当加密。7.7.2像片控制点测量7.7.2.1像控点采集方式有RTK、GNSS静态、全站仪等,在满足精度的情况下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 由选择。7.7.2.2地形类别的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地形类别,且符合表16的规定。表16地形类别划分平原微丘重丘山岭地面倾角a22a2

32、57.7.2.3外业像控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表17的规定,高程中误差不应 大于表18的规定。表17像控点平面位置中误差成图比例尺平原、微丘(m)重丘、山岭(m)1:5000.050.081:10000.100.151:20000.150.20表18像控点高程中误差成图比例尺平原(m)微丘(m)重丘(m)山岭(m)1:5000.050.050.10.11:10000.050.10.10.21:20000.10.10.20.2注1: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注2:大面积森林、沙漠、戈壁、沼泽等特殊困难地区外业像控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要求可相应放宽0.

33、5 倍。8航摄内业处理8.1预处理8.1.1 模型生产任务区划分8.1.1.1 分块大小应根据航摄分区、工程分区及软硬件处理能力合理设置。15DB62/T 486820238.1.1.2任务区划分处应有像控点分布。8.1.2航飞影像后处理航飞影像后处理如下:对质量较差的影像应进行匀光匀色处理;在不影响成果质量和后续处理的前提下,应对单张质量差的航片删除,但删除比例不应大于 1/200;接边、超出测区范围等区域的冗余航测数据应删减。8.1.3相机畸变差改正原始影像数据应进行畸变差改正。8.2空中三角测量8.2.1相对定向8.2.1.1相对定向连接点上下视差中误差不应大于1/2个像素,连接点上下视

34、差最大残差不应大于1 个像素,特别困难地区(大面积沙漠、戈壁、沼泽、森林等)要求可放宽0.5倍。8.2.1.2航向连接点应3度重叠,旁向连接点应6度重叠。8.2.1.3每个像对连接点应分布均匀,每个标准点位区应有连接点,自动相对定向时,每个像对连接 点数目不应少于30个。8.2.1.4标准点位区落水时,应沿水涯线均匀选择连接点。8.2.1.5在精确改正畸变差的基础上,连接点距离影像边缘不应小于15个像素。8.2.1.6自由图边在图廓线以外应有连接点,当连接点自动匹配困难时,应人工加刺。8.2.1.7模型连接较差限值不应大于公式(16)、公式(17)相应计算值的1/2。加W0.06x相像 Xi。

35、.(16)式中:As平面位置较差(m);啊象一一像片比例尺分母。AzW0.04x(.电X%)xlO-3.(17)b式中:Az高程较差(m);神像一一像片比例尺分母。4-航摄依焦距(mm)b 像片摄影基线长度(mm)。8.2.2绝对定向与区域网平差计算8.2.2.1定向点选择要求如下:应选择下视镜头航片的像控点作为定向点;位于航片边缘10%范围内的像控点不应作为定向点。8.2.2.2定向点的刺点要求如下:16DB62/T 48682023曝光或较暗的航片不应刺点;相对定向误差较大的航片不应刺点。8.2.2.3区域网平差计算后,基本定向点残差限值为连接点中误差限值的0.75倍,检查点误差限值为 连

36、接点中误差限值的1,0倍,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限值为连接点中误差限值的2.0倍,具体取值应符合 表19的规定。表19基本定向点残差、检查点误差、公共点较差最大限值成图 比例尺点别平面位置中误差(而高程中误差(m)平原微丘重丘山岭平原微丘重丘山岭1:500基本定向点0.100.100.150.150.100.100.20.2检查点0.150.150.20.20.150.150.250.25公共点0.250.250.350.250.250.250.550.551:1000基本定向点0.200.200.300.300.10.200.200.40检查点0.250.250.40.40.150.150.15

37、0.55公共点0.550.550.80.80.250.250.251.051:2000基本定向点0.30.30.40.40.20.20.40.6检查点0.40.40.550.550.150.150.550.8公共点0.80.81.051.050.250.251.051.68.2.2.4检查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分别应按公式(18)、(19)计算。式中:mP-检查点平面位置中误差(m);%-检查点高程中误差(m);A设,A汉-检查点的平面坐标较差(m);A汾 检查点的高程较差(m);A 检查点野外实测值与解算值的误差(m);n 参与评定精度的检查点数,一幅图应有一个检查点。8.2.2.5区域

38、网之间公共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分别应按公式(20)、(21)计算。mP(20)(21)式中:mp 公共点平面位置中误差(m);%公共点高程中误差(m);dix,dr-公共点的平面坐标较差(m);dih 公共点的高程较差(m);n 参与评定精度的公共点数。17DB62/T 486820238.2.2.6区域网根据航摄分区、像控点的分布以及地形条件等情况灵活划分,可以合并多个航摄分区 为一个区域网。8.2.2.7平差计算时应对连接点、像控点进行粗差检测,剔除或修测检测出的粗差点。8.3三维重建8.3.1模型重建要求8.3.1.1统一划分瓦片起始位置、瓦片尺寸(瓦片尺寸宜为整数)。8.3.1.

39、2在软、硬件允许情况下,瓦片尺寸宜尽量大。8.3.1.3无特殊要求时,数据起算原点应保持一致。8.3.1.4无特殊要求时,空中三角测量、瓦片划分、三维成果的空间参考应保持一致。8.3.2分块接边处理要求8.3.2.1应选择航摄比例尺相同、地形较为平坦且具有像控点分布的区域进行分块。8.3.2.2保证接边瓦片的完整性。8.3.2.3在工程分区处,应重叠200米以上瓦片区域,分区不应设置在隧道、桥梁、立交等段落中。9数字化成果9.1数字线划地图(DLG)9.1.1 基本要求9.1.1.1 测图比例尺应根据设计阶段、工程性质及地形、地貌等因素按表20选用。表20地形图比例尺的选用设计阶段或工程性质比

40、例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1:2000施工图设计1:1000s 1:2000重要工点1:5009.1.1.2基本等高距选用要求如下: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根据地形类别,按表21的规定选用,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应采用相同基本等 高距。表21地形图基本等高距地形类别不同比例尺的基本等高距 m1:5001:10001:2000平原0.50.51.0微丘0.51.01.0重丘1.01.02.0山岭1.02.02.09.1.1.3地形图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等高线插值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2的规定;18DB62/T 48682023表22等高线插值的高程中误差地形类别平原微丘重丘山岭

41、高程中误差W(1/3)HdW(1/2)HdW(2/3)HdWlHd注1:高程注记点的精度按照表中规定0.7倍执行。注2:Hd为基本等高距。高程注记点应均匀分布,其间距应符合表23的规定表23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的间距比例尺1:5001:10001:2000高程注记点间距(m)W15W30W50注: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放宽至L 5倍,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加密。地形图上高程点的注记,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高程注记点应注至0.01m;基本等高距大 于0.5m时,应注至0.Imo9.1.2 DLG 绘制9.1.2.1地形图应标示各类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各类控制点,标注各类名称。地物、地貌各项要素的

42、 标示方法和取舍应符合GB/T 20257.1的规定,还应充分考虑公路工程的专业特点,满足设计、施工对 地形图的需要。9.1.2.2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上均应展绘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并按规定符号表示。9.1.2.3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应进行绘制。1:2000、1:1000、1:500的测图,居 民区房屋应详细绘制,房屋应加注层数及建筑材料;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5mm时,可 用直线连接;独立地物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绘制外廓并填绘符号,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 其定位点或定位线;临时性建筑物可不表示。9.1.2.4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上应绘制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高

43、压线应绘制其塔架或电杆位置并注明电 压值,与设计公路相交时,应注明交叉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低压线和通信线应详细绘制;架空管线应 标注管线支架和管线线路,支架的密集部分可取舍;有管堤的管线应标注管堤和管线线路。9.1.2.5交通及附属设施应按实际形状测绘。铁路应测注轨面高程,在曲线段应测注内轨面高程;铁 路与道路水平相交时,铁路符号应连续绘制,道路符号应在相交处间隔0.2的绘制,不在同一水平面相 交时,道路的交叉处应绘制桥涵符号;道路路堤(堑)应分别绘出路边线与堤(堑)边线,路边线与堤(堑)边线重合时,可将堤(堑)边线外移0.2mm表示;涵洞应测注洞底高程,小路可选择绘制。9.1.2.6水系及附

44、属设施应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涯线宜按当日水位绘制,并应记录和标注观测日期。堤、坝应绘制顶部及坡脚高程;水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当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1mm 时,可用单线表示。9.1.2.7地貌应用等高线配合地貌符号和高程注记点表示,并应符合以下要求:崩崖、陡崖应沿其边缘以相应符号绘制于图上;冲沟的图上宽度在0.5mm(1:500和1:1000比例尺为1.0mm)以内时应以单线绘制,超过 时以双线绘制,其宽度达到上述规定2倍以上时以陡崖符号表示;图上宽度大于5111nl时,其 底部应加绘等高线并适当测注高程;坡度在70以内的石山应以等高线配合露岩地符号表示;坡度在70以上时以陡石山符

45、号 表示,并适当测注上、下高程;70以下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大于2nlm时,应实测坡脚;梯田应以等高线配合梯田坎表示,两坎间距在图上小于5mm或坎高小于1/2等高距时可进行 取舍;独立石、土堆、坑穴、冲沟及陡坎等应测注高程或比高;19DB62/T 48682023 大片居民地内可不绘等高线;两根计曲线间距在图上小于1mm时,可只绘计曲线;凡不易判读等高线降坡方向时,应加绘示坡线。9.1,2.8地形图上各种要素的配合表示应符合以下要求:当两个地物中心重合或接近难以同时准确表示时,可将较重要的地物准确表示,次要地物移 位0.2mm或缩小表示;如两个地物均为较重要地物可缩小或互相同时移位0.2mm表示

46、;独立地物与房屋、道路、水系等其他地物重合时,宜中断线形地物符号,将独立地物完整绘 出;悬空在水上的房屋与水涯线重合时,宜间断水涯线,将房屋完整绘出;双线道路与房屋、围墙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边线重合时,宜以建筑物边线代替道路边线;等高线与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双线道路、路堤、路堑、坑穴、陡坎、斜坡、湖泊、双线河以 及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相交时均应中断。9.2数字地面模型(DTM)9.2.1基本要求9.2.1.1前应按照公路等级和设计阶段对地形处理的要求,合理确定建立DTM的精度、数据采样点密 度、构建DTM的方式、应用成果内容及公路设计软件的接口方式等。9.2.1.2 DTM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DT

47、M高程插值中误差应按公式(22)计算;m=+g,23.n)n 1(22)式中:m DTM高程插值中误差(m);AHi检查点高程与插值高程较差(m);n-检查点点数。一利用实景模型为数据源生成的DTM,其高程插值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 表24的规定。表24 DTM高程插值精度采集数据的比例尺地形类别中误差m1:500平原W0.2微丘W0.4重丘W0.5山岭W0.71:1000平原W0.25微丘W0.45重丘W0.7山岭W1.31:2000平原W0.3微丘W0.5重丘Wl.1山岭W1.620DB62/T 486820239.2.1.3坐标分区处DTM接边,应重叠生产300500m。

48、9.2.1.4 DTM数据精度应按随机抽样法进行评定。9.2.2特征数据采集9.2.2.1数据采集包括特征点线、水域线面等信息的采集。特征数据信息不足时,应采集等高线,适 当加测规则散点。9.2.2.2特征数据宜按照图幅范围采集,采集时测标应切准地面进行三维坐标量测。9.2.2.3特征点(如山头、洼地、鞍部、沟心、谷底等)、特征线(如山脊线、山谷线、边坡线、陡 坎,以及堤坝、沟渠、梯田等的上下沿线)高程采集精度应符合表24的要求。9.2.2.4水域线面包括双线河、面状静止水域等。双线河应根据实际情况采集河岸上、下沿线,其水 涯线的高程应依据水位点高程采集。面状静止水域采集水涯线,赋统一高程值,

49、高程采集精度应符合表 24的要求。9.2.2.5在植被覆盖密集或阴影严重地区,应补充地面三维数据。9.2.2.6三维地形数据文件应记录地形、地物采样点的坐标信息。9.2.2.7特征数据采集点间距应符合表25的规定。表25采样点间距地形类别间距m1:5001:10001:2000平原、微丘W5W10W20重丘、山岭W2W5W109.2.3 DTM 构建9.2.3.1应采用特征点、线、等高线、高程点等数据参与三角网模型(TIN)的构建。9.2.3.2构建DTM时根据所采用的方法按以下要求进行:可通过影像相关生成像方DTM,并与实景三维叠合进行检查和像方编辑,对偏离地面的像方 DTM点高程进行编辑修

50、改,需要时可加测特征点线,使像方DTM点切准地面,真实反映地貌 形态,林区无法切准地面时,应加植被高度改正。然后利用像方DTM格网点及特征数据的高 程构TIN;可直接利用所采集的特征数据、等高线和高程点构TIN。将TIN与实景三维匹配进行检查;对匹配不好区域加测特征点线,用量测点内插的方式消除误差,然后重新构TIN,最终使所 构TIN的每个三角形都贴于地面,且无不合理的三角形。9.2.3.3 DTM检查与编辑应将DTM套合到实景三维上,检查点位是否切准地面,DTM是否真实地反映地 貌形态,当高程差大于表24规定时,应进行修测;面状水域的DTM高程点应符合水面高程特征及规律。9.2.3.4工程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